回覆列表
-
1 # 仨個寶寶
-
2 # 生殖醫學男性江利醫生
兩歲孩子包皮不用太擔心的,分兩種情況的,包皮口狹小,或是包皮與陰莖粘連,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陰莖頭的稱包莖,包皮過長是包皮遮住全部的陰莖頭和尿道口,但是可以上翻露出陰莖頭,孩子的情況與包莖有關,包莖需要手術治療,而包皮長會後天慢慢發育完整。
兩歲孩子包皮不用太擔心的,分兩種情況的,包皮口狹小,或是包皮與陰莖粘連,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陰莖頭的稱包莖,包皮過長是包皮遮住全部的陰莖頭和尿道口,但是可以上翻露出陰莖頭,孩子的情況與包莖有關,包莖需要手術治療,而包皮長會後天慢慢發育完整。
要不要給孩子切包皮?尤其是孩子有包莖的家長。
包莖是指包皮不能上翻外露龜頭,如果大家注意過自己孩子可能會發現,幾乎每個男孩生下來都是包莖,所以包莖大部分是生理狀態而不是疾病,而且是一種會隨孩子長大逐漸消失的生理狀態。
國外的資料是到了3歲80%的孩子包皮都可以翻起來,國內的孩子似乎慢一些,2014年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箇中國研究,統計了兩千多個幼兒園孩子,3-4歲有包莖的為55.5%,5-6歲為44.1%。
既然是能自己解決的生理現象,所以沒症狀的就一般不建議去治療,既不需要特意用力去翻,也不需要到醫院去做包皮擴張,以避免孩子不必要的疼痛、出血和損傷,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疤痕性包莖,更不需要因為包莖而常規切包皮。
新生兒切期切包皮,主要是因為宗教和文化的原因,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新生兒期切也是有一些好處。2012年,美國兒科學會發表的政策宣告認為對新生兒切包皮健康收益大於風險,收益包括:預防泌尿系感染、陰莖癌及性傳播疾病(包括HIV)的傳播,所以認為家長想切的可以支援,但不是推薦所有的新生兒都去切。
歐洲的觀點有些不同,2017版的歐洲泌尿外科協會指南認為:為預防陰莖癌給新生兒常規割包皮是沒必要的。我國沒有給新生兒切包皮的文化傳統,所以一般不會在新生兒期切。
總體而言,兒童切包皮有一些好處,但好處不多,風險雖小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益風險比是很低的,切不切主要看家長的意願,意願強烈的醫生一般會同意。
包皮手術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歐洲的指南認為2歲後可以做,國內醫生習慣不一樣,大都喜歡在5歲以後做。但如果沒有什麼不舒服,包莖的孩子完全可以等待自行分開,想治療的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先塗激素軟膏(國內醫生似乎不習慣用),手術可以作為最後的選擇。
如果孩子有症狀,比如反覆包皮炎,泌尿系感染,或者是疤痕狹窄導致的繼發性包莖,則建議早切。如果孩子大了還是沒有自然分開呢?尼爾森兒科學的建議是,如果尿尿的時候鼓泡或過了10歲用激素治療也沒效,則建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