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佳人
-
2 # 君山話史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列為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此三場戰役,在三國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官渡之戰確立了曹操在北方的霸權;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則基本確定三國之版圖。這三場經典戰爭確立了曹操、周瑜、陸遜在中國戰爭史上的地位,這三位英雄級的人物都是在劣勢中以智取勝,贏得了漂亮的勝利。可以說,此三役都是生死決戰。
夷陵之戰前,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優勢與劣勢。
魏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加上曹操數十年之經營,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均有先發之優勢;其劣勢是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的才能與其父相去甚遠,智慧不及孫權,雄才不及劉備。
蜀國雖崛起最晚,發展勢頭卻最猛,劉備扛起“漢”家大旗,在政治上還是有相當號召力的,畢竟大漢存在四百年之久,人心思漢;其劣勢是剛剛丟失戰略要地荊州,兩員大將關羽與張飛都死於非命,軍事力量已大打折扣。
吳國則相反,奪取荊州後如虎添翼,政權穩定,內部團結,這是其優勢;與曹丕、劉備相比,孫權沒有稱帝,政治影響力不及魏、蜀。曹氏稱帝,乃是水到渠成;劉氏稱帝,乃是皇室後裔;孫權稱帝時間要比曹、劉晚很多年,主要是沒政治資本,在軍事上又面臨蜀、魏的兩線進攻,這是其劣勢。
夷陵之戰的直接原因,是劉備為關羽復仇。不過,究其更深的原因,則戰爭的導火索早在赤壁之戰時便埋下了。
赤壁之戰是劉備與孫權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聯手對付曹操,因為事出緊急,沒有能對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荊州一直成為吳、蜀的分岐所在,最終只能訴諸武力,吳人殺死關羽、奪取荊州,卻埋下新一輪戰爭的種子。
應該說,劉備攻吳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選擇。他剛扯起“漢”的旗幟,倘若能集中力量對付曹魏,趁其關中叛亂迭起之際,奪取關中之地,收羅關中諸將帥,進而窺視中原,此乃當年漢高祖劉邦之事業。他卻意氣用事,揮師東向,孫權為了自保,假意投誠曹魏,蜀漢便失去政治上的優勢。
這時的吳國可謂危機空前。劉備東征的威脅是巨大的,如果曹丕大舉南征,兩線作戰的吳國必定土崩瓦解。退一步說,即便曹魏不進攻,只要吳國陷入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也只能惟有完全投靠曹魏,其獨立性也將蕩然無存,將淪為魏國的附庸。所幸的是,曹丕低估了孫權的雄心,非但接受其投降,還加封“吳王”,解除吳國北面威脅,令孫權可以從容集中力量對付劉備。
東吳在夷陵之戰的勝利,首先歸功於陸遜。在此之前,陸遜的能力屢遭諸將懷疑,認為他不過是靠著裙帶關係才當上總司令。在夷陵之戰過程中,陸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是劉備在戰場上的施壓,另一方面是部將們在心理上的抵制。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是一種擔當,非意志堅忍不拔者不能為之,一旦你失敗了,就成眾矢之的,人生就此毀滅。陸遜的堅持來自自信,自信來自卓越的判斷力,判斷力來自高瞻遠矚與深謀遠慮。這不是光靠聰明才智就能做到的,有些人有聰明才智,但只能當謀士,出出謀,劃劃策,他們不用承擔後果;能深謀遠慮,又敢下決心,敢承擔責任,這才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為什麼偉大的人物總是寥若星辰,原因在此。
這一戰贏得太漂亮了,整個戰役所有的奇謀妙策,都是出於陸遜之手。陸遜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冷靜、從容不迫,每步棋都意味深遠,然後抓住敵人的弱點,一擊致命。大家不服也得服,口不服心也得服。
夷陵之戰,東吳取得徹底的勝利,幾乎摧毀了蜀軍主力,保障了東吳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獨立性,避免淪為魏國的附庸。蜀國元氣大傷,只是其國家地形險惡難攻,暫時免於外患,但擴張已是戛然而止。魏國坐山觀虎鬥,本想收漁翁之利,最後只是錯失良機,落得個兩手空空的下場。
鑑於這場戰役對三國鼎立格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列,並不為過。
-
3 # 國家人文歷史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曹魏的勝利為其以後統一整個北方地區奠定了基礎,因而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以弱戰勝了強曹,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打下了基礎,意義同樣重大。而夷陵之戰,究竟是緣何可以與這兩場戰役相提並論呢?
夷陵之戰指的是發生在吳、蜀兩國之間的一場大戰,公元221年,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同時為奪回荊州這一對蜀漢而言意義重大的據點而出兵東吳,聲勢浩大。東吳則在求和不成的情況下,奮力反擊並且最終在正確的策略引導下取勝。在這場戰役之中,面對蜀漢的來勢洶洶,東吳的策略是一方面向曹魏示好,免除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為這場戰爭的取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戰爭中,陸遜善於分析軍情和揣度人心,透過誘敵後退、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的方式一舉擊潰了蜀漢軍隊,成為由防禦換向進攻的經典成功案例,成為扭轉吳、蜀戰爭形勢的關鍵人物,顯現出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
夷陵之戰以蜀漢的潰敗為結局,經此一役,蜀漢受到重創,東吳雖取勝,但也耗費了不少兵力,兩國都元氣大傷,這成為兩國在其後能夠達成妥協、繼續聯合抗魏的關鍵條件。其後不久,吳、蜀恢復聯盟,這成為三國鼎力的態勢能夠繼續維持下去的基礎,在這次戰役過後的幾十年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大體上沒有改變,出現了一種近乎穩定的對峙,可見此次戰役對整個三國局勢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夷陵之戰能夠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立,成為影響三國形勢的三大戰役之一。
-
4 # 古今通史
其實這點並不難理解,主要是對於三國的勢力格局來說,影響深重,而其他或大或小的戰役,顯然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所以並沒有入圍的資格。
經此一役,本來實力澎湃、意氣風發的劉備大敗虧輸,蜀漢已經失去了大規模的作戰能力,實在是此次戰役,國力、兵力都極大幅度的被削弱,劉備這次算了敗家到底了。即便諸葛用兵如神,後期北伐的時候,也只能採取相對穩妥的“平取隴右”策略,而不是直接進攻長安。
其實諸葛在劉備大敗後就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後續的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也就是泡麵戰法,吃完糧食就回家,實在是無力迴天,蜀漢已經不再可能發起一場滅魏之戰。
劉備剛過幾天舒坦日子,就打著報仇的旗號伐吳,不但沒能報仇,反倒讓蜀軍幾乎覆滅。只能捏著鼻子,認清現狀,與東吳講和了,不曾想,此次如粘合劑一般,此後再也沒鬧過什麼彆扭。
其實不單是劉備和諸葛明白,吳國也同樣明白了一個道理,誰也沒有能力單獨抗魏,兩國不和則兩國速亡。
夷陵之戰,劉備雖然國家還在,但從此的蜀國便如拔除獠牙的野獸,即便諸葛再能折騰,也無法突擊魏國的防禦了。
而反觀其他沒有入圍的戰役,論格局和後果、影響絕沒有一個能和夷陵之戰比。所以三國三大戰,夷陵之戰入圍當之無愧。
-
5 # 亭殿閣
東安末年乃至三國時期暴發過很多大戰,大家最熟悉的三大戰役就是鑑定北方格局的官渡之戰,為三分天下鑑定基礎的赤壁之戰,使得蜀漢徹底失去統一天下希望的夷陵之戰,筆者先簡單分析一下這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戰役此戰以曹操勝利結束,官方記載官渡之戰雙方的兵力比例是2:11,但是筆者認為這個資料有透過報低自身兵力,誇大曹操戰功的嫌疑。當時袁紹固然雄踞北方四州(冀、並、青、幽),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但是曹操勢力也不弱,先後擊敗袁術、劉備、呂布、張繡等人,豫、兗、徐、司四州都是曹操的地盤,曹操當時是實力雖然比不上袁紹,但是也是僅僅次於袁紹的強大諸侯,再加上天子在他手上,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具有極強的政治優勢。攻擊方的袁紹能夠調動11萬大軍,防守方的曹操怎麼可能只有2萬兵馬?他當初討伐呂布都不止2萬兵馬。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5萬對陣曹軍23萬,雖然孫劉聯軍透過火攻在赤壁擊敗了曹操,實際上曹軍損失大多數都是荊州降軍,曹操帶來的北方主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失。夷陵之戰,在很多人印象中一直是說陸遜以少勝多,但是史料表明,夷陵之戰其實東吳透露的兵力更多,劉備進攻東吳,實際上只帶了4萬人,加上武陵蠻沙摩柯率領一萬蠻兵響應,也不過5萬人,而陸遜率軍抵禦劉備之時帶的兵力是5萬人,再加上附近守軍,兵力是高於劉備軍的。
那麼除了這三大戰役以外,在三國時期還有哪些戰爭被稱作大戰呢?
TOP1: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其實是很慘烈的一戰,為了奪取漢中,劉備集團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程度,漢中之戰從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公元219年,雙方在陽平關互相廝殺,漢中之戰的佔據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凡爾登之戰,可以用絞肉機來形容,劉曹雙方都派出了及其豪華的陣容,劉備方除了坐鎮荊州的關羽,能派上戰場的文武大臣派上了,而曹操也派出了夏侯淵、曹休、徐晃、張郃、郭淮、曹洪、曹真應對。漢中之戰雖然以劉備的勝利結束,但是其實是慘勝如敗,雙方各自損失數萬大軍,曹操損失數萬大軍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劉備來說卻是元氣大傷,劉備之所以在關羽發動樊襄之戰時沒有出兵響應,不是不願意,而是沒有多餘的力量進軍了。
TOP2:洮西之戰洮西之戰是蜀漢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姜維在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殲滅魏軍數萬人,打得魏國西線邊軍幾乎全軍覆沒。魏軍損失兵力比當初陽溪之戰損失的更多,這是諸葛亮時期都未曾有過的大捷!當然諸葛亮北伐時期還是有一場戰爭能夠和洮西之戰相提並論的,那就是諸葛亮親自指揮的滷城之戰,然而滷城之戰只是記載於《漢晉春秋》和《資治通鑑》,並未記載於《三國志》。
TOP3:石亭之戰東吳鄱陽太守周魴透過詐降計騙得曹休進軍石亭,曹休雖然知道中計,但是佔著帶甲10萬的底氣,認為吳軍不足為懼,依然硬著頭皮進入吳軍埋伏圈。在陸遜的指揮下,吳軍在石亭以少勝多,大破魏軍,可惜的是,石亭之戰只是一次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魏軍僅僅損失十分之一,這戰果是遠遠比不上姜維那場殲滅戰的。其實陸遜原本可以打殲滅戰的,丁奉曾提議提前在曹休退路部署伏兵,但是卻被謹慎的陸遜否決了,魏軍敗退以後,如果真的有丁奉的伏兵,也許真的能夠一舉殲滅魏國10萬大軍!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回覆列表
三國三大戰役是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之所以列入三大戰役,是因為這三次大戰對於三國來說都具有里程碑的戰略意義。
官渡之戰,是曹操稱霸北方,與袁紹較量的最後一場戰役。當公孫瓚和陶謙依次退出歷史舞臺後,一山難容二虎,曹操如果要稱霸遼闊的北方,掃平袁紹這個釘子戶便成了當務之急。當時雙方勢均力敵,磨刀霍霍擺開了架式。也不知道是老天對曹公青眼有加,還是袁紹時運不濟,半夜三更,袁紹的謀士許攸如幽尋般空降曹營,曹操喜出望外來不及穿鞋赤腳相迎。隨之,袁紹的烏巢糧倉在熊熊的大火中化為灰燼,糧都沒了,還怎麼打?只能直接認輸服軟。許攸夠狠,直接把老東家的糧草送給曹操做見面禮。自此一役,曹操完成了統一了北方的大業。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抗曹操取得勝利,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初現雛形。曹操統一北方後,兵強馬壯,於是伺機南下準備攻打奪取荊州。當時的荊州還是劉表據守,面對來勢洶洶號稱20萬大軍的曹操,劉表竟然被嚇得一命嗚呼,荊州很快被曹操佔領。當時,劉備諸葛亮軍團正籌劃的奪取荊州的計劃也不得不暫時擱淺,倉惶西逃。然而,歷史的轉折點又出現了,高瞻遠矚的孫權知道,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於是聯合劉備,在長江邊的赤壁,靠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船,不習水性的曹軍大敗,退回北方。荊州從此分為三塊,分屬曹操劉備孫權。劉備終於結束了流浪的日子,有了自己的一塊戰略性地盤。隨後西邊的劉璋又給劉備送來一塊大肥肉,益州這個大後方根據地最終成為劉備集團的大本營。孫權和劉備透過弱弱聯合戰勝曹操,三方勢力進入了長期角逐的狀態。
夷陵之戰,是關羽北伐曹操,給了孫權可乘之機,於是呂蒙白衣過江,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敗走表城被斬殺。劉備聽聞關羽為孫權所害,急火攻心,不顧諸葛亮勸阻,御駕親征東吳,後來被陸遜八百里火燒連營,劉備大敗,在白帝城託孤,後抑鬱心塞而死。重點來了,公元220年,這時候北方的曹丕已經迫不及待稱帝,一腳踹開了吉祥物漢獻帝。次年221年劉備在蜀漢稱帝,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爆發。這就意味著,東漢已經徹底結束,魏蜀吳三家也不再只是是東漢的諸侯分封國,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鼎立”才算真正開始。
可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列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是有其原因和根據的,這三大戰役在三國都起到了戰略性的里程碑意義。悠悠三國志,千年有一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