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霜塵

    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透過科舉進入仕途,實現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是大多數讀書人的出路。然而官場是個大染缸,空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不足以實現心中理想的。雖說政治是大多數人的事情,但這些人並不適合政治。平面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在政治上似乎不是,沒搞清楚這個,恐怕難得善終。明朝大才子解縉,似乎也是這麼一位。

    少年得志

    解縉祖上曾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官至蘄州縣令(今湖北蘄春),因歷代戰亂,多次遷徙,至解縉曾祖父才定居在江西吉安太平山。到了其父解開,是國子監進修,其母也是書香門第之後,良好基因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年僅14歲的解縉,經縣令出題主考,以“之乎也者矣焉哉,安排七字做秀才”,當場被錄取為庠生(官辦學校學生),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一舉中得解元,成為了江西頭名的舉人。次年參加南京會試,解縉文采飛揚,受到主考官劉三吾的好評,向皇帝建議為狀元人選。後因對策言論過高,有點不切實際,殿試後位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一甲第七,為太祖朱元璋看中。太祖曾推心置腹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是說道理上是君臣,情感上是父子,要解縉和盤托出。

    致仕八年

    受到鼓舞的解縉,上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書:

    痛斥法令更改頻繁,導致百姓疑惑;監察機構綱紀不嚴,不能激勵清流,提倡風采;官場風氣不正,想要有作為的羞於同朝為官。

    但其並未將矛頭指向太祖朱元璋,將問題指向了底下的大臣。之後又進呈“太平十策”,批評太祖分封皇子為藩王的做法,說“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厲長劉濞之虞”,極有可能是漢朝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的翻版。李善長死後,解縉又代為寫了《論韓國公冤事狀》為其鳴冤:

    善長鬍乃身見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激變,大不得已,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求脫禍。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親,無纖芥嫌,何苦而忽為此。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

    用胡、李的年紀以及李善長與朱元璋的姻親關係,說明胡、李二人沒有謀反的理由,婉轉批評朱元璋殺功臣,委婉地要其以此為鑑。雖然不知道朱元璋出於什麼心理,對解縉說出的“當知無不言”。可以肯定的是多次的犀利言辭,帶來的負面情緒不是那麼快,可以平復的,但太祖憐惜解縉的才幹,並沒有“慣性”地幹掉,而是對其說:回去盡心於古人,十年以後再來大用,還不晚。

    成祖起用

    解縉恃才傲物,憤世嫉俗,得罪了很多人。八年後,太祖朱元璋去世,就被人找個藉口貶到了邊遠的河州地區(甘肅蘭州)擔任衛吏,實在是受不了邊關之苦,寫信告知董倫:不耐寒暑,復多疾病。在時任禮部侍郎的董倫幫助下,解縉才調回南京。可見大才子“吃了一塹”,有了一點點變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首先得在宣傳上做文章,以顯示自己得位的正統性,將執筆編寫《太祖實錄》,如實記錄燕王謀反的葉惠仲,下獄並族誅。換上大才子做總編,如此今天的《太祖實錄》中建文帝一朝,四年的歷史蕩然無存,便是解縉的傑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朱棣也如其父一樣,以唐太宗、苻堅自詡,號召底下大臣要像王猛、魏徵,敢於直言不諱,來了一出納諫的好戲,說:

    敢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難得,敢為者強於己,敢言者強於君,所以王魏(王猛、魏徵)之風世不多見。若使進言者無所畏,聽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拿出大臣名單,要解縉品評。如此,大才子責無旁貸,將當朝大臣點評了一遍,如:戶部尚書夏原吉的評語:有德有量,不遠小人;吏部尚書蹇義的評語:其資重厚,中無定見;刑部尚書的評語:可謂君子,頗短於才。前半句都是夸人,後半句分別說與小人混在一起、沒主見、才疏學淺。給堂堂的國家六部長官這樣評語,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如此還不盡興,又將太子身邊的尹昌隆、王如玉等人,如是者二。表面上是君子的光明磊落,實則犯了大忌,豈不聞劉伯溫當年點評楊憲等人,受到胡惟庸的報復?實在是書生意氣未脫。

    捲入奪儲

    朱棣奪取政權後,面臨立儲,一直搖擺不定。一邊是素有賢名,文官擁戴的長子朱高熾;一邊屢立戰功,在武將中頗有威望的次子朱高煦。於是私下徵詢解縉的意見。大才子很坦誠: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聞,守成令主也,且奪長為亂道。是說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熾,仁義孝順,不立長對朝廷不利。朱棣猶豫之時,解縉抓住朱棣的心理,補了一句:好聖孫。使得朱棣終於下了決心立朱高熾。 這也令朱高煦懷恨在心,加上解縉出於“天下為公”,有點口無遮攔,得罪了不少人。兩股勢力匯流,不斷向朱棣進讒。先是立太子後,朱棣仍放不下對次子的喜愛,作為補償,準其禮儀待遇超過太子,解縉認為這是爭端的開始,但朱棣認為是離間父子感情。之後在出兵安南一事上,解縉又唱反調,漸漸失去了朱棣的信任。1408年,朱棣賞賜黃淮等五人鈔羅衣,唯獨沒賞解縉。朱高煦見此,又來落井下石,不僅誣告洩露宮廷秘密,而且揭發閱卷不公。大才子再次貶官邊關,任廣西參議。

    三年後回京述職,又不懂避嫌,仍以“天下為己任”,在朱棣遠征蒙古之時,覲見太子。抓住把柄的朱高煦,將情況告知成祖。這次解縉沒有那麼幸運,朱棣將其關進了錦衣衛詔獄。五年後,朱棣看了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送的囚犯名單:縉猶在耶?(解縉還活著?)如此,心領神會的紀綱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大才子就這樣活活凍死。嗚呼~

    後記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說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狂派”一直被人敬仰,是一種態度。即便造成了“以身殉道”,那也只是示範作用,後期效果如何尚不明晰。 或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狷派”,是另外一種選擇。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2 # 小石頭LEO

    解縉最大的功勳,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功績,就是主持修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雖然這部奇書在後世的戰火和紛亂中,丟失大半,但是不能掩蓋它的光彩和榮耀。同樣,它的總纂官解縉也同樣應該被歷史所銘記。

    但是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學識基礎並不能保證一個人在官場也能如魚得水。沒有高超的為官之道,在朝為官,早晚都會身敗名裂。解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解縉在編修完成《永樂大典》之後,受到朝野士人以及皇帝朱棣的青睞,這個時候也是他人生的定點,最為輝煌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解縉不甘心做一個飽學大儒,想要在官場有所建樹。而在太平盛世,最大的功勳就是策立之功,所以解縉選擇插手朱棣繼承人的爭奪戰中,也就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奪嫡之戰中。這也讓他最終身敗名裂。

    其實朱棣是非常欣賞解縉的,不僅因為他主持修訂了《永樂大典》這部千古奇書,也是因為他是從朱元璋開始就在朝為官,備受朱元璋賞識,歷經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代,榮寵不衰的大臣。朱棣是非常尊重他的。但是不管如何尊重,有些紅線是大臣不能觸碰的,對朱棣來說,就是繼承人的選擇問題。朱高熾的仁厚多才,朱高煦的威猛善戰,讓朱棣頗為躊躇。這個時候解縉選擇支援朱高熾為太子,在朱棣面前不斷的進言,讓朱棣非常反感。一怒之下,脾氣不好的朱棣就把解縉打入大牢,一關就是五年。

    直到後來,錦衣衛指揮使向朱棣彙報瞭解縉還在錦衣衛詔獄之後,朱棣說,為什麼解縉還活著。充分理解了朱棣話中含義的錦衣衛指揮使,回到詔獄就灌醉瞭解縉,扒光了他的衣服,拖到外面的雪地掩埋起來,解縉也就被活活凍死了,一代鴻儒卻以這樣的方式死去,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才高八斗的解縉沒有充分理解宮廷鬥爭的殘酷,只想著立功,卻沒有看到這大功後面所掩藏的巨大風險。他輸了這場豪賭,賭注就是後半生巨大的榮耀和榮華富貴,以及他自己的性命。他輸了,就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就是這麼簡單。

  • 3 # 雨後青山秀

    解縉生於洪武二年,自幼好學,洪武二十一年中進士,才思敏捷,為朱元璋所器重,為人耿直,剛正不阿。永樂年間,編纂了《永樂大典》,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曾寫下一篇火藥味十足的《萬言書》,批評朱元璋理政的法令多變、用人不當、濫政稅收等等弊端。但朱元璋並未因此給解縉治罪,反而更加重用他。《明史·解縉列傳》記載:“奏後,帝稱其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十年之後,開國功臣、被封為南韓公的李善長被牽連為同黨,被朱元璋處死。一年後,有人請解縉代寫為李善長平反的奏疏,於是解縉寫下《論南韓公冤事狀》為李善長鳴冤。朱元璋看後,龍顏大怒,大罵解縉。可見,解縉是不善於拍馬屁的。

    後來錦衣衛紀剛認為皇帝朱棣暗示自己殺掉解縉,於是將他灌醉後,埋於積雪中而死,時為永樂十三年,年僅四十七歲。《明史》中記載:“剛遂醉縉酒,買積雪中,立死”。

    縱觀解縉一生,可以說仕途坎坷,雖被皇帝器重,但也一再被罷免甚至入獄。解縉過於鋒芒畢露,不畏權貴,他也許不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

  • 4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謝縉,史稱明朝第一大才子,應該比江南四大才子的名頭要大點吧。只是長的有點磕磣,個子也不高。

    幼時就有才名,二十歲就中了進士,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的人皓首窮經只中了個秀才,人家才二十歲,人比人,氣死人啊。

    年紀輕輕就大放異彩,與他天才身份是相符的,有許多許多例子可以證明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才高八斗。由於篇幅所限,在這裡只舉一個事例,讓各位看官老爺管中窺豹。

    一天,永樂皇帝宣謝縉,對他說“昨夜宮中有喜事,你做首詩吧”。

    謝縉心想,喜事必定是皇后生產,於是答到“君王昨夜降金龍”。

    誰料永樂卻說是個女孩。謝縉眼珠一轉,“化作嫦娥下九重”。

    永樂又說“可惜生下來就死了”

    謝縉眉頭一皺,“可惜人間留不住”

    “已將屍體丟到池塘裡了”

    謝縉又吟“翻身跳進水晶宮”

    從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才識還是反應,謝縉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古代的文人當官為人,的確需要這種不要大智慧,但需要這種聰明敏捷有趣的文字遊戲做邀寵的必備手段,常能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謝縉,這位少年天才,弱冠之年就中進士,“春風得意馬蹄疾”。中國古代文人,哪個不想出將入相,指點江山,光耀門楣。

    謝縉當然也想,但是,他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就是不該介入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的漩渦裡。天家無父子,何況是你這個外人,哪個朝代在立儲時不是血雨腥風。狗拿耗子多管閒事,能不觸怒皇帝嗎?

    永樂帝有倆個兒子爭儲君,大兒子又胖腿腳還不好使,永樂不喜。二兒子非常勇猛,高富帥,惹人喜愛。可是自古都是立長不立幼。讓永樂很頭疼。

    一天,永樂問謝縉,太子立哪個好呢。

    “大兒子好!孝順能幹,人又老實。”

    永樂不語。

    “皇上還有個好孫子呢”

    於是,太子給了大兒子朱高熾。讓老二朱高煦非常忌恨,常常說謝縉和太子壞話。謝縉卻告訴皇上,“不能讓他再這麼幹了,他是在和太子爭皇位”。永樂大怒,斥說你這是離間我們一家人。從此就非常不喜歡謝縉了。

    還有一次,永樂外徵,謝縉回朝述職。誰知道他不在京城等永樂回來,只見了太子就又回去了。這讓老二抓住把柄,說他趁皇上外出,私自覲見太子,見完就走,欲勾結太子圖謀不軌。

    這帽子太大了,謀反啊!於是下獄,在特務組織錦衣衛手中受盡折磨,幸虧牙口緊,特務頭目紀綱也摸不清永樂到底是啥意思,沒敢要他性命。直到有一天,永樂看到待決名單,看到謝縉名字。說了句“謝縉還活著呢”

    於是,特務頭子紀綱一頓好酒好菜,把謝縉灌醉以後,埋在雪裡凍死了。可憐明朝第一才子,也落了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死法。

  • 5 # 古風散人

    永樂伊始,立嗣建儲問題便一直困擾著朱棣。

    朱棣共有四子,按《皇明祖訓》“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定,長子朱高熾理所當然應立為皇太子。然而高熾身體肥胖,行動遲鈍,不為朱棣所喜,卻得祖父朱元璋的鐘愛,故在洪武間已立為燕世子。

    朱棣比較喜歡次子朱高煦。高煦長於騎射,馳騁沙場,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且巧舌如簧,行事無賴,頗像其父。在一次激烈戰事中,由於高煦的出色戰績,朱棣也曾親口對其許諾:“將來得天下,必立你為太子。”這使高煦更加驕恣無恐,也使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白熱化。

    高熾素以仁厚聞名,贏得一批文臣儒士的擁戴。而高煦勇猛善戰,身邊也擁有一批在靖難之役中立過戰功的武將。最初,威毅果決的朱棣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但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措置不當,將使其家族的皇權統治發生根本性動搖。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

    永樂二年(1404)二月,朱棣終於下決心頒詔:“以世子為皇太子。”

    促成這一決斷的關鍵因素是因為高熾有個酷愛讀書,又果毅機敏,智識過人的長子,即後來為明宣宗的朱瞻基,而積極擁戴高熾並提醒朱棣這能使國家長久安定的就是大學士解縉。

    據史載,一次朱棣私下問解縉立嗣之事至解縉回答:“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默然不語。過了一會兒,解縉又叩首道:“陛下有一個好聖孫。”朱棣聽了點頭贊同,於是決定立高熾為太子,以便把皇位傳給這位“好聖孫”。

    然而,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非但不意味著儲位爭奪的結束,反而使這一取爭更加激烈,更加表面化。朱高煦對父親沒有兌現自已的諾言而憤憤不平,也忌恨擁戴太子的那班文臣,尤其憎恨大學士解縉,總想找機會進行陷害。

    上圖解縉

    解縉深得朱棣的寵信,入閣不足一年,便脫穎而出,躍居首輔(相當於宰相)。但在高煦及其黨羽的讒言攻擊下,他漸失朱棣歡心。

    而解縉看到成祖依然寵愛高煦,卻對太子很不滿意的態度,還時常耿直地提醒皇上:“這樣做恐怕又會引起爭端。”朱棣認為解縉在有意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

    永樂五年(1407),高煦在成祖面前誣告解縉洩露宮中機密。個別大臣為排擠解縉,也奏劾解縉在廷試取士中有不公正行為,解縉就此被貶降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剛踏上南去的路程,禮部郎中李至剛又落井下石,奏言解縉有怨望之心,不服被貶。成祖一聽,又生氣地將解縉貶黜至交趾(今越南北方),命於化州(今屬廣東)督軍餉這一苦差。首輔大臣僅因他人誣以莫須有的小罪名,就遭此等貶黜,仕途可謂坎坷危迤。

    上圖解縉草書

    永樂八年(1410),解縉入京奏事,恰逢成祖北征,便謁見太子而還。高煦見機,又誣衊解縉是伺皇上出征,私覲太子又不告而別,無人臣之禮。成祖大怒,下旨逮捕解縉下錦衣衛詔獄。個別大臣又乘機誣告解縉在朝中結黨營私。解縉被嚴刑逼供,牽連到的有大理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暘、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及御史李至剛等大臣,全部被逮捕入獄。由於重刑逼供和長期牢獄折磨,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高得暘諸人都先後死於獄中,只有解縉居然挺了過來。

    永樂十三年(1415),成祖審查獄中案犯名單,錦衣衛指揮紀綱送上囚籍名錄。成祖見名冊上居然還有解縉的名字,似乎有點不相信,順口說了句:“難道解縉還活著嗎?”紀綱是個出了名的佞臣,善於揣摩皇上的旨意,以手段毒辣而受成祖寵信。他回來之後,琢磨了一會兒,便把解縉請到房中,用酒灌醉,然後命人拖出去,埋進雪堆中。紀綱知道,這樣做,如果成祖意在除去解縉,那他定可得獎賞;如果成祖並沒有要處死解縉的意思,那解縉也是自己醉臥雪地受寒而亡。同時,解縉的家產被籍沒,妻子、宗族被流放遼東。

    一代才子解縉,成為明成祖諸子爭奪太子之位的犧牲品,死時才四十七歲。

  • 6 # 文史磚家

    明初大才子解縉是江西省吉水縣人,自幼便以聰慧絕倫、博聞強識著稱。據史書記載,解縉在襁褓之中時便開始識字,5歲時便練就詩文只聽一遍即能誦讀的本領,7歲時開始寫文章,11歲時能做到日誦千言且終身不忘,12歲時讀盡《四書五經》且能貫穿它們的義理。總之一句話,解縉就好比是上天的文曲星下凡,天生的一塊“讀書料子”。

    待學業大成之後,解縉便在科場上一展身手,19歲時考取江西省鄉試的解元,次年又考取進士,被授予中書庶吉士,旋因才華晉升為翰林學士。解縉侍奉明太祖期間,因才華橫溢、機警聰明深得寵信。朱元璋因為喜歡他,某次曾推心置腹地講到:“朕與你從道義上是君臣,但從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議,便當知無不言。”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不過話雖然這樣講,但等到解縉真的在朝堂上犯言直諫,彈劾兵部尚書沈潛、御史袁泰,並上疏為大功臣李善長辯冤時,卻一再激怒朱元璋,最終被遣送回原籍讀書,直到朱元璋駕崩,都沒能再出仕。解縉第一次仕宦生涯,僅有4年時間而已(1388-1391年)。等到朱元璋駕崩後,解縉遭到前政敵袁泰的誣陷,一度被貶謫為河州衛吏。

    解縉當然不肯將滿腹才華埋沒在西北苦寒之地,為此透過好友禮部侍郎董倫向建文帝陳請,得以重新入朝做官,擔任翰林待詔。不過解縉侍奉建文帝沒多久,後者便因“靖難之役”的失敗,被叔父燕王朱棣篡奪皇位,而他本人或自焚而死,或化裝成僧人出逃,此後便再無下落,時在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

    對於解縉的才華和機警,朱棣早在做藩王時便有所耳聞,所以等到他篡位稱帝后,便對這位大才子進行刻意提拔,不僅委任他為翰林侍讀,而且命他與心腹重臣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人一起進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仕宦生涯達到巔峰。

    但就在解縉仕途得意之際,危機卻悄然而至,並最終要了他的性命,而究其原因,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據正史記載,解縉做官期間不僅喜歡議論時政、臧否人物,並且不懂得揣測聖意,常常率性而為,由是屢屢觸怒皇帝,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解縉之所以被殺,其“導火索”便是向朱棣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一事。

    原來朱棣稱帝之初,對於擇立太子一事頗傷腦筋。雖然就身份、才能、品行而論,嫡長子朱高熾最有資格擔任儲君,並且他也得到大多數文官的擁護,但在朱棣和大部分武將看來,曾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嫡次子朱高煦,更應該獲得太子之位。正因如此,朱棣便向解縉徵詢意見。

    解縉心向朱高熾,便一再大誇特誇他的優點,但在看到朱棣無動於衷後,便改而誇讚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稱他是“好聖孫”。朱棣固然不喜歡長子,但對孫兒卻是喜歡的不得了,如今聽聞解縉誇讚朱瞻基,立時間笑逐顏開,並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就這樣,因為解縉的一番話,幫助朱高熾父子兩代人謀得皇位,後者對他的感激自然不需多言。

    朱高煦本來極有可能被立為太子,如今卻被解縉“攪黃”,心中不禁憤恨至極。為了報復解縉,朱高煦便在朱棣面前百般誣陷他,再加上解縉本身有疏闊散漫、口無遮攔的“毛病”,所以漸漸地便失去皇帝的寵信,不久便被貶謫到安南。4年後,解縉又因入京述職時私自與太子朱高熾接觸,並且在沒有得到皇帝同意的情況下便出京,由是被關進詔獄接受嚴刑拷打,時在永樂八年(1410年)。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皇帝獻上囚犯花名冊,結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縉的名字,便大為不滿地問道:“怎麼解縉還活著呢?”紀綱會意,回去後便將解縉灌得酩酊大醉,隨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將其活活凍死。解縉遇難時,年僅47歲。事後,解縉的家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引文同上。

  • 7 # 人生學問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沒多少文化,為了附庸風雅,比較喜歡一個叫解縉的文化人。

    這個解縉自小聰明絕頂,博覽群書,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書法與詩文都很有建樹,他對文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明第三位皇帝朱棣時,主持了《永樂大典》,共約三億七千萬字,從歷代浩繁卷帙中選擇彙總。

    聰明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偉大,比別人更有優越感,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解縉就太聰明,最終失了小命。

    解縉因學問淵博,常常侍奉在朱元璋左右,有一天,朱元璋面命他寫一首雞冠花詩,解縉未加思索,開口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話音未落,朱元璋從袖口掏出一枝雞冠花說:“是白的。”

    這解縉反應敏捷,立馬回道:“今日為何淺淡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

    拍馬屁拍到如此程度,可謂妙哉。還有一次,解縉陪聖上朱元璋一起釣魚,釣了許久,朱元璋一條都沒有釣上,十分鬱悶,就讓他賦詩一首,解縉隨口就說:“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這奉承有點噁心。

    如果解縉僅僅讓萬歲爺高興還好,但他沒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常常鋒芒外露,顯示自己的不俗,沒能弄明白官場上的八面玲瓏,而觸犯了龍顏,根本沒有理解主子的用意,自古奴才比天才更令官們喜歡。

    某日,朱元璋望著他問:“我跟你,論,道義是君臣,論恩情像父子,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直管說好了!”

    解縉覺得陛下對自己百分百信任,就未加潤色,一揮而就,寫了篇萬言書呈了上來,內容對朝政頗多非議,說“刑太繁”,法太嚴,只聽說聖上在憤怒的時候,對逆黨奸臣斬草除根,沒聽說聖上在獎勵善行時,賞賜有功而憐蒼生;還指出朱元璋用人不擇賢良,以致小人趨媚,賢者遠避等等,連朱元璋讀書都是不務正業,洋洋灑灑的“宏篇”中唯有“陛下天資至高”六個字讓朱元璋覺得是誇他,內心開始討厭他,表面上還是裝模作樣地讚美了一番他的忠心與直言,這解縉以為朱元璋真的喜歡,又意猶未盡地又呈上《太平十策》,讓朱元璋有點哭笑不得。

    這朱元璋骨子裡看不起這些酸文人,他喜歡文人聽話,卻不喜歡文人指手畫腳,自我感覺良好。後來借李善長被殺,解縉為之辯冤,要讓他一邊玩去。

    就對解縉的父親說:“都說大器晚成,你把解縉領回家鄉,在好好學習一下,十年後再來,派上大用處也不晚!”

    這分明是讓解縉反省,官場是有規矩的,聰明有才也要懂規矩。

    世事無常,轉眼八年過去,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了,似乎這解縉真的應了朱元璋所說,遇到識貨的皇帝朱棣。

    這朱棣本來是搶了侄子的皇位,一上臺就想做點大事,籠絡人心,好大喜功的朱棣萌生了編一部大書,自然這解縉是最佳人選。

    解縉春風得意,召集了一百四十餘位讀書人,分頭編纂這部大書,於永樂六年完工,便是《永樂大典》。

    編書的過程中朱棣十分賞識他,對大臣說:“國不可一日無我,而我不可一日無解縉。”這話是說沒有解縉不行呀!

    於是,這解縉有點找不到北了,又豪情滿懷,申管晏之談,作稷契之輔,參政議政。

    朱棣對於繼承人這國家大事上拿不準主意,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厚,但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朱棣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相貌堂堂,英武過人,善於騎射,有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而唯一的毛病是性格暴烈。

    但自古有立長不立幼的傳統,這讓朱棣猶豫不決,就尋問解縉的看法。

    好的下屬應該領會主子的意圖,而解縉對於官場的規矩一竅不通,態度鮮明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內心不高興,雖然否定了自己的意願,又覺得他說的有理,沒有出聲,望著解縉。

    這解縉又耍了一個小聰明,朗聲吐出三個字:“好聖孫。”

    這一下讓朱棣笑了。這“好聖孫”是指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因為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卻喜歡這位皇孫。

    解縉在朱棣立太子之事上起了決定作用,就更加自負,膨脹起來,公開站在朱高熾之面,時不時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煦的小報告,說朱高煦壞話,分明犯了大忌。

    因為解縉,朱高煦沒能當上太子,就狠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化人,暗暗用勁要給他顏色看看。朱棣也越來越反感解縉來摻和他的家事,未等《永樂大典》完工,就找了一個“廷試讀卷不公”的藉口,把他貶到廣西去了。

    這解縉並沒有因此好好反省,問問自己為什麼?而是依舊“天真”,以致幾年後的一件事,引來殺身之禍。

    他趁進京彙報工作之機,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情況下,私下拜訪了皇太子朱高熾,更重要的是見了朱高熾之後,未等朱棣徵韃靼回來,就打道回府了。本來疑神疑鬼的朱棣對這個太子不信任,常常懷疑其有不軌行為,如今解縉又私會朱高熾,這還了得?

    這件事讓朱高煦抓住小辮子,朱棣一回來,第一時間就稟報瞭解縉“可疑”行徑。

    朱棣勃然大怒,認定這個解縉勾結太子,圖謀不軌,下旨逮解縉下獄。

    一晃,又過了幾年,朱棣聽話解縉還在獄中,就冷冷地說:“怎麼?這個解縉還活著?”

    深諳心理學的錦衣衛頭領紀綱自然聽出朱棣的弦外之音,便熱情地地招待了解縉一把,把他灌醉,埋進厚厚的積雪中凍死了。

    可憐的解縉,聰明誤了小命,人生,難得糊塗呀!

  • 8 # 手機電腦一站式

    《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是解縉,一代文豪,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解縉是中國明朝時期有名的大才子,被稱為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博學多才、在政治上曾經官至內閣首輔。

    他才華橫溢、不畏權貴、一生坎坷,大起大落,時而得寵升遷,時而失寵貶謫,最後遭人構陷,竟被錦衣衛無情地埋入雪堆凍死,真是壯志難酬、天妒英才,令人扼腕痛惜!

    解縉“幼穎敏”,自小就有“神童”之稱。1388年,解縉與其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被稱為“一門三進士”, 名震京城,轟動一時。

    太祖朱元璋深愛解縉的才華,命其常侍御前,並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解縉傳》),意思是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年青氣盛的解縉立即上《萬言書》和《太平十策》,主張應當簡明律法、賞褒善政,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

    “縉以冗散自恣耶”。解縉恃才而傲、仗義執言、不懂官場潛規則的他很快得罪了朝中的達官貴人。朱元璋也認為他鋒芒太露,1391年令解縉迴歸江西吉水老家8年。這期間他修身養性,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著作頗豐。

    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受人推薦升任翰林侍讀。不久又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兼內閣首輔。朱棣先後賜其五品官服、金綺衣,“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朱棣之語足見他對解縉的寵信,這成為解縉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時。

    期間解縉主持撰修了被後世譽為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計11095冊,22877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收錄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解縉這個人很牛,共侍奉朱元璋、朱允炆詞條、朱棣三朝,最後死在了朱棣之手。

    朱棣登基後,解縉最終被他的口無遮攔害慘。

    永樂三年正在太子之爭,當時朱棣的三個兒子裡面,長子朱高熾詞條和次子朱高煦詞條的爭鬥非常劇烈,朱高熾為人仁厚,受到了很多文臣的認可,但是他矮胖,所以不那麼受朱棣的喜愛。而朱高煦則不同,不只是長得高大威猛,軍事能力也不弱,受到了很多武將的肯定,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

    朱棣問到了解縉,當時朱棣心中是傾向於朱高煦的,但是解縉列了幾個原因說服了朱棣,讓朱棣轉而裡朱高熾為太子,解縉也因此得罪了朱高煦。

    解縉出於忠心與太子親近,討厭臣子參與自己家事的朱棣,被解縉惹惱了?加上小人讒言,一怒之下把解縉收進了天牢。

    解縉在天牢呆了5年後,依然沒有丟掉性命,朱棣見錦衣衛報上的名單問:“解縉還活著?”錦衣衛心領神會,偷偷把解縉灌醉埋在了雪裡.....最終解縉在雪中凍死。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解縉死後數年,暴戾的朱高煦因謀反亦被誅滅。被解縉極力推薦的朱高熾登基稱帝。朱高熾對其評價曰:“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他稱讚解縉的文章雄勁奇古,新意疊出,可與司馬遷、韓愈等人媲美,又下詔把解縉的妻子、兒女、宗族赦歸吉水。

    1436年八月,明英宗詞條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解縉家產。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一代大明奇才解縉若地下有知,當該瞑目了。

    總結:

    解縉的人品其實並不差,只是太直了,太過張揚了,不懂收斂,這從很多史書的評價可以看出,比如《明史》中就說“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

  • 9 # 十點烏托邦

    解縉死得並不慘,就是死得冤。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有點兒眼熟,就說了句:“縉猶在耶?”

    紀綱回到獄中後,請解縉喝了一頓酒。解縉喝醉了,紀綱就把他埋在雪裡,解縉就這樣結束了他四十多年的人生。

    紀綱為什麼要請解縉喝酒,讓解縉喝醉了才埋到雪裡殺死。或許,紀綱都覺得解縉是被冤枉的,不忍心讓他死得那麼痛苦。

    如果解縉沒有那麼傲才,不要太過耿直、口無遮攔,那麼他還會是朱棣身邊的“大紅人”。

    解縉冤死的原因大概有三個:

    政治上不成熟的性格

    解縉是侍奉過三個皇帝的官員,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都很欣賞他的才華,他的官至從一個庶吉士升到了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了朱棣的心腹。

    可是,就是這麼豐富的政治經歷,解縉還是像個剛入官場的小白似的,過於耿直,不分場合,口無遮攔。

    解縉是個很聰明的人,也很會看人,但是有點傲才。當初朱元璋看到解縉,覺得這個年輕很活潑,而且很有才,就把他留在身邊當個“小秘書”。

    一次,朱元璋跟解縉說:“我倆雖是君臣,但恩如父子,你什麼都可以說。”次日,解縉就呈上了一份萬言書。洋洋灑灑的幾萬字,文采斐然,朱元璋稱讚瞭解縉。

    可是,解縉卻因為得寵,而開始有點驕傲。

    先是去兵部索要奴隸,出言不遜,被打了小報告;再來就是被任命為御史後,竟然為李善長起草奏疏鳴冤;後來,又為同官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袁泰記恨他。

    朱元璋本來是想任命解縉為御史,是為了讓他收斂下自己的性格,可是解縉並不領情。最終,朱元璋無奈,也出於惜才的原因,讓解縉回家待著。

    回家八年後,解縉聽到朱元璋病逝的訊息,就急急忙忙地入京哭喪。誰知道,被有關的官員彈劾,違背聖旨,被貶為河州衛吏。後來,因董倫向朱允炆推薦,解縉又重新回到朝中,可惜性格依舊如此。

    朱棣登基後,解縉得到重用,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朱棣的心腹,解縉再一次受寵。

    在朱棣糾結立誰為太子的時候,解縉一句“好聖孫”,敲定了朱棣注意,最終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可是,朱棣為了安撫二兒子朱高煦,所以提高了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把太子冷落在一邊。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朱棣在搞兩個人的政治平衡,都沒誰站出來說話。可是,解縉這時就出來為太子說話,朱棣頓時就火了。後來,朱高煦派人陷害解縉洩露“宮中語”。朱棣大發雷霆,貶解縉為廣西參議,又改為到交趾,去督運糧草。

    政治上不成熟的性格,讓解縉在官場上一直倒黴。每次都是被同一個叫“活得太明白,口無遮攔”石頭絆倒,可是解縉卻不曾改過,依舊口無遮攔。

    過於耿直,朝中樹敵過多

    解縉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沒有那麼聰明。在官場混跡多年,解縉卻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過於耿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史書中記載,解縉好品評人物,無所顧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寵。

    另外,之前為太子說話,讓朱棣立朱高熾的時候,更是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一直記恨在心。所以,解縉失寵之後,更是落井下石誣陷他,其他記恨解縉之人也是站出來一起誣陷。

    這些原因,最多是讓解縉失去官至,還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接下來的一點,就是解縉被處死的關鍵。

    私見太子,觸怒龍鱗

    永樂八年,朱棣北征,讓太子在南京監國。雖然是讓太子監國,但是在很多事情上限制了太子的行動,比如:有官員要拜見太子,不能私見相見,必須要有相關的官員在場,不然不能見面。

    可是,解縉就是偏偏犯了這一點。

    解縉因有事稟告,就急急忙忙地進了京師,不知道是他忘了朱棣定的規矩,還是有急事相見。解縉單獨見了太子之後,不等朱棣回來就自行返回。

    朱高煦知道解縉的所作所為後,就想著以這一點打擊太子勢力和報復解縉。於是,朱高煦向朱棣打了小報告,朱棣大怒。

    朱棣是靠奪位當上皇帝,而且人有點多疑,他本來就不放心太子,明明立了規矩,解縉還是單獨見了太子。這樣一來,激起了朱棣的邪火,直接把解縉關進了監獄,牽連了不少的人。

    最終,就發生了前邊所說的那一幕,解縉在雪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結語

    解縉是一個有很才華的人,卻不懂為官之道就因為過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

    解縉死得有點冤,因為他本來是沒有過多的錯,就是活得太明白、太聰明。活得太明白,敢說敢言,不知官場險惡,最終丟了自己的性命。

    解縉之死,是因為他官場上不成熟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也得罪了朱棣。更是在朱棣北征時私見太子,觸到朱棣的底線。在別人的煽風點火之下,朱棣對解縉也失去了興趣,這也意味著解縉就沒價值,死不死都一樣。

  • 10 # 聊史論今

    解縉作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其才學不用多說,但自己吃虧就吃虧在政治思想不成熟,還捲入了歷朝歷代最危險的政治旋渦——立儲之爭當中,最終落得個鋃鐺入獄,慘死在冰天雪地當中。

    解縉雖然才高八斗,但是在洪武、建文兩朝當中並未得到重用,朱元璋雖然很認可解縉的才學,但是覺得他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物件,因此讓他回家修身養性了八年,後來朱元璋駕崩,解縉透過自己的投機鑽研,雖然回朝重新做了官,但建文帝朱允炆對這個大才子依然不感冒,因此一直未得到重用。

    直到朱棣靖難成功,登上帝位之後,解縉才算真正得到重用,在他的帶領下,包羅永珍的《永樂大典》得以問世,他還被朱棣任命為了首任內閣首輔,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也由此開始。如果一切到此為止,那也算是皆大歡喜,得以善終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接下來他就慢慢捲入了立儲之爭當中,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我們都知道,朱棣一開始確實是想立和他一樣英明神武的次子朱高煦為儲君的,但是解縉卻堅持立皇長子朱高熾,並說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雖然最終在以解縉為首的一大幫大臣的盡心周旋之下,朱棣最終立了皇長子朱高熾,但從此朱棣就已經開始對他心生反感了。

    而這樣的一個結果,解縉也得罪了朱高煦,從此,朱高煦對他懷恨在心,永樂四年,在他的誣陷之下,解縉被貶到南方當地方官去了。

    朱棣最終對解縉爆發是在永樂八年。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但這事被朱高煦獲知後就大做文章,藉機進讒言道:“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這正好觸到了朱棣敏感的神經,覺得解縉趁自己外出,私自結交太子,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最終令錦衣衛以“無人臣禮”之罪將解縉逮捕入獄。

    解縉就這樣被關了五年,直到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報犯人材料時,看到解縉的名字赫然在列,於是就說了一句至解縉於死地的話:“縉猶在耶?”(意思是解縉還在嗎?言外之意就是解縉怎麼還活著?),紀綱馬上會意,於是就到牢房中用酒將解縉灌醉,然後拖到雪地裡埋起來,最終慘死,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可憐一代大才子,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妻離子散的下場,怪就該他政治思想不成熟,捲入了自古以來最危險的政治旋渦——立儲之爭當中!

  • 11 # 遺產君

    解縉從小就是個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世家裡,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進士,曾官至東莞縣尹,父親解開是二魁胃監、五知貢舉,拒絕朝廷官至,潛心於培養人才;母親不僅賢良淑德,而且還同書史尤擅長小楷和音律。

    解縉從小就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文化水平自然就要比別人高很多,他尚在襁褓中時,母親便在地上寫字讓他認識,在他五歲時,父親給他讀一篇詩文,解縉便能記住,在他七歲的時候便能揮毫弄墨寫文章,在他十歲的時候,背誦一篇千字文便可終身不忘。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中得解元,第二年赴京會試,更是高中進士,由此“一門三進士”傳位美名。年輕有為的解縉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入職翰林院學士,對於這個剛入職場的毛頭小夥子,朱元璋十分喜愛,對他寄予厚望,曾情深意切的對解縉說過“你我名為君臣,實同父子,你可要知無不言啊!”(解縉的書法)解縉見朱元璋如此的看重自己,很是高興,連夜奮筆疾書,第二天就上了洋洋灑灑的《萬言書》,建議朱元璋簡明律法,褒獎善政,朱元璋看後很是欣喜,大讚他的才能。但由於解縉為人太過耿直,對於群臣貪贓枉法的總是直言不諱,因而也得罪了不少的人,所以經常被其他大臣攻擊和誣陷,解縉年輕氣盛、年少輕狂,讓朱元璋也看不下去了,出於對解縉的保護和愛惜,他決定讓解縉遠離朝堂,回家閉門思過,重新學習,十年後再來做官。就這樣,解縉第一次被逐出了朝廷,回到了家鄉,直到建文帝時期,才在禮部侍郎董倫的多次引薦下,建文帝才把解縉調回京師,給了個小官。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對解縉的才華也很欣賞,將他調入文淵閣,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入閣參與要務,朱棣還將主編《永樂大典》的重任也交給瞭解縉,甚至還提拔解縉為內閣首輔,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內閣首輔。朱棣皇位坐穩後,就開始考慮太子的人選問題,長子朱高熾辦事沉穩,但身體肥胖,還有腿疾,根本騎不了馬,而次子朱高煦最像自己,弓馬嫻熟,英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還救國自己,但就是脾氣暴躁。這兩個兒子誰來做太子,朱棣實在是拿不定主意,他還是有意與朱高煦,於是就找來解縉,讓他參謀參謀,像這樣帝王家的家事,一般的老油條都唯恐避之不及,而解縉對於官場的規矩一竅不通,他作為正統的儒家學士,堅持立嫡長子朱高熾,理由是祖宗家法不可違。就在朱棣有些不高興且猶豫不決時,解縉給朱棣一顆“定心丸”,他說了三個字“好聖孫”,讓朱棣眉開眼笑,好聖孫就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雖然不喜歡朱高熾,但對朱瞻基卻是青睞有加,為了能將皇位傳到朱瞻基的手上,他便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後來朱高熾某些方面表現不佳,讓朱棣不滿,他又開始恩寵朱高煦,於是解縉又上書朱棣,苦苦勸諫,要立長不立幼,讓朱棣很是惱火,指責解縉在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朱高煦也對解縉恨之入骨,經常在朱棣面前說解縉的壞話,朱棣就將解縉貶到了偏遠的廣西,眼不見心不煩。永樂八年,解縉進京述職,正巧朱棣北征未歸,他便先稟告監國的太子朱高熾,這也沒錯,只是他還沒等朱棣回來就離京了,這就讓心懷鬼胎的朱高煦抓到了把柄,他在朱棣面前大肆汙衊解縉無法無君,和太子串通。朱棣本來就對太子和解縉都不滿,這下可好,朱高煦火上澆油,朱棣大怒,便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將解縉打入大牢,也沒說怎麼處置他,解縉就這麼糊里糊塗的被關了五年。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首領紀綱向朱棣呈報罪犯名單,朱棣一眼就看到了上面有解縉的名字,無意的說了一句“解縉還沒死呢”,也沒說要處死他。但紀綱最會揣摩聖意,回去後就命人好酒好肉招待解縉,並把他灌醉,然後又把他埋進雪堆裡,就這樣,解縉當天就被活活凍死在冰天雪地裡。一代才子因捲入皇儲之爭而被怨殺,實為可惜,但解縉聰明之人總覺得自己很偉大,比別人更有優越感,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落了個被凍死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位老師教學生造句,如用“光彩”造,“我學會用光彩造句了”。請問這樣教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