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說奇談
-
2 # 錢自湧
陶淵明的雜詩12首是晉宋之際,他一個比較代表的詠懷詩作品。主要描述旅途辛苦,然後家庭年幼時候的貧困以及自身努力的這種心境,代表作家歸隱之後就是有志,但是難以得到施展的政治抱負,進而的苦悶,抒發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格,應該來講還是屬於非常優質的內涵比較深的陶詩。
朱自清的作品相對來說跟他的出身關係更大一些,他還是屬於出生在江蘇,後來定居到揚州。應該說他是一箇中國第1批的大學生。所以他的詩歌水平也是屬於這種新老交替的階段,而且他在1932年還擔任過清華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再加上他旅歐的經歷,所以在整個詩歌的認知上面,可能除了歷史感以外還有更強的東西文化的衝擊。
對比兩個人的詩歌的特性,更多的可能是朱自清站在了國家的角度,歷史的角度,而陶淵明站在更多的角度是自我報國的角度。
所以一個可能相對來說會更寬更廣,角度思考的會更多一些,第2個呢更陶淵明可能更多的還是在於明智同時受當時的思想的一些特性,以及中國傳統的一些思想習俗,可能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作品上面也有所體現。
-
3 # 七夏故事
二者的共同之處如下:一、寫作背景
1、作者生平: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和朱自清(1898年—1948年)都出生於出身於沒落舊仕宦家庭,家道衰微,同樣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在他們從仕的過程中也都經歷了舊勢力的打壓,一度有壯志未酬的苦悶和迷茫。而《匆匆》和《雜詩十二首》就是寫於這樣的時期。
2、作品背景:《雜詩十二首》寫於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後,那時候陶淵明50歲,距離他辭官歸隱已有十年之久。那麼這時候的陶淵明是不是真正的享受田園生活,心中毫無波瀾了呢,顯然不是的。在《雜詩》中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句子。
《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五四”落潮時期,當時社會充斥著各種迷惑和彷徨。結尾連用兩個“為什麼”表達了作者心中不滿,全詩也瀰漫著悵然若失的氣氛。
二、寫作手法反覆寫作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文極具有節奏感、韻律感。
兩篇作品都用了反覆強調的手法,從《匆匆》大量的運用了疊字如“頭涔涔而淚潸潸、茫茫然”,對仗工整的排比句,和11個疑問句的靈魂叩問,以及《雜詩十二首》中反覆出現“日月”,都使得詩文百轉千迴盪氣迴腸。
三、寓意的表達兩篇文章都用自己無所作為和時光的匆匆做對比,表達了志業難成的焦慮。警醒和感召周邊人生命短暫,要珍惜時光,否則將一事無成追悔莫及。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匆匆》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雜詩十二首》
四、作者風格兩位作者不似豪放派們的瀟灑恣意,氣勢磅礴,而是用諄諄教導的口氣,運用對生活極致的體驗,寓情於景,含蓄委婉低訴自己的碌碌無為,表達了深深的內疚和自責。
回覆列表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與朱自清的<<匆匆>>其共同之處在於,二者都是作者透過對大自然的地觀察和思索,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有感而發,皆是感慨人生無常,生命短暫。蘊含著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感慨,都體現出作者思考人生,追尋人生的真諦,渴望就住時光,有所作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