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猛歷史
-
2 # 南迦巴瓦山
從人種上講,北方民族例如鮮卑 韃靼 蒙古 女真 等等乃至匈奴 突厥都是大中華人種(本博暫切這麼說),上古虞夏商周之前,人類必然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漫延的,(反正來自非洲某不信),每當中原動盪戰亂 災害時,歷朝歷代不斷的有中原人向北方遷移,相對平穩和平時期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群落,民族,鮮卑也不例外,也是這樣。
-
3 # 紫垣先生
鮮卑人的發源地在山西的陶巳,其祖先是堯,舜囚禁堯於代郡,使丹朱與堯父子不得見,於是拓跋丹朱出走呼倫貝爾,初到草原未料北方之寒冷,人員幾乎都被凍死,幸得發現大鮮卑山西南的山洞裡可容納上萬人及牲畜,獲得再生的人們於是改稱自己為鮮卑人,注意這裡是鮮卑人,不是鮮卑族,鮮卑人與漢人同祖於堯,如果稱族就把他們給割裂開了,就北方蒙古,東胡,肅慎,都稱人不稱族,皆源於他們的A型血系人口均出於黃帝子孫家族的遺脈。其中塔塔爾人就是為拓跋丹朱守墓的世代守墓人,塔塔爾人被成吉思汗打敗之後,活下來的人被編入朮赤旗下者眾後又隨拓跋跋督西征莫斯科平原為金帳汗國的建立立下功勞,今天他所在的位置就是韃靼斯坦。
-
4 # 國家人文歷史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的少數民族,魏晉時期內遷至中原,捲入了西晉末年代的動亂。隨後,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完成了部落的統一之後,在中原地區建立北魏政權,不斷髮展壯大,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孝文帝改革後,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加快,勢力大增,但鮮卑部族的痕跡逐漸淡化。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又被北齊和北周替代。有一定鮮卑血統、出身關隴地區的貴族建立了北周、隋、唐等政權。鮮卑族的一些風俗品格被流傳下來。但鮮卑部落隨著663年被吐蕃吞併後,逐漸消失於歷史的長河。
對於鮮卑族的起源,學界還沒有定論,主要有四種說法: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可以肯定的是鮮卑族肯定是個北方民族。對於這四種說法,山戎說和逃亡漢人說的可信度不是很高。根據現存的鮮卑族人物陶俑和歷史記載,鮮卑族的習俗、長相、語言與漢人都不同,而歷史記載中也沒有明確的該支派的發展;這種說法的解釋是從鮮卑族的名稱來解讀的,認為“鮮者,少也。卑者,陋也。”(《翰苑集》引《漢名臣奏》),筆者認為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名稱或是音譯或是根據某一特點命名,命名方式因為“大漢民族心理”都有含有鄙夷的意味,所以從名稱的解讀來判定鮮卑族是逃亡的漢人是不可信的。山戎說的記載較少,只有《史記集解》中有所提及,故暫保留疑問。
從今日留存的文獻來看,東胡說和東夷說是可能性較大的。《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十六國春秋》、《魏書》等都提到過鮮卑是東胡的餘部,最少也是有密切關係。東胡被滅後,餘部有一部分前往烏桓山,稱東部鮮卑;一部分聚集到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東漢末年據匈奴故地,稱拓拔鮮卑。西晉末年,拓跋鮮卑開始活躍於歷史。東夷說是學者受《國語·晉語》中的“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進行解讀。而建國後的考古工作者在今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礦區北部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發現了鮮卑早期墓群,墓中的袋形三足陶銅器和頭北單塋墓葬方式有東夷文化的痕跡。這究竟是當時物品交換的結果還是文化影響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
5 # PvZ強酸檸檬
鮮卑族是秦漢時期的東胡,東胡敗於匈奴,餘部逃到中國東北。
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
後來東漢帝國打敗匈奴人,鮮卑人乘機佔領蒙古草原,強盛起來。
-
6 # 修理地球磚家
把鮮卑稱為族只怕不妥,當時只是北方高原部落之一,匈奴部落統治時屬於匈奴的一支。說個題外話,鐵木真當時所在的部落叫做蒙古,他把草原各個部落統一之後,以自己本部落名統稱這個統一部落為蒙古,與當年秦始皇統一諸國後仍以本國秦國統稱是一個道理。所以當時並沒有民族這個說法,北方草原各部落差異性很小,共同性很大,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等,都是在不同時期本部落崛起佔據統治地位,用本部落名字作為各部落的統稱。如果說到語言,現代民族分類裡的漢族有粵語(廣東話),客家話,北京話,吳語,閩南語,這些語言差異性更大,相互之間沒有長期交流根本聽不懂,民族劃分在中國並不嚴格,只要你認同中國文化,習俗,語言相通,其實就是華人,西方的民族劃分在以前就很嚴格,簡直到了嚴苛的程度,在二戰時達到了頂峰,希特勒的日耳曼血統論是個例子。英德法三國曆史上是同一族群,後來分裂建國,獨立多年,才形成自己的民族,其實英德法的差異比中國漢族裡的族群差異要小很多。西方講究“科學”,分類很嚴苛,東方講究“中庸”,彼此文化習俗差不多,就不會論血緣,這是東方文化的包容性所在,也成就了中國的幅員廣闊,人口眾多。
-
7 # 張律明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恆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了烏恆族和鮮卑族,因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與烏恆、匈奴相似。
鮮卑族有三大姓,他們分別是:宇文、慕容、拓跋。公元304年,幽州刺史王俊引進慕容鮮卑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打敗王穎後,開始屠殺漢人並掠奪中原,同時俘掠了數萬漢族少女,大肆姦淫,當軍糧宰殺烹食。王俊要求他們放掉這些無辜少女。慕容鮮卑將吃不完的少女淹死在易水中,易水為此斷流。從這些來看,當時的鮮卑族還是遊牧民族,他們茹毛飲血。
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建立北魏;493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開始漢化;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東魏;後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周宇文泰為了爭取鮮卑上層,大開歷史倒車,又開始胡化恢復鮮卑舊姓。將楊堅父親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司空。後楊堅承襲父爵,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上臺就廢除了鮮卑化和胡化的政策,恢復了漢字、漢姓、漢文化、漢制。
這裡還要提一個叫李虎的人。西魏的李虎因功被授予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宇文泰時恢復鮮卑姓,將李虎賜鮮卑姓為“大野氏”。李虎的兒子是李昞,李昞的兒子是李淵,李淵的兒子是李世民。李家父子建立了唐朝,但是他們自稱是漢族,是隴西李氏,最前面的一支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其實,李廣的孫子叫李陵,李陵因兵敗投降匈奴,李陵在隴西的家族分二次被漢武帝殺光,所以根本不存在有隴西李氏後裔了。再則,李世民當時想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士族,士族紛紛拒絕,原因是鮮卑族女人嫁人可以有情人並且可以幾次嫁人,與漢族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士族會拒絕李世民皇家婚姻。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將二個兄弟殺死,他跪著求他父親李淵原諒並吮吸李淵乳頭,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我們現在不管他有三個乳頭還是四個,這種吮吸父親乳頭以減輕自己的惡行的辦法,只有鮮卑族有此風俗,漢族是沒有的。
儘管唐朝有皇帝娶父親的後母和皇帝娶自己的媳婦事例,但是他們是徹徹底底的鮮卑漢化的胡人,到了唐末,鮮卑人徹底漢化,幾乎看不到鮮卑族了。我在這裡介紹幾個鮮卑姓漢化的漢族姓,一共有105個鮮卑姓,介紹十個鮮卑姓:拓跋=長孫、元;獨孤=劉;他拓跋=駱;西方尉遲=尉;獨孤渾=杜;塭盆=溫;步六孤=陸;匹婁=婁;普=周;薄奚=薄,等等。如果對這些姓氏有疑義,請閱讀“唐書”卷一九九頁;“魏書”卷五十九頁。
總的來說,漢族是一個大融合,鮮卑族消失與漢族息息相關,不要去懷疑鮮卑族怎麼沒有了,看看周圍有105個與漢族一樣的姓,就知道他們融入到漢族中來了。
-
8 # 戴你看歷史
鮮卑族有兩個族源:一個是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東胡,因聚居鮮卑山而得名;一個是源於大興安嶺北段,稱鮮卑拓跋部。
匈奴衰落之後,鮮卑遂佔據了匈奴故地,勢力逐漸擴大。東漢中後期,鮮卑各部推舉檀石槐為最高軍事領袖,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軍隊,盛極一時,“南鈔(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當時的鮮卑諸部和滯留當地的匈奴等族組建了部落聯盟,分為中、東、西三部。
東漢末年,大批漢人逃亡到鮮卑人地區,教其製作兵器,學習漢文。三國時期,鮮卑族分佈在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直到遼寧一帶,經常參與中原各國間的戰爭。鮮卑逐漸形成了慕容部、段部、宇文部、拓跋部等幾支比較強大的力量。
鮮卑拓跋部的祖先居於黑龍江境內的江流域大興安齡附近,大約在西漢時期形成部落盟,“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鎮北方”(《魏書·序紀》),此後,鮮卑拓跋部逐漸西遷和南下,在東漢初年遷到了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一帶。魏晉之際,遷移到了鄂爾多斯草原,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號稱有騎兵四十多萬。此後,拓部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開始了農耕定居的生活。
十六國時期,先是慕容部先後建立了幾個政權,後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消滅其他割據政權,把北方地區基本統一起來。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程序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
9 # 魚淵觀世界
看到各位大咖非常詳細的介紹了鮮卑族的歷史,這裡我就說一些鮮卑族的歷史邊角料以饗讀者吧。
鮮卑族的起源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的嘎仙洞森林公園內,有一處懸崖上的洞穴,這個洞就是前輩族起源的重要見證——噶仙洞。嘎仙洞是鮮卑拓跋氏的祖廟,洞內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祭祖時刻的銘文。
鮮卑族的成就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建立,統一政權的少數民族。其建立的北魏,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一方面結束了十六國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戰亂仇殺,另一方面也蘊育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的融合。可以說目前十個漢族人中,至少有三個祖上都具有鮮卑血統。另外,我們所熟知的花木蘭和那首中膾炙人口的木蘭詞,也是成書於北魏時期。
鮮卑族的後裔百度百科稱“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但事實上,目前中國56個民族當中,仍然有一支少數民族,是鮮卑族的直屬後裔,那就是錫伯族。
據2007年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研究,今天的錫伯族是鮮卑族的直接後裔。不過由於錫伯族很早就被滿族征服,編入八旗後又長期彼此通婚,目前錫伯族身上的鮮卑血緣也不是非常純正的了。
鮮卑族的名人這裡我們就不說宇文家族,拓跋家族、獨孤家族裡膾炙人口的名人啊,說些比較邊角料的,具有鮮卑血統的名人。
1、佘太君。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北宋楊家將之首,楊繼業的正妻,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佘太君。佘太君本姓折,是府州節度使折御勳的妹妹,古代匈奴,鮮卑折蘭王的後人。
2、李元昊。西夏“國父”,本姓拓跋,源自鮮卑拓跋部。是北魏滅亡後流落西北的未漢化鮮卑族,後來成了党項八氏之首。
3、呼延灼。梁山天威星,坐第八把交椅。先隨宋江招安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後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朮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呼延姓源自晉代鮮卑人稽胡楚。
結語古代鮮卑族雖然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已經從中國大地上消失了,但其遺留下來的向雲岡石窟等文化瑰寶,卻永遠照耀著華人的文明。
-
10 # JCX13_咱也侃球
鮮卑發源地是大興安嶺中的嘎仙洞,離加格達奇不遠處。據說在匈奴被擊敗西逃之後,草原開始了無主的時代。鮮卑人祖先們在嘎仙洞集會討論是否走出森林到肥美的草原安家落戶。(幾年前我和朋友特意去了一趟嘎仙洞參觀,再去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密林中生活很艱苦,只能養馴鹿和狩獵為生,像今天還生存鄂溫克人。馴鹿只吃一種苔蘚,生產效率低下。到了草原可以牛羊成群,生活富裕,但是草原沒遮沒攔,全部暴露易於被襲擊。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鮮卑人在匈奴統治草原時遜遁於森林儲存了自我。鮮卑人走出大興安嶺密林進入呼倫貝爾大草原,再發展到統治草原,入主中原。因為鮮卑人之前在森林裡不騎馬,在草原上重新學會騎馬,他們發明了馬鐙,使得騎馬更容易,空出手射箭、揮舞刀劍。這個技術優勢讓他們戰勝各路豪傑,成為草原的主人。
在他們進入大興安嶺之前,鮮卑人來自哪裡?鮮卑人自己也不知道。歷史上草原屬於東胡,戰國時代被燕趙等國打敗,之後從西邊來的匈奴逐漸統治草原。有這種可能在草原上失敗的東湖人進入森林成為鮮卑人的祖先。
-
11 # 長河日圓1
發源於東北大興安嶺山脈。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繫遊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
今天大多數的古鮮卑人後裔都融入了漢族,少部分融入可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今天的鍚伯族。…………
-
12 # 悠悠客
根據北史記載,鮮卑的祖先是黃帝。黃帝的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小兒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 因以為號。他的後代就一直是那裡的部落首領,統治幽都北面廣闊的大草原,以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 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以記事。所有的事都是口口相傳。黃 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所以他們以拓跋為氏。
-
13 # 世界真的很大
鮮卑族發源自哪裡,是基本沒有爭議的。從地理上,鮮卑族發源於大興安嶺地區的鮮卑山,以山名為部落名。從民族上來看,鮮卑人是東胡人的一支的後裔。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後,與同是北方遊牧部落的匈奴人,有時合作,有時對立,有時又被統治。由於他們與匈奴一起,不斷騷擾古代中國的邊境,才逐漸為中原所知。在此之前,鮮卑人並未進入漢人的視線。
北匈奴被大漢雄師打敗後遠走西亞、歐洲,實力弱得多的鮮卑各部落趁機搶佔原來屬於北匈奴的部分地盤。經過一段時間部落間的爭戰,公元386年,鮮卑的拓跋部落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北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國。
又過了幾十年,拓跋氏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其疆域在如今的蒙古東部、中國的內蒙和東北一帶,還曾定都洛陽,也可見其曾經的強大。建立了王朝的鮮卑人,逐漸脫離遊牧生活定居下來。
但是這樣的好時光並未能持續,公元六世紀中葉,鮮卑王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然後又分裂成一些更小的政權實體。在統治北中國的近200年時間裡,鮮卑漢化明顯,遊牧特性也慢慢消失。最後,到了唐代,鮮卑人極小的政權也分別被打垮,各部落先後完全與中原各族融合,鮮卑族消亡。
回覆列表
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領什翼犍在大同建立了代國;公元386年,鮮卑族又入主中原,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1、557年,東魏、西魏分別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
鮮卑,這個一度統一中原、異常顯赫的民族,究竟起源於何處?又是如何消失於歷史舞臺的?
史料有載:東漢時期,應奉上書漢桓帝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因此,史學界主流的看法都認為鮮卑源自東胡,是在東湖部落聯盟被匈奴擊破後分離出來的族群。東漢初年的鮮卑族被匈奴族所奴役,直到北匈奴被迫西遷後,鮮卑族乘機佔領了北匈奴的地盤漠北地區,並將漠北的匈奴十餘萬部落併入鮮卑,從而正式壯大起來。
此後,鮮卑族一路浮沉,直到隋唐以後,鮮卑族逐漸解散,不再作為民族實體而存在。但鮮卑族後裔卻持續在隋唐政壇上發光發熱。而且,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都深受鮮卑文化影響,並且如唐高祖李淵的母親與妻妾中,也有多位漢化的鮮卑人。
隨著朝代的演進,大部分鮮卑人都逐漸融入了漢族,小部分融入契丹族。東北地區也有少量的鮮卑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外興安嶺西邊、烏蘇里江兩岸包括海參崴一帶,他們中有一部分被《尼布楚條約》劃給了俄國,另外有小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錫伯族。
鮮卑族的興起與衰微路徑,在多民族的中國歷史上而言並非孤例。但鮮卑族對中國古代歷史程序的影響卻是絕對不能小覷,尤其是拓跋鮮卑部,曾出過數位非常有建樹的領導人。如北魏的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還有拓跋宏—— 就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