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叔的書
-
2 # 杖芒徐行
作詩這件事在平臺上看著十分火熱,其中大部分人作的詩並未遵照詩體形式,有的韻腳也對不上。
但作詩這件事兒多與抒情發感、興趣所致有關,是大家這麼多年被詩詞文化薰陶感染的結果,被陶冶教化了這麼多年,詩體大家多少都知道些,不必拘泥於形式。
我認為意境為主,文字表達為輔,格律稍作貼合即可,能給人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最重要。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善於各種詩詞文體創作,有時摒棄古板的格律,自成一體,抒情坦率強烈,敘述自然流暢,議論邏輯有力,在宋代詩詞文化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比如花、鶴、鹿、茶等元素被古人定義為“雅”,蘇軾偏寫鴨子、蔞蒿這樣的“俗物”,成就了“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這樣的名句。
他把寫文章形容為“大略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大概是說寫文章應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該寫的時候要盡情表達,不能寫的時候就及時停止。也表現出了蘇軾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想這就是我們喜歡他的原因,如今我們這麼喜歡讀他的詩文,不僅是因為他豁達、超然的人生態度,更是因為他的詩字字由心而發,我們能夠產生共鳴罷了。
所以我們作詩要有感而發,不牽強附會就好。 -
3 # 心理諮詢師曦文
首先,我認為任何寫作的形式都不應該大於內容
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就如同錦上添花,能給與我們享受的永遠是始於靈魂上的共鳴或者震撼,其餘才是形式帶來的美的餘味。只有好的內容,沒有美的格律,算不上一個完美的作品,但是隻有一個好的形式,卻空洞無物,永遠無法征服世人成為流芳百世的佳作。其次,對於詩詞這件事情,對於寫作是更上一個層次的創作,是內容和形式並重的典型。
古有“詩歌”,詩如同歌,是應該可以朗朗上口的,可以誦讀可以吟唱,不論哪一種方式都能讓人從文字中體味到那種美好的風景或者意境。格律只是一個形式的要求或者基礎,所有的詩詞創作也應該是有想要表達的事物,然後再去對詞句做推敲和潤色。
美的意境,如同流傳久遠的《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僅讀起來順暢,而且如此精煉的語句卻給了我們一個無比生動的畫面,每個人的呈現或許不同,但是一定都是在心中最美好的、最純淨的戀之風景。
至於形式的並重也是由來已久,如同“推敲”的起源,那個關於賈島的一字糾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怎麼都是一個很有畫面感的詞句,如果不細加品味可能不會留意到用詞的變化,但是文學就是主觀且難以完美的存在,每個創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都要有珍重之心,只有在內容上豐盛、形式上華美,這才是真正美好的作品。
-
4 # 小五子8
我不認為一定格式化,問題要與時俱進,要符合現在詩的特點,現在的我們沒有那種熟讀詩的經歷,古人是一生,我們是業餘
-
5 # 讀書人x拾九
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之前看蔣勳老師的影片時,說到他為什麼離開大學,他說他在大學裡面教了幾十年書,開始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沒辦法背叛主流的教育。我想在這裡,主流的教育大概可以理解為古體詩的格律和形式吧。
人為什麼要寫詩呢?是想要炫耀自己的學識?還是想要靠寫詩拿稿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我的回答大概就不是很適合你。
我所理解的,寫詩一定是有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東西,有想說的話,藉著詩詞的形式表現出來,從這個方向去理解,那麼意境一定是重於形式的,內容才是你想說的話,形式和格律只是一種輔助了。
當然,形式格律做為輔助也是比較重要的,古體詩之所以是古體詩,也是因為它的格律帶給人以美感,那麼既然有這種不單單能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同時也能讓自己心中的話能以更美的方式呈現出來,為什麼不盡可能的做的更好呢。
-
6 # 可園影視音畫
首先古體詩不是近體詩(格律詩),形式方面從詩經多為四言(也有少數五言),後發展到屈原離騷不限幾言(也屬古體詩)再後至魏晉曹丕等樂府詩(文人加入)五言詩始行,阮籍把五言上升到象徵性,陶潛五言返樸歸真。這些都是古詩,除了每句同數字外,並不講平仄對仗,只是部分押韻而已。只有近體詩(格律詩)才重形式。當然所有的古詩近體詩,主要還是詩境。沒有境界,多好的形式都是皮毛,所以聞一多對南北朝的詩賦很鄙視,曰之為“殭屍”。詩如此,其他藝術也同理。李可染寫過《山水畫的意境》舉證的也是以詩境來證畫境。
-
7 # 史永wang
中國古代詩詞源遠流長,相比較而言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等體裁。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其中,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在律詩中,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絕好的對聯。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也稱古風、古詩。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詩歌等都是古體詩。
《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的古體詩。而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古體詩。
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仗,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一般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因為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科舉考試所採用,所以讀書人必須學習格律詩的創作,即使是不願意受到羈絆的李白也有大量的優秀格律詩傳世,比如《登金陵鳳凰臺》。
作詩時用不用格律是詩人的自由,無論近體詩還是古體詩都有流傳千古的佳作。但格律是學習詩詞的基本功,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必學內容。隋朝以後的古人中,沒有不懂格律的詩人。
古詩一個字可以代替千言萬語,而現代的白話失去了這種作用。中國古代詩詞點字成金,意境深遠。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達。而古詩詞的意象經過幾千年的錘鍊,已經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界。要寫出“很有意境”的詩,對於每一個愛寫古詩詞的人來說,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然後在某天開竅,也就“悟”了,也許境界,是靈光一閃。
下面先來欣賞一下杜甫的兩首名篇。
杜甫的《望嶽》是古體詩,《春望》是近體詩。
古體詩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近體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望嶽》押韻是仄聲,了、曉、鳥、小; 《春望》押韻是平聲,深、心、金、簪。首尾聯不要求對仗,但頷聯、三聯均對仗工整。一首好的作品,廣度和高度必須同時存在,才能稱之為有意境。下面我們在引幾首詞、令,共同欣賞其精煉筆法和深遠意境。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晏幾道《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蘇軾:《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8 # 鐵騎無聲
中國古詩浩如煙海,體裁、風格多種多樣。詩經、離騷、楚辭、樂府、古風…。四言、五言、七言、雜言…都有。直到唐朝才出現了嚴格要求格律、平仄的“近體詩”。也就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種。
詩,這種題材,是人們宣洩感情的一種最為恰當的工具。好詩,往往都是作者慷慨激昂的情緒噴發,所謂“詩言志”是也。而格律森嚴的近體詩,無論從文學性還是藝術性上來說,都算不上詩的進步。只是讓詩,又多了一種格式而已。一開始也就是文人之間的唱和酬答——一種文字遊戲罷了,並不太受重視。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古詩名句大多不是出自格律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流芳百世的名篇鉅作,也幾乎都不是格律詩!這是詩詞愛好者,盡人皆知的事實。直到後來。格律詩成了“科考”“應制”的工具。才被文人們看重,普及開來。
近幾年隨著網路普及,卻冒出的一種怪現象,就是“詩必言格律”。有些人竟然荒謬地以為:古詩就是格律詩!仿古作品必須嚴守格律……以致於一提到仿古詩歌創作。立即操起了“格律”的尺子,炫耀一番。見到一首作品。不是先看標題、內容。而是操“尺”度量,找格律方面的瑕疵。以致於竟然出現了:荒唐到指責曹子建的《七步詩》“不合平仄”…、那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詩不符合七絕的要求,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可見在這些人眼裡,只要你寫的東西。是每五個字一行,或七個字一行……那就必須符合“格律”儘管有的作者已經在再三宣告:我寫的不是格律詩……那也不行,依然遭到口誅筆伐。甚到有人在網路上叫囂:不懂格律就不要寫詩了…!
所謂:破船瘁遭頂頭風!詩壇真是流年不利,最近竟冒出了一些俗不耐、充滿爭議的“白話詩”說是詩的進步也好、倒退也罷,總歸就是一種個別現象。既不能代表整個詩詞創作的動態,也代表不了白話詩的真實水準。卻立即被格律大師們抄在手中,當成了犀利的武器。向那些對“格律”不十分崇敬的愛好者揮舞起來,其實,這真是風馬牛的事情。格律詩是不是高雅、其它詩是不是必然“三俗”恐怕智商稍微正常一點的人,都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必須由作品的內容決定!
我曾經在一個回答類似問題的文章中舉例:如果用體育運動來比喻詩的創作。格律詩,大概相當於我們不少人熱衷的足球運動。參加足球比賽,必須嚴格遵守競賽規則。違規應該被叫停,嚴重的可被清除出場。這是每個人都是認可的、不能含糊的東西。
但是,不管足球的裁判、運動員,還是球迷,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體育運動有好多專案。足球的競賽規則只適用於足球。絕不能拿“嚴禁手球”的規則,去苛責玩籃球、排球、和乒乓球…的人們。
如果還要再蠻橫的說:不會踢足球的人,就不要搞體育了…那真的是病
!
回覆列表
我也寫格律詩,常為一個字眼兒斟酌很久,在韻律與意境間兩難不已。但是,寫詩的目的是什麼?以文害義,豈可取哉?
格律詩是之前用來配樂歌唱的,所以嚴格要求平仄、韻腳。現在已經演化為歌曲了,時代蛻下的陳皮,為什麼還要模擬復原一遍呢?
若真是形式更重要,那下面的“詩”當為佳作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