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桂田心理諮詢
-
2 # 成都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孩子抑鬱,校園欺凌,甚至被強暴,你不曾溫柔她,她就不會保護自己
啊漫老師_催眠治療抑鬱恐懼症、焦慮強迫症!
父母都是教師,要求嚴格,孩子從小成績好。乖巧聽話,懂事優秀,是孩子從小就被讚揚的標籤。
後來長大了些,那麼乖的孩子,竟然跟小太妹、小太保混在一起。這是父母無法接受的事,是父母厲聲怒斥的事。
可是,經歷校園欺凌,甚至被強暴,卻是父母一概不知的事。直到成績一落千丈,直到身體出現無法掩飾的痛,父母才開始重視和懷疑。
想要再回到學校,想要再認真學習,已靜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揪自己頭髮,打自己耳光,在手上劃刀子,歇斯底里,仍然走不出痛苦的魔咒。
唯有死,才是自己的出路。唯有死,才能逃避和解脫。
1.永遠無法滿足的要求,幾乎得不到正面的肯定,讓孩子失去價值感和力量。
說到要求,父母常常會說,我們沒什麼要求呀,跟其他父母差不多呀,都是為孩子好。
可是,孩子本考得還不錯,父母卻拿著卷子說:你再去思考一下,這麼低階的錯誤,是你該犯的嗎?
孩子考了滿分100,興奮的給父母展示。父母卻迴應說,考了一個100不要驕傲,你能每次都考100嗎?
孩子的興奮勁一下蔫兒了。考得好,不該犯錯,考了滿分,又不能興奮,不能驕傲,那是正常人嗎?正面積極的情緒,好像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雖然父母沒有明著說,你這不好,那不好,也沒有說明著罵孩子,但孩子就只有一種感覺:她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
或許父母是想要教育孩子更優秀,更堅強,或許是父母用錯了表達的方式,或許父母也是缺愛的,所以不會溫暖的表達…
每一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傷害也是客觀存在的。
2.失去了價值感和力量的人生,就失去了靈魂該有的色彩。
小偷偷東西,不是誰都能被選中。你被小偷選中,是因為你發出了訊號:手機隨便往兜裡一丟,放沒放好,你也不在乎的。這是你告訴小偷:可以偷你的。
就像,壓抑不懂反抗的孩子在學校容易被欺負,不是沒有理由的。
一個人的靈魂散發怎樣的氣味,呈現怎樣的顏色,便會吸引怎樣的目光,被怎樣對待。
一直忍受,不敢憤怒,不敢反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錯,總是一味的承受,他們的額頭就像刻了字:我可以被欺負,我只會承受,我不會還手。
總是一味承受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就像是角落裡蜷縮的影子,小小的一團,誰都可以無視,誰都可以踩上兩腳。
即使他們受欺負,即使他們是受害的一方,他們也會覺得這是很糟糕的事,是不敢說的事,是他們的錯,因為他們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是,只要他們說出來,他們就會被責罵、被否定。
有的女孩子,甚至被欺凌,被強暴,她們也覺得這是一件糟糕的事,是一件很髒的事,是一件不敢說的事,是滔天的錯。
她們不是想著反抗和保護,只是希望默默的承受,希望事情快點過去就好。無奈之下,去吃避孕藥,甚至打胎藥,她們也不會說,不敢說。直到因為身體嘔吐,發燒,出現異常不舒服,才被父母發現。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孩子也懦弱,總被欺負,不敢反抗。於是,你怒斥,你抱怨,你咆哮,你久久不能平息!
嘿,但請冷靜一下,那不是別人的錯,或許就是你把孩子一步步推向了黑暗,雖然你也是無心的。
你不曾溫柔她,她就不懂保護自己!
3.她渴望被體貼、被溫暖,被理解。
小太妹,似乎跟她一樣,都是內心佈滿傷痕的人。小太妹的話,似乎能說到她的心裡去,讓她感覺到被體貼、被懂得,被理解。
小太妹叛逆,敢為自己發聲,敢於反抗,她感覺到力量,感覺到支援,感覺到保護,她希望和小太妹待在一起。
但從小被灌輸正道價值觀,讀書才是正道,學習才是正道,不能做個流氓。在外面混的日子,始終讓她有不能適應的地方。
內心渴望的價值感,和溫暖的歸屬感,似乎天生就是一對矛盾體,不能同時存在。無處安放的內心,迷茫而不知何去何從!
4.自殘,是自我懲罰,也是情緒的出口。
還是希望可以回到課堂的,卻發現自己再也靜不下心來看書、學習、記憶。
內心都被那些情緒、負面、矛盾的垃圾填滿了,已經沒有力量顧及外界的事。
打自己耳光,揪自己頭髮,手上劃刀子,就像看到是另一個人在懲罰自己,麻木而沒有方向。
但被懲罰了,內心卻感覺好受了一些,因為沒有做好,理所應當被懲罰,似乎成為了內心的儀式感。
自殘,也讓內心無處可去的情緒,找到出口。
5.療愈孩子,找到方向,走出黑暗。奇妙的是,家庭關係也會隨之變化。
失去力量,是因為情緒不被允許,被否定。自殘,是因為情緒被堵塞。沒有價值感,是因為外在評價的強化,導致自我認同感太低。
催眠治療中,鼓勵孩子,允許自己的委屈,允許自己的憤怒。
允許情緒,情緒自然就會找到出口,就會流過。允許情緒,自殘等自我傷害的症狀就會消失。因為有了正常的出口,自然就不再需要這些異常的出口了。
溫暖那些負面糟糕的人格,溫暖小時候的自己,建立自我認同的力量。
那些糟糕的人格不是天生的,它們不斷提醒自己需要處理傷口,可是總是視而不見,當然也是一直不知道怎麼處理,所以它們才不斷積累。
溫暖它們,為它們做點什麼。溫暖它們,就是在溫暖自己,溫暖它們,就是在認同自己,自己就變得溫暖而有力量。
從此以後,你不再是一個人,你還有小時候的自己陪著你,一起成長。你陪著她,她也陪著你。
處理了自己的不安,也才能看到父母的不安,才能看到家族的不安。你不是要改變他們,你只需要看到。
奇妙的是,療愈了自己,父母也會跟著變化。
上學、人際,其實不過是外在的社會功能,當內在的問題得到處理,學會了與自己相處,上學、人際的社會功能也就恢復了,解決了。
抑鬱恐懼、焦慮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有這幾部分:
處理潛意識影響事件和和因素;處理情緒;學會與症狀相處;建立適宜的改善行為模式。
啊漫老師:累計數千嚴重心理障礙案例例項,儲存大量心理治療實錄,包括影片和文字,實戰型心理障礙治療專家。
專注及擅長領域: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懼症;
學生社交場合恐怖症及學校恐怖症;
學生抑鬱焦慮,抽動症強迫症;
產前產後抑鬱症;
人格梳理;
心理催眠技術與療愈課程培訓。
-
3 # 吳智勇905
換個環境,或者帶她出去玩幾天,使她樹立自信心,不要使她有攀比心理,要使她跟不如她的人比,看到別人不如她的地方,消除她的自卑感,不要強迫她讀書,順其自然等她好了才去讀書,改變她的思想上抑鬱的思維,使她有一個樂觀的思維方式,要跟孩子多溝通,不要給孩子增加壓力。消除她的負面情緒,或者使她的情緒發洩出來,使她的心態變好。叫她凡事要往好處想,對事情要看得開,想得開,放得下,不要專牛角尖。
-
4 # 紫蘇大蒜
十四的女孩子患抑鬱症,應及時看心理醫生,會不會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願與家人交流,有沒有同學之間能聊的。總之不與家人聊天,肯定有問題的,也可做一個心理測試,抑鬱症是否嚴重,要及時調整和治療。
-
5 # 仁者不憂2018
找個好點的中醫,對症用藥,再一個,不要給她施加什麼壓力,完全可以好的。
我是一名重度抑鬱症康復者,對生命的奧秘、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深入的瞭解,傳統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孔子終生倡導的仁。仁的第一要義是身心合一、陰陽相抱、以陽化陰、心體純陽、同於天道、替天行道(參贊天地之化育)!敬請搜尋本人文章“抑鬱症真相身心分離靈魂出竅和孔子的仁者不憂仁者壽”,瞭解生命的奧秘、抑鬱症的真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孔子 仁 的深義,做一個健康的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做一個正常的人,以此為基礎,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小康社會,小目標),從而逐漸邁向大同世界!
大道至簡,仁以興邦!
-
6 # 精神知多少
在門診經常遇到過抑鬱症的女孩,年齡不是很大,多數在上小學或中學,都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很多孩子剛進屋的時候確實不愛講話,和家長簡單交流後一般都是讓大人迴避,作為醫生主動和患兒找找話題,或者談一些目前孩子能夠感興趣的事情;透過門診我發現,女孩患病率確實高於男孩,這可能與女孩心智成熟度在同齡兒童中高於男孩有關。你的問題讓我一下子聯想起了曾經治療過的幾個患兒,透過與他們多次的溝通,慢慢地瞭解了她們真實的經歷和想法,很多患兒不和家長溝通是因為大人們沒有給他們充分的理解,在沒有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武斷的責怪孩子而造成,其實還是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缺乏有效溝通所致。需要家長正確認識抑鬱症
說到抑鬱症,很多家長得知孩子得病時都不敢相信,在大多數的觀念裡,小小的年紀,怎麼會想那麼多事情,怎麼會有那麼多問題;但正是這種對孩子平時狀態的忽視導致錯誤觀念的形成,首先我們應該提高家庭對抑鬱症的認識;抑鬱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作為兒童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會產生與成人不相符的情緒波動,自我調節還不完善的孩子在長期刺激因素的影響下會逐漸出現焦慮、抑鬱、悲觀的表現,而家長又不能及時理解孩子的苦衷,就會導致話題中出現的情況;孩子厭學,不能溝通,家長也不知道怎麼找到話題,甚至到底該不該接受治療;畢竟瞭解抗抑鬱藥物後會讓家長們增多顧慮,擔心藥物對孩子的身體有一定的損害;但現實中兒童抑鬱症確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於兒童的日常生活影響極大,對他們日後的成長也埋下了隱患。
身為專業醫生,我建議父母在發現孩子有異常情緒的時候首先試圖與孩子溝通,與學校老師和同學瞭解孩子平時的上學狀況;在上述方法不能正常進行的情況下,建議去專業的精神科醫院,諮詢兒童精神科醫生,一方面確認孩子是否是抑鬱症,是否需要應用藥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和醫生溝通,瞭解如何與患兒相處,如何在家庭的層面上給予患兒治療;嚴重的抑鬱症狀會讓患兒出現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後果不堪設想,適時的應用抗抑鬱藥物是有必要的,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家長們會更加了解治療方案,對疾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透過我的經驗很多孩子出現抑鬱症狀可能會有常見的幾個原因:校園欺凌、遭到猥褻、父母離異、家中有二胎或者三胎出生、調換學校或班級、家庭的重組、重大自然災害或親人的喪失等等。
從我瞭解的抑鬱症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的能找出原因,有的孩子不願意上學,有的不願意溝通,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我接觸過得小患兒其實都可以溝通,而且孩子雖然得了疾病,但孩子其實都是誠實的,她們不會刻意隱瞞,不願意說可能是有什麼難言之隱。我們做家長的不應該一味地逼迫她們立刻說出原因,看看能不能從側面瞭解一下孩子平時的狀態,她平時都經歷了什麼。
現在很多孩子在寄宿學校,過早的融入這樣的學習環境,很多孩子是適應不良的,尤其女孩子,我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便是校園欺凌、猥褻,這種問題孩子是難以啟齒的,而且在學校很多孩子會受到影響,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這方面的不幸,我們家長一定要全面的瞭解,不能發現孩子有異常後只是片面的瞭解,可以多找孩子的小朋友、老師、宿舍阿姨多方位的綜合分析。
如果現在家庭處於矛盾時期,甚至可能發生破裂,那麼作為孩子的父母是否應該先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一家人坐下來談一談是不是爸爸媽媽的關係導致孩子出現了抑鬱症的表現,如果是,那父母務必要先把自己的事情放一放,共同解決孩子現在面臨的困難,他們是不是擔心自己因為父母的離異變得無家可歸。
現在二胎政策放開後很多家庭開始著手孕育新生命的計劃,可是很多家長沒有及時調整好現有孩子的心態,或者新生命出生後忽略了原有孩子的感受,處於同胞競爭的原因,很多孩子有了焦慮、抑鬱的情緒,他們會把怨氣發洩在弟弟妹妹身上,或者發洩在日常生活中。
更換學校或者班級,使得孩子原有的軌跡發生改變,很多孩子也有明顯的不適應,陌生的環境沒有了以前熟悉的面孔,沒有原來的玩伴,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學習成績也隨之受到影響,孩子當然會表現出不愛上學,甚至不願交流的症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無法改變現狀的。
談到重組家庭,可能因為血緣關係比較複雜,可能會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甚至還有“我們的孩子”,也會給種族家庭關係帶來特殊的問題。可能孩子原本與父親或母親已建立親密的互賴關係,如今有“外人”加入,心理上需要適應新的親子關係。還有就是在許多小說中、故事、戲劇中,常把繼父或繼母描述成陰險惡毒的角色,形成刻板印象,使得孩子在尚未有機會了解繼父母之前,就有了抗拒心理,在日後的生活難免會出現摩擦,很多孩子也慢慢因為生活上的原因出現抑鬱情緒。
至於難以預料的重大自然災害或者意外,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是很正常的,但很多孩子也會因為不良事件影響出現應激障礙或者重度抑鬱,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對自己造成巨大的衝擊,無法適應現實而發病。
無論孩子是什麼原因出現抑鬱症,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應當做到尊重孩子,儘可能傾聽孩子,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溝通,請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畢竟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慢慢地平復與療傷,忠心的希望我們的孩子少一點悲傷、多一點快樂,讓童年的天空充滿Sunny。
-
7 # 友益多
除非她得了重度抑鬱症,那不上學也就算了。輕度中度的抑鬱症,我還是建議孩子上學,但和老師好好談一談,她可以不完成作業或者作業量少點。因為上學對孩子有很多好處,她能參加班級活動,可以上體育課和音樂課,可以有機會和同學以及老師交流,每天可以準時起床和睡覺,也就是有社會活動。而呆在家裡,不做任何事,可能也沒人陪(家長上班),孤獨,她有時間胡思亂想,也就可能靜默了。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和孩子溝通,與孩子平等交流(蹲下眼睛對著眼睛),不要武斷,找出抑鬱的原因,才能從源頭上消除抑鬱。否則事倍功半。每天出門,回家要擁抱孩子。當孩子獲得信賴和尊重以及愛的時後,她會告訴你原因的。
-
8 # 心靈捕手黃桃貓
如果已經確診,請堅持服藥+心理治療。透過心理治療,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而且心理治療對抑鬱的恢復也有很大幫助,不要擅自停藥,如果情況嚴重,建議做休學處理。這個根據醫生對孩子身體和精神狀況評估後決定,切忌強制性逼迫。
-
9 # 從容的人生只有強大
如何和抑鬱症孩子溝通,有三點可以參考。
(一)不可心急,瞭解抑鬱症心理學知識。在沒有這方面知識前,多些行為陪伴,少些語言關懷。行為陪伴能讓孩子過多地感知到關愛,而語言關懷有時會刺激到孩子。因為,這時的孩子特敏感。
(二)在有了心理學知識後,觀察思考留心孩子的心病到底出在哪,這很關鍵。自尊感,自信感,歸屬感,安全感。是孩子最容易受傷害的四大情感。
(三)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換取孩子的理解和原諒。當她從內心真正感受到你得重視和尊重後,才會和你談心,交流。因為,你是她最親的人。
只有真正的瞭解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和她很好的溝通。瞭解了,溝通了才能幫助她走出困境。
個人觀點,僅作參考。
-
10 # balabalabala12345678
身體最重要,學不上沒關係,父母的陪伴關心開解最重要,可以養寵物可以旅遊可以學畫畫學樂器,可以一起看書談心散步運動做任何事情,既然糟糕的事已經發生了,那麼在還沒有到無可救藥的時候我們把她補救回來,生命最重要,學習在哪裡不能學習,難道學習生活不是學習
-
11 # 暉緣
我只能說去省會的大醫院的心理科去再重新診斷一下。孩子這個階段不一定是憂鬱症。很多孩子屬於強迫症的早期。這個是可以治療的。
回覆列表
初二孩子是否是抑鬱症,一定要經過專業權威機構確診才能確定,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並且耽誤孩子問題的解決。
在心理諮詢服務工作中,,初二孩子多見的是厭學情緒,手機成癮,網路成癮,遊戲成癮,親子關係不好,青春期與反叛期重疊。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如果去醫院找醫院裡的普通醫生(非專家),他根據他的知識,有可能他就會亂說什麼抑鬱症,其實真的不是抑鬱症。
這樣的情況多次見到,一定要引起重視。影響孩子的問題解決,用藥治療,越治越壞。
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幫助,尋找水平高的心理諮詢師幫助指導訓練,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改變提高,提高各自的智慧水平,相信孩子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