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連明

    平仄是漢字的聲調,也是古體詩詞的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平仄,絕句、律詩、詞和曲什麼也不象了。

    今天的漢字拼音的一二三四聲,是由古漢語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演化而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北方的人們將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對應今天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將入聲劃到平聲、上聲、去聲之中,普通話也採用了這一方案,但南方一些地區,如閩粵等地仍然有沿用入聲的。

    中國古代詩歌按體裁分為詩、詞、曲。特別是近體詩、詞、曲,都有一定格律規定,才成就了它的美感。比如五言絕句,它按格律分為四種: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起首句入韻式、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平起首句不入韻式。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屬於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韻)。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又如,李存勖《如夢令(憶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疊句),(仄)仄(仄)平平仄。

    括號內字可仄,亦可平。

    正因為有了古代詩、詞、曲的平仄,才有了不同格律詩詞曲獨特的美感。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畫面感也很強。

    即使到了現代,最具代表性、最大氣磅礴的詩詞,要數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了!原文如下: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詞牌名的格律如下: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韻)。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增韻)中仄平平(韻),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還有毛主席1975年底寫給周總理的《訴衷情》,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

    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讀起來與陸游的《訴衷情》,是不是心情極為相似!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 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在近體詩、詞、曲中,可以說沒有平仄不成詩,不僅僅是音律的限制,還有字數的嚴格限制。對聯是從格律詩中來,有的詩句本身就是絕妙的楹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又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進入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浮躁的人越來越多,對於這種需要學習研究、受格律體裁限制的古詩詞,越來越沒有耐心,只想隨心所欲任性才好,自然覺得平仄不重要。

    (這是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 2 # 文瀚007

    在古代,平仄是詩人所作詩時所用的聲調,平是平直的意思,仄是曲折的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下平仄的重要性。

    1.大家都知道,古代詩詞對文字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以七律為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對中間兩聯尤其要求嚴格對仗,這種對仗不僅僅是數字、詞性上的,還包括聲調,從聲調上來講,首先是平仄相間,不能是連續的平聲或者仄聲。

    2.平仄相間使詩句讀起來更仰揚頓挫,比如押韻,還具有典型的軸對稱形式上的美感。比如現代詩詞也有這樣的要求,由此看出來平仄對詩歌產生的重要性。

    3.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是平聲結尾,但其實只是有一個地方出律。中國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而唐人制造出平仄格律,平仄格律只是在進行近體詩創作時的一套幫助我們規範格式、避免音病的一套工具。

  • 3 # 申卜元

    論詩文平仄太重要了。它是太極生兩儀是陰陽,是聲音之道的起始,也是古典詩文最基本的元素。對國詩一路學下來你不難發現格律很簡單,準確地分辡平仄才不簡單。

    首先,看四句的句尾是否合韻,按規律只有一、二、四句句尾和二、四句尾押韻這二種,那麼句尾字的平仄關係只有(一平尾+二平尾+三仄尾+四平尾)這二種格式,除了這二種格式之外的形式都不算是合格的格律詩。但必須平尾要求押韻。

    再看四句中的每一句第二個字是平音的關係。第一種,首句第二個字是平音的,它們之間的平仄就只能是(一平二仄,三仄三仄,四平)。如超出了這個關係就不合格。

    第二種,首句第二個字是仄音的,它們之間的平仄關係就只能是(一仄,二平,三平,四仄),如果超出了這個關係就是不合格。

    簡單來說,平仄韻律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 4 # 使用者碧家小玉

    平仄重要嗎?

    詩,是古文人的傑作,唐宋時期中國沒有語言統一,也沒有官方專用語,各地都是方言發音,釀有讀rang的,周有讀chou的,吃有讀qi的……

    李白,甘肅隴西語,杜甫,湖北襄陽語……他們用字都是方言。

    80年代前,中國語言沒有統一,漢字發音學的都是方言,凸凹讀凸wa,河水讀huo水……

    如何用標準的普通話發音去確認古詩的“平仄”?沒有統一的文字發音,古詩的“平仄”從何而來?

    而寫的詩是狗屁不通,把南京能寫到山西去。想寫古詩不瞭解古文化,詩頌南京不懂是“山圍古國,潮打石城空”,寫成“晉城”就算可以,但,不能把晉城搬到塞北去啊。

  • 5 # 言者青青

    作詩需要平仄,尤其是律詩更講究平仄。儘管現代詩對平仄要求不是那麼很嚴格,但是,也是很注重韻律的。

    作詩講究平仄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一是規範了語言運用;二是規範了語音韻律;三是提高了詩與歌的音韻美;四是體現了語言使用的高水平;五是為作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六是為社會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永無枯竭的源泉。

    例如,我們現在在舞臺上或民間演唱的歌和曲,,假如沒有平仄律詩在前面引路,那麼,就不會有歌和曲的產生。也就是說,先有了詩,才有了歌和曲,這個歌就是詩詞,再配上曲子,就成了人們吟唱的歌曲。

    詩詞歌曲已經成了人們從古至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平仄在律詩中要求很嚴格。例如,在每首五七言絕句中,每個字是平是仄都是固定的,除了個別位置可以活動外,都不能隨意更改,如果違反了就是出律,就不符合格律規則。

    舉例說說與大家共同分享。比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五言律詩仄起(首句不韻 )

    ⊙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盡 平平⊙仄平(韻)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 欲窮千里目 ⊙仄仄平平(韻) 更上一層樓

    這種平仄格律的規律是:第一句為兩仄兩平加一仄。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反,為兩平兩仄加一平。第三句是三平加兩仄,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反,為三仄加兩平。其中,一、三、四句的第一字和第二句的第三字可不論平仄,第二和第四句末字必須押韻。五言律詩仄起首句不韻,叫仄起仄收,即第一句前兩字用仄聲開頭,最後用仄聲收尾。

    總之,平仄詩韻能給人以節奏感,音律感,美的感受與陶醉,在這種氛圍中身心輕鬆而愉悅,使人達到優美的忘乎所以的境界!

  • 6 # 一隅一曦

    論平仄的重要性 。

    〔平仄〕只有在寫律詩時才會分的很細膩,尤其是寫近體律詩時,必須用字位置平仄講究,不能隨意亂用。在現代人眼裡,平仄意義可能不是太重要,但近體詩畢竟是古人寫詩境界所能達到的巔峰。要想寫律詩,必須先知平仄格式。

    大千世界凡物有陰陽,如同白天黑夜,太陽月亮,凸字凹字。近體詩也一樣,平仄即是近體律詩中的陰陽,便於吟誦。可上下波動起浮,吟誦時仿如波浪緩緩湧來,有規律有韻味,起起落落,音調不至於一馬平川,或磕磕絆絆。

    上圖是七絕四種其中的一種格式,句尾畫⭕的位置是平亦是韻字,可以試讀一下,感覺一下音律美感。

    世有宇宙之說,凡物都是宇宙,有大宇宙,小宇宙,眼睛鼻子嘴巴空氣水,一個人也是一個小宇宙,一首近體律詩,也是一個小宇宙。

    你看古人把近體律詩研究的可以說是,一個有生命的小宇宙,她形似人體。

    近體律詩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平仄;起承轉合;詩眼;對偶對仗。這些詞彙加起來,就是人的一生。現代人不要說能研究出如此巔峰的詩作格式,就是能寫一首符合近體律詩格式的好詩,也是難能可貴。

  • 7 # 一切扶搖可及

    老學究胡適曾經說毛澤東的詩詞沒有格律,那沒什麼毛澤東的詩詞如此收到無數文人墨客的頂禮膜拜、推崇備至呢?就是因為形象、生動、貼切、活潑才是文學藝術的根本,才是文學藝術的源泉。一陣風的小眾文學表現形式如八股文、駢文已經進入歷史的垃圾堆,還剩格律與平仄還在苟延殘喘。

  • 8 # 溺水之豬

    首先平仄聲調,詩詞裡最重要的韻律美,“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詩詞裡運用格式叫格律,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詩詞是國粹文學裡最重要的內容,也是人類情感的需求,其中,節奏感美感,朗讀的發聲韻律都是和詞藻內容相輔相成的,格律詩詞尤其重要,而現代白話文的詩體則不做特別講究,平仄關係也就不在固定格式。(以上為文化領域加V隨機作答)

  • 9 # 南山來客34780

    個人認為平仄並不重要,李白的詩萬古留名,但律詩寫的很少。崔璟那首《黃鶴樓》被譽為七律第一,但平仄並不工整,此詩連李白都甘拜下風。個人認為,詩重要的是意境,押韻是必須的,平仄不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