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茶與書法

    我們知道,初學書法之時,老師都會教給我們很多基礎知識,比如:如何選筆、如何用筆、如何用墨、如何選紙,同時也會幫你選一本適合初學者的字帖,然後從某本帖的筆畫開始一路講解示範,最後讓大家自主去臨寫。臨帖,是書法學習者終生必須堅持完成的功課。我猜想,每個學習書法的朋友對臨帖都會有自己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因為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同時,也會有一個問題一直在每個人心裡糾結著——臨帖,一定要臨得很像嗎?

    之所以說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個人曾經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然,每個書法老師在開始輔導學生時,都說臨帖開始必須以“臨得像”作為標準。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時間的增長,大家對臨帖就出現了不一樣的對待:有的人,對於自己喜愛的字帖,仍然堅持以“臨得像”作為標準,臨寫之時絕不越“雷池一步”;還有的人,覺得可以在臨寫中適當地進行臨創訓練,比如可以根據自己的紙張大小對原帖中的字適當的改變大小、墨跡濃度,但基本的筆法與結字特點仍然與原帖接近;最後一種人群呢,基本上就是隻在內容文字上與原帖相同,而具體寫法、章法、結體特點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寫了。

    我不想在這兒評判哪種情況更好。因為,不同的朋友對書法練習的理解都略有不同。上述的三類人群對“臨帖”這件事的理解都可以說很有道理,畢竟寫字是個體的理解,書法是個性的表達。如果完全按古人的來,長時間下去,有可能變為“書奴”。我們到不是說“書奴”絕對不好,因為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在形成自己風格以前,很多人都被稱為“集字大師”的,比如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這樣的。如果站在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待臨帖這件事,那麼我個人覺得,最終還是要能跳脫出古人的束縛,將書法寫字這件事變成自己內心想表達的東西來,才是書法學習的正道。也許有的朋友不贊同我的觀點,所以說得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討論並指教。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影片示範:

    顏真卿《多寶塔碑》影片示範:

    柳公權《玄秘塔碑》影片示範:

    趙孟頫《膽巴碑》影片示範:

    更多書法影片,見於戀上八雅。

  • 2 # 功易升

    謝謝邀請!像不像是相對的。我認為初學者應該在筆劃上、間架結構、字形上、章法和佈局上應該儘量達到像,因為他腦子裡一點書法的格式概念都沒有,只好找個模型印在腦子裡;但有基礎的應該在章法和意境方面達到像,從其吸取精華,提高自己,突出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法傳承和發揚下去。個人觀點,分享大家。

  • 3 # 趙金棟

    個人覺得,臨帖有三個過程:

    一是外形像,這個階段儘量像,從筆畫、結構等方面努力,儘量做的一摸一樣,當然一摸一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盡最大努力。主要方法是,先摹寫,如果還不像可以雙勾或者單勾,儘量做到準確,然後對臨,再對比,反反覆覆,逐字過關。二、追求神似,完成基本的形似以後,筆法相對熟練,結體相對準確,此時可以嘗試背臨,雖然字形略有偏差,但是別人能夠一眼看出曾經學習過的書體,筆筆有出處,筆筆又不同。

    三、通臨,追求章法、氣韻的相似,為今後創作打下基礎。

    鑑賞一副作品,可以從字法、筆法、章法、墨法等四個方面,我們臨帖,就是為創作做準備,就要從這四個方面去學習,臨帖可以從相對規整的字型入手,如篆書、唐楷等,很容易掌握字法,然後學習墨跡版本,如王羲之手札,從墨跡版本里面瞭解詳細的筆法。章法也可以在臨帖中進行借鑑,墨法需要多看當代名家作品,從中仔細揣摩,有條件的可以尋找老師。

    具體課程,請關 注微 信公 眾號:zshsfxy,裡面有二十 多門 課 程,每門 課 程都有詳細的教 學和視 頻演 示。

  • 4 # 子衿書法

    臨帖,在現代筆法失傳的年代,是學習書法筆法的重要手段。臨得越像越貼近原作,就越能體會領悟出原作者的用筆方法。所以選擇字帖,木板石碑一類的拓片字帖先不要選用。應該選擇墨跡影印版的字帖。

    臨帖不臨像,那還有什麼意義?即然是臨帖,就是要向所臨習的字帖學習。臨像才能夠學到他人的方法。不臨像,你還學得到什麼?

    在沒有學會筆法之前,老老實實的儘量臨像原帖,是你學會掌握筆法的第一步。待學會了筆法,外在的形質結構,才能隨己之意,任意組合而不失法度。

  • 5 # 姜玉基書法

    對,功夫到家一定會臨的很像。如果不像,說明在讀帖,臨寫,手眼腦控制配合的環節有毛病。或者說功夫不到。

  • 6 # 江湖一哥008

    臨帖,臨到七八分像,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臨帖,越接近原帖,就越好。

    臨帖,一定要臨得形神兼備。

    下面是中州耕牛堂主臨的幾幅漢碑

  • 7 # 京蘭1

    帖是最好的老師,要選精典,參透精神。以上是七十八歲的趙普老師的作品,其臨帖數載,寫出風格,功力與修養通修。

  • 8 # 趙雲亮ZHAOYUNLIANG1

    把心靜下來,把古人寫過的字再模仿古人寫,有種穿越時間的感覺,感覺起來了就越臨的像,越是順手。

  • 9 # 馮沫2

    這倒不一定,但初學者還是應該儘量臨得像才有收穫,到高階的時候看的不像不像的問題了,而是神韻了,只有得到神韻才算是臨到家了,才能出帖!

  • 10 # fix想7人多8徒弟要湊

    臨帖,當然是越像越好,越精越好。臨帖不像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能而不為,另一種相反 ,

    拿“像”來說事!

  • 11 # 肆工齋

    我認為臨帖一定求形似,而後神似!明項穆說‘第世之學者,不得其門,從何進手?必先臨摹,方有定趨。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第昔賢遺範,優劣紛壇,仿之貴似,審之尚精。仿之不似,來續尾之譏,審之弗精,啟叩頭之誚。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始自平整而追秀拔,終自險絕而歸中和。心與筆俱專,月繼年不厭。譬之撫弦在琴,妙音隨指而發,省括在弩,逸矢應鵠而飛。意在筆前,翰從毫轉,後聖再起,吾言弗更矣。若分佈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學走而先學趨也。書何容易哉?’講臨摹的方法要領,前人備述盡矣!那就不再畫蛇添足的去贅言。這段話講的什麼意思呢?其一,學書一定從臨摹始。其二,臨要專一家。其三,臨摹貴在臨像。譯文如下,世間的學書者,找不到書法的門徑,他們應從哪裡入手呢?我主張一定要從臨摹開始,這樣才會有正確的方向。起初要專門取法一家,其後則要廣泛的研習各種風格,把天賦的聰明融匯到學習中,把眾多的高妙匯聚到心目中,這樣來學書法就會達到集大成的高度。不過,前賢遺留的規範有優有劣,模仿它們貴在逼似,鑑別它們務必精確。摹仿的不像,會招致狗尾續貂的諷刺,鑑別的不準,又會引發盲目臣服的譏誚。捨去前人短處,選取他們的長處,開始從平順整齊探求俊秀挺拔,結束於從驚險奇絕迴歸中正平和。

    清代的蘇惇元說:“初學時,臨帖與帖不相似,是學未至也;學成時,臨帖猶逼似帖,是不能自立也。”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以上摘抄是前人對臨摹的看法,初學必經臨摹,臨摹必求像。個人觀點。

  • 12 # a彤木

    這是一個誤區!

    一味地追求像,與自然書寫背道而馳,是不會有長足的進步的。臨帖要有重點,當什麼都是重點的時候,就是沒有重點。剛開始臨帖都會追求全似,由大到小,墨法章法筆法,極盡細微之能事,為了完成臨帖而臨帖,沒有記憶,沒有強化,還容易養成添筆的習慣。所以,當臨帖沒有重點時,就很難進步,越臨的細緻,注意力就越分散,故而陷入死迴圈。

    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學習米芾書法,但多是徒學其形,看過米芾的原作就會知道,米字珠圓玉潤,每一處起筆、轉折都非常好看,那種紙和墨的結合給人一種非常大的視覺衝擊力,這種藝術美,光靠臨得像是表現不出來的。

    左圖:米芾“更”字;右圖:吳琚“更”字

    書法史上,吳琚的字就非常接近米字,但從區域性可以看出他的筆力還是沒有達到米芾原作那樣沉著。可以想見這正是由於他處處以米字為標準,時時想的是怎麼才能和米字寫得一樣,故而導致他有的地方猶豫不決,用筆不暢。

    不懂書法之理,就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古人的一字甚至一筆都是美的代表,可以產生不同型別的風格,美之所以美,是因為背後有更深層次的道理,我們不僅要懂得如何書寫,還要懂得為什麼要這麼寫,這樣才是學習書法往上攀登的牢固階梯。

  • 13 # 小寶的思考

    臨帖到底要不要臨得像是很多書友所疑惑的,我說下我自己的經驗,臨帖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以追求像為主,越像越好!

    雖然不可能全像,頂多八九分,因為你在追求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分析的過程,這樣你能把字的各個細節都觀察到位,同時也在不斷地在提高自己的控筆能力。臨得時候必須慢,以到位為主!

    第二階段是在像的基礎上追求連貫的書寫,要追求連貫首先就是得識勢,就是用連貫的思維搞清楚筆畫的來龍去脈(如下圖)。筆勢的連貫會讓字顯得生動,筆畫間相呼應就生成一個生動的整體。這時候不能為了像而損失連貫!

    第三階段是在以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追求自由書寫,就是根據第一階段鍛煉出來的控筆能力和識勢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情緒加以發揮,這時候速度得快些,達到神似即可。

    我發現很多書友一開始只學個一兩分就追求自由書寫,理由是說古人寫個字哪有想那麼多!但我想說的是你雖然寫得很爽,但進步真是有限的。

  • 14 # 千年蘭亭

    關於臨帖,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是要寫的和原帖完全一樣嗎?那豈不是要弄出一本假帖出來?或者說,弄出一本影印件來?

    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原帖中的各種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中來。

    搞清這個問題,癥結就解開了,臨帖只求相似,抓大放小。

    啟功先生有段精彩的話: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十分像,否則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故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的。

    所以我們要清楚,臨帖是為了求“似”,講究方法的正確。

  • 15 # l石崑崙l

    首先應該說臨帖的目的就是要寫得象你所崇拜摹仿的原帖一樣的好,但霈強調的是要寫得象原帖,而不應是寫成了原帖,有點繞嘴啊初學者臨帖一定要追求象原帖,因為越接近原帖,所臨寫的字無論從筆法,筆勢,結構等方面才越接近於正確,若一上來就不求象,只會練成個四不象,而不會達到結字的準確完美初學者因為還不明白原帖的精奧,只有把他學象了,才可能從中有所領悟,有所突破與提升,因此,初學者是在追求象而又沒能力把他寫象而高水平的書家,肯定有臨帖的真功夫,但卻沒必要非把自己的字寫成了字帖,甚至把字帖中的墨點,劃痕,斑點舊跡都還原出來,不求突破與個性,真把自已弄成了個影印機,所以這樣的“是”反而是沒必要的因此我對臨帖的觀點是求象而不求“是”,該花精力求象的時候,就要追求寫象,該要追求個性的時候,就要追求出帖

  • 16 # 翰墨書道

    當然。我們臨摹書法的目的就是向古代經典書法和現代優秀書法學習技法和藝術知識,臨摹的越像,說明你的學習方法越正確,理解的也越準確。如果臨摹的一點都不像,也就失去了臨摹學習的意義。

    在說,臨摹書法也是我們傳承和宏揚、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書法文化的一直延續數千年的方法。自古以來臨摹就是學習書法的可說唯一有效手段。所以學習書法必須學會臨摹技法,而臨摹技法的高低,亦或說衡量學習水平的法門就是形神俱似,“下真跡一等”。

    最有明的就是唐摹《蘭亭序》的故事了。

    還有就是,有由於古代的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人們發明了便於長久傳承文字的石刻技術,這也是靠精準臨摹為基礎的。

    還有古代的經典法帖,由於造紙技術的不完善,無法持久儲存,人們也採用了臨摹的辦法來傳承先賢的優秀書法文化藝術。如《萬歲通天帖》、《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集王聖教序》等法帖,也是靠臨摹製作完成。

  • 17 # 千千千里馬

    這是一個書法學問問題。不是簡簡單單說像還是不像的問題。

    臨像,怎麼判斷像?你以為你真的會判斷臨得像不像?我的回答是,絕對沒有那樣容易。

    如果你真有判斷臨摹像不像的本事,那麼,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就不是什麼難題。

    我們就以官方的觀念來,說臨摹要不要像。

    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專業考試,就有臨摹題,臨摹的難度已經不小,是王珣的《伯遠帖》,這是一個行書啊,你怎麼臨?試卷要求是“臨得越像越好”。

    這樣的要求對不對?當然沒有問題。臨摹得越像越好,這是一個學問,不是一個目的問題。

    學習書法起初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所以,像不像無所謂,你想一想,這樣能學出什麼好的書法水平嗎?

    學習書法,無論處於什麼目的,臨摹不像,這是一個嚴重問題。

    第一,你根本就沒有理解字帖,所以你無法臨像。

    第二,你根本沒有臨摹書法的技法,你有可能臨摹像嗎?

    所以,那些以為臨摹書法是束縛個性的說法,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書法學習態度。

    打個比方,你根本就沒有能力射擊一個10環的本領,還大言不慚,射中10環沒有多大意義,有意義嗎?

    當然,你有射中10環的本領,未必一定要射10環,可供你射擊的目標很多。

    學習書法,沒有對字帖“法、意、勢”的詳細揣摩學習,你永遠學不到書法的精華。

  • 18 # 不二齋

    我們現在學習東西一般採用的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個經典的作品當範例,去模仿和學習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說明你看懂了裡面的我技法,並且能把它表現出來。

    書法裡的臨帖其實就是一種模仿,用古代的經典的書法作品當範本,去模仿和學習,如果能夠寫像,最起碼證明你可以看懂這幅作品,並且能把這幅作品在技法層面表現出來。

    所以說,初學書法,臨帖一定要寫像。

    寫像證明了你的觀察能力和用筆能力,如果連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說創作了。

    當然,這個“像”是相對的,由於工具、書寫狀態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儘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對於臨帖要寫像,唐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裡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初學書法,臨帖要寫像,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

    當然,寫“不像”也是一個階段

    採用這樣方法的書法愛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經過了初學階段,他們以前是可以寫像的,只是現在的追求不一樣了。

    臨帖從以前的“無我”進入現在的“有我”階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透過臨帖,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這個從啟功先生和清代書法家王鐸的墨跡可以看出,他們的臨帖都不是很像。

    總之,臨帖的像與不像要根據個人情況,對於初學者,是一定要寫像的。上圖:啟功先生臨王羲之聖教序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19 # 麓風軒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看法很片面,需要糾正一下。正確的觀點是:臨帖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越像越好;第二個階段要越不像越好。

    此話怎講呢?

    (啟功-臨米芾帖)

    1、臨帖就是學古人的功夫,第一個階段一定要像,越像越好!只有寫像了,才能領悟到古人的筆法、墨法、結字與章法技巧。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凡臨古帖,始必求似,皆以壯我筆力。

    (啟功臨懷素苦筍帖)

    2、在第一個階段有兩種死法,一種死於寫不像,寫一輩子都沒有寫像過,這種屬於功夫不到。另一種死法是淺嘗輒止,學了幾天,認為師傅的功夫全會了,就要脫離師門,自立門戶,這種是自欺欺人。

    (啟功臨王羲之草書區域性)

    3、寫得與原帖很像了以後(比如據說白蕉所臨古帖,對著日光看可以與原帖重合),那就把師傅的功夫學到了,進入第二個階段,此時要寫得不像。就是說功夫還是那些功夫,但是形體一定要脫離原帖,樹立新的面目,不然就會被古人所蓋。

    (啟功臨《蘭亭序》區域性)

    4、比如說,元代有人學米芾,可以以假亂真,可是書法史上卻沒有留名,現代大部分都沒有聽說過,小編也從來沒記住他的名字。這一點,最成功的算顏真卿,《論書剩語》中說:“顏書學褚,顏之於褚絕不相似,此可悟臨古之妙也。”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假如顏真卿沒有脫離褚遂良的影子,肯定書法史要改寫了!此外,啟功臨的古帖,基本上最後也都成了他自家的面貌。

    (啟功臨懷素《自敘帖》區域性)

    所以說,臨帖第一個階段要越像越好,儘量把古人的筆頭功夫學到手;第二個階段要越不像越好,要樹立自家面貌,不要為古人所蓋!
  • 20 # 中州耕牛堂主

    啟功先生說:“當你把字帖上的字臨到七分像時,再加上三分個人的東西,你就是書法家啦!”

    啟功老先生的這段話,強調的就是臨的字要與帖上的字“相似”。

    傳說有一天,啟功老先生正書房臨趙孟頫的字,忽有道內的幾位不速之客造訪,當他們看到啟功老師臨的字時,說:“啟老師臨趙體,已有八分像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臨帖首先要臨得像。

    臨帖必須講究“相似”,對於一個書者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啊!

    有不少人一提起臨帖,就認為是三年級小學生的事,成年人還臨什麼帖啊,拿起筆寫就是了。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

    臨帖,是一個書家一輩子的事。吳昌碩九十多歲時,還在臨小篆《石鼓字》,他熱衷於臨習《石鼓字》,併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最終把《石鼓字》臨出了自己的風格。

    以下幾幅是吳昌碩大師的書法作品:

    書者臨古帖,不單是師法古人,繼承傳統,還是在臨帖中享受習字的快樂!

    臨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要堅持,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靜,要力戒浮躁之氣,才能臨得進去,才能把字形、神韻臨得出來。

    書者,在認真臨帖的同時,還要注重讀帖,注重領悟書法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才能忍住不去打擾前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