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翦父子,尉繚,蒙恬兄弟,李斯……在秦始皇在位期間並沒有遭受迫害,反觀中國歷史上其他的皇帝,其在位期間多少會殺害一些功臣為自己的後代鋪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這麼做?
7
回覆列表
  • 1 # Shuai為愛停留

    歷代帝王都在提防著自己手下的那些權臣,擔心他們功高蓋主,取自己而代之,故而很多時候那些跟隨帝王打天下的大將、功臣都難以善終。例如為劉邦打下天下的韓信,即使將自己的權利上交以表忠心,結果還是被仁義著稱的劉邦用計殺死,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更是將功臣勳貴屠戮一空。

    而令人奇怪的是被後世稱為殘暴君王的大秦始皇帝嬴政,卻始終沒有殺過一個對大秦有功之臣,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即使是為了大秦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也死於秦昭王之手,可見秦的歷代君王絕不是仁慈之人。

    例如秦朝攻滅六國中最大的功臣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都是秦之名將,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王翦率軍攻滅趙國,使曾經也曾縱橫一世的趙國變成了秦之郡縣。而兩年後又率軍攻佔燕國國都,雖然燕國尚存,但也不過是名存實亡。

    又過了兩年,魏國也在王翦的大軍攻襲下滅亡。不過在攻打楚國時,秦王念及王翦年老,其帶軍打仗的能力定不如從前,王翦也藉機隱退。但是前往攻楚的李信被楚軍偷襲擊潰,死傷眾多,為此秦王十分憤怒,為此秦王只得再次請王翦出山並且向其道歉。

    不過此次王翦出征前向秦王提出諸多要求並且請求賞賜眾多,秦王都一一滿足了。此次出征果然大捷,楚國大將項燕被殺,不久楚國國都便被攻滅,楚國滅亡。在這之後王翦與其子王賁將苟延殘喘的燕國也一舉消滅。此時的王翦父子實際上已經功高蓋主了,但是秦始皇卻並未殺他二人。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也並沒有對這些功臣們痛下殺手,作為一位有著款廣胸襟的帝王,他自稱始皇帝,其豪情壯志自非他人可比,他有絕對的信心可以鎮服這些大將,並且秦始皇對於六國的貴族也是十分寬容,並非橫加殺戮。其胸襟、其功績實在可以稱其為千古一帝。

  • 2 # 津城沐雨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沒有必要。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本人震懾力就很強,大臣們不管多大的功績都無法超越,也就不會太過擔心臣子功高蓋主、謀權篡位了。

    第二,秦始皇的大臣很會“做臣”。

    就拿戰功卓著的王翦來說,從王翦伐楚多次派人像秦王催要田地,以表達忠心讓秦始皇放心可以看出來,秦始皇的大將並沒有因為屢立戰功而持功自傲飛揚跋扈,反而更加謹慎小心,懂得功成身退,這就使秦始皇沒有殺大臣的一個重要原因。

  • 3 # 閒雲的詩意

    1,歷史傳統。為什麼漢後的皇帝要殺功臣,因為功高震主。但在漢前歷史,君主一般不殺功臣(但除了勾踐)傳統不允許,功高都有封地,大不了,自己主動去別國,如吳起。又如去權就封地呂不韋。

    2,西周的分封制度帶來的身份階級!嬴政是真王族,不是草根!再君主殺臣與臣子謀反都有輿論壓力。從春秋到戰國臣子替換君主極少,只有兩起,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臣子等多是權臣,少有反臣(伍子胥,項羽除外)

    3,個人性格。秦始皇本人的權威,臣子們有知遇之感,君臣互相成就!

  • 4 # 淡看天上月

    其實歷史上殺功臣最著名的莫過於兩個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很多開國皇帝還是沒有殺功臣的。下面說說秦始皇為什麼不殺功臣?

    口服心服

    縱觀殺功臣殺的最狠的劉邦和朱元璋,就說劉邦吧,劉邦的帝位還沒有坐的太熱,韓王信就勾結匈奴造反了,所以你說劉邦該不該殺這些不安分的功臣?進一步的防一下劉邦認為不靠譜的功臣呢?

    為什麼會如此,其實這些草根皇帝,下面的這些手下會多多少少有點不服,憑什麼你一介平民都能當皇帝,而我卻不能?所以心裡面的不服就造就這些功臣裡面有些造反。

    而秦始皇的出身本就是王族(戰國後都開始稱王了),給功臣的第一印象就是高人一等,第一印象再加上後期的自身魅力王霸之氣等等就讓這些功臣們口服心服。

    需要功臣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兵權是牢牢的掌握在了秦始皇手裡面,而且統一六國之後,六國的遺留分子不僅不安分守己,而且四處暗流湧動。秦始皇需要信的過的人去處理這些事,而和他一起滅六國的功臣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帝國建立之初,到處正是需要用人之處,再加上六國的這些知識分子根本就不想真心的幫助秦國,所以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是需要信的過的功臣去辦的。

    所以說,秦始皇的這些功臣對秦始皇是心服口服,再加上秦始皇也信任這些功臣,所以秦始皇幹嘛要做自斷臂膀之事呢?

  • 5 # 思維館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開國皇帝都是一些忘恩負義的人。當年陪他打江山的人,到最後都不得善終。就像范蠡說的那樣“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開國皇帝大多是像越王勾踐那樣只能共患難不可共享福的人。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在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當中,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雖然被人稱為“暴君”,但是卻是一個善待功臣的皇帝。

    在秦始皇,兼併六國的過程當中,文有李斯、武有王翦等將領。特別是武將,在其他朝代的統一過程當中被當成了寶,等到統一之後便恨不得生吞活剝。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之後,同樣面臨著武將手握兵權的這一尖銳問題。但是我們卻從沒有在史料當中,看到王翦等開國將領被殺害的訊息。

    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便是秦始皇的出身。先秦時候,諸侯王都出身高貴,每一個諸侯王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都有一個牛逼的始祖,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最純正的貴族。雖然在經歷了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這些貴族身上的“紳士”氣息沒有像先祖那樣渾厚。但是對於功臣的態度,依然是禮遇有加。

    這點在水工鄭國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水工鄭國本身是南韓派出來“幫”秦國修建溝渠的水利專家,後來間諜的身份暴露,表面上是幫助秦國修建溝渠,實際上是想透過大型水利工程來疲秦、弱秦,以達到延續南韓的目的。

    在鄭國間諜身份暴露之後,秦始皇(當時還是秦王政)雖然惱羞成怒,但是在鄭國的勸說之下,同意放過鄭國的性命,讓他繼續修建溝渠。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的胸襟,貴族出身的皇帝就是不一樣。

    同樣是有點貴族身份出身的漢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這幾個人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也如秦始皇那樣,儘可能的善待、禮遇。無論是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還是唐太宗的雲煙閣二十四位大將,亦或者是宋太祖的義社十兄弟,這些跟隨開國皇帝打江山的名將都因為“主子”是貴族而得到了善終。

    與這些貴族形成反差的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劉邦出身平民,沒造反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等到他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當年助他完成統一大業的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就開始遭遇了。特別是韓信,一代戰神最後死在了一群女人手裡,死前不禁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朱元璋殺害功臣更是出了名,如果要在這些開國皇帝當中評選出最“忘恩負義”的人,朱元璋應該是首當其衝。徐達背有惡疾不能吃鵝,朱元璋偏偏賜給他一隻鵝,劉伯溫傳聞是被朱元璋授意胡惟庸下毒毒死的,到了後期還要“胡惟庸案”、“藍玉案”,一大批開國文臣武將都受到波及而亡。當年跟隨朱元璋建功立業的功臣們,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倖免於難,大多數人都不得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秋冬的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