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爸媽秘籍
-
2 # 瓶子1753
我覺得父母錯了應該給孩子認錯!不能因為是父母就可以不認錯!以身作則,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有錯改之!
-
3 # 米粒生活記錄
你不斷往孩子心裡丟垃圾,又從不清理,最後垃圾越來越多,孩子看到你,就只覺得厭惡,可憎。
為人父母,孰能無過?在如此瑣碎、複雜、漫長的養育過程裡,出現點過失再正常不過了。
錯不要緊,但你對待錯誤的態度很要緊。
1
有次我帶9歲的兒子去理髮,進門就跟理髮師說盡量剪短點。兒子抗議,說不要太短。
我說聽我的,越短越好。結果就差不多理了個光頭。我覺得好清爽,但兒子當場就哭了,說太醜了。
回去的路上我倆一直爭,我說好,他說醜。
結果第二天上學,他一進門同學就都笑了。他很尷尬。之後的一週,上課時都一直帶著帽子,老師讓摘也不摘,因為一摘下來同學們都笑他。
他屢次抱怨:都怪你,讓我總是被同學嘲笑。我不以為然,說同學們只是不適應,看習慣就好了。他更氣了,說根本就不是!就是因為醜!這件事的後遺症是,他之後幾乎一整個學期不肯理髮,頭髮長得令我崩潰。
萬般無奈,我只好道歉:對不起,媽媽上次沒考慮你的感受,讓你把頭髮理太短了,是媽媽的錯。以後理髮都聽你的,你說多長就多長。
沒想到,我話音剛落,兒子立刻就淚崩了。真的,那眼淚嘩嘩的就下來了,我完全沒料到。他抹著眼淚特委屈地說:就是你的錯!可是你一直都不承認!
我才意識到,因為我的自以為是,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擾,他內心很委屈憤懣,一直在等我說一句對不起。可我一直也不肯直面這個錯,頑固地跟他對抗了好幾個月,最後才給了個正確態度。
好在我最終還是說了這句對不起。否則,這件事可能就會成為孩子心裡的一個結,讓他認定媽媽不講道理,頑固不化。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吧。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很難真正考慮孩子的感受。而且因為中國文化裡的家長權威制,就算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也會死不承認,無理狡辯,讓孩子委屈、無奈,心裡漸漸開始對父母怨恨、厭惡、看不起。
世間不知多少孩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2
今年初,一個北大畢業生王猛發了一篇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文裡說了一些事。
比如母親喜歡女孩,小時候會把他打扮成女孩,還會當著他的面兒和想象中的女兒對話;有時他在學校被欺負了,母親會叫他“去給老師講,而且要哭著講”。
再比如有次班裡舉行文藝表演,老師讓大家都穿及膝短褲參加,母親卻讓他穿長褲,他跟母親說帶上一條短褲備用,被母親拒絕了。結果老師對他穿短褲很不滿。
——聽起來好像都不是大事,但積累起來,讓王猛對父母產生了極大的不滿、怨恨。他現在已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基本已和父母決裂。
為什麼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會讓一個孩子如此怨恨?想來跟他父母對自己錯誤的態度有關。
比如孩子回來說“老師要求穿短褲,你非讓我穿長褲,結果我被批評了”,媽媽的回答,是“對不起,媽媽錯了”,還是“我有什麼錯?怪你沒說清楚”,孩子的感受是極大不同的。
到現在,在親子關係已經嚴重出現問題的前提下,王猛父母依然不認為自己有何過錯,不明白兒子為何不能舉重若輕,為何老是揪住過去不放。由此也可見,在孩子年幼時,他們是如何堅持自己“絕對正確”的。
想來,如果他們早些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及時說一句“對不起”,他們和兒子的關係斷然不會惡化至此,兒子也不會活得如此苦悶壓抑。
一個不懂反思自身問題的父母,一個不能放下身段跟孩子說對不起的父母,絕不可能養出健康幸福的孩子、獲得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3
《請回答1988》中,有一個很會道歉的爸爸。
因為家裡貧窮,女孩德善傢什麼都會省著用。
她很少能吃到喜歡的荷包蛋,家裡有雞腿,也大部分都給了姐姐和弟弟。她從沒單獨慶祝過自己的生日。
在某次被迫和姐姐一同過生日那天,德善向父母哭訴了自己的委屈。
德善爸爸聽了,當即向德善道歉,並單獨給她買了蛋糕,說:“爸爸媽媽對不住你。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很多事情不知道,請女兒你多體諒。”
德善看到爸爸誠懇地道歉,哭著原諒了。
她後來也成為了一個善良而健康的姑娘。
4
陳小春也是。
《爸爸去哪兒》裡,每次忍不住和兒子jasper吼了之後,他都會誠懇地向兒子道歉,擁抱並親吻兒子。
每次Jasper看到爸爸道歉後,也都是抱抱陳小春,父子和好如初。所以我們看到jasper成為一個小暖男也不足為奇。他從很小就被當成一個成人來尊重,也享受了來自父母的平等的愛。
還有霍思燕一家。有次霍思燕不小心砸到了嗯哼,她趕緊道歉,沒想到嗯哼主動說媽媽不用道歉,因為媽媽是媽媽。
霍思燕立刻說,媽媽做錯了事情也要說對不起的。在“會道歉”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暖心更善良,因為他們得到了正向的引領,內心沒有太多壓抑和不滿。
5
其實,父母的道歉對孩子來說遠不止“對不起”三個字。那意味著被理解、被尊重、被公正對待,那會讓他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講原則、有秩序、充滿愛的家庭裡。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做錯了事遲遲不道歉,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其實為人父母,孰能無過?在如此瑣碎、複雜、漫長的養育過程裡,出現點過失再正常不過了。
錯不要緊,但你對待錯誤的態度很要緊。
父母每錯一次,都像在孩子心裡丟了一袋垃圾。如果你能知錯、認錯、改錯,就等於把這垃圾及時清走了,孩子心裡就會始終乾淨清爽很舒服。
怕就怕有些父母,固執著一己之見,死守著大人的權威,硬撐著可笑的虛榮心,犯了錯而不自知,知道了也死不認。
這就意味著,你不斷往孩子心裡丟垃圾,又從不清理,最後垃圾越來越多,孩子看到你,就只覺得厭惡,可憎。
養兒一場,誰也不希望養出個仇人。
所以,我們必須懂得跟孩子說“對不起”。因為在孩子心裡,這真的很重要。
-
4 # 脫產的新生代農民
這叫“威嚴”。
其實,他們在內心還是會自責的,只是挨於面子,和一個父母的威嚴,不敢當著孩子們的面,承認錯誤而已。
-
5 # 山上砍柴哥
你好朋友!
很多父母忙於生活,在外打拼,陪伴孩子很少,這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遺憾。
還有中國的傳統和中國父母的性格不善於表達情感。
-
6 # 叮咚一休
為什麼很多時候父母原本錯了,在事情上也不會認錯
大家好,我是燕子塢。我以一個提問者的身份,感謝各位友友參與回答。這個問題在表現上是一個隱形的話題,多數情況會導致愛也不能愛,恨也不能恨的局面。為了更好的認知與促進,讓我們一起思考。同時給予更多人以參考,認真對待所面對的事情。讓愛無隔應,讓愛減少誤解,讓愛無等待。
我提到了:以往的父母VS現在的父母
以往的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常常以長輩的身份自居,掌握著事情對錯上絕對權威。忽略過程中感情細節上的認同,不注重過程中孩子性格的養成。這種專權下面,一直有一雙隱形的推手,試圖將自己變成與他們一樣的人。以前的人、現在的父母,感受到以往種種不好的弊端,自己都間接的受到迫害,不想讓孩子在受與自己同樣的苦,開始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裡需求。提出:在對待事情上,我們要學會認錯與孩子共同成長。
可能有人會說,這種情況會歸咎在以往傳統教育上。我認為:就算是現在在做不好時,與以往沒有什麼會不一樣,甚至更遭!
這樣做就是好嗎?
在事情還處於過渡,父母權威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有衝突前,不存在傳統父母教育方式,與現代父母教育方式的區別。這樣的做法一定程度會出現土壤不服,認識不夠深刻。很大程度只是為做而做,在頻率上會是嘗試之後、稍微大點或長大後,心態就轉變了。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在你用心的做到關注他們時,會感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越來越難管教。
好的理論與實踐,它存在現實中的差距。會不會持之以恆做你認為好的事情?這是我對觀點提出的質疑,希望最好言行合一做好示範,不要因說而說。
下面是我對認錯的看法:
我認為認錯,就是認識到錯誤,不在於只有言語認錯這一種表達方式,它很多時候可以是表現在對事物認錯上的態度。比如:這件事情有錯,成了一定的事實,改變不了,在認錯上意識到了,透過其他事情彌補。也是一種認錯,關鍵在於要看到認識錯誤的態度。
實際上不管以前,還是現在的父母,都不太適應用言語來告訴你:我錯了 都是透過事情反映出來,要學會讀懂這樣一種認錯的用意。
我對認錯的時間上給出了,稍微長大或長大以後就不會認錯。是透過前期孩子小的時候主動認錯,培養默契在到後期建立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表現在事情上的認錯。旨在讓孩子理解你這種認錯方式,不在於言語就可以。用事情表現出來的認錯,或許就是一種最好的態度,中間是信任與認可。
-
7 # 笑誹
謝邀。這是不對的。是由封建家長制而造成的。總認為自己是長輩,拉不下面了,錯了也不承認。這是不對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他們模仿的標杆,錯了,主動向孩子承認,以後他錯了,他也學著你。再說,古人云,多年的父子,如兄弟。有事與孩子商量著辦,他們頭腦靈活,接收事物快。有些東西,得虛心向他們學習,有了這和睦氣氛,孩子就越發尊重你。這樣就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長。望斧正。
以往的父母就算錯了,也不會向孩子承認錯誤。現在的的父母出於教育考慮,在孩子小的時候,有部分開明的父母會跟孩子認錯。在稍微長大一點後哪怕錯了也怎麼都不承認,是原本他們承認錯誤就不是情願的嗎?更何況從來都沒有承認過自己錯誤的父母。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是掉入了這樣的迴圈,“父母想找孩子的錯,孩子想找父母的錯,父母會忽略自己的錯,孩子也會忽略自己的錯,都不認為自己有錯,都認為是對方的錯,而且能夠很敏銳的發現對方的錯,理由還很充分。“
很多人有這樣的價值觀,“錯了就應該認錯”。可是,錯了或者沒錯很多時候是屬於自己的主觀認定。你認為是錯了,別人不一定認為錯了;你認為對的,別人不一定認為是對的。況且,一件事會以很多面貌呈現出來,認為對的人總會找出對的理由,認為錯的人總會找出錯的理由。
再說了,讓父母認錯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嗎?父母已經“身經百戰”,也就是說經歷過很多事情,不管在經歷那些事情的時候是受益了還是吃虧了,他們都會在自己的經歷中總結經驗以及吸取教訓而不斷的成長。你今天所看到的父母的表現,都是他們自己人生閱歷的結果,也都是規律呈現,而不管你是否對他們的表現滿意。
如果不是什麼人命關天的事情,大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它去吧~
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軌道,父母有父母的人生軌道。當自己在設定一些軌道讓父母走的時候,應該仔細體會一下:父母當年要求自己如何如何的感受。如果不想讓父母也體會這樣的感受,那就要接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都有權利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選擇以及承擔其對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