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谷寧

    有個奇怪現象,居中華文化經典之首的《論語》,有十多處提到了顏回。

    孔子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者,顏回排名第一賢。被稱為復聖。

    顏回一生未曾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學術著作。為什麼受到老師及後世那麼高評價?

    顏回是"孔門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言語)"中,德行科的代表人物。十三歲時拜孔子為師,正值孔子40多歲,其思想體系成熟期,慧根深厚的顏回瞬間被吸引了。從此一生跟隨老師,陪伴老師,支援老師推行其治國主張。

    此行一路艱辛,幸有樂觀美德相伴。

    1.顏回的樂觀德行首先表現在把對老師的尊重態度做到了最高境界:“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以至於孔子感覺顏回太過於順從,從無異議。這對教學不是個好事。

    顏回對老師,不光順從,無異議,還無所不悅。老師的理論主張,顏回都是認真聽,仔細品味,領悟,滿心歡喜。真是可愛的學生。

    日久見人心。孔子本以為顏回很愚笨,久而久之,終於發現了其聰慧:“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貢也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顏回對學問的融會貫通能力出類拔萃。

    顏回聰慧的難得之處,是因忠順而永遠保持愉快的師生關係。老師講的任何知識學問,他都能品出美味,故而更敬佩,更恭順老師。這是多大的慧心!在中國歷史上,顏回是最好的學生。

    2.顏回的樂觀德行表現在一生都在愉快學習,有機會去做官也不去。因為做官一來不能跟隨老師學東西,二來官場雜事多沒時間琢磨學問。

    他覺得老師的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我老師的學問德行,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有時在前方為我們導航,有時又在我身後為我們奠基。老師循循善誘,用各種歷史文獻來豐富我們的心靈,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那種身心和諧的幸福感,讓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盡心竭力,可老師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矗立在我的前面。我想要循跡而上,卻無跡可尋。

    哎!還有比顏回更陶醉學問美德的人嗎?!而且對老師講的學問“無所不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熱愛呀。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當優秀人如子貢,能做到聞一以知二時,顏回能做的聞一以知十。

    據說,魯定公有次問顏回,你聽說過東野畢擅長馭馬嗎?顏回說,聽說過,但是他的馬會很快逃走。魯定公聽了很不高興,對左右的人說,君子也會陷害別人。幾天後,東野畢的馬真的逃走了,魯定公非常震撼,趕緊把顏回找去,問,你怎麼知道東野畢的馬會逃走?顏回說,馭馬其實與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舜善於治國,從來不窮盡民力,造父擅長馭馬,從來不窮盡馬力。但是東野畢馭馬的時候總是窮盡馬力,還苛求於馬,所以馬一定會逃走的。

    魯定公聽了覺得意猶未盡,要求顏回再多說一些,顏回說,馬急了就會逃跑,人急了就會反叛,所以治理國家一定不能窮盡民力,沒有聽說人民過的不好而國家沒有危險的事情。

    魯定公將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就是顏回,他本就是安邦治國之才,不用大驚小怪。

    顏回的思想之深刻,性情之樂觀,只有他的參謀能讓孔子滿意。《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師徒在各國推行治國,主張處處碰壁,孔子就一個一個問子路,子貢,顏回(子淵),什麼原因?

    子路說您的主張讓人們理解不了,是不是錯了?

    子貢說老師的學問太高深,一般人不理解,也做不到,不然,降低一些標準吧。

    只有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老師您的學問主張至深至正,所以這些普通人接受不了。雖然如此,但是您還是得繼續推行,他們接受不了,不是您的問題,正相反,顯示了您的學問的高遠。正道不能維護好,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維護好了正道,他們統治者不用,那是統治者的恥辱。孔子聽了,太興奮,太感動,情不自禁地對顏回說,你要是有錢,我就去給你做家臣。

    士為知己者死。顏回是孔子的唯一知己。可見顏回的悟性與學識。

    顏淵清醒地認識到了孔子的學說推行之難,所以怡然淡定,獨善其身,等待時機去講學,繼續推廣。

    3.顏回的樂觀德行表現在生活態度上。孔子讓弟子們說說自己的志向,顏回說“無伐善無施勞”,瞭然透視萬物本質而不評價,不自我褒獎或邀功請賞,也不為沒有意義的事浪費時間精力。

    顏回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一般人忍受不了這樣的困苦,顏回的淡然怡然不受影響。

    4.有種說法認為,顏回的言行風格有犬儒主義之嫌。

    犬儒主義是沉浸在苦中,以苦為樂,為苦而苦。

    顏回是沉浸在大道學問裡,為亂世憂,為治世計,無暇計較苦不苦,保持愉悅,精進學問,實現理想。

    孔門弟子三千,七十二賢者,眾多出將入相之輩,唯顏回始終陪伴支援孔子。因為他深知自己最理解孔子,最能幫助老師實現理想,其實也是實現自己的理想。

    顏回的樂觀,美德,就是這麼徹底。

  • 2 # 大師神馬是大師

    聖人豈欺我哉

    1.顏回得到孔子的生命

    2.顏回的快樂不是因為貧賤而是因為道

    3.道是一種永恆超越的快樂

    4.顏回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了快樂,他的整個生命會充滿任何一個行為,都會感受到快樂

    誠哉斯言

  • 3 # 專注很難

    顏回快不快樂,他的老師孔聖人就講得很明白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當下我們講的"活得自在"的得道之人,一個連孔聖人都佩服的人,難道不快樂嗎。

  • 4 # 張筱魚尒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外在的物質,而在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所以我認為,顏回是快樂的。

  • 5 # 看看44975

    顏回修煉得道,迴歸人的本性,活得真實自然,做到無為,不刻求虛偽做作,假仁假意,不阿語奉承,活得無憂無慮,活得坦蕩,治得開心。

  • 6 # 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

    快樂呀!他是孔子最喜歡的一位學生,他十分好學。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竇羹,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 7 # 簡讀中國史

    《莊子.秋水》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古人用了諧音字:子非餘,安知餘之樂。

    快樂本就是因時因事而變化的心情和狀態。顏回沒有說明自己是否快樂,但孔子的話表明孔子認為顏回是快樂的,而顏回並沒有否定孔子這句話,至少可以認為在孔子評價顏回的那個當下,顏回沒有不快樂,或者說顏回希望孔子甚或周圍的人們認為他是快樂的,既然如此我想可以理解為那個當下顏回還是快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給杏花題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