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銘瀾

    三家分晉,田齊代姜算是戰國開始嗎,也是家臣分裂篡權借周室名正言順嗎,失去名義上的禮義嗎。估計也歷史資料多點,昜考證點,從周平王東遷開始的春秋,小事多點,難考證。難道從齊桓公開始。

  • 2 # 琢璞玉者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是宋代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讀書人奉孔子為聖人,儒家弟子,孔門後人。書必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孔子作《春秋》,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間春秋時代的歷史。全書不過一萬六千多字,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文風,被歷代文史學家奉為經典。《史記》評曰“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叔孫氏車子鋤商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作《獲麟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神獸當出盛世,如今春秋列國紛爭,禮崩樂壞,神獸現世,乃是不詳之兆,從此絕筆。

    《春秋》高深似山海,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集《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說明《春秋》的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增加無經的傳文。《左傳》作於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傳文比《春秋》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略提三家分晉。

    《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皆為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繼《左傳》之後從前403年開始,一是考慮時間上的銜接。二是出於對孔聖人的尊敬,古人講“不能望其項背”。若接《春秋》從前481年開始,司馬光豈不是自詡聖人,當受世人詬病。三是因為三家分晉,趙氏當興。宋朝國姓趙,臣子作書不能越君。

  • 3 # 追劇阿三

    《資治通鑑》開篇,司馬光寫了這麼一段話:“四海之眾,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士庶人。”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強調了禮法的重要性,天下的百姓都要受到天子一個人的統治,統治是有階層的。天子統治卿大夫,卿大夫統治百姓。但是天子毀禮法是從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的,這一年就是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也就是同意了魏趙韓三國的諸侯地位。這三股勢力之前就有獨立的野心,然後聯合滅掉智伯,實力強大之後,便分裂了晉國。而晉國又是周朝的嫡系封地。此時周天子勢力衰微,無能為力,只能聽之任之。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毀了禮法,承認了魏趙韓的諸侯地位。

  • 4 # 瓷都公安

    據史料記載周威烈王23年(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至此“三家分晉”被公認。而《資治通鑑》主要是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所以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即“三家分晉”事件開始,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由此春秋時期進人了戰國時代。

    《資治通鑑》是北宋宋神宗年間開始,由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 5 # 南方鵬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華夏大地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原老霸主,龐然大物,列國的主心骨或眼中釘晉國轟然倒下,經六卿多年消耗後,這一年,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分晉。

    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時,對此春秋戰國劃分問題就開章明義釋疑,他認為天子的最高職責就是守禮,守禮最重要的是守份,份,君臣上下也。守份最重要在於守名,名,是臣屬的高低上下界限。

    當然,周王不同意分封,三家也能行諸侯之實,但沒有最高任命,就是亂臣賊子,未知哪天伏誅授首。但周烈王懾於權勢,惑於厚禮,竟然分封了韓趙魏三家,擾亂了君臣上下名份,失去禮份名,周王失去捏天下牛鼻子的資格,從此天下進入鬥智鬥勇,沒有上下尊卑,只有勝者為王的時代。

    所以認為三家分晉挑戰君臣名份,周王分封三家實際上是拱手讓出天下,屬於嚴重的“禮崩”,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一件大事。故把它作為戰國的開端,《資治通鑑》的開始。

  • 6 # 書中有毒

    要說清楚題主的這個問題,必須先要弄明白司馬光為何要編《資治通鑑》?其次是《資治通鑑》的含金量在哪?即它的智慧是什麼,為何歷經千年而不衰。最後才是開宗名義精選切入點了。

    顧名思義,“資治”指的是幫助統治,“鑑”就是鏡子,《資治通鑑》是一部講述歷史、幫助統治者鞏固政權的書。是輔佐統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學”,其中蘊藏有揭示歷史演變的基本法則和個人成敗規律的大智慧。其讀者群主要是統治者——治人者。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替、君王的賢愚、官吏的好壞,是它最重要的內容。說穿了,《資治通鑑》的智慧主要就三條:一是治國的核心在治民;二是名器很重要,規矩不能亂;三是政治的要義在用人。這也是司馬光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資治通鑑》洋洋灑灑三百萬言,縱跨1300多年曆史,為何要選擇從“三家分晉”的公元前403年開始他的宏偉鉅著呢?是因為司馬光注重名分問題,即上段中的第二條智慧即規矩不能亂。《資治通鑑》的第一句話是“(周威烈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接著就是“臣光曰”,也就是司馬光針對此事所發的一大段議論。司馬光認為:“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就是說一國之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施行禮教,而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高下,區分地位高下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魏、趙、韓世世代代都是晉國大夫,卻竊取晉公室的權力,蔑視君主,瓜分晉國,按照王法,這種行好是要遭到誅殺的。但周威烈王不但不誅殺他們,反而任命他們好諸侯,這分明裒獎和鼓勵那些觸犯名分的臣下,這是十分不合禮儀的。

    司馬光非常強調禮治的作用,禮治思想是《資治通鑑》的思想核心。而禮治的核心之處,就是對名器的尊重。司馬光以之來擇取史,評判歷史事實、歷史人物。君臣之分是名器問題的第一個首要問題。所以,“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之篇之開宗名義,是司馬光精心挑選的,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至理名言也。

  • 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因為這一年曆史上發生了一件舉世震驚的大事,原本是晉國大夫的韓虔、趙籍、魏斯被周威烈王破天荒的封為諸侯,也即三家分晉,從此晉國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家諸侯。

    三家分晉這個時間點在歷史上被人認為是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啟。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也認為這個時間點很重要,為此他還專門的為三家分晉這件事寫了很長的一篇感言。三家分晉之前周天子雖然衰弱但好歹能號令幾個諸侯國,三家分晉之後,尤其是接下來的田氏代齊,周天子也居然予以承認,至此周王室僅有的一點遮羞布被人扯下,到戰國時代以下犯上,以下代上也時有發生,司馬光認為這一年很值得回味,是以寫下了從這一年開始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資治通鑑》。

  • 8 # 歷史伴讀小二

    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光在北宋時期,儒學已經成為讀書人必須要常備課程之一。而且儒家思想深入骨髓人心,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下,司馬光成為封建儒家文化的捍衛者與執行者。

    1.《資治通鑑》是一本從西周到宋朝建立之前,總計1300年曆史的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線索為主要基準,那麼這本書最主要是借鑑前人的做事反思與智慧來告誡當今聖上,什麼是大一統,什麼是皇權至上,什麼是治國方略,什麼是正統文化,如果治理整個國家等方面需要的政治工具書籍。也同樣是為了滿足當權階級的統治需要,故在選材與選取時間段,有著最大考量。

    2.為什麼從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寫起,當時發生一件大事,一件大事引發後續春秋戰國時代的開端。或者說司馬光認為這是一件可以支撐起他這本書的精髓的良好開端。就是這年,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一承認不要緊,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的了,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原本為臣子,突然成為一國君主的轉變,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大的背叛。

    3.從中國歷史反查索看,就清楚知道,讀書人或知識分子都一直在堅持與教導,文化正統,國家正統,國家明器是不能夠隨便去改變執行模式。如果改變了將會造成滅頂之災,亡國的生死大事。這是司馬光要告誡當今聖上,也為了統一後來世的君主,要堅持儒家正統文化,國家機器執行模式這一套路。

    4.司馬光做資治通鑑這本書,也徹底為封建儒家文化,當權封建統治階段樹立治國理政的床頭工具書。

    5.司馬光也作為儒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讀書人總是要好為人師,尤其是帝師這一光榮的稱號,也未後續形成“程朱理學”的儒家文化系統打下堅實基礎。

  • 9 # 君山話史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從公元前403年開始。

    這一年,發生了一起戰國史上的大事: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韓、趙三家為諸侯,宣告三個嶄新國家完全從晉國脫離出來。

    其實,在魏、韓、趙三家滅了知氏後,晉國早已經一裂為三。三大卿家勢力強大,有國家之實,卻無諸侯之名,因為還差一道程式的認定,諸侯之名必須要由天子冊封。可是從周朝的禮法來看,趙氏、韓氏、魏氏以臣子的身份卻凌架於君主之上,顯然是亂臣賊子,大亂禮法,這種人怎麼可以冊封為諸侯呢?

    周天子試圖維持住最後的底線,可是卻禁不住三家軟硬兼施的巨大壓力,最終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承認現實,正式冊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魏斯就是魏文侯,韓虔就是韓景侯,趙籍就是趙烈侯。

    對魏、趙、韓三氏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從卿大夫一躍而成諸侯。他們終於與晉國劃清了界線,不再是晉國的一部分,而是嶄新的國家。當然,晉國還存在了一段時間,只是它再也不是那個曾令對手膽戰心驚的國家,而是淪為不起眼、只有幾處破屋遮風避雨的窮諸侯了。曾經雄震天下的晉國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沉了,在低聲下氣半個世紀後,於公元前349年最終走向滅亡。

    司馬光為什麼要選取這個時間點,作為整部《資治通鑑》的開始呢?這與他的儒家史觀有密切關係。

    傳統的儒家史學認為,趙、韓、魏三家身為臣子,竟然剖分晉國,君君臣臣的政治體系完全被破壞。在這種綱常散壞的情況下,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承認他們瓜分晉國的合法性,使得君臣之禮完全崩潰。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痛心疾首地說:“君臣之禮即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滅,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把戰國時代的禍亂歸結於周天子自毀綱紀。

    可是我們不得不說,傳統史觀的結論太簡單了,只是站在君王的立場上來看問題,似乎周天子不承認三晉諸侯,周王室就可以走向復興似的。事實上,戰國時代的周天子,比起春秋時代更加羸弱,完全沒有任何權力。所謂的“冊立諸侯”,無非是對既存事實的承認罷了。

    當然,司馬光如此開篇,也包括有春秋筆法,實際上也是以一種婉轉的方式向大宋皇帝表達自己的忠心。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始於宋英宗末年,主要是完成於宋神宗時代。大家知道,宋神宗是重用王安石以推行新法,而司馬光則不遺餘力地反對變法。與王安石的激進相比,司馬光確實比較保守,但他對新法的攻擊,並非完全感情用事,因為新法的確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弊端。司馬光的政治立場,很顯然是與皇帝的意志相違,因而混不下去,最後被排斥出中央,到洛陽當了個西京留臺。

    西京留臺,說白了就是個閒差,司馬光在這裡總計呆了十五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埋頭著史,不問政事,與史學家劉攽、劉恕、範祖禹等人共同完成了《資治通鑑》的編撰。

    大家知道,《資治通鑑》的初衷是寫給統治者看的,所以開篇一定要政治立場正確才行。司馬光選擇以“三家分晉”開篇,把戰國時代的混亂歸因於“君臣之禮壞矣”,天子沒有堅持原則,把原本是亂臣賊子的三家冊封為諸侯,這是導致天下大亂的原因。事實上,以司馬光的史學修養,豈能看不出周天子的無奈與被脅迫呢?他之所以這樣說,無非是寫給皇帝看的,表明“政治正確”,表明維護皇帝權威的立場罷了。

    後來,宋神宗死後,司馬光能迅速返回中央,得到重用,就是與他堅定不移的忠君立場分不開的。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資治通鑑》,是由司馬光及其助手編寫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編寫的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也是司馬光深感“歷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於人主”。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為何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說起?

    這是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了晉國的三大夫為諸侯,這象徵著周朝體制的崩潰。要知道,周朝是以禮制治國,大家遵循的是有秩序的社會,周天子承認三晉,就意味著周天子的衰敗。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這表示了天子不再是禮制治天下,而是依靠智力與武力爭天下。

    用毛主席評論的話來說:“這年,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一承認不要緊,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的了,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選擇這一年的這件事為《通鑑》的首篇,這是開宗明義,與《資治通鑑》的書名完全切題。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還承認,看來這個周天子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無是無非,當然非亂不可。這叫上樑不正下樑歪嘛。任何國家都是一樣,你上面敢胡來,下面憑什麼老老實實,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11 # 鯤鵬翅展

    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堅決抵制改革的,他對變法改革,要做堅決的抵制,因此,他要借史說事,歷史上周王朝連名義上的王朝也不存在的原因就起始於“三家分晉”,而發生這件事的原因是威烈王分封魏、趙、韓這件事,這件事,周王朝的前任帝五是沒有做過的,是威烈王改變了禮,改變了分,改變了名。因此,以史為鑑,我們大宋也不能改革啊。(王安石變法)

    不過在宋英宗讓他開始寫書的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然後是激進的宋神宗繼位,雖然宋神宗還讓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繼續寫下去,並供應一切應有的條件,但宋神宗更喜歡(或者是崇拜)變法者王安石,因此,在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大部分時間裡,司馬光都跟他的政敵王安石在做鬥爭,一部書寫了十九年,寫完時,司馬光已經66歲了,政治生命隨著在自然法則的無情之下基本走到盡頭,儘管《資治通鑑》寫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變法也基本由此宣告失敗。

    但顯然,寫書的時間段內,司馬光的情感基調全是對禮法、對名分,對“成法”的維護,他從骨子裡反對變革。因此,司馬光拿“三家分晉”這件事說事“起興”就有的思想源頭了。

    如果司馬光能活得久些,估計他還有可能為保守派多做些事情,只是,當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登基保守派佔主動後的第二年,1086年,司馬光就精力耗光,終於死去了,他為保守派做的事情就是以保守派的思想(其中以“三家分晉”為開頭也是這樣的思想)為基礎,寫成了《資治通鑑》這部大書。

  • 12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毛澤東讀一輩子《資治通鑑》,而且讀了17遍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等撰修,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資治通鑑主要是警世後人,以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是歷代皇帝教科書。還真不知道司馬光為什麼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資治通鑑,主要原因是春秋未年,周王朝天子號召力己經減弱,但仍可以號令魯,燕,宋,鄭等諸候,還有其他諸候國並不服從周王朝號令,自此燕,楚,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獨立建國,不服從中央周王朝號令,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實際周王朝名存實亡,國家分裂,天下大亂,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周威烈王當政第二十三年,任命作為晉國大夫的魏斯,趙籍,韓虔為諸候,在以後27年,魏,趙,韓又瓜分了晉國,而且作大作強,並不服從周威烈王的號令,成為悖逆之臣,而周王朝又無力討伐懲罰他們。

  • 13 # 本昌談歷史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寫起是有一定原因和目的。

    一,《資治通鑑》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寫起的原因

    周烈王是周朝36代君王,公元前376一一369年在位。周朝自從公元前77O年進入春秋時代起,開始從興盛走向衰落,周天子號令諸侯的權威下降,齊丶楚丶秦丶晉等諸侯坐大,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稱霸。到了就在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朝發生了"三家分晉”事件,這就標誌著周王室己名存實亡,從此進入了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三家分晉”是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所以,這就是《資治通鑑》開頭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寫起的原因。

    二,《資治通鑑》寫作的目的

    司馬光寫巜資治通鑑》的目的,就是透過自戰國始,終於後周其間1362年的史實,警示後人,以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回家,會不會感覺沒做出點成績、沒開車都不敢去親戚家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