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雅典的夢韻
“挾天子以令諸侯”和“挾天子以令天下”是近義詞,意思是挾持輔佐著傀儡皇帝,假借皇帝名義,按自己的心意發號施令。這主角出自三國曹操,牽制了當時其他的割據一方的大軍閥袁紹等,集攬了大權,為曹操結束分裂的北方創造了優勢條件,有利於軍事行動和發展屯田經濟。
中國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改朝換代的事例有很多。掌握實權的臣子利用被控制的名義皇帝,打擊反對勢力,快速有效的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完成篡權奪位,建立一姓家天下。
-
3 # 米馬中國
之所以提到這個簽名, 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先數數這些故事:
上古:虞舜,挾持唐堯,囚禁朱丹,而令天下。後得禪讓。
西漢:王莽,攜天子而天下令,後逼退外甥取而代之。
東漢:董卓、曹操、曹丕。後曹丕代漢獻帝。
曹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殺曹髦,制曹奐,後司馬炎得禪讓。
西晉:八王之亂,司馬穎、司馬越都曾攜晉惠帝而令天下。
東晉:劉裕攜晉恭帝,後取而代之。
南朝劉宋,蕭道成攜宋順帝,後代之。
北朝北魏:爾朱榮挾持孝莊帝,但是後來孝莊帝殺爾朱榮。
北朝東魏:高歡挾持元修,後元修逃到西魏。高歡、高澄、高洋挾持孝敬帝,後高洋代之。
北朝西魏: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帝。
北朝北周:楊堅攜靜帝,後代之。
隋:王世充挾持楊侗,後代之。李淵挾持楊侑,後代之。
後面我就不多數了,因為用到這樣的戰略的人,真的是太多了,數不勝數,只是最出名的就是曹操了!
哈哈,這邊又提到以史為鑑,明方向,為何這麼多人都用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
古代的人對君主的認同感比較強,而一個君主對於國家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自古都有“君權神授”“君要臣死,臣不敢不從”“忠君=愛國”……彰顯著皇帝就是國家的象徵。戰亂割據之時,皇帝只要沒有犯下什麼大事,基本民眾以及大臣對他的擁護還是比較顯著的,皇帝在誰那裡,誰就有發言權。在割據背景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失為一條好戰略,雖說比較不厚道,但是沒辦法,皇帝懦弱,輕易就被控制了也沒辦法……而有了皇帝做背景,那身份就自然不一樣了,有了皇帝,就有了正統的身份,名正則言順。打著皇帝的幌子,也就可以做很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了!不知道大家可認可我的說法? 歡迎大家來討論,我愛大家!!
-
4 # 挑劍論古今
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包含曹操權術智慧
一、獲得了正統的名義
曹操在得到天子之前,只能算一個地方軍閥,而且官職低微,出身也不好(父親是宦官的養子)。漢朝享國日久,民間一心向漢計程車民眾多,因此在迎接天子到許昌後,馬上就被封為丞相,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和廣泛的聲望,因為從那一刻他就把自己和漢室綁在了一起,你可以看不起我曹操但是不能不尊漢室,可能不支援我曹操,但是不能不支援漢室,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就像關羽投降的時候也說,降漢不降曹,從這可以看出漢朝號召力。
二、代皇帝征伐四方權利
在迎接天子之前的戰爭行為只能讓人覺得是搶地盤,但是有了天子在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天子的名義把對方定為叛賊,從而加以攻擊。官渡之戰,袁紹請陳琳寫的檄文雖好,但也只能攻擊曹操的出身和私生活,但是曹操卻可以以天子的名義下詔書把袁紹定為叛臣賊子,輿論戰上的勝負也就一目瞭然了。
三、獲得民眾的支援
三國群雄割據,頻繁的戰爭嚴重破壞了人民的生活,人民家破人亡,苦不堪言。漢朝享國日久,老百姓懷念之前漢朝的恩惠和安靜和平的年代,同時也希望漢朝能夠中興,恢復統一的強盛局面,自己從而再過上幸福生活,曹操此時舉起尊奉漢室的大旗自然戳到老百姓的心裡去了,人心自然歸到曹操那裡,至於你是不是真的尊漢老百姓不關心,老百姓關心的是你許諾恢復之前漢朝那種和平局面。
-
5 # 興安雜談
“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是一個高深的戰略,歷史上用過這招的也有不少,比如董卓、曹操等等。事實上,也確實為他們提供了積極的幫助。
1、站在政治的制高點。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天子控制在手,所頒佈的任何決定,都是聖旨,還不夠你臭屁的?
2、站在名義的制高點。在古代凡事都講個名頭,“明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以天子的名義釋出政令,你敢違抗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所有人都有理由討伐你。
3、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天子是最好的擋箭牌啊,我有天子在手,你敢來打我,就是冒犯天子,在封建時代,天子在廣大群眾中有著很高的威信,反叛者是不受人待見的。
可這招也不是誰都能用的好。曹操挾持天子,成了他重要的政治資源,最終成就霸業。而董卓也曾如此,卻沒有用好,自己最終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計是好計,用的好不好就看本事了。
-
6 # 維尼大叔叔
攜天子以令諸侯。 不如奉天子以討不臣。
雖然大致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格局,以及說法不同。
從古至今做事都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軍國大事更是如此。
易中天先生品三國裡面就講到《三國志》、《三國演義》裡面關於這個事情的細節。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別的軍閥說曹操的行為,而曹操自己的模式以及曹操自己的想法是奉天子以討不臣。
-
7 # 小南史
這句話以曹操能夠從東漢末年諸侯中脫穎而出的歷史經驗而被後世歷史學家而推崇,但是這句話真的是曹操成功的原因嗎?還是隻不過一個因為曹操本身的強大,從而是一個導致致命的昏招呢?
第一、“挾天子”能夠“令諸侯”嗎?
東漢末年,各地地方政權因剿滅黃巾起義而湧現,各自成為割據一方的私人武裝。當時的漢帝只不過成為一個象徵性的皇帝而存在,軍事實力早就因為黃巾軍的打擊而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天子”對於各地諸侯的號召力可謂是微乎其微,其一紙詔書不但指揮不了孫權,袁紹之輩,連劉表,劉璋這類漢室宗親都能夠置若罔聞。對於各地武裝計程車兵,各個諸侯的文臣武將,他們早就是隻認得自己的主子而不知朝廷為何物,所以皇帝在哪裡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用天子的旗號去討伐他們根本起不到爭取人心的作用。
第二、曹操的歷次戰爭,漢帝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無論是官渡戰袁紹,徐州擒呂布還是宛城戰張秀,曹操一生大小几十戰,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因為曹操打著天子旗號而導致對方士兵軍心不穩進而臨陣倒戈,從而大獲全勝的。投奔曹操的各位文臣武將中也沒有哪個是因為曹操是大漢丞相,代表朝廷而棄暗投明的。反而言之,也沒有一場敗仗,敵人因為你是代表朝廷而放曹丞相一馬的。所以,對於手上沒有一兵一卒的梟雄,比如劉備之流,利用漢帝的旗號招募兵士然後透過各次戰爭,慢慢將這些士兵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這種策略也許有一點作用。對於像曹操那樣已經有了一定勢力的諸侯,迎接漢帝基本好處不大,當然也有像荀彧這種忠於漢室的臣子。
第三、“挾天子”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首先,曹操因為自己是代表朝廷的身份,所以沒有辦法和各地地方諸侯聯盟,展開“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得自己政治上的騰挪餘地大大縮小,“討伐不臣”的口號也在客觀上使得自己與全天下的諸侯為敵。其次,曹操成為大漢丞相併沒有使自己的號召力增強多少。他的各個敵人反而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口號“清君側”。
多少“營救皇帝”的行動,使得他不得不四處征戰不得休息。最後,個別真正忠於漢帝的大臣包括漢帝自己也把這個飛揚跋扈的“霍光”二代視作敵人,無時無刻的在暗處企圖反戈一擊奪回實權。事實上在東漢末年的所有諸侯當中,曹操受到的暗殺威脅是最多的,曹操也為了防止後院起火而每次出征時不得不將大量兵力留在許都以防不測。
第四、“挾天子”造成自己部下思想混亂。
在東漢末年這個天下大亂的時期,當兵更多的是為了有飯吃,當官更多的是為了有前途,各集團的政治目標都很明確,那就是統一天下自己當皇帝,所以各地的諸侯就可以招募大量的私人武裝,形成只忠於自己個人的力量。多了一個所謂的天子,使得當兵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誰效力,吃的是誰的俸祿。打出個“興復漢室”的旗幟,當官的不知道本集團最終的目標是什麼,當皇帝和曹操出現矛盾的時候應該站在皇帝一邊還是站在丞相一邊。最終革命成功了,自己到底是開國元勳還是丞相府的家臣?事實上,曹操內部到了後期也真的出現了分裂,荀彧,劉琰因此而死,增加了不必要的內耗。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策略不能說具有多高深,只不過因為各種外部原因而沒有致命罷了。曹操成功的背後是他極高的軍事才能和籠絡人心的手段。他迎奉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們無法猜測。
也許早期的曹操真的只想做一個興復漢室忠臣,可惜的是動亂太久,曹操征戰一生都未能一統,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
8 # 青桐樹丶金木
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以皇帝的名義,討伐割據勢力。而且當有人威脅自己的時候可以拿天子當擋箭牌。有人威脅自己就是威脅皇帝,可以以欺君之罪而消滅其威脅者。也可以利用皇帝達成政治目的並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命令,不聽令者便可以以違抗皇命之罪而對其進行懲罰。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所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一種政治手段,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智慧。
-
9 # 許願的泥菩
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多高深的戰略,這個真沒辦法去描述。
說說歷史上幾次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結果吧。
這個最早有記錄的應該是管仲的“尊王攘夷”: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出自《左傳魯僖公四年》)翻譯過來就是“從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過,五等侯九級伯,如不守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東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都在你們征討範圍內。你們不向周王進貢用於祭祀的濾酒的包茅,公然違反王禮。還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我們興師來到這裡,正是為了問罪你們。”
最後的結果是,楚國的使者認了不進貢的錯,又因為沒有佔據道義,無法出兵,後來在參觀了齊國的軍隊之後,和齊國結盟,齊國迫於形勢同意了,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這裡面齊國用王命的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其付出。
後來,齊桓公會同諸侯各國,擁立了太子鄭為天子,即周襄王,其即位後,賜予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齊桓公就召集諸侯於葵丘,接受賞賜,就是有名的葵丘之盟。透過這次會盟,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
再接下來說說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那個時候第一個提出的是毒士賈詡。董卓被殺後,賈詡向李傕等人提出了“奉國家以爭天下”,然後他們採納了,並且控制了東漢政府,只是他們不會玩,然後沒有成功。
中間跳出來的是袁紹,袁紹的謀士沮授獻計“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但是袁紹覺得皇帝是個麻煩,沒有采取。
在曹操這邊最早提出這個策略的是毛玠,跟他講的是“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採納之後,派人去了長安,結果就是獲得了兗州牧這個職位,地盤徹底歸屬自己,這也成了後期曹操後期消滅北方群雄的基礎。
而且,自從把天子掌握到自己手上之後,從普通的諸侯勢力一下上升為出題者,因為掌握了天子,可以依據自己的安排和計劃,對諸侯進行征討和製造矛盾。我們可以看一下,其掌握天子之後所做的事和取得的利益:
一、建安元年九月,漢獻帝下詔給當時已據有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的袁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二、獻帝東遷後,關中出現權力真空,數十名大小軍閥各擁兵自保,曹操任命侍中鍾繇為守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諸軍,涼州將馬騰、韓遂分別送子到許昌為人質,曹操又透過漢天子將關中暫時置於自己的號令之下。
三、曹操遣使任命當時已據有江東的孫策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令其與徐州的呂布等發兵討伐在壽春稱帝的袁術。
四、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五、荊州牧劉表據地自保,名義上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朝廷,貢獻不絕。
六、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漁陽太守鮮于輔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率其眾以奉王命”,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曹操於是在袁紹後方安下一個楔子。
七、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
八、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
由此可以看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多麼高明的戰略了。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講究師出有名,掌握了天子就掌握了這個;在加上人心,即使王朝末期,因為前期長期的統治,很多人還是心向天子的;最後最主要的就是隔空製造麻煩,進行分裂等等。
-
10 # 農民更瘋狂
我是微塵,我來回答。
對於某些有一定實力的諸侯而言,這確實是個好的戰略,如果自己能力不夠,“挾天子”也難以“令諸侯”。
西周國家政治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圍繞著家長,按血緣關係的親疏尊卑,確定親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實行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競相拱衛的等級森嚴的統治體系。
在周王室強盛時期,沒有哪個諸侯國敢於反抗,故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一齣戲碼。但到了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周王室逐漸衰落。
古時候的國際爭端不象現在這麼複雜多變,不會涉及關貿協定、環境保護、偷渡、販毒什麼的,那時候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各諸侯國私下之間經常發生混戰。
雖然諸侯國之間戰亂頻繁,但無論上古還是現在,對於出兵他國還是需要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所謂“師出有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在這種情況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名義上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即使是被迫),對他國發動戰爭就成為了一種合法的行為,不易招致老百姓非議,減輕成本和輿論壓力。
“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更容易招賢納士。在老百姓眼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如果遭到其他諸侯國“清君側”討伐,也可以用“天子”擋駕,畢竟“親親”“尊尊”“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還是被大部分玩家遵從,討伐天子,還是有壓力的。
一般情況下,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諸侯國強大了以後,一般是會廢掉天子自立為帝的,這是人類的私慾。
-
11 # 自歷史來
漢獻帝劉協從他登基那一天起,便是一個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的人物。但他又是漢王朝最高權利的象徵,誰做了他的保護人,誰就擁有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因此,儘管他只是一個吉祥物,也有大把的人想要得到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最後,曹操透過自己的智謀和實力,獲得了這一場獻帝爭奪戰的勝利。
將漢獻帝劉協迎到許都,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此舉也確實為曹操帶來了不少好處:
一、隨著曹操將漢獻帝迎回許都,董昭、鍾繇等大批原漢室臣僚紛紛歸附。經荀彧推薦,日後為曹操出謀劃策的兩大謀士荀攸和郭嘉也從其他地方投到了曹操麾下,“挾天子”這一舉動為曹操網羅了大批人才。
二、漢獻帝將曹操任命為兗州牧,曹操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這塊地方成為了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三、在政治上,曹操獲得了高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從此,無論是討伐異己還是人事任命,都名正言順,曹操已擁有了無人可比的政治優勢。
四、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雖然將漢獻帝作為一個傀儡,卻也很好的保護了漢獻帝,使漢獻帝免於被殺害或是被廢黜,保留了漢獻帝這一個國家正統的象徵,也使得不少有野心的諸侯行為受到約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有效地控制了諸侯割據、分裂的局面惡性發展。
-
12 # 小小的酸奶
很多人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戰略的認識是在三國演義。這一策略主要就是利用帝王或者君主的名義來方便自己做事,以此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一策略讓曹操應用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把漢獻帝的利用價值完全榨乾。
其實這種策略在東周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得到了體現,那個時候周朝王室經過了犬戎之禍,雖然得以建立東周但是影響力是大不如前了。諸侯國也漸漸開始不聽從王室的安排。早期的鄭國就是利用對朝廷的掌控在諸侯國間具有大的影響力,後來的齊桓公,晉文公也都是以周朝王室的名義來號令諸侯。
能應用這個策略的相同點,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特點就是中央的實力遠遠弱於諸侯;第二個特點中央的號令對於諸侯有著巨大的約束力和影響力。
在古代,做什麼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師出有名,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名頭可以帶給諸侯巨大的好處。古代的百姓和軍士都是被領導人所愚弄的,這種君王的號令可以引導輿論,為自己的治下得到安穩,給軍隊帶來士氣,同樣的會對別的諸侯帶來負面影響,最後獲得最大的利益。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太高深的策略,但是這個策略是最有效的,屢試不爽。但是同樣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手段挾天子並處理諸侯,就會引起諸侯的討伐。
回覆列表
“挾天子以令諸侯”高深的戰略,是曹操最大的政治優勢
董卓之亂之後,東漢名存實亡。各地豪強並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曹操開始的時候勢力並不大。他為什麼能在後來形成的“三國”局面中雄居北方勢力最強呢?那就是他採取了把漢獻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策略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策略,也是最大的政治。然而,都是誰看到了這一步大棋,又是誰最先看到的呢?
據《三國志》“毛玠傳”記載:“太祖臨兗州(公元192年),闢玠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乘輿播蕩,生民廢業,飢瑾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以義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以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武帝記》記載:“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
《荀彧傳》記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荀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竟從,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僕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珍,〔東京臻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也。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使豪傑生心)後雖慮之,亦無及也。”於是曹操派曹洪將兵西迎天子,外戚董承等據險拒之,曹洪不能前進。
《董昭傳》記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太祖定黃巾於許。譴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各違戾不和。昭以楊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以曹操的名義給楊奉的信。當時董昭並非曹操部下)與楊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返之舊都,翼左之功,超世無躊,何其休哉!方今群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心腹四肢,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楊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將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昭遷符節令。
後來曹操朝天子於洛陽。引昭並坐,問曰:“今孤來此,當施何計?”昭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冀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留匡弼,事勢不便,唯有移駕近許耳。然朝廷播越,新舊還京,遠近歧望,冀一朝獲安。今復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昭曰:“奉少黨援,將獨違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譴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說:京都無糧,欲車駕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懸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必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太祖曰:“善”。即譴使詣奉。徙大駕至許。
可見曹操方面毛玠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荀彧把道理說的更加明白了。而遷都許昌,並提出具體實施方案,使這一建議順利得以實現的,卻是董昭。他們幾個人都可以稱得上大智之人。
而當時另一大勢力袁紹,就沒有人看出這一步大棋嗎?不是的,袁紹軍中也不乏智謀之士。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袁紹代韓馥領冀洲牧是公元191年,從事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渤海嵇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振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迎大駕於西京”一句,說明當漢獻帝還遠在長安的時候,沮授就提出了這一建議。
可見沮授提出最早,只可惜袁紹把這一大計,當奉承話聽了。獻帝傳曰:沮授說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除沮授提出“挾天子而令諸侯”外,還有郭圖、田豐。《三國志》袁紹傳記載:“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譴穎川郭圖使焉。郭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資治通鑑》記載:“初,袁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曹操以許下溼洛陽殘破,宜都甄城以就全實。曹操拒之。”田豐說紹曰:“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託詔書。號令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擒,雖悔無益也。”(這一時間為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這一點田豐看的也非常清楚。
俗話說:亡羊補牢尚未為晚。到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田豐說袁紹乘虛襲擊許都。袁紹推辭說:我孩子生病了,現在我無心征伐曹操。面對這一絕好的機會,袁紹竟然以兒子生病為由不幹。氣的田豐以柺杖擊地說:“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袁紹終於失去了最後的機會,最終一敗塗地。
毛玠說:“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田豐說:“奉迎天子,動託詔書,號令海內。”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曹操得策輒行,袁紹優柔寡斷,動作遲緩。雖然袁紹的謀士最先看到這一大棋,但由於袁紹的無知,不知天下大機的關鍵所在。終於使曹操得以先迎天子,在政治上佔盡優勢。最終袁紹被曹操所滅也就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