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滔說育兒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大多數已經學會了控制自己強烈的情緒,但是我們的孩子很可能還沒有學會,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孩子發脾氣、鬧脾氣。小孩子發脾氣常常是沮喪的一種表現,他們想要更多的獨立,超過了他們的能力和安全容許的範圍,他們想自己做決定,但又不知道如何妥協,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失望或者限制,他們無法很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透過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沮喪。

    雖然這些情緒的表達令人不快,但是情緒是沒有對錯的,家長做好下面這幾件事,就一定能大大降低孩子發脾氣的次數,縮短孩子發脾氣的時間,降低孩子發脾氣的強度,來看看吧!

    2、允許孩子有說“不”的權利,不要反應過度。很多情況下,孩子對家長的要求說“不”是一種本能,孩子真正的意思是“我說不是因為我想擁有控制權,直到我確認了你的態度”。對於孩子的這種反應,家長應該冷靜的重複要求,而不要暴跳如雷;

    3、提前計劃好,並謹慎的決定在何種情況下才能與孩子爆發“戰爭”。不要輕易逼迫孩子,除非有些事情值得為此而與孩子“戰鬥”,例如開車時確保孩子坐在安全座椅上這是有必要,而強迫孩子吃完飯碗裡的最後一口飯則是沒必要。所以,家長事先要考慮好,在少數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對孩子說“不”;

    4、不要向孩子提供根本不存在的選擇,也不要和孩子做交易。像寫作業、吃飯、夜不歸宿等情況的規矩是不容商量的,孩子不應該在這些事情中的乖巧表現而獲得額外的獎勵,小恩惠知乎讓孩子在家長未能兌現承諾的時候破壞這些規矩;

    5、儘量為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如果在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等方面孩子可以自己決定,那麼在一些重要的時刻ta會更容易遵從家長的意見;

    6、事先預測什麼樣的情景會引發你和孩子之間的摩擦,並儘量設法避免。例如有些地方可能會讓孩子過於興奮而渾然忘我,那麼就儘量少帶孩子去這樣的地方;

    7、對於孩子不錯的表現應該給予足夠的讚美和關注,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ta也需要你的認可;

    8、家長需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帶著一點趣味和搞怪的管教會讓孩子更容易順從,這樣做也能讓你感覺更好。

  • 2 # 玩具大派對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這麼任性。

    首先我們要看是怎麼任性法,是僅僅不聽我們大人的話呢?還是不受控制的胡鬧。這兩個在本質上面是有區別的。

    1.第一種情況,如果小孩子的任性就是沒聽大人的話,那我們反過來想想,以前我們都是怎麼叛逆的,是不是有時候父母說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對的,我們需要有同理心,去了解小孩子的世界,需要更加的耐心,去了解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哪些地方可以最佳化,先對小孩子表示認同,其次更多的是與小孩子加強溝通。

    2.第二種情況的話我們就要反思小孩子的任性是從哪裡學來的,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受到這樣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小孩子的任性,如果嚴重的話需要到兒童心理醫生處進行交流探討。注意小孩子很多時候都會模仿大人。需要我們有正確的引導。

    以上建議,總的來說,需要我們有更大的耐心去引導我們的小朋友,我相信,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的。

  • 3 # a有歡樂與精彩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越來越任性?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人都懂,也有很多人都不懂,現在的小孩子就跟寶一樣,捨不得打捨不得罵,所以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一些不好的關於小孩長大後惹禍的事情,而這些從小被寵慣的孩子們闖下的事情往往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所以一旦這一類的新聞一出來,評論總是一大堆的,一般都是說現在的小孩寵壞了,說慣不得,其實說實在的,真的慣不得。

    像80後的一代,多多少少小時候都是捱過打,那時有的家長甚至堅信“棒下出孝兒”,所以那時候不聽話,被父母用棍子打都是家常便飯,也正因如此,這些80後出來到社會,心理能力往往比較強,也肯吃苦,而現在的小孩子很多父母都將小孩寵壞了,要什麼給什麼,好吃好喝比自己的老爸還親,表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錯,小孩聽話懂事還沒事,有些小孩真的不聽話,掃個地都不會,叫做什麼事都不做,這樣的小孩很難想像長大以後能夠做什麼,其實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我小時候也比較調皮,我爸媽時不時將我揍一頓,雖然當時是比較恨父母,但長大後卻會感激父母的,因為都是為自己好,小時候不理解,長大了就會理解的,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朋友們相信都會深有體會,不像現在的小孩,上學專車接送,吃飯一口一口的喂,要什麼買什麼,對自己小孩好本身沒有錯,但不要過度溺愛,因為太寵了,怕以後會物極必反,因為什麼東西都有個度,這個度過了,就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所以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 4 # 廣州小燕畫院

    所有的表現都有背後的原因,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是希望透過製造一些行為引起成年人對他說關注和重視,他可能不舒服,他可能遇上了一些事,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愛……行為是孩子情緒直接表達的渠道,這時候建議家長們能及時給予孩子平和的迴應,同時檢視自己是否給予了孩子所需要的愛和安全感,儘可能地多陪伴,和孩子一起閱讀、遊戲、郊遊,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和他相處。此外,繪畫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的疏導,畫畫的過程,可能也是一個解開很多神秘理論的過程。

  • 5 # 王二葛

    先說一點,孩子任性很可能是父母造成的!!

    7-12歲年齡段的孩子,容易表現“拖沓”和“任性”,家長訓他還非常不樂意,不愛聽。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不爽利;不簡潔; 連綿不斷。

    當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的時候,表明孩子是在對父母的控制實施“軟對抗”。

    "任性"是任性指聽憑秉性行事;放縱不約束自己。

    當孩子表現任性的時候,表明孩子是在對父母的控制實施“硬對抗”。

    “拖沓”和“任性”看起來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著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是孩子反抗父母的兩種形。

    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

    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拖沓,其實是孩子在用拖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拖沓的資訊裡,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

    任性,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拗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是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任性的種種表現裡,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幹涉。

    當孩子“想對抗”而無能為力的時候,就一定會用這兩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以求保護自己。就像刺蝟要用外面尖尖的刺來保護自己內在柔軟的心。

    因此說,出現這兩種行為的孩子,一定是自信心不足,內心沒有足夠能量,沒有足夠對抗父母的能力。

    而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往往是由於父母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而造成的。拖沓、任性的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以下行為模式:

    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控和教導人。

    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為主。"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孩子感受到的是:總有人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之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能力。

    為避免孩子拖沓與任性性格的養成,父母一定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

    (1)請文明用語,忌粗俗用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影響最為深刻。文明用語如春風化雨,傳遞的是高尚的家庭情感;而粗俗的語言像病毒一樣毒害著孩子純潔的心靈

    (2)請處事溫和,忌脾氣暴躁。有些父母脾氣暴躁,性格乖僻。開口便罵,舉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壞脾氣和壞性格的主要受害者,他們經常被父母的大發雷霆嚇得膽戰心驚。父母這種反常的心理狀態,對長期生活、成長在自己身邊的子女,影響甚深。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壞脾氣和壞性格與其說是從父母那裡"傳"來的,不如說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要麼孩子會學得很壞,要麼孩子就會變得任性。

    (3)宜夫妻和睦,忌關係緊張。夫妻關係不融洽。如果夫妻間感情不融洽,關係緊張,勢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惡劣的家庭氣氛中生活,孩子純真活潑的天性會受到壓制,飲食、睡眠、學習、遊戲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身心受到摧殘。

    (4)宜健康作息,忌不良習慣。不可將不良習慣看成是小事,不良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父母懶散、貪睡、不講衛生,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學到身上。

  • 6 # 程小Yao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黃金時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溫暖舒適的生活條件,而在物質條件豐富的同時,孩子的性格問題慢慢凸顯出來。孩子喜歡“人來瘋”,在人多的時候喜歡弄出很大的動靜,說話大嗓門,不管其他人感受,或者喜歡亂丟東西,動不動愛生悶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任性的表現。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任性。他們之所以任性,源於家長給了他太多的滿足。

    縱容型父母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能在第一時間做出積極反應,也很少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這類父母過於慈愛,對於孩子的不成熟行為從不進行約束,以避免親子衝突。

    獨裁型父母

    和縱容型父母恰恰相反,獨裁型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多,指導過多,用自己的態度要求孩子的人生,他們很少迴應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瞭解過少,要求孩子言聽計從,以家長的權威來決定家庭教育態度。

    冷漠型父母

    冷漠型父母多數比較懶散,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也不迴應孩子的要求,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把時間都用給自己,很少陪伴孩子。

    孩子是一張白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任性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應該正確對待,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對家庭教育做出相應調整,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一起成長。多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壓制或者縱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最難過的時候你會想起哪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