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芸英語謝老師
-
2 # 歲月山川和人
作為並不是學霸、並不是博士被提問也是有些尷尬。
被標籤化其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問題,古有士農工商,現在更多,人們喜歡透過歸類的方式來思考和記憶,但是也僅此而已。
所幸我也算是有幾個朋友,其中有學霸,在大部分人眼中,他是中考狀元、高考狀元,看上去桀驁不馴,但我知道他騎行去過歐洲,酒量也很驚人,打籃球還有兩把刷子,他並不是個讀死書的呆子。
如果你是學霸,我覺得你挺厲害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高智商,博士也不是隨便誰都能上,只要你高興,有什麼好怕的!
-
3 # 鹿不露
經常聽大家說“男人”、“女人”、“女博士”,對於給女性讀博士標籤化,汙名化的現象好像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社會上說的比較多的就是“女博士好不好嫁的問題?”我想女博士考慮的應該嫁不嫁得問題,而不是好不好嫁的問題吧!
可能大家這麼關注女人讀博考慮的就是年齡,都說女人的黃金年齡就那麼幾年,女人不像男人,男人身上的魅力值是不斷上升的,越來越有價值,不是有男人三十一枝花的說法嗎?要是想早一點相夫教子女人可以充分利用這黃金時間找個自己滿意的老公,掌握著主動權去挑對方,因為你年輕漂亮,有挑選對方的資本。可能害怕自己過了黃金時間被別人挑。
但是女性如果選擇讀博,繼續深造,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有自己的價值體現,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基礎,也是不斷升值的。
社會給女性讀博標籤化就是害怕女性比男性強,害怕將來組建家庭之後沒有足夠強的家庭地位,害怕社會的流言蜚語,比如說“吃軟飯”。
我認識的女博士,可不是大家認為的大象腿、水桶腰,而疏於面板的管理而面板鬆弛發黃!
他們陽光年輕漂亮,時間安排合理,做好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健身,插花等一樣都不會落下。最重要的是她可以擁有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有愛自己的老公,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經濟基礎,有社會地位,社會中堅。
所以,作為女性,也要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
我記得小波說過“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倆種人,一種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肯定是像我的人那麼多,像我的那種那麼少。就是多的找多的很方便,少的找少的很困難。機率不一樣僅此而已。對於一個人讀不讀博,和你今後的人設沒多大關係,你怎麼活?怎麼樣活的精彩?活的樣子是不是你想要的?都是看你之後的選擇的。
-
4 # 二二二二二二二啦啦
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經常說,社會上只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女博士。這樣看來好像很多人都對女博士有偏見。 大多數人對女博士的印象都是古板,刻薄,像滅絕師太一樣的。對女博士的爭論還體現在“剩女”這一個方面有人認為女博士大部分都是剩女,形象也都和一起來看流星雨裡的蘭姑一樣,很少會有人去追她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在網上做了一些調查。具體原因如下
在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女性的定義是以家庭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她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結婚,然後相夫教子。然而女博士就違逆了這個意識。女博士的一般年齡都在25-27歲之間,畢業更是快接近30歲。在這個年齡,人們認為女性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上,而女博士還在為了學業和工作而奔波。這就與傳統的意識形態相違背。
其次,在普遍的社會意識裡都認為女博士不懂得享受生活,只會與書本打交道。因此,在社會環境中,我們要對女博士的定義進行翻新,她們也會將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也會出去逛街約會,她和我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學歷高一點而已。
社會需要寬容。男女平等的觀念也仍需普及。為什麼不提男博士呢,因為社會普遍認為男人就該在外闖蕩,女人到了年齡就該收心相夫教子。
女人讀博士要面對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樓主名校研究生,座標魔都,從小擅長考試,就一路名校上來了,文科生冷門專業,其實我真的不是學霸啊啊,只是覺得讀書最輕鬆有木有,最近麻麻勸我出國讀博士,然後在高校謀個教職,我覺得也很適合我。
回覆列表
男人天生自視高女人一等。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標籤化,而在於自己如何面對,無論男女,財務獨立,人格對立,才會生活的優雅。如此優秀,何必在乎,別人種種。人生就是修煉,學會與同路人相處,學會與陌路人相處。在乎該在乎的,淡定看待仰望的。不過,女人有本事,註定男人壓力。所以層次對等才是化解問題的方法。萬千人千方百計擠進城內,又何須在乎城外的種種非議,種種說辭。淡定自如,心靜如水,活在自己的層次,自己的圈子,適當往返,同行與一路,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