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等作用;適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等症;一般用量為6~15g。
對於大棗的臨床運用,最早在張仲景時代,就運用的出神入化,比如在《金匱要略》中記載,治療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等症,可以用甘麥大棗湯,即用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將這三味藥,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大棗還有一個比較好的作用就是補虛,比如《醒園錄》中的棗參丸,具有補氣的作用,是大棗十枚,配人參一錢,布包後放在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又比如在《千金方》中用大棗來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取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
對於大棗的功效,在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的眼裡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他認為大棗可以用來治療脾胃溼寒,飲食減少,長作洩瀉,完谷不化等症,比如他發明的益脾餅就用到了大棗,具體用法是取生白朮四兩,乾薑二兩,生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先將白朮和雞內金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做成小餅,放在木炭火上炙幹,空心時,當點心,細嚼慢嚥即可。
大棗的確是一味食藥兩用的佳品,但也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宜使用大棗的。比如說有齒病且疼痛者應該忌吃大棗;又比如說痰濁偏盛,腹部脹滿,舌苔厚膩,肥胖病者一般不要貪吃大棗;還比如小兒疳積和寄生蟲病的患兒建議不吃大棗。除此之外,急性肝炎患者為溼熱內盛證候的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建議吃大棗。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等作用;適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等症;一般用量為6~15g。
對於大棗的臨床運用,最早在張仲景時代,就運用的出神入化,比如在《金匱要略》中記載,治療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等症,可以用甘麥大棗湯,即用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將這三味藥,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大棗還有一個比較好的作用就是補虛,比如《醒園錄》中的棗參丸,具有補氣的作用,是大棗十枚,配人參一錢,布包後放在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又比如在《千金方》中用大棗來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取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
對於大棗的功效,在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的眼裡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他認為大棗可以用來治療脾胃溼寒,飲食減少,長作洩瀉,完谷不化等症,比如他發明的益脾餅就用到了大棗,具體用法是取生白朮四兩,乾薑二兩,生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先將白朮和雞內金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做成小餅,放在木炭火上炙幹,空心時,當點心,細嚼慢嚥即可。
大棗的確是一味食藥兩用的佳品,但也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宜使用大棗的。比如說有齒病且疼痛者應該忌吃大棗;又比如說痰濁偏盛,腹部脹滿,舌苔厚膩,肥胖病者一般不要貪吃大棗;還比如小兒疳積和寄生蟲病的患兒建議不吃大棗。除此之外,急性肝炎患者為溼熱內盛證候的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建議吃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