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馬粥街之魂

    1、首先個人還是要多閱讀、多感悟、多思考。只有見識多,別人的話你才能聽得懂、接得住,然後提出好問題。

    2、別人說話時,要注意傾聽。不要滿不在乎,搖頭晃腦,應該微笑面對對方仔細傾聽,在聽到對方的話是大腦要轉動,提出好問題。

    3、要有自信,要敢說,不要怕說錯,剛開始提的問題也許不那麼好,但是熟能生巧,一切都要慢慢來,長時間積累。

    4、模擬訓練。可以讓獵家人、好朋友充當談話人,配合你說話聊天,你可以提出問題,然後問對方是否覺得有意思,然後歸納總結。長此以往,想必你會找到說話的訣竅的?

  • 2 # 魏信先生

    很多人在聊天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困擾,就是在與人聊天的時候,會不知道如何聊下去,導致氛圍越來越尷尬。

    有時候我們聊天的物件不一定是同齡人,對方是男性長輩,那麼最好的選擇是社會現象類,而如果是女性長輩,最好的就是生活瑣事類了。最穩固的話題依然是興趣愛好類,只要能聊到共同興趣,肯定會有很多話題。另外,當聊到了一定氛圍之後,就會開啟一個更加親密的話題。

    有些人非常善於把天聊死,這通常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尺度導致,尺度上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態度的尺度,一類是內容的尺度。很多時候,一個話題是不能夠聊到盡頭的,因為這樣直接就聊死了。一個話題往往是為了另外更多的話題,只有把話題從一顆種子種出一棵樹,才能萬古長青。

    聊天一定是一個雙方甚至多方的事,只有兩個人願意聊下去才真的有機會聊下去,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只會造成尬聊的情況,所以聊天的時候,需要觀察對方是否不悅?對方是真的想聊天還是隻是應付一下?

  • 3 # 山城崽兒

    個人認為,想和人談話中要提出好的問題。首先,應該把對話人分為二類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先說熟悉的人,比如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等等。基本都是相互比較瞭解,知道對方的喜好或禁忌。所以,和這類人說話提問,尺度與分寸都比較好掌握。

    下面我就列舉幾點,提出好問題應該要儘量避免的地方。

    1.不要去觸碰對方的禁忌和痛點,更不要去向對方底線挑戰。也不要追問對方隱私。

    2.不要用攻擊性,帶嘲弄意味,諷刺語氣,去向別人提問。熟人也經不住你不知分寸的考驗,別以為熟人就可以沒有尺度。

    4.有可能影響談話氛圍和充滿偏激指向的問題,過於情緒化的問題,會引發別不適的問題。

    1.同樣,想提出好問題先必須走心,也就是真誠是基礎。虛情假意的心態,是不能問出好問題的。你願意跟虛假的人交心嗎?同理,要會換位思考,多從被問者立場去思考問題。

    2.問題表達清楚,有事實,有客觀因素支撐。不要胡編亂造。也不要故弄玄虛,來體現自己高人一頭。

    4.在問題中增加趣味性,能觸及人心,直達痛點,引發共鳴。能引導被問者積極迴應,提升興趣和叄與體驗的衝動。

    好了,接下來再來說一下,跟陌生人說話和提問題的講究。

    首先,上述對熟人所應該避免和注意的地方,以及值得著重的方向,繼續逐條遵守和保持的。同時,更應該小心謹慎,在問對方講活之前。就應該做足工作,深入的瞭解對方,儘可能多掌握其個人資料。並記熟於胸。才不會,因沒有做足功課,而顯得冒失失禮。

    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深入的瞭解,是你獲勝的法寶!

    其次,如果在短時內無法全面瞭解。也不用慌張。只需擺正定位,調整心態。在談話中,不斷察言觀色,注意對方的情緒心理變化,找準側重點,隨機應變靈活自信的心態。也會使你的問題充滿著友善,尊重,有創意,有特點的原素。朝著令對方有興趣,並卸下防備,和你真誠互動的方向去發展。

  • 4 # 樊榮強

    好多學生來跟我學習口才,都有一個困惑,說:樊老師,我跟人家聊天的時候找不到話題。

    我告訴他跟人聊天的時候,不僅僅是我們要跟人家聊點什麼,很多時候其實是需要你跟人家提出若干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英華人見面的時候,一般問天氣怎麼樣子?

    有人說,這好無聊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含有任何敏感的因素,而且非常好回答。能夠讓人輕易接住的問題才是好問題。

    有個段子是這樣子。一個小學生向大人們抱怨,聊天要換位思考。他說,你們每次見面的時候,都問我學習成績怎麼樣?考了多少分?你們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問這個問題就很正常。但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的任務是掙錢,我見面的時候有問你掙了多少錢嗎?我不問這個問題,還不是為了避免你們很尷尬。

    因此,聊天的時候如何提出好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提的問題本身,一個是提問的方式(包括身份、物件、場合、時機、態度等)。

    接下來,我只是就問題(疑問)本身,就怎麼提出好的疑問,做一般性的探討。提問必有方向性,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只給出了大方向:是什麼,是關於事實的疑問;為什麼,是關於原因的疑問;怎麼辦,是關於解決的疑問。

    除了上述“元疑問”的三個大方向,下面的12個提出好疑問的具體的方向性建議,也可以視為“元疑問”的具體化。這12個方向在我自己的思考實踐中非常有效,希望對大家有啟發和幫助。

    目的的疑問

    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件事情,都應當追問其目的。除了我們要問思考這個行為的目的,還是問思考的物件(如人、事、物)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對意義、價值、重要性、好處等提出疑問,都是關於目的的疑問。如:

    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

    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這件事非常重要?

    概念的疑問

    思考總是藉助語言來完成的,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因此,為這些概念下定義,對其含義做出清晰的解釋是非常必要的。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詞典,對自己經常使用的概念,都有自己的定義與解釋。如:

    思考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叫做非轉基因?

    人們對營銷一詞通常是怎麼理解的?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怎樣的?

    標準的疑問

    標準,指衡量事物的準則。思考過程,包括對事物進行評價,而評價的依據就是標準。隨著人類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各種產品的國際標準越來越多,這是全球化的要求,也是一種權力工具。廣義而言,社會領域的法律、道德、制度、規定,都是標準,每個人心中也有判斷各種事物的不同標準。我們為什麼要發表意見?正是因為發現有些人、事、物沒有達到某種標準。如:

    好男人的標準是怎樣的?

    為什麼有的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合格的銷售員?

    什麼樣的企業家才能稱為成功的企業家?

    判斷的疑問

    判斷蘊含著選擇。人們總是在生活、工作中面臨選擇,包括是不是、要不要、該不該、好不好、行不行、喜歡與厭惡、贊成與反對、接受與放棄,等等,所以思考時必須提出判斷的疑問。這是關於態度的表達,也是行為所需要決策。如:

    是跟朋友合夥開公司,還是自己單獨開公司?

    大學剛畢業就選擇創業,你認為好不好?

    孩子犯了錯,該不該嚴厲懲罰呢?

    綜合的疑問

    綜合就是對一個事物進行整體判斷。人類的思維對一個事物的瞭解不可能深入到極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很多時候只能做大致的、整體的、總體的把握,就如你選擇與某人成為朋友,絕不是你把他的一切都瞭解完了,才與之交往;而只是整體感覺與自己投緣,甚至是部分相合,就會以朋友相交。如:

    人們對這個現象的主流意見是什麼?

    你對某人的整體印象如何?

    總體而言,這本書是否值得推薦?

    關鍵的疑問

    抓住事物的關鍵,也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哲學上有種說法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告誡我們要善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我個人的經驗,用關鍵、重點、重要、特別、主要、基本等關鍵片語成的疑問,都容易直達事物的本質。我們尤其要學會用“最”字來提問與概括。如: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抓住哪幾個重點?

    這個產品最突出的特點與優勢是什麼?

    這次旅行,特別讓人難忘的是什麼?

    發生這事事故,最關鍵的因素有哪些?

    深入的疑問

    《豐田思考法》這本書裡面,介紹了一個探尋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叫“連續追問五個為什麼”,這就是深入的疑問。中國的老話“打破砂鍋問到底”,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深入疑問的目的,是要掌握更具體、詳細的情況,理解表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理由。所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疑問,都可以深入追問。

    具體情況如何呢?

    下一步的行動安排是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

    全面的疑問

    有些人善於創意,有獨到的點子,可是缺乏全面的思維;有些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可能容易排斥別的有價值的意見。為了防止片面與遺漏,以確保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全面而系統,所以必須提出關於全面的疑問。如:

    這個產品包括哪些功能?

    除此之外,還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問題的發生?

    還有什麼沒考慮到的因素(部分)嗎?

    這個問題需要從哪些方面來解決?

    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補充意見嗎?

    質疑的疑問

    萬事沒有絕對。因此,我們一定要抱持懷疑的態度,多多求證,對面前的事物,要問一下真假、對錯、可靠與否、有效與否。這屬於通常所講的逆向思維的一部分。如:

    這件事真的要大力投入吧?

    這個辦法真的有效嗎?

    真的就沒有可替代的方案嗎?

    換位的疑問

    換位思考也屬於逆向思維的一部分,強調我們要換個角度來看問題,要站到別人的位置上想他們的問題和需求,尤其要站到對立方位置看問題。不同的位置,完全有你意想不到的訴求、需要、問題、想法、方法和結果。如:

    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

    使用者如何評價這款新產品?

    老闆心目中的好員工是怎樣的?

    孩子期望父母怎麼對待自己?

    比較的疑問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人類就是在比較中,透過發現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認識了世界。透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與突破,增強信心;透過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或者自身的優勢,從而明確自己的目標;而透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比較,則可以明確自己究竟該選擇什麼。如:

    我的寫作水平與培訓前比較有什麼突破?

    我的文章與同學比較還有什麼差距?

    馬雲與馬化騰兩位企業家,你更欣賞哪一個?

    我們的產品有什麼優勢?

    假設的疑問

    假設是對因果關係的探尋。當某種原因出現或消失,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人類心理上對因果律有巨大的依賴性,它帶給我們安全感與穩定性。如果“下一刻”是完全不可預測的,那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人類永遠都不會放棄對因果關係的探尋,透過這樣的探尋,也就是透過猜測、推斷、想象,發現無限的可能。如:

    如果參與這個專案,可能面臨什麼風險?

    假如改變順序,會產生什麼效果?

    一旦失去XX支援,可能出現什麼狀況?

    如果公司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就可以打敗競爭對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殖肉鴿前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