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雲心靜自然涼
-
2 #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感覺,題主所說的不像是抑鬱症,而更多的像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也可以稱為“社交恐怖症”及“社會焦慮”。有些人在擠滿人的房間內,思想會過度緊張,從而感到焦慮不安。有些人甚至會害怕在課堂上講話,總是感到不自然。說話恐懼症的原因在於說話時感覺每個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因此而不安。
解決恐懼症的關鍵就在我們在各種場所中能否準確傳遞資訊。我們經常會希望他人可以理解自己的觀點,甚至會用很多方法吸引或影響別人。可是緊張過度就會變得呆滯,太在意所見所聞,就會導致自己無法準確傳遞資訊。
應該樹立一個目標:克服社交恐懼症。很多方法值得一試。可以深呼吸、自我催眠,也可以進行自我對話。同時,給大家推薦幾個自信講話的要點,只要平靜及放鬆,自信面對聽眾,就可以滔滔不絕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說話。說話的內容組織方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了,我們會說些什麼以及怎麼說。我們可以先不用在意觀眾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講話內容。
其次,要明白我們的觀眾是誰。焦慮的原因多數在於講話過程中太專注“自我”了,認為對方肯定也會在意自己。其實,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都放在觀眾及旁人的身上。
多說一下,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這個涉及的方面主要是社交,類似的還有廣場恐懼症,餘光恐懼症等等。
心理治療一般都要求來訪者面對和接納自己目前的問題,只有正確的認識了自己本身的問題,才可能有有動力和意願去改變。
認知行為流派,同樣認為社交恐懼症,根源可能來自於過去的壓力性生活事件,又稱為導火索或者板機事件,是這種事件導致了來訪者功能失調性的想法,從而導致了社交障礙。認知行為流派,認為社交恐懼症,可以使用替代一閃念,自動想法來逐步改善,同時也認為,社交障礙會隨著社交功能的退化而逐漸嚴重,故而認知行為療法流派中,提出認知排演和社交功能培養,兩種方法來提高來訪者的社交能力。
認知排演,認知治療干預中,尤其是對一些無法實現的付諸行動的人際互動,可以透過認知排演技術先在意象實行排演,它是一種準備狀態,是一種心理操練,同樣能夠產生效果,為實施現實調整打好基礎。
而在進入社交狀態之前,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來使自己的緊張心理得到緩解。
社交恐懼的來訪者需對其在社交技巧方面提供訓練,避免直接介入方法後導致問題而失敗,
自體心理學認為,社交障礙的來訪者缺乏理想化客體,從而導致其自卑,懦弱,充斥不安全感和混亂感,因此,在治療的時候,需要社會資源輔助,心理諮詢師充當其理想化客體,為其構築安全感,從而使之自我向好的方面發展。
目前來說,對於社交恐懼症認知療法,效果會好一些。
-
3 # 雁過無痕2020
是因為想的太多,能量不足,腦力下降,缺乏正氣。強制自己停止胡思亂想,找一些事去做,正能量很快上來,立竿見影。
-
4 # 小小QQ66
害怕出門不敢出去見…,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你都大,有沒有被人攻擊過等,如果,有的話,可能是,有點憂鬱了,希望你,找個專科醫生看一下,自己懂的照顧好自己,不要怕,平信心…
-
5 # 手機使用者2351845891
過於刻意、強迫自己,使自己變得緊張。能坦坦然然的,放鬆心情,一樣事情也沒有的。隨緣不攀緣,順其自然就好了。
回覆列表
走出抑鬱的心藥——活在當下!所有心理問題都是在壓力下逐漸沉浸在過去或者未來的意想中不能自拔!當你察覺自己又在想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因為你既不可能活在過去,也不可能活在未來),把自己注意力拉回關注當下!經過一週練習,(正念辦證行為療法)你就會找回自信。抑鬱本只是心理問題,負面思維形成習慣而後身體產生不適症狀,睡眠不好吃安眠藥調整,定義成病反而壓力巨增。抑鬱藥能改善症狀,但完全走出來關鍵在自己改變負性思維習慣,改變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多和家人一起看電視交流,玩遊戲,培養愛好,鍛鍊,愛大自然旅遊去。改變認知: 不過度關注小事,就是常說的不鑽牛角尖,不看網上負面資訊。每人都有煩惱要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