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釋道小火鍋
-
2 # 一璺開心
我理解的中庸就是行事過猶不及,訓戒人不可偏極而為,倡導人戒除極端褊狹而坦蕩執事。生活中,十之有九的矛盾都出在褊狹上,都是盲人摸象的執拗。古人的“中庸”絕對不是折中且過的好好先生架勢,那是“鄉愿”之行,孔子是明確反對的,但孔子把“中庸”尊為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上德。你看呢?謝謝
-
3 # 現實的完美
做錯事說錯話錯思維就是放逸之心,做對事說對話證明自己對是執著!不放逸錯不證明自己對就是中道,比如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而且心中自然,這就是應該做的,應該是人做的!
-
4 # 碧羽刃
中庸 無為 本人理解為不好不壞 是為中立之派 得過且過 沒有目標 事實上大多數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就是這多數人組成的社會 他們既不像那些極端者仇視社會 也不像那些勵志報國的人士 那樣為國家 出力 為的只是 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 他們也有追求也有目標 只不過只是想想罷了
-
5 # 簡法234
中庸就是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有時候當仁不讓,有時候禮讓為先。有時候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有時候又不以成敗論英雄。
-
6 # 攻防敏控
中是不走入極端的變數,庸是不打破平衡的格局!
中庸之道直白的闡述,就是讓人冷靜下來別衝動做傻事,遇事先經過大腦思考,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辦法能夠做到兩全其美、兼顧周全,不留下太多的遺憾!
中庸之道為儒家所倡導的生存之道!今天,人類自殺率很高,自殺屬於不理智的極端行為,結束生命違背了中庸之道“中”的原則!人類的貪婪,對環境的索取和破壞,導致生態失衡,違背了中庸之道“庸”的原則,所謂天譴就是懲罰!
在生活中,最合適的範圍就是中庸節點,例如室溫18度到23度是舒適溫度,也就是說這個範圍內的溫度就是中庸,低於這個範圍我們會感覺冷,高出這個範圍我們會感覺熱,只有在這個範圍內的溫度我們才會感覺到舒適舒暢!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庸等同於正確,所以選擇中庸之道,必會成為強中之強!
儒家將中庸定義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人類的完美和諧靠的就是中庸之道,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已經不在意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庸理想,處處違背中庸原則行事,長此以往,人類自己必將走向毀滅!
-
7 # 半坡居士趙武寧
中國的文化是由太極演變而來。太極最高的境界就是平衡。法家說以秤秤重,放到中醫學人有喜怒哀樂。每樣都對身體不好。
所以中國文化講究清心寡慾。中庸思想害死人。最後變成了保守固執,不求發展。
-
8 # 王兆林0309
什麼叫“中庸"?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變為之庸。過猶不及,極左和極右都不是中庸。只有那不左不右,不前不後恰到好處的中間節點才是中庸。
中庸是處理萬事萬物的天下達道。因為它源自“喜怒哀樂之未發",人的精神狀態處於一種冷靜理智的狀態,宜於做出正確的決策。反中庸是違背天理的極左思潮,只能給我們的事業帶來挫折和失敗。以前的慘痛教訓,我們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功就是致中庸的良好體現,願改革開放的中庸之道,不斷取得更大的燦爛輝煌。
-
9 # 金黃小麥
中庸沒完整看過,按說不該發言。可平日裡經常會聽到這個詞,而且頻率不低。所以說說自己的看法。
原書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理念是律己。怎麼律己呢?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隨便“拉山頭”“立旗杆”。無論是在堂還是在野。要先三思而後行。確保自己不受外人所左右。不巧的是這個詞成了不出頭,騎牆觀風向的代名詞。不講自我分析,只求看準形勢的做人處事方法。再深就不說了。
-
10 # 高山流水沏清茶
"中庸"之前被很多人誤以為是性格羸弱,缺乏稜角、鋒芒,做人做事沒有自我觀點、立場,純粹是一個和稀泥的庸常之輩。
正解恰恰相反,"中庸"的本真含義是∶為人處世應該保持客觀、中正的態度,堅守不偏不倚的立場,打磨並修正違反正向規律的瑕疵,最終選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案。
曾仕強教授曾用四個字通俗地詮釋了"中庸"的精妙真義——恰到好處
-
11 # 使用者3971334160260
中庸思想 以人來講 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懂知足不去 往上爬 緊跟別人的腳步 視為有意識自己處在一種什麼位置 這種動力就永遠不會停止 如是國家來講 好比現在的中國就是處於中庸位置 緊跟腳步發展重要的 緩下來處理 後面拖著腳步的 達到一種平衡 這樣國家才會和諧 人與人也一樣。個人愚見
-
12 # 壓軸熊瘋
不要什麼都要問到底貼個標籤,有些東西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就像你炒菜時的那個火候,大概,差不多。多了鹹少了淡,不鹹不淡剛剛好。好說怎麼個好?鐘聲鐺鐺響,烏鴉嘎嘎叫!
-
13 # 神氣的毛豆
中,中間大多數的意思。庸,平庸,還是大多數的意思。
以大多數人的想法為想法,走群眾路線,就是中庸。
-
14 # 老不死的農民
嘿,中庸之道我看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誰都知道不左不右走正確的道路是對的好的,但是標準在哪?!怎樣才是正確的,沒說。不過其實標準也是有的,無非就是封建儒學所尊崇的禮樂標準,或者說統治者怎麼規定就怎麼做。我看這對社會進步無益!社會應與時俱進。我不是哲學家,就知道這點淺顯的道理。
-
15 # 本聖散人
題主自己要懂得原意就別這樣出題。
中者,中正道。
庸者,平凡、永恆也。
守持永恆的中正之道是”中庸”的本意。
-
16 # 情志心聲
要我看這很簡單,用實踐來說明最好,學以致用,古為今用!仁是根本,仁者愛人,愛人民。現在以人為本就是這個道理的實用。管說不行,要見行動。那就是既反左的又反右的過極行動,保護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前題。不偏不依老好人的理解是不作為行為,受無為而治思想形響是錯誤的,他不主張創業,否認飛躍革命精神,是倒退收舊是我們要反對的。
-
17 # 認知框架
中庸思想、中庸思維不是取中間點,怎麼說呢,打個比方,就象一條直線,折一下的那個中間點,那個不是中庸思想、中庸思維,如果是這樣的中庸思維,就是望詞生義,想當然了。
那怎麼是中庸思想、中庸思維呢?還有中庸,中庸不是大家理解的保守、折衷主義,孟子對中庸是怎麼理解的呢?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我來闡述這句話,看圖
我畫了3個點
左端
中間點
右端
取中間點而不能在中間點採取變化,在中間位置可以偏左一點,也可以偏右一點,這就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採取【權變】,如果執中只是取中間而不能做到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就跟取兩端是一樣的,這就跟你取【左端】或者取右端是一樣的。
孟子很明確的指出,站在左端的視角=站在右端的視角=站在中間點的視角,這三個視角是一樣的。因為你站在中間點,而不能做到【根據實際情況】在中間點左右移動變化,這就跟站在兩端是一樣的。
中庸思想、中庸思維,取中間而不是取中間點,取中間意味著你要在中間這個範圍變化,這是中庸思想、中庸思維。
中庸思想=執中還要對【中】進行權變
中庸是一個很活的思想、思維,沒法預先設定,只能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權變。
這讓自己想起了一句話,兵家之勝,無法先傳,中庸的思想、思維也一樣,無法先傳。中國的思想、思維充滿了【變】,太靈活了。華人談【時】,談【幾】
總結一下,
中庸思想=執中還要對【中】進行權變根據【時與幾】中庸思想=執中還要對【中】進行權變根據【時與幾】中庸思想=執中還要對【中】進行權變根據【時與幾】
回覆列表
今天說說中庸,分以下三方面:
一、中庸的定義
二、中庸的內涵
三、中庸的誤區
一、中庸的定義
中:不偏不倚,從空間上說
庸:恆久不變,從時間上說
綜合一下,就是無論時空如何轉變,都不改變的真理。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正常”(不偏不倚為正,恆久不變為常)
儒家把中庸作為通向“大道”的途徑,所以常常說“中庸之道”。
從體用而言,“道”是“中”之體,“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講的“道”和“德”,佛家講的“真如”和“般若”的關係一樣。
所以儒家說“行中庸之道”,佛家說“行深般若波羅蜜”,道家說“修德以進道”。不同的話語體系,但說的都是同一個地球上的真理。
儒家說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說眾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說來說去,名詞不同,方法一樣。
回到中庸二字,這本經典的核心是一個“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國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在理解中庸的時候,一定避免把內涵侷限在某一層面,要整體理解。
二、中庸的內涵
在《中庸》經典中,講中庸內涵,從性、命、教,說到中與和,說到過與不及,說到仁義禮智信,洋洋灑灑涵蓋甚廣。一句兩句難以完全概括,姑且拈出幾條核心的內涵試闡述之。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儒家一直講“天”。把道之體稱為“天理”,這個天理在人出生後,在人身上體現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順從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漸的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實現讓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這裡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實涵義,其實是教化天下人成為率性之真人、聖人,對照今天人們對教育的淺層理解,是多麼深刻的對照。
2.說說“中”字。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字不僅僅指喻哲學層面要“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它實在是涵蓋太深太廣。
儒家講懲忿窒欲,講未發為中,發而中節為和。說通俗一些,比如從情緒這一個層面上講,如果心清氣靜沒有情緒波動,沒有雜念,這是中。如果有感而發,但情緒不過度,不傷害天性,叫和。如果時時刻刻如此,就能養浩然之氣,從而回復天性,發出智慧的光明。這也是《大學》說的“格物致知”最後“明明德”。
其實這也是《心經》講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另一個層面,其實中也是講身體的。比如孔子在《易傳》中講“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這是講“命”的。孔子弟子們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其實孔子講了,只不過偷偷講,秘密的講。
黃中,在道家也有很多中講法。比如其中一種是指“黃庭”,或“玄關”,或“黃道”。
佛家也一樣,佛家密宗講“中脈”,講“你的見地要向你的脊柱一樣挺直”。
比如禪宗講“參念頭”,念頭與念頭之間,上一個念頭剛消亡,下一個念頭還沒生出來的一瞬間,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時”,也叫“本來面目”。
可見,一箇中字,其實內涵真是無比豐富。所以我們的民族叫“中華民族”,國家叫“中國”,河圖洛書最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時候的帝德叫“允執闕中”。我們應當為生在中華德土而自豪和慶幸。
三、中庸的誤區
這裡說說常人對中庸二字的常見誤解。
1.第一種常見誤解就是把中庸理解為“折中”,就是除以二,就是勻一勻。這種見解也許很多時候看起來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實際上卻遠不是中庸的正確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機械的調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出最恰當的。就像秤砣在秤桿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間,而是根據秤盤裡放多少東西靈活移動。
2.第二種常見誤解是把中庸理解為“不走極端”,就是什麼都避免做到極致。這也是有問題的。《中庸》裡講“時中”,所謂時,就是機。當時機需要,那就必須根據時機因勢利導,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極”(《大學》)所謂“矯枉必過正”。就如同一個人心臟停止跳動,那麼電擊也好,注射腎上腺素也好,這種非常時期的極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劇痛中的患者,嗎啡也好,杜冷丁也好,這些也無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實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驚雷的時候,洪水的時候,地震的時候,這是天地用極端手段讓自己恢復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風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殺,皆是自然之道。
中庸的內涵遠不止這些,要說盡是說不盡的,今天先說到這,改天繼續探討。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