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沅汰
-
2 # 大獅
前涼太祖張軌在歷史上雖然不是很出名,但是確實是一個好評度很高的人物。
他祖籍安定烏氏,父親張溫是朝廷掌管飲食的太官令,張軌師從“針灸鼻祖”皇甫謐,造詣絕不輸於師父。在15、6歲之時便被被作為官員培養人才,官五品。
後來做到太子侍從、皇帝顧問以及正西將軍司馬。301年晉惠帝賈南風時期,天下大亂,張軌為避禍自保毛遂自薦出任涼州刺史。沒想到剛一上任,就發生了鮮卑叛亂,張軌出其不意大破鮮卑,斬首萬餘,另四外聞風喪膽。張軌在涼州紮下根基,便在此過起安穩日子,並使當地百姓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但此時中原卻依舊流屍滿河,白骨遍野。
但是張軌雖然做的一方圖皇帝,也深受愛戴,但是卻毫無割據之心,只不過是想求得一方平安罷了。在他死後,百姓非常思念他,便自譜歌謠讚揚他: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愛民如子....
-
3 # 暮史朝經
前涼,五胡十六國政權之一,前涼是十六國時期割據北方的大國,前涼由漢人所建,公元345年,張軌之孫張駿將所在地涼州創立國“涼”,史稱“前涼”,公元376年被前秦所滅。
張軌,西晉末年人,前涼的實質創立者。張軌的家族以舉孝廉,以專攻儒學著名。張軌儀表文雅端莊,才能聲望。公元301年,張軌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公元304年,鮮卑族羅拔能反叛,張軌前去討伐,羅拔能被斬殺,叛亂被平定。至此,晉惠帝司馬衷任張軌為安西將軍,封安樂鄉侯。張軌出任涼州刺史之後,駐守涼州,涼州逐漸成為張氏的割據政權。
公元314年,張軌病逝,其曾孫張祚追諡張軌為武王,立廟號太祖。
唐朝詩人周曇曾對張軌評:官曾從主簿至專征,誰遣涼王破趙名,益信用賢由拔擢,穰苴不是將家生!
-
4 # 揮弓探賾
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初,西晉衰亡,東晉偏安東南一隅,在北方及西南的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十六個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屬於漢族的有三個,前涼就是其中之一。西漢時期的張耳,被劉邦封為常山景王,張軌是張耳的十七世孫,家族世舉孝廉。
晉惠帝拜了聰明好學、很有器望、姿儀典則的張軌為涼州刺史,治姑臧。到任後,張軌沿用當地有才幹的涼州大姓,共同來治理涼州,他勸農桑、立學校、擴城池,教化施行於河西,威名大顯。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失。張軌多次擊敗了入侵的鮮卑部族,威震西土,深受朝廷的信任。在與長子張寔相繼執政的二十年間,因他們父子政治上比較開明,加之又遠離中原戰火,涼州是中國北方較為安定的地區,而前涼都城姑臧則成了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晉懷帝和晉愍帝都多次嘉獎、拜將於張軌而遭謝拒,司馬鄴評價說,惟爾涼州刺史張軌,乃心王室,旌旗連絡萬里星赴,進次秦隴,便當協力濟難,恢復神州。376年,前秦主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沉溺於酒色中的張天錫,前涼滅亡。
嚴格說,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張氏王朝,至前涼末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秦,共九主七十六年。雖然他們名義上自稱晉臣,但是他們實際上自張軌以來,早就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5 # 閒看秋風999
張軌(255年-314年),字士彥,安定烏氏人。其身世也是出身煊赫,世代官宦。少小聰明好學,長大成人當然也是經歷了一番奮鬥後,所以事業有成。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內外政策處理得當,對內安撫在戰亂中艱難度日的黎民百姓,對外抗擊不斷來犯的侵略,所以得以國運久長。
前涼,是前秦統一北方過程中最後滅掉的一個國,也是在十六國中獨具特色的一員。
前涼,從張軌於公元301年任涼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歷時七十六年,是十六國中享年最久的一國。
前涼實際上也是一個割據政權,但對晉執臣下之札,所以經久不衰。
涼州本是荒僻地區,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也少。但經過張軌的經營,涼州地方的經濟文化部有長足的發展。
在十六國混亂的年代裡,涼州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雖也曾有過強敵壓境,但前涼政權都能自行捍衛。這些也都離不開張軌的謀劃。
-
6 # 國家人文歷史
張軌(255-314),字士彥,晉朝時曾擔任涼州牧,被看做是前涼政權的實際建立者,其子張寔於公元317年建立前涼,其曾孫張祚追封張軌為武王,廟號太祖。關於張軌的事蹟,我們可以從《晉書》和《魏書》之中一窺蹤跡,而《晉書·列傳第五十六》更為詳細。
按照《晉書》和《魏書》的記載,張軌首先是一個聰敏好學之人,少時就很有才能和聲望,繼承叔父官職之後,於政務方面也顯露出才華,深得當時中書監張華的器重,張軌在仕途方面還是比較順利的,一路做到了散騎常侍、徵西軍司,可見其在政治上的才能。
張軌還具有占卜的才能,於天文之上頗有見地,曾為自己的前途占卜,認為適逢亂世,而自己有建功立業的才能,因此向朝廷請求到涼州去建立一番功業。張軌在涼州剿滅盜匪,施行教化,鎮壓鮮卑貴族若羅拔的叛亂,成為了河西的霸主,可見張軌是一個有雄心壯志且有雄才之人。
按照《晉書》的記載,張軌也是一個深得朝廷和皇帝信任,並且忠誠待主之人。當河間王和成都王發起叛亂之時,張軌就曾派兵三千到京師去護衛君主。到了永嘉年間,又曾對韓稚誅殺張輔的事情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屬於不尊上命的行為。此後又得到晉懷帝的誇讚,並且拒絕了皇帝封他為西平郡公的賞賜,堅持派使者向朝廷進貢,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之中,可以看做是一個忠誠之人。
總而言之,張軌在涼州盤踞多年,推行教化,征戰四方,為涼州地區的穩定做出了貢獻,雖然後來曾因病險些失去對涼州的管控,但在其子的努力下,還是在最終獲得了對涼州地區的控制權,為前涼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於亂世之中有雄才大略的能人。
回覆列表
張軌一直奉西晉為正朔,同時又籠絡河西大族取得支援,並且課勸農桑、發展經濟,倡導教化、興起文教,後世稱自張氏以來河西始有華風。
涼州姑臧即是張氏政權的都城。這個以姑臧為都城,佔據涼州河西與隴西部分的張氏政權後來被稱為“前涼”,屬於十六國時期的“五涼”之一,也是五涼中最早的一個政權。這場變亂的發動者叫張祚,他廢殺了當時年僅十歲的涼王張耀靈而自立。張祚是張耀靈的叔叔。第二年,永和十年,張祚就行天子之禮,改年號為“和平”元年,正式建元稱帝,他是前涼歷史上第一個自命為天子的人。
姑臧古城
在張祚之前,前涼雖然也是封建王權政體,但仍奉東晉為正朔,自稱是東晉的持節大都督、涼州牧。事情還要從張祚的太爺爺張軌說起,當時還是西晉時期。“王八之亂”讓中原長期動盪、民不聊生。晉惠帝時的梁王司馬彤坐鎮關中,都督涼雍諸軍事。梁王司馬叫張軌,他看到時事多難,想到了去遠離中原的河西避難。這正是漢代竇融的保據之策。張軌本來是甘肅平涼人,算得上是魏晉時的關隴世家,他很瞭解河西殷富、帶河為固、足以自守,所以主動請纓去河西。晉惠帝命張軌為護羌校尉、涼州牧,出鎮河西。
武威文廟
張軌一直奉西晉為正朔,同時又籠絡河西大族取得支援,並且課勸農桑、發展經濟,倡導教化、興起文教,後世稱自張氏以來河西始有華風。張軌還建起了裝備精良的軍隊以自保,當時有歌謠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張軌六十歲病終,素棺薄葬,無藏金玉,遺命“上思報國,下以寧家”。這時候已經是西晉末世。
武威古城
張軌的兒子張寔遙尊東晉,但割據已成。張駿的兒子張重華繼承他時自稱是“假涼王”。張駿、張重華父子兩代已經是置官職如天朝,車服如王者。此時的前涼很強大,其他割據政權知道涼州有人,遂不敢圖之。只是張重華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了,所以他的兒子張耀靈繼位時只有十歲。張祚淫暴無道,百姓怨之,後被殺。前涼從此進入一連串的變亂之中,最後被前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