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雍親王府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皇帝去世,曾經深得順治皇帝寵信和器重的太監吳良輔,也隨即迅速迎來了他的人生末日。

    在不少民間野史以及影視作品之中,都將吳良輔的死歸結於他與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有染”,甚至還有一些說法稱,康熙就是吳良輔與佟佳氏的“私生子”。當然,這樣觀點純屬無稽之談,其靈感更多的來源於歷史上秦始皇生母趙姬與“假太監”嫪毐的故事,在正史中絕非如此。

    吳良輔之所以在順治皇帝去世後迅速被處死,歸根結底還是內廷宦官與朝堂官員之間權力爭鬥的結果。

    吳良輔,順治皇帝最為信任和器重的宦官。

    順治皇帝對於太監們的寵信其實也是一種必然,原因就在於多爾袞的擅權專政。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陰錯陽差”般的登上了皇位,很快便在多爾袞等人的輔佐下,定都北京,坐擁了天下。然而,年幼的順治皇帝更像是一個“傀儡”,權臣多爾袞才是整個大清王朝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此時的多爾袞不斷排除異己,長期把持朝政,並且還強迫順治皇帝先後加封其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將自己凌駕於皇權至上。不僅如此,多爾袞為了更好的控制順治皇帝,還對其“生活”方面大加干涉,除了限制順治皇帝與其生母孝莊太后進行見面與交流外,包括順治皇帝的婚姻以及後宮事務的安排,也都全權由他來進行定奪。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儘管順治皇帝對多爾袞及其黨羽進行了非常徹底的清算,可多爾袞的擅權專政給其留下的心理陰影卻是難以磨滅的。於是,順治皇帝選擇重用一大批曾遭到多爾袞排擠和迫害的官員,這其中就包括索尼、鰲拜、遏必隆等人,同時,他也對自己身邊的近侍和宦官產生了極度的依賴與好感。

    吳良輔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功“上位”,成為了順治皇帝非常寵信的太監。

    要說吳良輔最為人所熟知的事情,還是他曾“代替”順治皇帝剃度出家。

    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皇帝最為寵愛的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皇帝是傷心欲絕,不僅罷朝五天,放下全部政務專心處理董鄂妃的喪事,更是就此看破紅塵,準備剃度出家,甚至都已經將為他剃度的師傅請進了宮中。

    然而,順治皇帝準備剃度出家的舉動遭到了孝莊太后以及所有朝臣的強烈反對,所有人均上疏表示“國不可一日無君”,希望順治皇帝能夠回心轉意。

    在《湯若望回憶錄》中,對於這件事情也有著這樣的記載:

    “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託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髮削去,如果沒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湯若望加以阻止,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

    就這樣,順治皇帝放棄了出家的念頭,並且就此安排吳良輔“代”他剃度。

    “憫忠寺觀內璫吳良輔祝髮。”

    此時,距離順治皇帝去世只有五天的時間。五天之後,伴隨著順治皇帝的去世,吳良輔,這位順治皇帝最為寵信與器重,甚至還安排“代替”其剃度出家的官宦,也就此迎來了他的人生末日。

    吳良輔之死,歸根結底還是政治權力鬥爭的產物。

    就在清朝剛剛揮師入關、定鼎中原的時候,掌握絕對權勢的多爾袞為了防止明末宦官專權的局面再度出現,制定了非常嚴苛的“內廷不得干政”的制度。

    “嗣後太監不許朝參,亦不必排列伺候。”

    在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正式親政之初,也沿襲了這一制度安排,為此他還將自己的上諭鑄成鐵牌,立於交泰殿。

    “順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諭內院: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交結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色置買田產,因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如有內外交結者,同官覺舉,院部察奏,科道糾參,審實一併正法。防禁既嚴,庶革前弊。仍明諭中外,以見朕酌用寺人之意。內院即傳諭該衙門遵行。著刊刻滿、漢字告示,自王以下及官吏軍民人等咸宜知悉。”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順治皇帝對於太監們開始愈發的倚重和信賴,尤其是吳良輔,更是深得順治器重。

    就這樣,在吳良輔的建議下,順治皇帝仿照明朝時期的“二十四衙門”制度,建立了“十三衙門”。

    所謂“十三衙門”,即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在此之前,清朝的內廷事務皆由內務府負責,而隨著“十三衙門”的建立,內務府的職權遭到了徹底的取代,已然是“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十三衙門”的建立也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宦官勢力開始抬頭,並且宦官集團與朝堂官員,特別是滿洲官員之間的矛盾在不斷加深,

    一方面,“十三衙門”的主管皆為宦官,而宦官集團正是藉助“十三衙門”將勢力範圍向整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進行全面的滲透,並且在各個方面施加自身的影響力,嚴重觸及了滿洲官員以及貴族宗親的利益。

    另一方面,內務府的高階官員都是由滿洲貴族擔任的,而“十三衙門”徹底架空了內務府,打破了此前的制度安排,進而破壞了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再加上“十三衙門”的宦官們還不斷利用職權之便,他髒枉法,中飽私囊,更加激起了官員們的極大不滿。

    於是乎,內廷與外朝之間的權力爭鬥變得愈演愈烈,而吳良輔作為宦官集團的重要核心,自然成為了朝中大臣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在這一時期,吳良輔自己的一些狂悖舉動,也進一步激化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順治十五年(1658年)的時候,吳良輔因與大學士陳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綱、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等人串聯勾結、納賄作弊而遭到了朝臣們的彈劾。可這個時候的順治皇帝對於吳良輔極度寵信,因而只是處置了了陳之遴等幾位涉事官員,對於吳良輔不僅網開一面,並且繼續委以重用,這使得吳良輔更加為朝臣們所嫉恨。

    到了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之後,此時的吳良輔依然非常的不安分,他與“十三衙門”是蠢蠢欲動,不斷秘密進行著串聯活動,企圖利用新君登基、政局不穩的時機來爭權奪勢,進而可以把持朝政。

    最終,在孝莊太后以及索尼、鰲拜等“輔政大臣”的共同打壓下,吳良輔等人的計劃最終破產,吳良輔本人也被下令誅殺。

    在吳良輔及其黨羽遭到了極為迅速而又徹底的清算後,“十三衙門”也遭到了裁撤,內務府的職能得以恢復。經此之後,清朝內廷的官宦勢力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而這也為整個清朝時期沒有出現類似於明朝末年那種宦官專政的政治局面,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根基。

    而吳良輔,他作為“十三衙門”建立的“始作俑者”,同時又是宦官勢力的代表與核心,自然是處在了這場內廷與外朝政治權力爭鬥的風口浪尖上。於是,伴隨著他的最大靠山——順治皇帝的離世,吳良輔“議罪當誅”的人生結局也就變得無法避免了。

    至於吳良輔與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間的“緋聞”,也僅僅是一些野史編撰以及影視作品的演繹而已。一來,吳良輔是“真太監”,不像嫪毐是“假太監”,因而他並不能真的禍亂順治皇帝的後宮;二來,吳良輔是順治皇帝的近侍,除了時刻陪伴順治外,就是在管理“十三衙門”,與佟佳氏之間也沒有過多的接觸機會。

    所以這樣的說法只可能是無稽之談,歷史上是絕無此事的。

  • 2 # 史盲球盲過濾器

    清宮戲《少年天子》中有這樣一幕場景:順治寵信的太監頭子吳良輔一直和失寵的康熙生母佟妃“對食”,他權勢薰天,竟把順治佟妃攬入懷中極盡猥瑣,被裝睡的三阿哥玄燁瞧見,成為宮闈醜聞。康熙登基,立馬處死吳良輔。歷史真像電視劇說的那樣嗎?清宮戲《少年天子》吳良輔劇照

    吳良輔為人精明,很有眼色,順治皇帝一個眼神或細小動作,他就知道什麼意思,加上他對順治忠心耿耿,因此深得皇帝寵信。順治親政後逐步從輔政大臣手中收回權力,仿照明制設立十三衙門,他雖然承諾:“衙門雖設,悉屬滿洲近臣掌管,事權不在寺人。”(見《清世祖實錄》卷七十七)但實際執行時,他卻用吳良輔等太監控制內務府,剝奪了一直由兩黃旗大臣兼管內廷、後宮事務大權。順治帝這麼做,就是因為索尼、鰲拜、遏必隆等輔政大臣唯孝莊太后馬首是瞻,並不完全聽命於皇帝,對他自由、獨立行使皇權是一種阻礙。孝莊太后和順治帝母子之間的權力鬥爭隨處可見,連后妃都牽扯其中:孝莊堅持滿蒙聯姻,既使蒙古族的博爾濟吉特皇后不生育,她也不允許順治廢后。順治帝則對著幹,先寵愛鑲黃旗佟妃,後專寵正白旗董鄂妃一人,對皇后則乾脆無視。董鄂妃生下四阿哥後,順治帝立即宣稱:“朕第一子生”,派重臣告祭天壇、地壇、太廟、社稷,擺明了要立四阿哥為太子的立場。(見《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下冊)蒙古族皇后不生育,孝莊太后急也沒用。為了對抗寵冠後宮的董鄂妃,孝莊太后採取“曲線救國”策略,扶持佟妃母子,順治帝因此越來越討厭佟妃母子。但是佟妃有孝莊太后撐腰,順治對皇后和佟妃也是無可奈何。由此可見,所謂吳良輔與佟妃“對食”、猥瑣佟妃、終因此事被殺,不過是虛構的故事。在孝莊太后眼皮底下,吳良輔和佟妃怎敢穢亂宮禁?退一萬步講,既使孝莊太后不理,順治帝再怎麼寵信吳良輔,又豈能接受太監給他戴的綠帽?1655年順治帝下旨:太監不得擅自出宮,不得干政,不得結交外官,並製成鐵牌立於後宮,成為不可違背的祖訓。但吳良輔卻能代替索尼掌管內務府幹預朝政,1658年他與大學士陳之璘等大臣結交之事曝光,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死罪。既使吳良輔因順治包庇免受懲罰,難道他就不擔心萬一哪天皇帝變卦或者孝莊太后治他死罪?由此可見,一貫精明的吳良輔敢於屢犯祖制,離不開皇帝的支援,有皇帝撐腰,他當然是有恃無恐了。順治帝一死吳良輔即被處決,可見他是太后與皇帝爭權的犧牲品,孝莊的棋子是以輔政大臣為核心的文武百官,順治的棋子則是以吳良輔為首的太監團伙!1661年順治去世前,他怕吳良輔被朝廷處決,讓他到憫忠寺出家,但是吳良輔仍未逃過這一劫。順治死後第3天,朝廷就公佈了他四大罪狀: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勾結外官、禍亂朝綱,說他“陰險狡詐,巧售其奸,熒惑欺矇。變易祖宗舊制,倡立十三衙門名色。廣招黨類,恣意妄行,錢糧藉端濫費,以遂侵牟。權勢震於中外,以竊威福。恣肆貪婪,相濟為惡。假竊威權,要挾專擅,內外各衙門事務,任意把持。廣興營造,糜冒錢糧,以致民力告匱,兵餉不敷。”(見《清聖祖實錄》卷一)(除緋聞之外再編不出花樣的清宮戲)

    順治死後第12天,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就以皇帝名義發出第一道誅殺令,處決了他們的頭號政敵吳良輔,撤銷了十三衙門、內閣及翰林院,把順治帝、吳良輔拿走的權力又奪了回來。

    佟妃因兒子玄燁繼位,與順治皇后一道被尊為太后,但因長期體弱多病,23歲即病亡,根本不是坊間謠傳的與吳良輔有私情而被康熙秘密弄死。大家別被清宮戲毒害了,這類電視劇除了所處朝代和皇帝名號是真的,其他統統都是假的。

  • 3 # 愛讀歷史的小姑娘

    吳良輔為人精明,很有眼色,加上他對順治忠心耿耿,因此深得皇帝寵信.那麼,吳良輔究竟做了什麼事,為什麼順治皇帝那樣護著他,孝莊太后卻怎麼也不容他呢? 按照正史《清史稿》記載,孝莊太后之所以要殺吳良輔,是有兩件事。 一是變易祖宗制度。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也就是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本來是沒有太監的。管理皇室事務的叫做內務府。入關以後,也學漢人的做法,選了太監入宮。不過,管理機構依然還是內務府。因此,吳良輔給順治皇帝建議,按照明朝內府二十四衙門的做法,把內務府改為十三衙門。這個建議被順治皇帝接受,因此對內務府進行了改造。不過,順治皇帝當時也做出了規定,嚴禁宦官干政,嚴禁宦官交結外官。二是納賄交結外官。吳良輔因為深得順治皇帝的寵愛,因此,很多朝廷官員都走他的門子,希望他能夠在順治皇帝面前美言兩句,獲得提拔。同時,他也因此收受了不少賄賂。後來,有件作弊案被人告發了。這件事牽涉到了大學士陳之遴、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綱等人。當然,作為收受賄賂的吳良輔,也牽涉其中。按照清朝的法律,這些人都該被處死。不過,順治皇帝害怕株連太多,只對陳之遴等人處以流放之刑罰。而吳良輔則被順治帝保護了下來,免於罪責。 孝莊太后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她一生輔佐了三代皇帝,她對清朝入關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中央集權的滿漢共主的政治體制,是出了不少力,做出了不少貢獻的。這其中,她對太監的問題,肯定有非常深入的思考。明朝之所以滅亡,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宦官干政。孝莊太后是絕對不希望清朝也出現宦官干政的,因此,她要嚴厲打擊像吳良輔這樣的宦官,還要改變讓吳良輔這樣的宦官生長的溫床,也就是“十三衙門”。 另一種說法是吳良輔與失寵的康熙生母佟妃“對食”,猥瑣佟妃、終因此事被殺,。在孝莊太后眼皮底下,吳良輔和佟妃怎麼敢穢亂宮禁?退一萬步講,既使孝莊太后不理,順治帝再如何寵信吳良輔,又豈能接受太監給他戴綠帽?由此看來,此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 4 # 丫丫說史

    歷史上的佟妃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這個問題應該是受了不少影視作品的影響,因為在一些文學作品與電視作品中,幾乎都會多少有一些太監吳良輔與佟妃有染的橋段。

    那麼孝莊太后處死吳良輔真的是因為他與佟妃有染麼?

    吳良輔死因

    根據《清史稿》記載,孝莊太后處死吳良輔主要是因為兩件事:

    一、干涉皇權。

    清朝在入關之前,是沒有太監這一職務的,清軍入關,建立滿清帝國,為了方便管理宮廷瑣事,學習漢人的制度,成立內務府,由太監管理。順治帝掌權後,由於寵信吳良輔,聽信吳良輔的意見,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有吳良輔管理,並且公然違背太祖祖訓,身為宦官卻干涉朝政。

    二、受賄結交外官

    當時臣子都知道吳良輔是順治帝眼前的紅人,所以都想透過他來在順治帝面前為自己說好話,所以吳良輔收受賄賂是免不了的,慢慢的朝中就漸漸形成了以吳良輔為首的黨羽干涉朝政,其中涉及到大學士陳之遴、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綱等人。

    孝莊太后以康熙皇帝的名義(當時康熙還小),以這兩條罪狀為名,處死吳良輔。

    我的看法

    其實這是錯誤的,吳良輔身為皇帝身邊的太監,自然是徹底淨身的,而且一個太監即使沒有淨身,佟妃身為貴妃也是絕對不可能與一個太監有染的。

    那麼孝莊太后為何要堅決處死吳良輔?

    真正原因

    孝莊身歷三帝,所以她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對於內監干政的問題,他是經過深思熟略的,明朝滅亡,很大的原因就是內監干政,皇帝年幼無法控制,所以在她的手下的大清,是絕對不能出現這種情況的,她眼看吳良輔一步一步的收到順治帝的寵信,為了杜絕明朝的宦官時間,她要殺一儆百,給太監立一個威。同時她也要消滅所謂“十三衙門的”這個太監的溫床。

    現在看來,孝莊的做法無意是正確的,而且效果明顯,整個清朝,甚至直至滅亡,都沒有出現過所謂的宦官干政現象!

  • 5 # 湘西小木魚
    順治皇帝死後,吳良輔被處死。內監吳良輔,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罪責難逃,研審情真。

    上面的話是順治皇帝發給吏部的諭旨,可見雖然順治皇帝寵幸吳良輔這個太監,但是順治也是很清楚這個人是有問題。並且在順治15年,吳良輔也被牽扯到作弊案子中,牽扯到大學士陳之遴、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綱等人中去了。吳良輔收了很多賄賂,宦官干政、勾結外官那是死罪,但是順治皇帝卻捨不得殺他,還給他安排好了出路,讓他去出家保命。

    不過順治皇帝去世才幾天,吳良輔就被處死了,登基的康熙才幾歲,處死吳良輔應該是孝莊太后的意思。孝莊太后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君王,為人謹慎,處死吳良輔自然是有道理的。

    野史中,吳良輔和佟妃有染。

    在野史中,康熙處死吳良輔時因為這個小太監和自己的生母佟妃有染,在《少年天子》中還有這樣的一幕,那就是康熙還是三阿哥玄燁的時候,曾經親眼看見吳良輔和自己的母親有染。

    佟妃為何要投靠一個小太監了?

    那是因為順治皇帝寵愛董鄂妃,佟妃投靠順治看重的太監吳良輔是給自己找靠山。其實這件事情想想就很荒唐,順治皇帝再怎麼看重吳良輔,也不會容忍他給自己戴綠帽子吧,吳良輔也不會傻到去和皇帝的女人有染,要是兩個人真的有染,順治皇帝早就除掉他了。

    正史中,吳良輔被孝莊太后處死。

    順治皇帝去世後沒幾天,吳良輔的確被處死了,有四大罪狀: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勾結外官、禍亂朝綱。這四條罪狀條條都是死罪,至於是何人處死的?才幾歲的康熙不可能,還是孝莊太后的主意了,孝莊太后以前之所以沒有和吳良輔翻臉,那是因為她和順治皇帝關係本來就不好,這件事情被暫緩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宦官干政,吳良輔還建了十三衙門,那又把宦官的權力提高了,孝莊怎麼會容忍宦官干政破壞超綱了。孝莊殺掉吳良輔其實也是殺雞給猴看,警告其他太監得安分點,縱觀清朝歷史,還真沒有幾個宦官干政的,可以說,孝莊這件事情還是幹得是很漂亮的。

    吳良輔被處死是最有應得。

    很多人說吳良輔很精明,能夠得到順治皇帝的信任,可是我卻覺得他挺傻的,作為一個太監,侍奉好自己的主子,一生安穩就不錯了,也沒有子嗣,貪汙錢財有什麼用了?李蓮英就比他精明多了。吳良輔干政,掌控新建立的十三衙門,更是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都得罪了,孝莊太后就更不用說了,只是順治皇帝保護著吳良輔,暫緩動他而已。

    可以說,順治皇帝一死,失去了保護傘的吳良輔是必死無疑,也是罪有應得了。

  • 6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話說的好,一入侯門深似海,為嘛呢?一坨一坨的人,都圍著那利益打轉溜達,偷個空就想整點利益往自己兜裡裝。

    人模狗樣的見天的算計別人,畢竟利益就那麼多,別人拿了自己就拿不著了嗎?勾心鬥角,生死富貴也就一夜之間而已。

    所以這吳良輔被弄死這就是一個利字而已。至於題主說的和佟妃有瓜葛,這都扯的沒邊了,壓根就沒那回事,這中間就沒那土壤。

    題主之所以有這想法,完全是《少年天子》裡頭的胡說八道,說什麼大太監吳良輔瞅著順治的老婆佟妃好,倆人蹲一塊搞對食。

    有一天偷空瞅著四下無人,咣嘰咣嘰這頓好,好的有點忘乎所以,讓躺在另一頭裝睡的康熙給瞅見了。

    整的康熙心口嘎嘎的痛,回頭就種下了整死吳良輔的種子。

    結果就是在順治死了沒幾天的功夫,就把吳良輔從和尚廟裡拉出來給剁了腦殼子。

    這腦袋瓜子剁下來,這才讓康熙順了那口氣。

    咱也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擱那野史裡頭翻出來這麼一篇,就給大傢伙整上了,美滋滋的給大傢伙看,萬般不可信。

    現在的編劇和導演您也信,信他們您還不如信俺這個半吊子看歷史的呢?

    在歷史上佟妃這人在整個清宮裡頭壓根就是一小透明,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的人物,這也是為嘛孝莊能夠注意到她的原因。

    畢竟這種人清心寡慾,就沒多大心思爭權奪利,既然沒那麼多的歪歪腸子,順道就注意到了康熙。

    他是這麼個關係,您要是佟妃給整這個,康熙還能機會嗎?你看孝莊不修理她,還讓他兒子榮登大寶,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什麼出過麻子,是康熙榮登大寶的重大因素,那就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理由而已。

    好了,接下來咱就聊上一聊真正的歷史上吳良輔為嘛死的。

    首先咱得了解一下清朝初期一個權力劃分的大體格局。

    多爾袞在的時候,他是最大一頭,能夠穩穩的壓制所有一切潛在的對手,畢竟攝政王的身份套頭上,那不是紙糊的。

    咱別的不說,就說這攝政王的帽子,隔斷時間換一個色,什麼叔父攝政王,這就是告訴所有人順治的老爹是多爾袞的兄弟。

    跟著是什麼皇叔父攝政王,他多爾袞是順治老爹一個門裡的兄弟。

    這到無所謂,事實如此。

    後頭就過分了,什麼皇父攝政王,就差讓順治喊多爾袞親爸爸了。

    這其實就是表面,根子上是多爾袞對皇權在一步步的蠶食,下頭人連個氣都不放一下,充分說明了,多爾袞的腦袋絕對夠大。

    在下邊的格局就是孝莊帶著順治這個小娃娃一波,他們基本上是依附於多爾袞的。

    不依附也不成啊!不然哪天多爾袞不高興,指不定宮裡頭就得死了倆人,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孝莊想要見上一面順治,這都有不可能,這都得掐著時間點的算計,所以母子倆之間,就只能透過太監啦,宮女啦進行傳遞訊息,指導順治該怎麼做。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建立起順治對太監的依賴性,畢竟別的東西,他也接觸不到啊,在這種環境中順治都有點抑鬱了。

    那麼還有誰呢?這世界上他就不缺乏敵人,你想做個完美好人是不可能的,總有人看你不對付。

    所以多爾袞別看如日中天,朝堂上的敵人也有,你比方說鰲拜這些人,豪格,被打壓的其他八旗旗主。

    這些個人,當年皇太極咣嘰下一死的突然,多爾袞想著一步登位,結果就是這幫人阻撓了一下,這才有了順治。

    大體就這麼三股勢力,當然牆頭草這一類,咱也不用太過關注。

    在這種格局之下,如果沒有突然的奇蹟,順治就得考慮考慮自己的退路了,能夠活著退位就不錯了。

    畢竟皇帝是個高風險的職務,天下皇帝只能有一個,曾經做過的他也不成。

    結果多爾袞倒好,咣嘰下一突然就這麼死了,最大一股子勢力的領頭羊就這麼的完蛋了。

    順治當然高興,所以在一開始安撫多爾袞的一幫子勢力的同時,又在拉攏自己的勢力。

    所以咱就看到了,順治下詔追多爾袞為什麼義皇帝(挺大一溜字的),給了廟號成宗,多爾袞的大老婆作為義皇后,因為多爾袞沒兒子,還忙碌著過繼了一個,給的俸祿都是其他親王的三倍,修的墓園子,呵,那叫個豪華啊。

    結果沒多少天,順治安頓後了,就來了個秋後算賬,什麼義皇帝,直接把墳頭都扒拉了,拉出來鞭屍。

    這個局面是在多爾袞死後出現的,而順治作為一個皇帝,當然佔著明面上最大的利益,似乎他就能為所欲為了。

    但您別忘記了,宮裡頭還有個孝莊呢?

    孝莊是順治的母親,但孝莊在朝堂上的威信度比順治可不差的,朝堂上那幫子人,您要讓他們一個心思聽順治的,您感覺有可能嗎?

    順治這個人也能忍,他對收攏皇權的事,還是挺上心的,於是大傢伙就看到了清初對於太監的一項規定。

    整個內務府就變成十三衙門,這是效仿明朝的二十四衙門建立的,也就是說皇帝的整個事務都由他們太監說了算。

    這其實也是順治對外進行壓制的一個主意。

    那麼這麼一弄,得咧,順治手裡就有了一張底牌,能夠和對手打對對胡的能力。

    這就不用說了吳良輔就成為了這十三衙門最大的那頭。

    您就說吧,吳良輔這張新立起來的牌是不是會對現在的局面有了一個衝擊,所有的火炮槍口都得對吳良輔射過來。

    當然順治也害怕像明朝那樣宦官坐大,所以弄了一個鐵牌子擱呢不允許宦官干政。

    其實衙門口立起來了,您說能沒事嗎?

    這一來二去的,吳良輔就成了刺蝟了,被人天天的扎,而且吳良輔的專權把持朝政也是有的。

    順治十五年的時候,就發生過一起宦官和官員勾結的事,吳良輔就被牽連到了裡頭。

    但因為順治的庇護,吳良輔沒事。

    那麼到了順治眼瞅著要死了,順治知道吳良輔都成了刺蝟的事,他要死了,吳良輔絕對沒個好,所以將吳良輔一腳踢到和尚廟裡頭當和尚,就把他摘出了這個是非窩。

    您就說吧,跑了就完事了嗎?顯然不能夠啊!

    這十三衙門還在這裡呢?始作俑者就是你吳良輔,這明顯就是皇帝對抗朝堂的利器。

    所以四大輔臣一合計,趁著康熙年少,一傢伙就把這十三衙門給滅了,迴歸內務府,權利又交給了宗室,宗室肯定開心,他們就不摻和以後的事了。

    於是吳良輔就該死了。

    所以是這麼個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碎片化的閱讀究竟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