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斌格謙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

    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透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裡,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當然,古人已經發明出了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但這些要麼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要麼裝置安排和維護比較麻煩,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採用打更這種模式,每隔一定的時間,透過更夫敲鑼和喊話,讓還沒睡覺的人知道現在大致幾點了。

    至於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裝置,透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資訊廣播平臺。

    綜合一下,古時更夫晚上打更的主要作用是:報時!

    兼具防火防盜防老王!

    所以在古代,打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 2 # 小眾電影館

    在影視劇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夜晚,專門有一類人守夜打更。也就是所謂的更夫,他們敲著羅,並高聲叫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在古代,古人也有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可是用這些工具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所以為了方便夜間工作,確定時間。更夫這一個職業出現了。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但千萬別看小小的打更,這裡頭還有不少門道。打更從出更一直打到五更天。初更就是從晚上七點開始,而五更天是從凌晨三點開始。我們知道古代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那麼為什麼古代不打第六更呢?原來古代人五更就開始起床了。皇帝上朝也是在五更天。

    要說這更夫,也算是國家公務員了。打更除了報時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有這麼幾點,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

    在古時候,沒有警察110。打更的受縣衙僱傭,每天夜裡打更,相當於現在的巡防隊員。夜裡要是遭遇土匪,看見跑回衙門報信。衙役們可以抓土匪,有賞。

    在古時候,沒有醫院120。打更的可以通知藥店。打更的相當於是電話,傳話的作用。因為古代夜裡不像現在有夜市,玩一夜都沒人管。古代很不方便出去尤其是女人,找大夫上門看病,靠的是打更的來喊大夫。

  • 3 # 看鑑

    唐朝以後,宵禁制度開始實行,百姓在二更天以後就不能出門了。為了在晚上能夠給百姓提供準確的時間,於是出現了更夫這種職業。做更夫絕對是個苦差事,因為天黑之後,更夫們就要點一炷香,一直盯著。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一炷香的時間是一更,差不多是現在的兩個小時,等香燃盡,就要立馬上街打更。

  • 4 # 臣哥2021

    朋友您好!謝謝您邀請!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因為古代晚上無法掌握時間,但是在白天的時候,能觀察太陽高低大致確認時間,人們就開始日出而作,日樂而息,但到了晚上就來麻煩了,這事並沒有難倒古人,他們就開始設法想法,認真鑽研研究思考,怎麼樣才能讓人們知道,晚上的時間,便研究出打更,利用打更告訴人們什麼時候了,該幹什麼,那時的人們過著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慢慢的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就有了報時的工具鐘錶,自然而然的把打更這門古老的職業,從此就逐漸消失了。謝謝!祝您一切順利!幸福快樂。

  • 5 # 透視你的美

    古代沒有電燈,電話,電視等電器。晚上一般情況下就是看星星睡覺。所以打更這個職業非常重要,一是報時間,二是防火防盜。三也有防偷襲的作用。防外族來偷襲侵犯,做好提前警報轉移抗戰的作用。

  • 6 # 與書居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在許多地方的古都、古鎮、古代市中心還鐘樓和鼓樓,用撞鐘、擊鼓來報更次,傳達夜時,有些地方按排“更夫”巡迴於大街小巷報告夜時,使城鎮市民明曉時間。

    由此可知,古代“打更”的一大作用是報時。所謂的打更,古稱擊柝。“柝”即用木質製做的一種響器。長尺許,有柄,擊之邦邦作響,俗稱梆子。夜間巡邏時,邊走邊敲梆子。打更的更夫,每晚走街串巷,通宵達旦,按時出現,敲梆也敲鑼。

    全夜分為五個更次,但一夜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現在晚上八時,以干支講為戍時,稱定更,也就是一更天。鑼敲一記,梆連續敲二記作一次,只敲一次,作為一更。二更為亥時,即晚十時。鑼聲二記,梆敲兩次。以後每隔二小時即一更。午夜十二時子夜,為三更天。以此類推。黎明四時是五更天。五更已畢,在夏天就已亮了。

    值得一提的是,打更並不是亂敲亂打,而是很有講究的。從三更起,梆聲已不是兩記連敲作一次算了,而是單音,每一擊作一次。擊時保持其節奏感,聽起來不單調。春、秋、冬三季,天短夜長,四時敲罷五更以後,距離天亮,最長要達兩個小時,所以在五時至六時之間,再加一次“亮梆子”。這次亮梆子不敲鑼,只敲梆,而且梆聲無規律,形成亂敲,節奏極快,成連續的聲音,亂梆子敲後,天基本亮了。

    除了報時外,打更還有另一作用——防火防盜。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邊打更,邊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熟睡中的人們,注意防火防盜。

  • 7 # 歷史研習社

    

    對於打更,民國三十七年重印本《國語辭典》中的定義為,“敲鑼打梆,巡夜報時,謂之打更。”辭典的釋義非常清楚明白,需要打更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巡夜,二是報時。

    一、所謂巡夜,即為安全巡邏,和今天小區保安的職能頗為相似。打更者稱為“更大”、“更夫”。東漢時人這樣記載漢代皇宮打更的情形:“周廬擊木柝,勸呼備火。”木柝,就是梆子。備火即防火之意。打更時,打更人口中所念“小心火燭”、“謹防賊盜”等語,使居民提高警惕。如發現火情、盜賊等突發情況,更夫可立刻鳴鑼報警,附近居民也好趕來協助。

    木柝

    二、報時之作用。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最初只有巫師才有資格來打。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古代計時,是將一晝夜分戍十二個時辰,按卜二支的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乍、未,申、西、戍、亥。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兩小時,每夜共敲梆六次。第一次打更戍時,即晚上八時,鐘敲一次,此稱為定更,記一更。夜九時為二更,敲兩下,三更三下,直到五更。除夏季因夜晚短暫之外,春、秋、冬三季均要在五更後加敲一次“亮梆子”。“亮梆子”不敲鑼,只敲梆,梆聲亂而雜,往往把人敲醒,也起到了“鬧鐘”的作用。

    

    建國後,仍有僱更夫打更鳴鑼的情況出現,到了7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都慢慢消失了。隨著梆子敲擊入夢的經歷,也只存於文獻資料與老人們的回憶裡。

    參考文獻:

    王老誠:《打更雜考》,《中國消防》1989年第5期。

    李三漢:《打更巡夜員》,,《武漢文史資料》2016年第3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拍照手機華為、oppo和小米,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