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西府趙王爺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但熟悉世界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英法兩國其實是世仇。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顛,將這座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嶼拉回了世界爭端的中心。由於威廉是法國諾曼底公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擁有土地,屬於法國的諸侯。這使得英國國王在享有法國領地的同時,還不用受到法國國王制約,這讓法國人十分不爽。
於是乎,歷史上著名的表兄弟打架事件——英法百年戰爭,拉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最終因為黑死病的流行而結束,所以談不上誰勝誰負。但由於戰爭讓雙方撕破了臉皮,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的爵位被剝奪,當然領土也被收回。英國自此徹底退出歐陸,同時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英法王室本就不怎樣的親戚關係再度被淡化,雙方樑子也就此結下了。
此後的英國開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即充當歐洲的政治天平,讓歐洲各國勢力盡量保持平衡,使其無法出現一個過於強大的國家,來威脅英國自身的利益。最近英國脫歐鬧得沸沸揚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英國與歐洲的這些淵源。而法國作為當時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而然是英國首要制衡物件。
比如1700年,西班牙國王死後無嗣,法國波旁王室想拿下繼承人的位置,控制西班牙,從而稱霸歐洲。當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法國人最大的對手。但面對太陽王路易十四,只會用下半身打仗的哈布斯堡王朝,還是不夠看。
這時候英國出手了,為了不讓法國稱霸,英國聯合奧地利,荷蘭等國,組成反法同盟。與法國西班牙聯軍爆發戰爭,史稱西班牙王位戰爭。最終結果是西班牙被打殘,從此退出強國之列,而路易十四的霸主夢也就此破碎。
無獨有偶,百年之後,拿破崙捲土重來,這是一個比路易十四還要強大的男人,他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但最終,在英國人為首的反法同盟數次抗爭下,這個男人兵敗滑鐵盧。
當然,英國從來不是針對法國,其只是為了維持歐洲的平衡局面。所以我們看到,後來在英法聯手在克里米亞擊敗了歐洲憲兵沙俄,在一戰中壓制了後起之秀德意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雙方這數百年的爭端中,最終失敗的都是法國。
那麼法國為何鬥不過英國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實力問題。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
縱觀世界歷史,古今中外,無論哪個國家,自身實力的強大,是其對外優勢的絕對保障。
英國雖然是島國,孤懸海外,沒有法國的陸地優勢。但其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島國強大的航海競爭力優勢就出來了。拿破崙時代的法國何其強大,即使英國糾集了普魯士、奧地利、沙俄這樣的強國組成反法同盟,在歐洲大陸上依然不是其對手。
但是,在海上,拿破崙怎麼也翻不過英國這座大山。後來,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英國國力進一步增強,殖民地遍佈世界。
總之,強大的實力,使得英國擁有欺負法國的資本。
當然,僅僅是這點實力還遠遠不夠,法國長期作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領土人口方面都佔據一定優勢。特別是路易十四時代和拿破崙時代,幾乎稱霸歐洲大陸,這不是當時的英國能對抗的。
但是英國有地緣優勢,作為島國。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有著天然的分界線,這使得歐洲大陸上的爭端難以擴散至英國。而英國則可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去平靜的看待歐洲大陸上的形勢,並扮演攪屎棍的角色,時不時的在背後推波助瀾。以歐洲的混亂來換取英國的絕對安全。
反觀法國,雖然自身實力強大,但由於身處歐洲大陸,周邊強敵環伺,奧地利,普魯士甚至於瑞典沙俄,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背後還有英國這樣一個老冤家捅刀子。其大部分的精力都不得不放在防禦外敵上,從而忽略了自身的發展。
所以,法國雖然實力強大,但顧忌太多,根本無法全力發揮。英國則是有恃無恐,其強大的海軍只要守住英吉利海峽,基本便可以高枕無憂。
雙方不同的地緣環境,導致其在戰略地位上的差距。
通俗點兒講,英國想打法國,可以肆無忌憚,沒有後顧之憂。甚至於還可以待著一大群幫手。而法國想打英國,在突破英吉利海峽的同時,還得防備周邊國家,實在是心累。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
3 # Helioo
你們再好好看看歷史,英國皇室是不是從法國過去的?是法國人把英國人趕出了英國大陸。即使真有法國人想與英國合併之事,為何英國不敢與法國合併?歷史上英國不是多次不惜重大傷亡去獲得偏僻落後的海外殖民地,法國是歐洲大陸位置最好的國家,為何不敢與法國合併?是不是缺乏自信?是不是害怕被法國同化?歷史上英國上層還以講法語為榮?法國諾曼底人統治治理英國長達三百多年之久,英國人還敢與法國人合併嗎?
-
4 # 標峰理論評
因為英國在航海時代,他們的海軍實力就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並且比法國率先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英國是一座海洋國家,周邊四面環海,所以航海業也非常的發達,這樣海外擴張殖民速度也是很快的,而法國的地理條件則不具備這些功能,在航海時代中就已經開始慢慢落伍了,所以海外擴張的效果也是不如英國的。
大家都知道法國和英國是歐洲兩座非常強大的國家,雖然面積不算大,但是他們的工業實力和人均gdp都非常的高,並且有著輝煌的歷史,實際上法國的歷史底蘊,以及古代的綜合實力是絲毫不亞於英國的,但是在近代的戰爭當中,無論是哪一場,每一次幾乎都是英國佔上風,法國可以說從來都沒有打贏過英國,兩個國家就是從航海時代開始拉開差距的。
英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天生就有一種發展航海貿易的潛質,所以英國在海洋貿易當中佔有了一定的優勢,透過船隊找到了很多的海外國家進行了殖民計劃,所以英國在海外有很多的殖民地,但是法國就沒有這個待遇,雖然法國也是沿海的國家,但畢竟它是屬於內陸和沿海的結合,相對英國沒有那麼多海域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優勢。
這樣看來法國在海外擴張方面已經沒有英國那樣的優勢存在了,如果讓法國在陸地上擴張,它的難度可要更大了,因為它接壤的國家都是德國,西班牙,荷蘭,尤其是德國是非常具有軍事實力的,法國當然也是打不過它的,並且在戰爭當中法國內部也經常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動不動就容易爆發革命,而英國相對要穩定的多,所以發展的速度也要平穩多了。
編輯於 20207、20
-
5 # 天然柴砂湯鍋
法國地理不好,英國是島國,易守難攻,法國 鄰國有 日耳曼德國。他只能 左右逢源做小人國,做狡猾 狐狸國家人?
-
6 # 琺大庶吉士
歷史並不總是絕對的,法國並不是總鬥不過英國。英國的諾曼底王朝就是法國勝利的結果。11世紀的1066年英格蘭老國王逝世,但其膝下無子,由此產生的繼承權問題引發了戰爭,來源於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率領軍隊跨海進攻英格蘭,雙方在黑斯廷斯至倫敦的路上決戰,最終諾曼底公爵威廉一方獲得了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後續,威廉逐步征服英格蘭,建立了新的王朝,史稱諾曼底王朝。諾曼底王朝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一部分英國文化,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當時的法國文化。
這是法國鬥得過英國的例子,當然歷史比較久遠。近代後的歐洲歷史給人的感覺就是法國無法鬥敗英國。這是因為法國要打擊的物件不是單個的英國,它在追求歐洲大陸的霸權,要挑戰的是整個歐洲大陸的國家。這種擴充套件開始於路易十四結束於拿破崙。這段期間的法國的對手不止是英國,還要包括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國家。拿破崙戰爭則是法國擴張的最高峰。英國也不斷組織歐洲大陸的國家形成反法同盟,同法國戰鬥,但英國自身沒有單獨同法國發生戰爭。在拿破崙失敗後,英國也調整了外交政策,不再死力打壓法國,而是適當幫助,甚至同流合汙,共同針對當時的沙俄,以及後續的德國。
總結一下,法國並不是總是輸給英國。在歐洲近代的戰爭中,法國挑戰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Continental,當然結局比較悲慘。這之後,英法基於現實的政治需求,逐漸和解,甚至合作。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歐洲英、法兩國其實存在較為深刻的民族隔閡:別看兩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兩國都是盟友關係,但在此之前更為長遠的歷史時期內英、法一直是競爭對手,甚至說兩國是世仇也不為過。兩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1066年——這一年來自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威廉公爵渡海征服了英格蘭。在此之後的三百年裡來自諾曼底的國王和貴族們說著法語統治英國和諾曼底,從這時起英、法兩國糾結的關係就開始日漸形成。1154年威廉開創的諾曼王朝因無嗣而斷絕,英格蘭王位由諾曼王朝的末代之君斯蒂芬的外甥亨利繼承,而在此之前亨利是法國的安茹伯爵,因此他所開創的王朝被稱為安茹王朝(因其家族徽章為金雀花,故而又名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入主英格蘭後統治著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安茹伯國、諾曼底公國、英格蘭王國、阿基坦公國,這意味著此時的金雀花王室除了是英格蘭國王之外同時在歐洲大陸的法蘭西王國境內擁有諸多領地,理論上作為安茹伯爵、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的金雀花家族應該是法蘭西國王的臣子,但與此同時金雀花家族又是英格蘭國王,這就使雙方的關係複雜起來。這一時期法蘭西國王正在加強中央集權,致力於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在這一過程中金雀花家族治下的安茹、諾曼底、阿基坦等領地也遭到削弱,這自然會引起雙方的對立。1328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作為其外甥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趁機提出自己對法蘭西王位享有繼承權——他不僅要恢復自己在法國境內的原有領地,更是打算直接將整個法國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然而法國貴族搬出法蘭克人的早期《薩利克法典》要求王位由男系繼承並推舉了查理四世的堂兄弟瓦洛亞伯爵之子菲利普為王,對此心有不甘的愛德華三世發動了針對法國的戰爭。這場戰爭從1337年斷斷續續打到1453年,在長達116年的戰爭過程中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進入到近代海外擴張時期後英法之間從1689年到1815年為爭奪殖民地及勢力範圍又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博弈。
如今英、法兩國雖然在外交層面同屬北約框架之下的盟友,但民間層面的隔閡一直存在:英華人喜歡保持優雅的紳士風格,而法華人卻追求熱情浪漫。英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創新是透過漸進的改良模式,可以說英華人對待變革一直有一種保守主義傾向;相比之下法華人卻熱衷於街頭政治。法國大革命中每當一個新的政治派別上臺幾乎就意味著將之前的掌權者送上斷頭臺,由此在法國造成了數十年的混亂狀態,甚至迄今為止法華人這種熱衷於街頭政治的個性都不能說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去年的“黃背心”運動就是最佳的證明。然而法華人卻有著自己的驕傲:拿破崙時代法國幾乎征服了歐洲大陸,而直到19世紀晚期的普法戰爭之前法國一直作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存在。法國的這種大國反映在外交上就是堅持自主外交原則——在所有北約成員國中法國是對美國依賴程度最低且唯一境內無美軍基地的國家。與此同時法華人即使會說英語,也會千方百計儘可能在一切場合推廣法語。令自尊的法華人倍感受傷的是:歷史上的英法博弈交鋒絕大多數都是以英國的勝利告終——這甚至不只停留在軍事對抗層面,即使在國家文化傳播方面如今英語的風頭也蓋過了法語。法國的國土面積為672834平方公里,當然這其中有17%左右是近代殖民主義擴張所獲得的海外領土,法國本土面積大約為553965平方公里,而法國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為67118648。相比之下英國的國土面積約為24.41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海外領土),人口約為6605萬。法國本土的面積就相當於英國總面積的兩倍還多,人口也比英國多出一百餘萬。考慮到歷史上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曾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國家,那麼當時法國相比英國的優勢將更為明顯,可優勢明顯的法國卻始終在與英國的博弈交鋒中敗多勝少不能不令人費解。
我們先來看英法之間那場持續上百年的戰爭:儘管這場戰爭最終以法國的勝利告終,但整場戰爭由始至終在法國的領土上進行,在戰爭過程中法國淪陷了大半國土,甚至連國王也一度淪為英華人的俘虜。而英國所謂的戰敗不過是退出本就屬於法國的領土,相比之下法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似乎更大。當時的法國還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公爵、伯爵等封建貴族的領地所組成的鬆散聯盟。事實上就連當時的英國安茹王室在理論上也是法國國王的臣子,因為他們在法國境內擁有大片領土。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了:儘管法國在名義上的領土和人口上佔據優勢,可實際上那些隸屬於安茹家族的封地卻是法國國王無法控制,當地的百姓其實是支援英國安茹王室的。與此同時法國的其他封建貴族中也不乏與安茹家族關係密切的,而在佛蘭德斯這種與英國有密切貿易關係的地區也不乏英國王室的支持者,這樣一來法國的各路貴族勢力幾乎都是首鼠兩端坐觀成敗,整個國家猶如一盤散沙而難以形成合力,直到聖女貞德的出現喚起了法華人的民族意識之後才開始扭轉戰局。除了政治上的分裂之外導致法國在戰爭中的被動局面的也有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訓練有素的英格蘭長弓兵以5900人迎戰36000的法軍,然而法軍中有18000是臨時徵召起來的沒經受過任何訓練的徒步騎士,另有7000人是熱那亞僱傭軍,真正的核心力量大約只有11000人左右。即使如此法軍依然牢牢佔據兵力上的優勢,然而戰役的結果卻是英軍損失112人、法軍損失7000~10000人。此後英格蘭長弓兵給法華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事實上英法百年戰爭不只進行了一次——從1689年到1815年英法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及勢力範圍又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博弈。事實上在這次英法爭霸的初期法國可謂是佔盡優勢: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經濟是英國兩倍,人口是英國兩倍,軍隊數量也數倍於英國。在當時的北美法華人佔據了廣袤的路易斯安娜和加拿大,而英華人則被壓制在大西洋沿岸。早在1668年法華人就在印度次大陸的蘇拉特地區建立了海外商站,10年後他們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法華人城,作為自己在印度進行殖民擴張的據點。17世紀晚期法華人侵佔了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並與孟加拉的土邦王公結成了對抗英國的同盟。然而在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並在印度確立了優勢地位,法國在印度只得以保留開利開爾、本地治裡、昌德納果爾、雅溜汪、馬赫5個不設防的貿易商站。儘管在12年後法國透過支援美國獨立戰爭小小報復了英國一次,然而這不僅沒使法國獲得多少實質性的好處,反而誘發了國內的大革命。儘管拿破崙稱帝后法國一度崛起成為Continental霸主,卻始終無法越過英吉利海峽,最終拿破崙帝國還是在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在拿破崙帝國覆滅後英、法兩國圍繞殖民地的爭奪中也一直是英國佔據上風——以19世紀80年代後列強瓜分非洲的行動為例:法國只統治15%的非洲人,而相比之下英國的奈及利亞一個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為什麼一開始在領土、人口、經濟、軍隊各方面都不佔優勢的英國卻能強勢壓制佔盡優勢的法國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海洋時代到來對兩國地緣格局的影響;其二是兩國內政結構的差異。
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島國,而英吉利海峽的寬度可謂是恰到好處——英吉利海峽並不寬,這使英國仍得以保持與歐洲大陸文明的廣泛交流;另一方面英吉利海峽也並不窄,至少可以起到交好的屏障作用。在這樣的地緣格局下英國可以坐觀歐洲大陸各國的博弈而使自己超然於外,在海洋時代這樣的地緣格局顯然是對英國的海外擴張極為有利——因為歐洲國家普遍國土面積狹小、人口有限、資源有限、市場規模有限,這使歐洲國家很難同時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和強大的海軍,而英吉利海峽的存在使英國不必在陸軍建設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樣就可以更專注於海外擴張。相比之下法國就必須在海外擴張的同時應對與歐洲大陸諸國的博弈,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後者也許更為重要。而法國爭奪Continental霸權的國策意味著自己必須應對來自全歐洲的敵人,而這些敵人恰恰是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平衡的英華人的天然盟友,這也就不難解釋在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英國能拉攏歐洲大陸諸國打擊法國的原因了。
英國是現代憲政制度和現代工業文明的起源地:在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同時英國國內發生了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成為世上最早邁入工業化門檻的國家:1796年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使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出現了質的飛越。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4年英國開始修築第一條鐵路。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已取得世界工業和貿易的壟斷地位,以致於英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就佔據了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被譽為“世界工廠”,而在此之前的1816年隨著金本位的確立就已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英鎊世紀。當英國確立起自己在世界工業和金融體系中的霸權時法華人在幹什麼呢?是持續的內戰以及與歐洲大陸諸國的戰爭。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英國已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在此之後英國的大政方針基本都可以透過議會辯論的形式得以解決,而光榮革命也使英華人養成了妥協審慎的政治風格;相比之下法國體制的改革創新是透過不斷的流血衝突完成的,而這種長期的內部消耗顯然只會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有利。
英法之間的博弈交鋒不僅侷限於政治軍事層面的對抗,與此同時經濟文化上的博弈也是一以貫之的:事實上在18世紀以前的歐洲法語被視為是最優雅的語言,歐洲各國的貴族階層無不以會說法語為榮,以致於今天我們去看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仍能從中見到不少法語詞彙。事實上當時法語的影響力不僅限於俄國,同樣也在德意志、義大利有著相當強勁的影響力。然而18世紀後英國成為率先邁入工業化的國家,以致於英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就佔據了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同時大英帝國的海軍遍佈全球各地。相比之下法國一開始還能維持Continental第一大國的身份,然而普法戰爭後法國失去Continental霸主的身份地位。隨著法國國際地位的下降就使法語在歐洲的影響力也開始下降。儘管如此法語在歐洲仍有一定地位——仍是歐洲大陸的外交用語和法律用語,其優勢一直保持到20世紀初。19世紀末法國中小學的課本中還驕傲地寫著:“在歐洲法語的地位超過其他語言,因為它是外交語言,歐洲各國的知識階層都使用它。”法語還是義大利、中歐、俄國以及巴爾幹諸國上層階級的第二語言;在瑞典、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中學裡法語是必修課程。然而同一時期英國的殖民體系延伸到了世界各地,而在這一過程中英屬殖民地開始接納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英國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投資國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這樣英語就成了貿易業的通用語。到了1919年世界上第一份用英語書寫的國際條約《凡爾賽條約》誕生,由此終結了法語作為唯一的國際性官方語言的地位。之後英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全球通用語言。
-
8 # 越中客
地理條件是塑造國家結構和走勢的重要原因,法國和英國的差異從地理條件上就註定走向不同。法國位於西歐,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平原地形為主,自然條件優渥,直到現在也是歐盟唯一可以大規模出口糧食的國家(另一個是烏克蘭),從地形上看法國就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而英國與法國隔海相望,單從自然地理條件看英國遠不能和法國相比,長期以來英國無論人口還是自然資源都不如法國,但英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地理位置。
法國雖然沒有德國這種地處十字路口的悲催位置,但本身鄰國也不少,歷史上統治了今天的法德意大部分地區的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標誌著法國作為獨立民族國家的萌芽,儘管中間封建領主各自為政、政令不出巴黎,但經過腓力奧古斯都等歷代法蘭西國王的整合,終於誕生歐洲較早的民族國家,中央集權遠甚於周邊領國,強大的國力讓法國忍不住在歐洲擴張,這種執迷於Continental的格局是法國悲劇的開始。不同於法國,英國在近代之前長期遊離於Continental,孤立的地形帶給英國的好處在於不容易受外部勢力干涉,較小的外部壓力使得其不用維持相對強勢的中央政府來保衛國家,英國的基調在中世紀直到近代一直朝著限制王權分分權制衡的路子走,這種政治走向不容易讓英國陷入依賴強人領袖的路子,各階層各勢力長期博弈形成了英國善於妥協的傳統,國家內部矛盾不容易積累爆發,私有產權等一系列制度都建立起來,契約精神得到貫徹。法國一直是一種相對集權的政治結構,要麼貴族、教士使勁剝削老百姓,即便國王要整治也樹大根深難以撼動,結局就是法國大革命這樣的破壞性運動徹底重塑秩序,需知革命是一種高成本的運動,對於財富積累國家秩序的破壞是非常巨大的,法國的革命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動不動罷工、動不動騷亂,這就是缺乏妥協傳統的後果。
英國自從在百年戰爭中被法國逐出Continental後就務實地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純島國,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後它的位置就變得得天獨厚了,劫掠西班牙、模仿荷蘭,大力拓展殖民地,原本西歐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國迅速發展起來,殖民地的收益形成正向反饋不斷推動著國家前進,此時的法國論國力還是勝過英國的,但是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還是害了法國,當然也跟法國執迷於Continental事物有關,海陸兼備的特質使得法國同時需要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而陸軍是立國之本,所以在七年戰爭中英國支援慫恿普魯士單挑Continental各國,法國就被Continental拖住手腳,英國在海外摧枯拉朽奪取了法國殖民地,法國的生存空間大大縮小,哪怕後來路易十三援美使得美國獨立也無法動搖英國,反而由於財政過度開支種下法國大革命的苦果。
一個碎裂的歐洲是英國得利的關鍵,如果大航海時代西歐是統一的國家英國根本沒機會,因此英國的外交政策一直致力於維持Continental均勢,誰強就聯合老二老三打它,屢試不爽,而Continental只有黎塞留、俾斯麥這樣少數能人看的出個中玄妙,只可惜能人不可能一直有。
二戰後Continental國家終於醒悟,法德和解建立歐盟,邊緣化英國,英國看形式不對厚著臉皮入歐盟,戴高樂是腦子清醒的,一直反對英國入歐盟,可是後繼者沒有遵守,當然入了歐盟的英國也不如法國地位高,畢竟扭扭捏捏的英國還是有條件入歐盟,沒有真心實意,現在歐盟形勢不好英國又來個脫歐。英國自成大航海時代後建立的優勢太大了,到今天也能吃老本,即便美國取代它成為超級大國,也是同一文明體系國家,英國背靠美國,順勢挑撥法德關係,還是有較大斡旋空間,而德國貌似和法國關係良好,畢竟是不同的民族國家,以本國利益為主,肯定有嫌隙可以被英國挑撥,可以說英國一旦脫歐法國會與英國改善關係,作為五眼聯盟成員還有前英聯邦可以背靠的英國其活動空間始終比法國大。
-
9 # 王鶴樓lnqcr
英國和法國這對老冤家,在歷史上的糾紛一直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狀態。至於說法國一直鬥不過英國這個觀點,本人認為不存在鬥得過不鬥得過,只不過是誰的實力強於對方而已。
英國作為非歐洲大陸的國家一直搞歐洲大陸平衡政策。其目的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獨霸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英國的利益。歷史上英國曾是反法聯盟的主要力量,雖然七次都失敗了,但最終以拿破崙下臺結束。最後法國失去了北美的全部殖民地告終,但是沒想到沙皇俄國藉此獨大,因此英國又聯合法國和土耳其抗衡俄國,最終打敗俄國,史稱克里米亞戰爭。再到後來的一戰和二戰都是英法聯軍對戰德國,究其原因還是不能讓德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威脅英國。所以不管是英國反法戰爭,還是聯發法抗俄,抗德都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做出的選擇,這也更好的驗證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論國家實力的話,應該這樣說:英國代表的是海洋國家,而法國代表的是大陸國家。但是必竟英國也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那時的法國只能屈居於英國之下。再到後來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交出世界霸權 ,美蘇爭霸期間英法都是美國的小弟。只不過英國跟美國的特殊關係是歐洲任何國家都沒有的,英國在二戰以來一直跟在美國後面配合美國的所有行動,堪稱死黨也不為過。不過這樣以來英國就顯得沒有法國那樣獨立自主了!至今為止法國也沒有美國的駐軍,在美國的盟友中實屬罕見。
到了現在兩國不管是經濟總量,人口上都不分伯仲,且兩國都是常任理事國。都為合法擁核國家,只不過法華人一直對英華人有優越感,因為英語中的高階詞彙都來自法語。但是介於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所以法國只能在歐盟裡發揮作用,且英國不用歐元。而英國也將在本月底退出歐盟!
-
10 # 蛙眼看天下
從歷史上看,法國和英國基本上算是旗鼓相當吧?兩個國家都曾無比強大過,有時英國更輝煌一些,有時法國更膨脹一些,並不存在誰鬥不過誰的問題。你能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是鬥不過英國嗎?你能說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連英國都打不過嗎?當然,整體上看,還是英國更加的厲害一些,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是法國不曾有過的一個巔峰,二戰時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也是託庇在英國才得以堅持下去的,就是法國最引以為驕傲的戰神拿破崙,也是在英國聯合其它國家的打壓下被掀下神壇的。
大家之所以會有一種法國鬥不過英國的想法,大概主要是因為百年戰爭期間、路易十四執政期間和拿破崙最後被英國聯合其他國家絞殺才得出的結論吧。
咱們就當法國打不過英國吧,究其原因,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一、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對法國有著先發優勢。
工業革命把人類的生產能力和建立在生產能力上的軍事力量分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等級,誰先進入了工業革命階段,誰就有了壓倒性的優勢。英國利用工業革命的先天之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殖民地遍佈全球的大帝國,法國再想去搶殖民地,就失去了先機,只能跟著英國去撿點漏了。
二、英國地處英倫三島之上,對法國有著地理優勢。
英國在海島上,基本上不用擔心防守問題,那時候的世界列強也只有法國才跟它息息相關,鬥來鬥去,其它的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都不太容易跟英國發生直接的衝突。而法國就不同了,除了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外,周圍還有一大圈列強要對付,必須使陸軍海軍都保持強大才能保持不敗,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法國要比英國難得多了。
三、英國具有“全球眼光”,而法國的注意力更多的侷限於歐洲大陸之內。
英國後來在全球殖民,所以很容易就養成一種全球性的視界,盯的是整個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只要對那些還未覺醒的國家地區保持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就行了。而法國幾度試圖在歐洲大陸爭霸,必須在幾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國家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出來才行,這個困難度可要比英國大得多了。
四、英國前有“攪屎棍大法”,後有“抱大腿神功”,這些都是法國所沒有的。
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攪屎棍政策”基本上就確保了歐洲大陸哪個國家都別想露頭,當然這其中尤以跟英國地理位置最為靠近的法國吃的虧最多了。二戰中和二戰後當英國自己國力衰落時,恰恰又有了美國這個繼任者來讓自己反手一抱就抱住了一條毛茸茸的大粗腿,而一向高傲的高盧雄雞卻沒有大腿可抱,即便有,大概也不肯抱,這樣在外援上就比英國差得多了。
如今英國要脫歐,法國要對付黃背心,都是內鬥斗的如火如荼,相互之間就沒什麼剩下的精力去爭鬥了。同為衰落中的大國,也許法國因為有歐盟的加持,還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相對強勢;但英國一旦脫歐,大概會很快陷入一種越混越不如意的地步,如果以後蘇格蘭北愛爾蘭真的再脫離了英國,那麼曾經的大英帝國就只能在以後跟著美國去撿殘渣剩飯吃了。
-
11 # 漢水恆河
法國前總統夏爾·戴高樂曾痛批法蘭西國民特性: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情緒化,既孤傲自負,自我滿足又不思進取,這種國民性格反映在生活中,比方說開店9:00上班下午16:00關門,五天七小時,每週35小時工作制,環球獨家,舉國推崇法語,然而法語用來表述數學計算時極其繁鎖,費力費時,雖然歷史上出了許多軍事家,但兩次世界大戰多次慘敗投降令其顏面掃地,尊嚴無存,按理說英法歷史上曾經同宗同祖(諾曼公爵登陸英國搶奪王位成功繼承),但後世的子孫相比,英國這塊子孫後輩遠比Continental祖先先進強大不少,在英法多次對決競爭時,法國永遠處於下風,總的來說,法華人適合搞藝術文學政治,退而求其次美食香檳美女足球電影文化也還不錯,但其在軍事科技工業及商業金融等領域與英國有很大差距,想爭坐世界強國頭號寶座,先天的天賦不足,再怎麼拼命努力也難以達到,這乃命中註定,無可改變。
-
12 # 周墨帶你看世界
1.與兩國的地理位置特點有關。英國是一個孤懸於大西洋上的島國,而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這樣的不同首先決定了英法對於彼此的戰略興趣,英國作為島國資源相對匱乏必須要同大陸貿易或者對大陸進行掠奪,但法國作為Continental大國物產豐富在心理上並不會積極與那些貧瘠的島中國產生聯絡、也不會主動與島國發生衝突。這有點像中日之間的關係,畢竟英日這樣的國家需要大陸物資,而且偏居海上,在形勢不利時容易全身而退,以海洋作為天然屏障。而中法這樣的大陸國家海岸線漫長,很難以完全封鎖海岸線而有效防範來自海上的敵人。當然如果像明朝時防範倭寇所採取的將海岸附近居民全部遷入內陸確實有一定效果,但那樣損失很大且難以長久。所以英法之爭中,英國基本上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2.英法不同的位置特點決定了英國必定集全力發展海軍,這與日本是類似的,因為其陸軍確實也沒什麼大作用。英國海軍的戰略就是扼守一些關鍵性的海峽或運河(即海運要道),以保護自己的海洋貿易利益,同時遏制對手海軍的戰略空間。而法國作為大陸國家,需要發展海軍,但同時也要重視陸軍(如德國這樣的陸上強敵)。但英法之間的爭端很多時候是海軍唱主角,雖然都是海軍,卻實際上是英國的優勢兵種與法國普通兵種的戰爭,實力上有明顯劣勢。
3.英法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雖略偶爾略佔上風,但基本還是互有勝負。但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還在殖民地更多,英國的國力顯然更強,英軍的裝備也更為先進,且英軍徵兆全球擁有最為豐富的海戰經驗和最為前沿的海戰理論,加上又控制著主要的海運要道,法國在海洋上取勝的希望更為渺茫。雖然有拿破崙帝國的短暫輝煌,但英國強大的實力加上靈活的大陸均衡政策,最終還是瓦解了這個盛極一時的陸上強權。
4.英法不同的外交戰略。英國作為島國,並不希望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巨無霸似的強權,所以它採取大陸均衡戰略,即利用陸上諸強的矛盾,聯合較弱的勢力組成聯盟對付最強的陸上強權。而法國一貫以歐洲大陸的老大和文化中心自居,熱衷於在陸地上的擴張,甚至欺壓弱小的國家,這不免會使很多Continental國家心存怨恨,心中並不認可它的大哥地位,所以就很容易受到英國的拉攏(如果英國再給點好處的話)。如此以來當法國較強勢的時候還能聯合Continental拒英國於海外,一旦勢弱則有可能受到英國組織的反法聯盟的圍攻。
所以英法的爭端,法國很難討到好處,能把英國從大陸上趕走,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
13 # 永恆的榮光
因為英國是好鬥的日耳曼人後裔,而法國是軟弱的拉丁人後裔與其他民族的混血,如義大利就沒什麼戰鬥力,所以法華人鬥不過英華人。
-
14 # 胡踢迸
文化導致的,英國是新教文化更先進,法國拉丁文化更落後。就像越南日本南韓都是儒家文明,吊打東南亞佛教國家。文明或者文化影響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精氣神,比如佛教的東南亞國家更佛系,儒家文化則更勤奮進取
-
15 # 梨城雅士
英國位於不列顛群島。
海軍一直是戰略重點!
全球第一次工業革命,
促進了英國海軍發展!
更刺激英國殖民野心!
法國作為西歐的強國,
海軍與英國相比較弱!
因此爭奪海外利益時,
法國必然被英國擊敗。
同時法國革命的爆發,
影響了法國政治局勢!
因此法國非英國對手!
-
16 # 文心畫語
這個問題非常大。從靜態看,法國本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英國24萬平方公里;本土人口英法兩華人口都是6000多萬,差異不大。從歷史看,早期英法兩國間由於宗教、地緣因素,爭鬥十分激烈,時間較長;兩國又參雜王室聯姻、文化交融,合作勾結也不少見。公元1500年大航海時代之後,英國自身的島國優勢,國力日益增長,逐漸甩開法國;蒸汽機時代,英國進一步拉大與法國的優勢。外交上看,英國幾百年在歐洲總體採用的是平衡外交政策,遠交近攻,在平衡中獲利;法國的遠交近攻卻被周邊的德國和奧匈帝國擠壓得難受。在世界資源和人才利用上,英國比法國更聰明。
-
17 # 炎焱海風
地緣決定了英法兩國的命運。說穿了就是制海權!英國是個海島國家,只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用於保護本土和殖民地,同時利用離岸平衡手的地位,影響歐洲大陸局勢。而法國則不同,作為歐洲大陸國家,既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在歐洲大陸確保法國利益,又需要一個強大的海軍保護海岸線和殖民地。資源被嚴重分散。而且自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就獨佔鰲頭,法國始終跟在後面,在工業方面從沒超越過英國。縱觀英法爭霸,每一次都是法國海軍被擊敗,失去殖民地支援而失敗。除了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海軍擊敗英國海軍,並派陸軍支援大陸軍,促成美國獨立。但結果法國財政破產,引起大革命。
所以在1902年英法大和解前,法國基本上都是被英國壓制,做老二。由於知道海軍比不過英國,還產生過新學說派(放棄昂貴的戰列艦,以輕巡和驅逐艦為主力,事實證明這大錯特錯)。在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海洋霸主前,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美國,對英國皇家海軍形成過全面威脅。
-
18 # 趨勢唄
恰恰相反,在歐洲,英國鬥不過法國,法國德國是火車頭,英國被邊緣化了,結果不服輸的英國退出了歐盟。世界上的大事,由於英國被多數國家看成是美國的小弟弟,所以很多時候,徵求法國同意的事情遠多於英國。
-
19 # 單手開車還有誰
英國和日本的地理位置太像,地理優越、偏安一隅,大陸國家再強都很難進攻到他,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漢、唐、元,都沒能佔領日本,英國也是一樣,拿破崙、希特勒都沒有完全擁有不列顛這塊地盤,進可攻、退可守,海軍強大,就可以隨便干涉各個國家,英國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就開始在全世界到處搶奪地盤,掠奪財富,搶佔各個交通要塞,曾經海上馬車伕荷蘭艦隊也非常強大,但地處歐洲大陸,國家又小,國內本土被攻擊,沒有補給,海上的艦隊再強大,也要分崩離析了!!!
-
20 # 遊者走天下
因為法國傻。
美國獨立戰爭本來是法國削弱英國為自己爭取利益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法國竟然錯過去了。當時法國只要給大陸軍提供一定的武器援助,讓這場戰爭打個十幾二十年,就能讓英國的財政陷入崩潰,進而失去在歐洲大陸的話語權,甚至在未來和法國海上霸權的爭奪上處於下風,可法國當時沒這麼想,法國政府在確認北美人民鐵了心反英之後,拿出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不僅向北美大陸排遣了3.6萬陸軍直接參戰,還出動146艘風帆戰列艦在海上和英軍對抗。結果本來是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侵略的戰爭變成了法國反抗英國殖民侵略的戰爭,在長達八年的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海陸軍共傷亡2.85萬人,法國海陸軍竟然僅陣亡就達3萬人!
(美國獨立戰爭)
要是7年戰爭的時候法華人拿出這個勁頭跟英華人爭奪北美殖民地,也不至於把整個加拿大全都給輸掉。
法國不光人員損失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1億英鎊的軍費,結果北美人民成功獨立了法國自己的財政卻陷入崩潰了,沒過幾年波旁王朝就被法華人民推翻,整個國家也陷入大規模戰亂,直到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才告一段落,但是法國也徹底失去了和英國爭霸的雄心壯志。
當然,近代以來法華人不止做了這一件傻事,在英法200多年的博弈中類似的情況還真不少呢。
1453年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結束被認為是世界近代史開啟的標誌之一,這場戰爭法國不僅打敗了英國侵略軍,還奪取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海外領地。雖說英法百年戰爭讓法國滿目瘡痍,但同時給法國帶來了三個好處:
第一,統一的法蘭西民族最終形成;第二,擁有了先進的作戰體系,尤其以炮兵為歐洲翹楚;第三,形成了強大的國家意志,有利於向海外開拓。所以,當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時候,法華人也很快在北美的聖勞倫斯河建立了新法蘭西,從而成為當時除了葡萄牙、西班牙之外擁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英國自從在歐洲大陸被法國擊敗之後也轉向了海外開拓,此時英國除了法國之外還有三個對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英國先向西班牙下手,搶劫他的寶船隊,並且在16世紀末打敗西班牙的艦隊幾乎壟斷了大西洋航線。
(1588年英國和西班牙無敵艦隊之戰)
1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一道攻擊葡萄牙商船隊,從而打破了葡萄牙對東方航線的壟斷地位。
接著,英國透過4次英荷戰爭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地區的殖民地,徹底取得海上霸主地位。
在英荷戰爭期間,法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關鍵的第2次英荷戰爭和第3次英荷戰爭中,法華人的傾向關係了英荷之間戰爭的走向。
英荷戰爭法國總是戰略失誤。第2次英荷戰爭,荷蘭和法國結盟成功擊敗英國,但是戰爭後期法國北上佔領了尼德蘭一帶,導致荷蘭不得不與英國握手言和,並且在1668年與英國、瑞典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共同對抗法國,讓法國不得不放棄佔領荷蘭南部的計劃。其實,如果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如果法國不犯糊塗在最後關頭倒戈,英荷之間的戰爭還會持續下去,還可能兩敗俱傷,那麼法國就有了建立海上霸權的機會,至少會和英國、荷蘭三足鼎立,這既有利於殖民北美、南亞地區。
第3次英荷戰爭,法國索性和英華人結盟,並從陸地上入侵了荷蘭南部省份。第3次英荷戰爭於1678年正式結束,英華人讓荷蘭在這場戰爭中元氣大傷,失去了和英華人爭奪海上霸權的能力。而作為英國盟友的法國,除了在戰爭中損失大量計程車兵耗費無數錢財之外幾乎一無所得。
(英荷戰爭)
其實,隨著第二次英荷戰爭告一段落,英國崛起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而英國從15世紀末就表現出了稱雄世界的野心,在戰略上拉攏各大強國共同對付世界第一。到了17世紀末,如果法國不想當英國小弟,就應該極力阻止英國崛起,和其他強國一道共同對付英國,而不是和英國結盟,結果在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的戰略誤判,讓法國不僅毫無收穫還成了英國崛起的墊腳石。
第三次英荷戰爭打完,英華人環顧四周發現接下來他最大的對手將會是法蘭西,所以就在法華人茫然無知的情況下,英華人已經在準備給法國開戰了。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戰略目標不明。到了18世紀初,大英帝國崛起為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成為其主要競爭對手,在第一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200多年之後兩國開始了第2次百年戰爭。
對抗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兩國海上霸權和海外殖民地爭奪戰;另一部分是歐洲大陸控制權的爭奪戰。
結果法國又是滿盤皆輸。
在南亞地區,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結束之後,法國即完全退出印度將這裡拱手相讓。在北美,英華人成功奪取魁北克,把法國殖民地限制在路易斯安那一帶,從而使法國的海外殖民領地急劇縮水,除了海地已經沒有穩固的海外殖民地供其使用。不久之後英國失去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使其海外利益受損,但是法國也因為支援美華人獨立引發了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
同時,英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如果不能徹底擊敗法國,他的海上霸主地位就永遠不夠牢固,於是組織了次反法同盟,而且提供給德國、俄羅斯等盟友數千萬英鎊軍費,可以說賭上了全部的身家。
拿破崙上臺之後一頓操作使法國幾乎控制整個歐洲大陸,但這個時候法國又犯糊塗了,千不該萬不該去遠征俄羅斯。拿破崙在遠征俄羅斯的戰爭中失敗不僅來源於當地的嚴寒氣候,還有流行於軍中的各種疾病。據統計,進入俄羅斯之後不到一個月就損失8萬人,等抵達莫斯科的時候只有10萬人可供作戰。嚴寒和疾病讓這場遠征前功盡棄,帝國的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再沒有能力抵抗反法同盟的進攻,而元氣大傷的法蘭西帝國也在拿破崙之後徹底失去了和英國對抗的勇氣。
英法之間的這場百年對抗法國可以說是昏招頻出,七年戰爭爆發之後法國完全放棄了北美地區,卻把主力用在歐洲大陸對付普魯士,但是猶豫不決錯過了徹底打敗普魯士的機會,又眼睜睜的看著北美大陸被英華人拿走。
(七年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華人拿出幾乎全部的精力支援美國獨立,雖然英國失去了北美13塊殖民地,可是這並不影響英國對加拿大的戰略控制力,這場戰爭也沒有讓法華人得到任何補償。
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戰爭期間,面對英國強大的海軍無法攻擊英國本土,卻沒有意識到這是致命的隱患,最終在英國的攻擊之下被徹底打敗。
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結束了,但法國還有機會。法華人被打敗了,大英帝國環顧四周發現,過去的盟友俄羅斯勢頭正猛,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大博弈時代,法國本來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恢復元氣和俄羅斯一道對抗英國。
法華人又犯糊塗了,大博弈時代竟然配合英國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
這場戰爭遏制了俄羅斯南下的步伐,但讓法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總計傷亡達13.5萬人,而英華人才傷亡4萬人。另一個盟友土耳其人一直是克里米亞地區俄羅斯人的宿敵,這場戰爭也不過損失了4萬人。
英華人打克里米亞戰爭是為了壓制潛在對手俄羅斯,土耳其人打這場戰爭是為了抵抗俄羅斯人南下入侵,他們都有進行這場戰爭的必要性,只有法國既沒有和俄羅斯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也沒有得到來自土耳其或者英國的利益輸送,卻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十幾萬人的傷亡,遠超土耳其和英國,和80年前支援美華人一般無二,你說是不是傻?
其實,克里米亞戰爭本來應該是法國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這場戰爭法國只是有限參與,那麼作為主要參戰國的英國將會代替法國付出十幾萬人的傷亡,戰爭結束之後就算他能打贏,對於全球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會下降,而法國卻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乘勢崛起,從而形成英法俄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使不能取代英國,最起碼提升了國際地位,也避免了被英華人當槍使。
一戰又犯糊塗了。一戰之前,德華人本來想要跟英華人爭奪海上霸權,所以雙方開始了一場造艦競賽。
形勢很明顯英德之間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且集中於海上。
法華人在旁邊看熱鬧就行了,湊什麼熱鬧啊。
結果被英華人一忽悠,在陸上實施擴軍備戰成功吸引了德華人的注意力。結果德國開始把產能調整到陸軍武器裝備上,於是英德之間的海上競爭被法華人成功變成了法德之間的陸上競爭,英德矛盾成功變成法德矛盾。
一戰期間法國損失了一代人,以至於二戰的時候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了。
(1940年德軍在法國巴黎閱兵)
是英華人太聰明嗎?
英華人確實很狡猾,但數百年來的歷史告訴我們,與其說英華人狡猾不如說法華人太傻。
當然了,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終於明白過來了,所以直接躺平,這個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國家抵抗的時間竟然只有一個月!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其實這主要因為英國天生的地緣優勢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周圍是強敵環飼,尤其是這個德意志民族。
無論是以前的神羅,後來的哈布斯、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德意志,都是法國的勁敵。法蘭西向要發展,你就必須要面對德意志民族。
而英國孤懸海外,英倫三島面積又大,有足夠的資源供自己發展,一條英吉利海峽隔斷了歐洲大陸上大部分強敵的野心。即便是拿破崙時代,英國也是海外作戰,從來沒有把戰火燒到自己的國土上。
這種情況就非常適合合縱連橫,你法國國力再強,在20世紀以前也絕對不會出現像現在美國天頂星的那種情況,我多拉幾個人就能收拾你。而且真打起來我主要負責的就是串聯,費費口水的活,派兵上戰場就意思意思得了,所以不論歐洲打成什麼樣,我英國都能保證自己的獨立和完整,而且你們打仗費的是國力,我費的口水。打完了你們損失慘重,還都得過來巴結我。英國就是這麼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