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旭371004779
-
2 # 天門觀雪
其實想想可能嗎?呼延灼有多傻才在水邊用連環馬?用重騎兵的同時邊上不用輕騎掃邊?就算徐寧膽氣衝斗牛不怕死,他手下那幫草寇也不怕死?重騎衝過來去鉤馬腿,這樣的心裡素質怕是比的上上甘嶺的我軍戰士了!徐寧隨便訓練了幾天草雞變鳳凰,這能力梁山五虎加起來也比不上老徐一條腿呀!梁山草寇這般心裡素質,打上東京還真不是難事
-
3 # 愛尚文史
鐵甲連環馬,顧名思義,讓士兵與戰馬都佩戴刀槍不入的盔甲,然後把戰馬拴都在一起,30匹馬組成一隊,幾十隊合在一起形成規模,作戰時控制戰馬同進同退,所到之處,片甲不留。
對於呼延灼的“連環馬”,大部分的讀者都持有質疑的態度。
許多人認為,把戰馬連在一起,讓戰馬同進同退,對於騎手與戰馬的要求無疑太高了。不大可能存在這樣的陣法。
看上去確實不大好實現。
不過,操作難,並不代表一定不可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用心去訓練,沒有什麼辦不到的。
在歷史上,《水滸傳》中呼延灼“連環馬”類似的陣法確實有人使用過,而且戰鬥力非常強悍。——即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的慕容恪。
慕容恪麾下有一支騎兵,用鐵鎖連在一起同進同退,堪稱其麾下的王牌兵種。
冉閔冉大帝是中國歷史上能夠比肩項羽的存在,作戰勇猛,武藝高強,以少勝多的戰績甚至比項羽還多,不想最終卻敗在慕容恪的連環馬之下。
原文:
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閔所乘駿馬曰朱龍,日行千里。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衝之;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圍閔數重,閔潰圍東走二十餘裡,朱龍忽斃,為燕兵所執。
不過慕容恪的參軍高開也說過,連環馬不利於山地作戰,只適合在平地,因此必須用輕騎引冉閔至平地作戰。
這便是連環馬的短板所在,什麼山地作戰、林地作戰都是來不了的。更多的時候只能被動等對手進攻,或者利用遠端武器壓制。
另外,鐵甲連環馬非常笨重,不靈活。有時候急停不了,遇到陷坑、絆馬索之類的很容易吃虧;此外轉彎追擊、逃跑時各方面都顯得非常笨重。
而且連環馬最怕陣腳被打亂,比如其中的一部分戰馬出現問題,整個隊伍的陣型都亂套了。
只要連環馬陣腳亂了,戰馬的力氣使不到一處,就會不戰自敗。比如徐寧用鉤鐮槍,把兩邊的甲馬鉤了之後,一隊連環馬就全亂了套了。
因此,正常情況下,連環馬遠端+防守的作用更大,不大可能用於進攻。
《水滸傳》中鐵甲連環馬恰恰相反,呼延灼偏偏利用其作主動進攻,甚至瘋狂追擊敵軍。由此可見,呼延灼的連環馬並不高明,戰鬥力遠不如慕容恪的連環馬。
這種情況下,要擊敗並不是難事。
或者在地面上佈滿荊棘;亦或者設定絆馬索;亦或者在地面掘出陷坑;亦或者凌振的火炮;亦或者公孫勝的法術;等等等等……
事實上,在徐寧未出手之前,呼延灼的連環馬就已經被打得陣腳大亂了。起初是凌振的“子母炮”一頓轟炸,這些戰馬早就驚慌了。
原文:
那一個母炮週迴接著四十九個子炮,名為“子母炮”,響處風威大作。呼延灼軍兵,不戰自亂,急和韓滔各引馬步軍兵四下衝突。
緊接著又是十隊步軍,將鐵甲連環馬往蘆葦深處、枯草荒林中引。這樣一來,梁山泊已經奠定了勝勢。
原文:
那甲馬一齊跑發,收勒不住,盡望敗葦折蘆之中,枯草荒林之內跑了去。
這時候才是徐寧出手,用鉤鐮槍砍了兩邊的馬腳,導致陣腳更亂,隨後撓鉤手齊出,搭住馬上計程車兵,盡皆綁了。這場戰役,作者並沒有特別突出鉤鐮槍在此戰中發揮的作用。
根據劇情,這時候即便沒有徐寧,梁山泊只要準備幾個陷坑,連環馬掉進去,同樣會全軍覆沒。
只不過施耐庵必須要這樣設定,利用只有鉤鐮槍才能破連環馬的特點,藉此引出另一名梁山好漢徐寧。
連環馬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徐寧出場。呼延灼上山後,這支隊伍立馬解散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
4 # 小迪高分劇
不是,歷史上並沒有連環馬,這玩意其實是“鐵浮屠”變化來的。所謂“鐵浮屠”,是指金人的重灌騎兵,他們渾身重鎧,只漏兩個眼睛出來。另外,馬身上也有鎧甲,只漏眼睛和四個蹄子。因為從上到下都包裹嚴實,刀砍不傷,箭射不透,猶如鐵塔一樣,所以叫“鐵浮屠”。(浮屠是塔的意思)
鐵浮屠作戰時,通常是三匹馬連在一起,所以後世小說中稱之為“連環馬”。
想要破連環馬,要麼把馬背上計程車兵打死,要麼砍倒馬。鉤鐮槍確實能割馬蹄,砍倒鐵浮屠,但是以梁山好漢們的條件,即便沒有鉤鐮槍,也可以用短刀、朴刀和大斧來破解。
短刀可以直接砍馬腿,一匹馬倒了,另外兩匹就跑不了,只能跟著倒地。士兵們可以一手盾牌,一手短刀,靠近鐵浮屠,短兵相接,這樣盾防敵人,刀砍馬蹄,前排砍翻了,後面也會被絆倒,這樣完全可以破連環馬。
-
5 # 小孟償
古人聰明智慧,發明連環馬攻無不勝。如果用短刀破解連環馬,傷亡待價相當殘重。金槍將徐寧善破連環馬,所以水泊梁山請徐寧,又得猛將又破連環馬。
-
6 # 天香雲外飄
按《水滸傳》原作小說的設定,確實是只有金槍手徐寧的鉤鐮槍再加上柺子盾,才能夠破解呼延灼的“鐵甲連環馬”的。因為:
(1)所謂的“鐵甲連環馬”,其實是一種大型的戰陣。通常是3~5匹馬組成一個小型陣型。然後馬匹以及馬匹上騎坐的將官,都是全身頂盔貫甲的。接著訓練純熟之後,成百上千個矩形方陣就鋪天蓋地而來,來回地折騰衝殺了。對方的弓箭等無法傷得著連環甲馬以及甲馬上的將官(都披有重甲,速度又快),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了!端的是厲害非常的。
(2)而徐寧訓練的鉤鐮槍配合柺子盾,之所以能夠破連環(甲)馬,是因為鉤鐮槍符合這樣的一個原理:鉤鐮槍的前端有一鐮刀狀的彎鉤。此彎鉤在應用的時候,專門用來鉤砍甲馬的馬腿(馬腿盔甲防護不到)。然後只要有一匹馬被鉤倒了,其餘連在一起的甲馬也就被廢掉了。而如果甲馬上的將官想要砍殺使用鉤鏈槍的人的時候,就有柺子盾手的盾牌來防護了!因此,從這一原理來分析,徐寧的鉤鐮槍正是呼延灼的連環(甲)馬的剋星。
(3)當然啦,據說無論是“連環(甲)馬”還是“鉤鐮槍”等等,都是演義小說當中所虛構的事實而已。史書上是幾乎不見有介紹過的。然後,在演義小說當中,又主要是有宋(北宋和南宋)一朝有出現過連環甲馬和鉤鐮槍的PK情況。而比較著名的就是《水滸傳》和《岳飛傳》原作小說了。
-
7 # 邏輯文史游
不不不,邏輯文史姨覺得,呼延灼的連環馬陣法有點太玄幻了,此陣法不要要求每匹馬身上綁著很重的鎧甲,還要讓馬和人一樣齊頭並進的奔騰,這得是多好的馴獸師才能達到效果啊。所以呼延灼這隻在攻打梁山時用過的連環馬技法,純粹就是為了引出徐寧的出場。
呼延灼出場時那叫個高調無比啊,不僅允諾數日剿除梁山賊寇,還保舉好友韓滔、彭玘一起來分戰功,高俅一看呼延將軍如此自信滿滿,也覺得此人能解決自己的一大心頭之患。但呼延灼明顯小瞧了梁山將士的能力,應過武舉的韓滔僅二十回合就被秦明打得力怯,自己保舉的彭玘也僅二十回合就被花榮打得招架不住。更要命的是,本來計劃迅速踏平梁山的他遇到了實力與自己相若的林沖,僅一個槍棒教頭就讓他有點吃不消了。
在呼延灼與花榮短暫交手後,扈三娘前來迎戰剛剛落敗的彭玘,我想在那個年代,無論是誰,看到敵陣中有女子出戰,首先的態度一定會先是不屑吧,二人鬥到二十餘回合,扈三娘率先“敗走”,彭玘去追扈三娘,卻不幸被紅錦套索捉拿。雖然我們知道扈三娘用計捉了彭玘,但拿不下彭玘且自己先退足以證明其實力不會高於彭玘。
看到自己親點的大將居然被一女流所擒,呼延灼的臉上已經掛不住了,他現在滿心想的都是打死扈三娘,但扈三孃的靈活性可比他高,呼延灼的絕命一擊也被雙刀格擋,扈三娘知道自己不是呼延灼的對手,就往本陣跑。這時,我們無敵的孫提神出來了,與已經被連番消耗且滿臉羞愧的呼延灼鬥了三十餘回合。
既然單挑佔不到便宜,呼延灼就擺出了他獨創的連環馬陣法,萬馬奔騰衝擊力可想而知。但這就回到我開頭所說的部分,馬真的有人那麼好訓練嗎,我們看原文中關於連環馬的描述:
馬帶馬甲,人披鐵鎧。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著一對眼睛。做一排擺著,每三十匹一連,鐵環連銷;但遇敵軍,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衝入去。其實光看場面,是不是隻弄幾根木樁,就能破這個陣法了,畢竟只要其中一匹馬出了問題,整個陣形就全部混亂,馬軍相比於步軍的優勢除了衝擊力就是機動性了,而連環馬的配置,再加強衝擊力的同時恰恰把機動性最大程度的捨棄,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講,連環馬根本就是臆想出來的東西。
呼延灼在上梁山後再也沒有拜過連環馬大陣,這個他曾經引以為傲的招牌就這麼沒落了。我們可以認為施公懶得去寫了,從經濟角度來看,組一支連環馬的成本太高,咱不如那這些經費去養軍士們呢。
當然,宋江和吳用覺得呼延灼這馬軍太厲害,這時候湯隆跳出來說自己的大表哥會鉤鐮槍法,專職呼大炮的各種不服。然後吳用就安排時遷去偷徐寧的寶甲,徐寧就這麼上山了。
徐寧的存在就是個錯誤,沒人知道他居然是天佑星下凡,這顆天佑星一直保護著眾魔星的安全,他也是第一個隕落的天星星將。而徐寧的鉤鐮槍部隊與呼延灼一樣,上連山後也沒有發揮自己的特殊性,只是作為普通騎馬跟著大軍一起衝鋒陷陣罷了。
據說你們覺得繪卷的徐寧長得像拿破崙?
-
8 # 漩渦鳴人yy
講道理,《水滸傳》裡面的呼延灼所使用的連環馬,可能就是參考了歷史上面西夏使用的鐵鷂子,作者在參考了這一個設定以後,將這個部隊的設定直接帶入到了呼延灼的麾下。
不同於後世鼎鼎大名的鐵浮屠,鐵鷂子,雖然戰鬥力方面跟鐵浮屠沒法比,畢竟是一隻臨時組建的隊伍,但是其存在的時間卻很長,從西夏開國一直到他滅亡,鐵要子一直伴隨這個國家,直至終老,由此可見這一隻部隊旺盛的生命力!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鐵浮屠在一次大戰以後損失殆盡,沒有辦法再次組建,鐵鷂子確可以在歷次大戰之中損失慘重的情況之下,仍然還可以再行組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戰馬!
言歸正傳,我們說到呼延灼所使用的連環馬,連環馬的戰鬥力確實很強,但是我們必須要更加看到的一個現實情況便是,一旦上面的騎兵部隊被人打死了,只要還保留戰馬,仍然可以再組建一支連環馬部隊!連環馬部隊的靈魂就是他胯下的戰馬,不把這些馬匹徹底搞死,那你就很難繼續作戰,就必須限制他戰馬的發揮,然後把這些戰馬一匹一匹的全部搞死,否則這帳就沒法打。
那是呼延灼也不是傻子,他也不會故意把自己的不對,誘導到地形複雜的地區,難以發揮騎兵本身的衝擊力,作為一個戰場宿將,對方也特別清楚,這位將軍是不會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的,是同時向什麼神臂弓啊,床弩啊,這些東西就別拿出來了,拿出來人家直接就跑了!
就必須得有一款隱藏起來,方便對方很難注意的到,但是出手就是對連環馬產生殺招的東西,就剩下兩個辦法,一拿士兵的生命去填,但是這種高組織,高素質的事情,土匪真的很難做到,只剩下第二個辦法,用一種可靠的武器,方便的武器能夠對這個連環馬直接形成殺傷。
這很明顯就是鉤鐮槍出現的必要性,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把武器的出現,也誘匯出了一位梁山好漢,所以也算得上是起到另外一重的作用,但是主要還是對付這個連環馬,這個連環馬太過於逆天了,如果後期官軍,率領這個連環馬部隊圍剿水泊梁山的話,那水泊梁山真的一點反擊的餘地都沒有,為什麼?連環馬不需要單獨作戰,配備一些步兵,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步坦協同作戰,這個時候,第一你除非擁有那些神臂弓,床弩那些重量級的武器,但對方也會跑,最後一個辦法就是拿敢死隊的人命填!
-
9 # 灣火
呼延灼的連環馬必須徐寧的鉤鐮槍才能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連環馬是呼延灼打敗宋江的利器連環馬是全身披著鎧甲,只有馬腿未裹。此馬挑選,必定長腿高頭,疾奔如飛。馬腿不裹,便於奔跑不受縛。騎上連環馬的將士,也是全身鐵甲鋼鎧,只露兩眼。
說到武裝到牙齒,一點不過分。連環馬衝鋒陷陣,勢不可擋。遠遠見到宋軍,直接放箭,敵方只能抵禦不能反擊。倘若近了,將士長槍如林,衝將過去,宋軍面對周身鎧甲計程車卒,如何抵擋?使弓弩飛矢,不能力透。用刀砍槍刺,皆不能入。雙方廝殺,宋兵必定潰敗。
呼延灼設計連環馬頗為周全,三千匹馬軍,並排前行,每三十匹為一連,鐵環連鎖。三千便是一百連。這種設計,便於衝鋒陷陣時,馬匹奔跑不至於分散,並排結陣,更利大軍齊攏殺戮。
宋江未能料敵於先,知己知彼,反被呼延灼打得潰敗且看宋江的排兵佈陣,頗為傳統。宋江率領眾將士前來迎戰。前面由五位將領率五隊打前鋒,左邊是林沖、一丈青,中間是秦明,右邊是花榮、孫立。宋江隨大軍簇擁在後。兩路伏兵做側翼伏擊用。從宋江挑選的將領來看,頗費心思。
五人皆是梁山頂級戰將,秦明在中間是打頭陣,按宋江的想法,因呼延灼的副將彭玘已被擒,只剩呼延灼和韓滔。此番再戰,首戰不是呼延灼就是韓滔。
在此之前,韓滔已跟秦明較量過,韓滔力怯,不是敵手。可能呼延灼會對陣勢做出調整,呼延灼先首發搦戰。秦明單挑呼延灼,至少五十回合之內,不分勝負。
呼延灼與秦明力戰已久,氣力不繼時,林沖再從旁側衝上接應,截住呼延灼的退路,呼延灼必定難以脫身。
韓滔見到林沖接應,一定會策馬上前援戰。孫立和一丈青便可策馬攔堵韓滔。以兩人的身手武功,韓滔怎是敵手?花榮可在旁掠陣,眾將廝殺之際,覷得機會,放暗箭施以援手。
倘若敵方大軍要救呼延灼韓滔兩人,大軍湧上,宋軍左右兩路伏兵便圍翼而動,宋江中路大軍也蜂擁掩殺過去。兩軍廝殺,且不管勝負,只要擒賊先擒王,拿下呼延灼,敵方士氣頓挫,宋軍趁勢反擊,敵軍必當潰敗。
所以,宋江的排兵佈陣最主要目的:就是生擒呼延灼!
為何要生擒呼延灼?皆因宋江惜才,見呼延灼智勇雙全,當然希望呼延灼納入梁山門牆了。只要生擒呼延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梁山能多添一名猛將,為推動宋江的大業又邁前一步。
世間豈能事事如願,宋江要生擒呼延灼,但呼延灼也想生擒宋江呢!
可呼延灼豈是等閒之輩,對宋江的排兵佈陣早已算無遺策。
宋江次日來到敵營,秦明一馬當先,喝喊呼延灼出來應戰。可喊了半晌,不見主將人影。宋江心中納悶,只見敵方一千步軍,擂鼓吶喊,無人出馬交鋒。宋江倒是見機時快,暗覺不妙,忙讓秦明回撤,眾軍且退後。
突聽到炮聲一響,敵方步軍從中分開,三面兩邊衝出連環軍馬,圍住夾攻。宋江大驚,恢恢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宋江大軍被連環馬衝得七零八落,潰敗而逃。若不是宋江兩路伏兵,李逵楊林步軍救援,只怕宋江被呼延灼手到擒來。
其實,宋江大軍,也有甲馬軍。可此甲馬非彼甲馬,馬身戴著紅纓銅鈴,無防護之備,馬匹奔跑起來,銅鈴大作,只能作干擾敵軍之用。真正實戰,被呼延灼的甲馬一衝,飛矢長槍或射或刺,宋兵當即折損不少。
宋江請出徐寧,教授將士鉤鐮槍陣,方大勝呼延灼宋江倉皇逃回寨,才知道自己宋軍依靠衝鋒陷陣,與裝備精良的呼延灼大軍廝戰,哪有獲勝的把握?
苦無良策之際,才拉攏徐寧,賺他上山。徐寧曾詳細介紹過鉤鐮槍的用法。
但凡馬上使這般軍器,就腰胯裡做步上來,上中七路,三鉤四撥,一搠一分,共使九個變法。若是步行使這鉤鐮槍,亦最得用;先使八步四撥,盪開門戶;十二步一變;十六步大轉身,分鉤鐮搠繳;二十四步,挪上攢下,鉤東撥西;三十六步,渾身蓋護,奪硬鬥強。說白了,這麼多變化招式的鉤鐮槍,單挑的變化使用較多,結陣團戰變化並不多。真正用在破連環甲馬就只有一個:鉤蹄拽腿,下三路暗法。簡單來說,就是埋伏起來,砍馬腿。
既然有鉤鐮槍法護軍,宋江自然心寬。鉤鐮槍講的是藏身暗伏,待連環馬衝將上來,先下鉤左右兩側馬腿,因三十匹馬相連,左右兩側一趔趄,中間的馬匹便會受拖累。馬匹一亂,或臥或倒,馬上的將士,便摔將出去,上面宋軍撓鉤手鉤爪齊伸,把敵兵縛了去。
鉤鐮雖好,亦要計劃行事。倘若不誘敵深入,鉤鐮便百無一用。吳用就出此良策:分十隊誘敵,引敵往蘆葦荊棘處走。
十隊中分散開來,東南西北各據一處,呼延灼見到一隊,便派眾將趕衝上去。東奔西走,各路宋軍不戰且退,旌旗一展,便扭頭便跑,牽引呼延灼眾軍疲於奔命。
待入了埋伏圈,凌振放炮震懾,馬匹一旦驚嚇,便管束不住。連環甲馬四處奔散,整個馬甲軍亂成一團。衝入蘆葦處,將士們的鉤鐮槍和撓鉤手施展手段,敵軍一旦被縛,便飽以老拳狠腳,一洗前戰之恥。
所以在宋江的指揮下,鉤鐮槍和撓勾手配合,破了呼延灼的連環馬,逼得呼延灼兵敗山倒,獨自逃命去了。
-
10 # 北門猿
一
呼延灼的連環馬,屬於防護完善的重甲騎兵。連環甲馬是這個樣子的:
呼延灼陣裡都是“連環馬軍”,馬帶馬甲,人披鐵鎧。馬帶甲,只露得四蹄懸地;人披鎧,只露著一對眼睛。……這裡射將箭去,那裡都護住了。人馬全部帶甲,弓箭射不動。行動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盡數驅馬軍向前,做一排擺著,每三十匹一連,卻把鐵環連銷;但遇敵軍,遠用箭射,近則使槍,直衝入去;三千“連環馬軍”,分作一百隊鎖定。這裡很明顯是模仿了歷史上金國的“鐵浮屠”。
烏珠(即金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號柺子馬,又有號鐵浮屠。如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金國騎兵披掛重鎧,每三人一組,用牛皮索串連起來。這樣的做的意圖很明顯,三人連在一起,就算其中有個別怯戰的,也不要緊,你不想往前衝,也得往前衝。這麼一來,保持了陣型的整齊,所以有很強的壓迫感和衝擊力,“如牆而進”,就像一堵牆壓過來。所以宋軍不能抵擋。
到了水滸傳這,作者出於文學的誇張,大筆一揮,給擴張了十倍,從三人連鎖變成了三十人一排。不過對結果沒什麼影響,梁山部隊在這種重騎兵衝擊下,幾乎是一觸即敗,潰不成軍。
宋江看了大驚,急令眾軍把弓箭施放。那裡抵敵得住,每一隊三十匹馬,一齊跑發,不容你不向前走;那連環馬軍漫山遍野,橫衝直撞將來。前面五隊軍馬望見,便亂攛了,策立不定:後面大隊人馬攔當不住,各自逃生。(P.S.有研究說“鐵浮屠”其實是指金國的重灌步兵,這段是誤傳。不過這不影響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所以就不多說了。)
二對付重騎兵,歷史上一般有兩招。
一是同樣用重騎兵對付,二是靠嚴密的步兵方陣。
第一條不用說了。不管是從財力還是訓練角度,梁山都養不起重騎兵。梁山部隊裡雖然也有騎兵,但都是輕騎兵,馬匹只有象徵性的護甲。
宋江陣上雖有甲馬,只是紅纓面具,銅鈴雉尾而已。
跟連環馬對沖,屬於自尋死路。
第二條也不行。步兵結陣抵禦騎兵,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首先必須得有的是高度的紀律性。其次,步兵結陣的常見做法是靠著具有優勢射程的強弓硬弩來射殺對方騎兵。有些時候,為了抵禦騎兵的衝擊力,可能會在陣前設立臨時工事,比如隨軍車輛什麼的。
很遺憾,這三條,梁山一條都沒有。
紀律性這條,上面我們已經看到了,梁山部隊面對連環馬軍,可以說是一衝就亂。事實上,整本書裡,梁山部隊在打下風戰的時候都沒表現出什麼堅韌性。畢竟是山賊……
強弓硬弩,梁山也沒有。我們一開始就說過了,普通的弓箭,射不穿連環馬的鎧甲。
臨時工事,水滸裡就沒這個概念。
總而言之,重騎兵衝陣很難對付,但並非不能對付。然而應對手段,梁山一條都不具備。
三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出一點“奇招”了。
歷史上,岳飛是這麼做的:
乃命步卒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既相聯,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殭屍如丘山。——步兵用長刀只管剁腿。你既然是三匹馬連在一塊,我只要把一匹馬放倒,那另外兩匹馬還跑得了嗎?自然也一塊被拽倒了。
水滸作者沿用了這個做法。並且很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情節的核心設計要點——“拽倒”。所以在水滸傳裡,對付連環馬用的不是長刀,而是鉤鐮槍。顧名思義,鉤鐮槍重在一個“鉤”字,槍上有一個弧形件,正好鉤住馬蹄。
鉤鐮槍的用法中,也有“鉤”這麼一路。
又教步軍藏林伏草,鉤蹄拽腿:下面三路暗法。四總結:連環馬並非不能破,但對於梁山而言,確實只有鉤鐮槍才能破。
五一些題外話。
1.水滸梁山,顧名思義,故事的核心地區是梁山泊一帶。
但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歷史上的水滸故事,有不少的背景並非是梁山,而是太行山。
因此有研究觀點認為,水滸故事的一大原型,是兩宋之間太行山區的抗金義軍。而這些活動在“淪陷區”的義軍,有很多人是和岳飛有聯絡的。
把這兩條結合起來,很可能岳飛部的一些事蹟,也成了水滸故事的原型——比如梁山破連環馬這一戰。
2.三國演義裡,也有一段步兵用長刀砍馬蹄的情節,出自劉備攻蜀時。
(張任)走不到五七里,早到蘆葦叢雜處。魏延一軍從蘆中忽起,都用長槍亂戳。黃忠一軍伏在蘆葦裡,用長刀只剁馬蹄。馬軍盡倒,皆被執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有好幾個情節特別相似。有說法施耐庵羅貫中是師徒關係,我看沒準是真的……
-
11 # 當年五陵下
這個說法很明顯就是義戰了。
按原著的說法,梁山上就有人可以破連環馬:公孫勝。作為道家仙士,捏訣唸咒,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天愁地暗,日月無光。誰能抵擋?當初在石碣村,公孫勝略施小技,大敗前來的捕盜官兵。在法術面前,人人平等。算起來,宋江也有天書,也會法術,應該也行吧!
-
12 # 維C牛奶咖啡糖
不是,這只是作者為了引出徐寧而已。
呼延灼的連環馬是三十匹馬連在一起,這種戰法對地形的要求太高,必須是開闊地,中間不能有土堆,樹木。所以,只要避開平坦開闊地作戰,沒有徐寧也能取得勝利!
-
13 # 水墨江南RDHi
巜水滸傳》中,呼延灼的連環馬是全身披著鎧甲,只有馬腿未裹,馬上將士也是全身鎧甲,只露二眼,只有徐寧的鉤鐮槍才能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
14 # 槓精zz
徐寧和呼延灼都是當官的,有抹不掉的烙印,收她倆對路線有利,可以壯大宋江威信和集團,馬和槍只是個引子不必太關注
-
15 # 劉言島城
我覺得未必,呼延灼連環馬,不一定只有徐寧的鉤鐮槍才能破!
八百里水泊梁山,最好的打法應該是正面由騎兵對峙,然後用戚繼光的鴛鴦陣之類的步兵打法,以小股部隊分開作戰,進行圍剿!
呼延灼的連環馬,30匹一隊,重甲披掛,運轉非常不便,只能在開闊地橫衝直撞,對地形有要求。而且側翼容易受到攻擊,一兩匹馬倒下,就會影響到整個隊形。鉤鐮槍可以壓制連環馬,但是要求你利用地形,去近身作戰,傷亡不會少!而且馬上的騎兵也會以弓弩和長槍去遠射近刺對手!
事實上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依靠柺子馬、鐵浮屠的金兀朮,將金軍的騎兵戰術發揮到極致,一度百戰百勝,勢不可擋,天下無敵。據說金人不過萬,過萬則無敵於天下!!!
直到抗金英雄岳飛的出現,才有能力對峙鐵浮屠!岳家軍“散其卒為野戰,十十五五,布如列星”,他們聞鼓而合,聞金而散,時而以小組作戰,時而以大單位作戰。當“鐵浮屠”闖入宋軍陣營後,就陷入了宋軍的包圍中。宋軍一組組的,“或角其前,或倚其側”,使金軍騎兵陷入被動,前後左右都是宋朝士兵。隨即,宋軍以麻扎刀砍其馬足,再殺掉落的重甲金騎(騎兵身穿重甲落地後很難起身,只能任人宰割),這個就和鉤鐮槍的打法相似了。
古代的步兵打騎兵,就像現在的步兵去打坦克,正面作戰基本上是不行的,傷亡非常大,尤其是平原作戰!諸葛丞相當年是使用連弩和大車對抗曹魏的騎兵的。
但是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火攻!!!馬是怕火的,可以直接遠距離用火箭射向連環馬,造成混亂,馬匹四處亂跑,衝擊自己家的陣型,可以一擊而破。三國時諸葛丞相就是用火藥打敗孟獲擺出的大象陣,明朝的沐英打緬甸也是用火器攻擊大象取得勝利的,都是可以借鑑說明火攻的威力的!
拙見,友友們見笑了!
#歷史#
#水滸#
回覆列表
鉤鐮槍破連環馬只是演義中的情節罷了,實際情況破連環馬根本用不上鉤鐮槍。
首先強調一點,速度是騎兵的生命,戰場上沒有速度的騎兵就是個笨拙的大靶子而已。試想一下,以騎兵飛奔起來的速度,用鉤鐮槍勾中快速運動的馬腿有多難,更何況騎兵有弓箭和騎槍,步兵在騎兵箭矢和騎槍的攻擊下用鉤鐮槍勾中馬腿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可能有人說,我像書中一樣在蘆葦地之類的地方埋伏即能隱藏自己又能迫使連環馬減速,這樣就用上鉤鐮槍了吧。實際情況中沒有哪個騎兵將領會白痴到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率領騎兵衝入複雜的地形。退一步來說,就算成功引誘連環馬進入蘆葦蕩之類的地形得以短兵相接,這時候用長柄大刀砍馬腿的效率不高嗎?用夾鏈棒、夾刀棒敲馬頭不容易嗎?陷馬坑、絆馬索不好用嗎?非要用鉤鐮槍去鉤馬腿?失去速度的騎兵不是步兵的對手,這時候步兵用什麼武器影響並不大。中世紀西方武裝到牙齒的板甲騎兵被匕首、斧子、棍棒乃至石頭搞死的多了。
對付重甲連環馬的辦法有很多,例如床弩,重甲也扛不住床弩,以床弩的超遠射程加上連環馬一匹馬倒地整隊報廢的特點,一定數量的床弩能防住連環馬的衝擊。還可以在預設的戰場上挖大量的小坑,小坑比馬腿稍粗,馬小腿那麼深。這種小坑不引人注意,很容易忽略。馬腿一旦踩到就會折斷,這樣一隊連環馬就廢了。還有重甲騎兵持續作戰能力極差,一般一來一回一個回合後就衝不動了,可以用己方的輕騎兵和對方的連環馬周旋消耗對方馬力,等對方衝不動了對方就只能退到本方軍陣之後休息或者換馬,這時候就是機會。如果敵方連環馬攻我必救,用大量戰車加長槍兵和弓弩手結陣也能防住。具體的辦法要看戰場情況來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