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對酒當歌2019
-
2 # 有故事的你
中國是禮儀之邦,結婚這麼大的事情當然禮數是少不了的。漢族的婚禮是從求親開始的,包括求親、定親和成親(婚禮)三個部分。其實咱們老百姓的婚禮也差不多這樣,越講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罷了。 首先是求親。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紹情況、提出尋找要求、給媒人媒禮和展示自己的聘禮能力。古代媒人都是專業的,媒人根據男方情況到女方家裡介紹男方情況。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裡相親。雙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區會讓姑娘藏在一個地方偷偷觀看男方情況,比如安徽建築一般是一圈小樓圍繞一個院子,男方進來時,姑娘就站在樓上看(估計只能看父親猜想兒子了),樓有很高的圍欄,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訴父母。因此,其實中國古代並不是完全掀了蓋頭兩個人才認識的盲婚。畢竟哪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兒今後過的好。雙方如果覺得門當戶對、條件恰當,兩家就會互贈訂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會給男方送一盞茶,男方若滿意喝完茶後會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錢(必須是雙數),這樣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來是定親。雙方交換八字,互贈寫著名字、八字、年齡等的庚貼。如果八字不相沖,就開始納親。 “納親”就是雙方表示彼此接納,男方選定婚前15到20天的黃道吉日來女方送聘禮、聘釵、婚書,來求婚,即所謂過大禮。 在婚禮前幾天,由公認命好的婦女將婚床安放到恰當的位置。並由此人在婚禮前一天鋪床,將床褥床單龍鳳被等鋪好,然後撒上各種象徵吉利的果品(紅棗花生:早生貴子,桂圓:圓滿,及荔枝豆子等)。這就是“安床”。安床完畢後,任何人都不能再進入新房和接觸新床了。這是男方。女方要準備嫁妝。嫁妝會在婚禮當天隨姑娘帶過去。古代嫁妝是女子孃家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嫁妝不足的女子很可能會在婆家受欺負,反之則能幫助自己確立在婆家的地位。這方面的小說描述還是挺多,比如紅樓夢裡王熙鳳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賈府時的陪嫁壓賈璉,總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才到壓軸的成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婚禮了。呼!看來還是現代人輕鬆阿。 首先是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這跟現代婚禮不太一樣。好像現代的婚禮必須在中午前將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門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親親自為其梳洗打扮,蓋上紅蓋頭。新郎到達後,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閨房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新人雙雙向岳父母叩別後,新娘就坐上花轎由新郎護送來到男方家。新郎家的女眷開啟轎門請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的女性長輩將打成同心結的紅綢帶交給新人,兩人牽著紅帶走進堂前。此時,忌踩門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娘必須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一女童手持銅鏡照在兩人身上以求圓滿。 終於到了傳說中的拜堂環節了。由禮賓司儀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後鼓樂齊鳴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見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妻子,然後由新娘向這些長輩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這樣新娘就正式成為這家人了。 最後還要給媒人準備謝媒禮 整個婚禮就正式結束了。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古代男人最風光最得意的時刻
古禮中是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不過現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攙扶下直接跨了。 然後在下轎之前,新郎還得拉弓朝轎門射出3支紅箭,用來驅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氣。
火盆之後有的還要跨過馬鞍,徵兆新人婚後閤家平安;然後才由新郎用條紅布包著的秤桿挑開新娘頭上的喜帕,這時,一對新人就該正式拜堂了。拜堂後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巹酒),而是給雙方高堂敬茶,通常這個時候是弄得一群人聲淚俱下,場面之感人,在熱烈的喜慶氣氛中也透滲透著濃濃的親情。
現代的娶親儀式,很多都是把該在洞房裡的事搬出來展示。比如說結髮,應是新人在洞房裡相互剪些頭髮,作為夫妻關係的信物放在一起儲存,現在則是當眾表演。之後雙方母親同點龍鳳燭,新人交換香書美玉做信物,再請出媒人贈送蹄膀。
-
3 # 伴你尋愛書
古代人結婚比現代人的年齡要早,而且大多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婚禮要從提親說起。經過提親、說媒、定親的環節之後,才能進入正式的婚禮環節:抬轎——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結發和謝媒等等。
-
4 # 逗貨歷史會
古代對於婚姻是非常重視的,一個女子結婚時的嫁妝往往代表著這個家庭的能力和她在夫家的地位。“良田千畝,十里紅妝”通常是用來形容富貴人家女子出嫁時的嫁妝。十里紅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古人在婚期的前一天,除了一些床上用品和新娘子要用到的衣服首飾之外,其餘的東西都要由挑夫送往男家,再由伴娘將之鋪好,通俗地講就是"鋪床"。
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時間“婚姻”二字在古代也被寫成“昏因”,意思是說: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男家去女家迎親時,通常都是在夜間。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年齡由於古時候朝代不一樣,各個朝代的成婚年齡也不太一樣。比如春秋時期,女子通常在16歲後才能結婚,而男子要到20歲之後才行;漢朝時女子超過30歲不嫁人就要每年繳納五倍的賦稅,直到她結婚為此;宋代時男子只要到達15歲,女子13歲就可以結為夫妻了。
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三書六禮三書指的是聘書、禮書、迎書,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些都有各自的用處。例如聘書代表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結為夫妻,會在納吉時用到;禮書指的是禮物清單,主要用來記載結婚時的各種禮物的數量,在納徵時會用到;迎親書是在結婚當日用來迎娶新娘過門時用的。
納采在古代指的是媒人作媒後得到女方同意,也就是所謂的“提親”;問名就是男女雙方相互告知對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納徵就是將結婚前準備的聘禮送到女方家裡去;請期就是由男方家裡請算命先生選擇一個可以結婚的好日子;親迎指的是新郎乘坐禮車前往女家家迎接新娘回家。
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壓床在婚禮之前,會有專人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再在上面撒上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等有好寓意果子。等到新人當晚進房後,讓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稱為 “壓床”,寓意百子千孫。
-
5 # 日日悅讀
“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這是《樂府詩集·古辭·焦仲卿妻》中的詩句。意思是結婚後兩人同睡一個枕頭,共睡一張床,到死了感情都不改變。元配夫妻亦稱為結髮夫妻,而元配之妻也就稱為髮妻了。
其實,說起“結髮”是中國古代婚禮中最為重要的禮儀形式,也是中國古代最原始的結婚證明。與“結髮”相似的還有“合髻”。由於兩者都是以新婚男女的頭髮作為婚姻結合的信物,因而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但是在處理形式上卻有所差別。它與國外某些民族的“結髮”風俗,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處於對偶婚階段的霍匹印第安人氏族,其青年男女舉行婚禮時,由雙方的母親或女性親戚給他們在一個盆裡洗頭,並將他們的頭髮混合在一起,叫做“結髮”,表示彼此的系屬關係,以象徵婚姻的結合。
中國上古原始社會的“結髮”婚儀,已不可考。據古書記載,“結髮”婚儀在階級社會已經深受買賣婚姻的影響。《曲禮》雲:“女子許嫁,纓。”“纓”,是一種絲繩。女子許配人家以後,便用它來束髮,以此表示她有了物件:“示有從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時,那條絲繩才由新郎親手從她的頭髮上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說的“主人(婿)入,親脫婦之纓”。
由此可見,“纓”確是夫妻關係的信物。漢、唐詩歌中,多有這樣的詩句。如建安七子之一曹植《種葛篇》中的“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重。”再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新婚別》中的“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這些詩句,說的就是這種“結髮”婚儀。
漢代名臣蘇武《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之五中說:“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思是自從結髮為夫妻,兩人恩愛互不猜疑,全詩是描寫夫妻離別之情,讓人讀了為之動容。
唐朝詩人孟雲卿《古別離》也有詩曰:“結髮年已遲,徵行去何早?”意思是,和你結髮時年歲已大,你又如徵人般蹤影難覓。這是孟雲卿悼念妻子所寫的詩,也感人至深。這兩首詩中的“結髮”,都為結婚之意。
在唐代中、後期,“結髮”由婚前系纓、成婚時脫纓,變成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作為信物。唐代女子晁採與情人私訂終身,還寫了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何人處,綰作同心結。”詩中描寫的剪髮、綰髮的細節,就是“合髻”的儀式。
唐宋以後,“合髻”婚儀更是風行一時,不但民間流行此俗,而且“公卿之家,頗遵用之。”這在《新五代史劉嶽傳》中就有記載。宋代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對“合髻”的儀節,說得更具體:入洞房後,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這種以剪下少許頭髮作為婚姻信物的婚俗,到明代仍未絕跡。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結髮”婚儀,比用其他物品,如儷皮、雁等,作為婚姻結合的憑證更原始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說,可能與霍匹印第安人的“結髮”婚儀有相通之處。
這些情況表明,“結髮”是新婚夫妻舉行婚禮中的一種儀式,不同於成年男子的加冠或成年女子的著笄,因而用男冠女笄來解釋“結髮”是不妥當的。而“合髻”則是新婚男女各自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作為信物,而不是新郎新娘把頭髮纏在一起。
的確,在中國古代的婚禮儀式中,在洞房之夜,兩名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綹頭髮互綰、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故稱為結髮。清朝著名文人陳夢雷的《青青河畔草》中就有“結髮與君知,相要以終老”的詩句。
回覆列表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後來人們稱為交杯喜酒。
花燭之夜
在古代,婚禮中使用的蠟燭上多半繪有龍鳳彩飾。後世以花燭喻為結婚。新婚這之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謂之守花燭。
鬧洞房
這可以說是婚禮中的高潮環節。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相傳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增強人的陽氣,因此鬧洞房是為了增加新房的喜氣。
安床
選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福氣之人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福氣之人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紅包等。
撐紅傘
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攙扶到孃家門外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象徵吉祥之意。
新娘禮服
古代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豔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附帶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為主,預示未來生活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