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鬍子拉碴猛男
-
2 # 芽芽秀
武將單挑確實存在,但是僅僅是存在,而且在整個中國近代以前的冷兵器戰爭史中武將單挑的次數屈指可數,並且,這種單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而進行的,說白了就是有點像約架。如果僅憑一員武將的個人能力或者說武藝來決定戰爭勝負那還要身後成千上萬的小兵幹嘛?
關於古代打仗,先秦,特別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誰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會人少,一個國家也就那幾個城池,甚至有些國家就只有個都城,打個仗幾千人已經算是大仗了,出現致師單挑不足為奇,到後來,隨著戰車,弓弩,騎兵,乃至後來的火槍大炮在戰爭中的大規模使用,戰爭整個追求的是排兵佈陣以及各種兵種的配合,各種環境因素的利用,主將神馬的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關係戰局勝敗,所謂“中軍”防守嚴密,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陣前單挑不是沒有,只是極其少見,一人身系千萬人的生死,怎麼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對陣佔優,像朱棣常遇春年這樣帶隊衝鋒的猛男也是很少見的。
所以,古代戰爭很少採用單挑形式,有單挑的,但是很少見,產生這樣的錯覺是由小說評書的描寫造成的
-
3 # 關關的日常
這種橋段在關於隋唐時期的小說和影視劇裡尤其常見,什麼裴元慶對陣李元霸啊,宇文成都一人單挑秦叔寶、王伯當、齊國遠、李如珪四名大將啊。層出不窮,不勝列舉。小說畢竟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還有點出入,那麼,古代打仗前真的會有大將出來單挑嗎?
其實是有的,不過在很早很早之前。像是三國時期的呂布單挑郭汜,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正史裡明明白白記錄了的。
但這些都是少數而且是之前約定在先。要不然,主將是不可能隻身打起來的。就像呂布和郭汜對壘,正是呂布點名要郭汜出來單挑,兩人才打了起來。而結果雖然是郭汜被呂布打下了馬,正式打起來時,呂布卻因兵力不足敗給了郭汜。
項羽和劉邦也是這麼個情況,不過劉邦要更加雞賊。公元前203年,楚漢大軍在成皋對峙。楚軍一再挑釁,漢軍卻紋絲不動。眼看糧草快沒了,項羽直接跑到陣前辱罵劉邦,還派出大將想要和劉邦的人單挑,結果大將剛派出去,就被劉邦的弓箭手亂箭射死。可以說,劉邦此舉相當無恥了。而直到最後,項羽也沒能和劉邦單挑成。
縱觀整個歷史,打仗時大將單挑的例項少之又少,更多隻是在野史和小說演義中出現。這其實是作者一種製造戲劇衝突的方式,真實情況並不是這些大將想單挑,而是這些作者想讓他們單挑。
這種情況確實不可能很常見。古人有云“擒賊先擒王”,大將之所以是大將,他不僅僅是身經百戰,殺敵無數,經驗充足,更是軍隊士氣的定心丸。而打仗時倘若主將戰死,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戰爭的失敗了。
如果一開始就把大將派出去單挑,先不說對方會不會耍什麼陰招,就算是光明正大的單挑,輸了會很損士氣。尤其是兩方軍力差不多時,哪方士氣高,哪方就能取得勝利。而大將單挑無異於先把底牌攤開讓對方看,是十分不明智的行為。
說白了,古代戰爭主要就是一個保護雙方大將和統帥的博弈。多數情況下,這些關鍵人物不但不會去單挑,還會穿上層層重甲,身邊還配有專門的護衛隊戒嚴。可以說保護的相當到位,怎麼可能會自己主動去送死呢?
所以,不要再迷信電視劇和小說中的大將單挑了,歷史上幾乎不存在。即使有偶爾個例,那雙方也是老熟人才敢這麼玩。就像項羽和劉邦,兩人成為對手之前還當過結拜異性兄弟呢。而郭汜和呂布沒打之前,也曾都是董卓的得力助手,算起來還有層同事關係。
-
4 # 老劉侃講壇
單挑的確存在過,比如三國時代,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於史有據的。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
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了。
事實上,歷史上兩軍對壘基本上是沒有單挑這麼一個環節的,不過也有極個別的,就是項羽和孫策。當年項羽想跟劉邦來一場單挑直接定輸贏,也省得雙方戰士再打來打去的了,當然,這個話是項羽提出來的,而劉邦自然是不答應的,除非劉邦傻了。
隋唐時代講求的是“出將入相”,所以那時候的男兒都希望的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時代,尚武之風對整個社會影響很大。同時唐朝非常重視騎兵,而憑藉騎兵的機動能力,屢屢可以衝擊敵人的陣型,唐代作戰經常“以輕騎掃除群雄”。
唐初以來集結列陣的作戰方式開始流行,如果交戰雙方的兵力相近,很難在戰場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於是,一種在戰將之間流行的對決方式蔚然成風,成為衝鋒陷敵前的序幕戰。 從兩方對壘列陣,然後作出邀戰與迎戰,再發展至彼此大軍合戰。
比如,在五代梁晉交鋒之時,梁之將帥明知晉軍好戰,多采持重策略,刻意迴避。為了能夠達到衝擊敵陣的效果,李克用和李存勖手下大將周德威等人屢屢採用“挑戰”的方式先於對方大將進行對決,在進行混戰。 周德威也在數十年的作戰時間裡,屢次在鬥陣中取得勝利,為晉軍最終的獲勝做出貢獻。
當然後梁也不乏鬥陣的大將,比如朱全忠魔下的王彥章、寇彥卿、葛從周和張廷壽等,都是非常善於在陣前單挑的大將。
項羽很是生氣,罵劉邦懦弱,到那時劉邦就是不為所動,反正劉邦的;臉皮不是一般的厚,項羽很氣劉邦的不按套路出牌,還是派大將出戰,結果被劉邦安排的善射的人射死,項羽遇見劉邦這種不按套路的人真的是要氣瘋了,直接自己親自出山,直視射箭的人,把射箭的世界看慫了。不過,這場單挑到底是沒成。
雖然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將軍如張飛、趙雲等等的象徵意義和領頭意義很重要,他們有時候的衝鋒是激勵士氣的做法。但其實真正的大將是不會隨便把自己置於這麼一個危險的境地。 因為在古代戰中要是將軍戰死了,基本上就代表著戰爭的徹底失敗。
所以一般來說都會保護將軍,越高級別的將軍越是如此。同時一旦將軍戰死,軍隊裡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將軍,整支軍隊就會指揮不靈,這也是為什麼將軍不能戰死的首要原因。 能有效保護將軍,除了給將軍穿上結實的裝備外,一般身邊還要保留衛隊,並且全軍主帥通常不可以親自上陣殺敵。不僅如此,將軍的指揮中樞要嚴密設防,儘量不能讓對方找到破綻,而交戰中己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去攻擊敵方的指揮中樞。
一旦打破指揮中樞,斬殺或者俘虜對方的將軍,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戰鬥勝利了。在一場戰鬥中,將軍的任務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資源,以儘量小的代價完成戰鬥任務,不一定要用個人武力來體現自己的能力。但是也會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騎兵將軍,一般騎兵將軍是需要帶隊的,主要是因為騎兵移動速度比較快,只有一起移動才能確保戰術的傳達與運用。
同時主將通常在「中軍」,不是「穩紮末尾」。主將在,將旗在,意味著即使戰敗,也能有戰敗的方式後退,而不是「潰敗」。騎兵追殺潰敗的軍隊輕易義舉,所以主將必須被保護,才可以確保軍隊還有撤退的能力。同時每一個戰敗或戰勝後活著回去的將士,都是軍隊寶貴的財富,歷練過陣仗的經驗,比什麼都重要。輕易戰死的將軍,只能說是匹夫之勇,重新收拾重頭再來,才是真正合格的將軍。
作為現代的我們,單挑定勝負這種方式是十分草率的,但是也因為這種草率的方式減少了很多的傷亡。大家知道的單挑事件多數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而仔細一想,《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人物的傳記,而並非是歷史事件本身,這也就造成了武將之間的對決的吸引力大於敵我雙方混戰的本身的吸引力。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這些單挑的事件就被誇大,誇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單挑的次數,而另一個就是單挑的結果對整體戰爭的結果影響程度。
單挑是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因為不符合戰爭的邏輯,這種方法也過於滑稽。還有大家都會疑惑的一問題就是,單挑的結果算數嗎? 這個問題主要是取決於武將的想法,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國家的重大利益和自己的名譽。
其實想一想,如果當自己一方有絕對實力優勢時,因為單挑而輸掉戰爭,無論是害怕皇帝的怪罪還是自己的面子問題,這位將領都是沒有辦法交代的,這也是為什麼單挑為什麼會比較少的原因。
-
5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倆人單挑,下面一群人圍觀,你看現在搏擊比賽不就這樣,大家就喜歡看這個。小說寫出來當然是給大家看的,不是寫出來當報告文學的。而現實中,你好不容易混到帶領一群人出去征戰,然後你站最前面跟人單挑?知道九字真言嗎?“臨兵鬥者皆列陣在前”,臨兵就是臨陣兩邊士兵都排好了,鬥者就是逗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打起仗來只有逗比才站最前面
-
6 # 玩轉文史
“等雙方站好隊,出一主將單挑”是古典文學和民間說唱藝術中對古代打仗規則的一種通常性的描述。大多描述是互通姓名之後,開始撕殺,三五個回合,一將戰敗,或殺或擒或逃,得勝一方計程車兵趁勢而上,一陣掩殺,失敗一方潰退三十里,仗就打完了。這種關於古代戰爭規則的描述方法,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是絕對不是普遍現象。
中國歷史上有關戰爭的著述很多,什麼孫子兵法六韜三略,洋洋灑灑地著實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著眼於戰爭謀略的闡述,也就是在戰略和戰役層面上做文章,對於具體戰鬥的細節,如陣勢的排列、兵種的配合、武器的運用、營壘的建築、後勤的保障等,論述的很少。
對於古代打仗規則的描述並不是特別明確的,不過大體還是可以分兩個階段的。 最開始的戰爭是不講究計策的,兩邊排兵佈陣都完成之後開始衝殺。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戰爭開始慢慢使用計策了,也就是有了所謂的軍事思想了。孫子是首先發揚光大中國軍事思想的人,後來的孫臏、吳起、白起等把用兵之道進一步深化,到了韓信時期,我個人認為韓信是那個時代的軍事思想集大成者。當時用兵已經完全沒有規則可言,半渡而擊、拔旗易幟、四面楚歌等計策層出不窮。 從有規則到後來的無規則,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過程的起點終點難以定論,不過大約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古代打仗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將領上去單挑,那個是影視觀賞的藝術處理而已。當時的戰爭更多的是軍團作戰,主將在十多名親兵的左、右、後三面保護中,帶領軍團按事先的佈陣方式,進行集體衝鋒。基本無需雙方主將陣前單挑。
-
7 # 歷史教堂
1,武將單挑很少見,這種打法,在春秋時代早期才存在,以後就被淘汰了。
---------
2,混戰當中有可能擊殺對方主將,畢竟古代通訊條件差,指揮作戰的主將的位置,距離前線是非常近的,近到敵軍前線士兵都能夠看到他所在的位置,所以被敵方小兵殺了也是有可能的。
---------
3,不一定,主將死後士兵是否會潰逃還要分情況。當然,一般情況下,主將死了,士兵都會逃跑的。
會出現這種情況,倒不是士兵膽小,而是和古代的兵將關係有很大關係。
在古代,講究的是兵為將有,軍中是很忌諱越級指揮的,不只是指揮方面,在發放軍餉和請功受賞方面,也是不能越級辦的。
所以,主將一旦死亡,就等於手下的小兵失去了請功的渠道,就算他們堅持打贏了戰役,也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了。
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上去拼命啊?不跑還能怎麼樣?
-
8 # 姑且說
陣前單挑很少見,但春秋時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春秋後便不多見了!
在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等小說中,每逢戰鬥,敵我雙方都會列好隊形,此時,雙方各出一名大將,互報姓名,互放狠話之後,開始廝殺,進行單挑。這種陣前單挑出現了很多名場面,如三英戰呂布、張飛戰馬超、李元霸戰裴元慶等,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但是,很遺憾,這些都是演義!在真正的歷史當中,陣前單挑很少出現!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將軍的生死可能關係的全軍的存亡。陣前大挑的不確定性太大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武力值一定就比對方的高,而將全軍的安危寄託在一場單挑上,未免太過兒戲;一旦失敗,對軍隊士氣打擊太大;一旦成功,也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取勝。
二、將軍的職責是指揮軍隊主將的主要職責是指揮軍隊,取得戰役的勝利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才是主將應該乾的事情,因此,保證將軍的安全十分重要。在古代某些軍法中,甚至有主將一旦被俘,護衛將士將遭到懲罰的規定,可見,即便你想單挑,下面的將士也不敢啊。
雖然站前單挑很少出現,但某些歷史時期,還真的存在陣前單挑的雛形!這便是春秋時期。
春秋時,曾經存在過一種武將單挑的形式,即車站。敵我雙方的主將、副主將分別站在戰車的左右兩側,手持戈矛,衝刺在戰爭的最前線,與對方的主將在戰場上進行對決。《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場由楚王與晉國將領陣前對決的案例:
彭名御左廣, 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遊。趙遊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但是春秋之後,這種主將陣前單挑的情況就很少發生了,只有一些猛人才敢於發起單挑!
譬如楚漢相爭時楚軍勇士與漢軍樓煩單挑,結果被樓煩射殺,於是楚霸王項羽親自出列,嚇退樓煩,提出與劉邦單挑定勝負,被劉邦拒絕;三國時,雖然沒有三英戰呂布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單挑場面,但江東小霸王孫策單挑太史慈、呂布單挑郭汜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唐朝時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便是陣前單挑射死了九姓突厥的三名將領,嚇的敵人投降。但這些都是少有的情況了,具體單挑過程也比不上小說中描述的那般神奇,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主題,雖然人人討厭戰爭,但是戰爭同時也催生了人類不少的科技,比如現代的新能源之一核能,雷達以及聲吶還有衛星通訊系統最早都是為了戰爭而開發的,所以戰爭還真的是一把雙刃劍
既然戰爭已起,誰也不願意失敗,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能看見一個主將在前挑戰,而一大堆吃瓜群眾在後面看著,只要出戰的將領沒分出勝負,兩方計程車兵就大眼瞪小眼,反正絕不動手
那麼歷史是這樣的嗎?真正打起來是不會派武將單挑的,這樣太容易杯敵方弓弩射殺了,當然如果兩軍長期對峙,為了提振士氣,會出現雙方武將單挑或者一方到另一方叫陣。就是雙方閒著沒事找事,免得士兵閒的蛋疼導致士氣下降,搞得娛樂活動。
-
10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有這種情況,三國志就記載過呂布與董卓部將郭汜陣前單挑的事。
《三國志》注引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鬥將能夠鼓舞士氣,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對勝負很有影響。但如果雙方實力相差較大,就沒有太大作用了,就像呂布能單挑打敗郭汜,但他的人馬遠不及西涼軍,所以最後還是被李傕郭汜趕出長安,惶惶然做喪家之犬去了。
當然,主將親自出馬單挑的情況是很少見的,畢竟大將指揮作戰才是本職工作,輕率單挑萬一有個閃失風險太大。一般只有呂布孫策這種對個人武力特別自負的人才會這麼幹——也是一種輕佻的表現。
不過一般軍中都會選拔幾個武力出眾擅長單挑的軍官,即所謂“鬥將”,臨陣派他出去先打一場,對鼓舞士氣還是有用的。
-
11 # 文史印象
《史記》記載,項羽曾欲與劉邦單挑,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古代冷兵器作戰,兩軍交戰陣型尤為重要,而主將則是陣型的靈魂,戰場變化莫測,一名優秀的主將需要判斷戰場變化進行排兵佈陣,一旦主將失事,士兵則群龍無首,基本宣示了戰役的失敗,因此,主將斷然不會冒險對決。
因而斬首行動對於冷兵器作戰肯定是最有效的戰鬥策略,那麼,所謂的單挑文化也就是這種行為的縮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淝水之戰』。公元383年,七萬晉軍與十五萬秦軍對峙淝水。苻堅同晉朝大將謝玄商議,秦軍後退,晉軍渡河,以便於決戰。
秦諸將認為阻敵淝水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佔據優勢。
秦軍後移之時,晉軍渡水突擊,結果朱序(晉軍將領詐降秦軍)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秦軍大敗!”,由於後排士兵不知真偽,紛紛窺逃,陣型大亂,前排士兵看後方士兵叛逃,不明真相,亦陣腳大亂,晉軍抓住戰機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謝玄又率領大軍追擊秦軍,使秦軍損兵折將70多萬,成為歷史以著名的少勝多的戰役。
秦軍因主將策略失誤,後退之時,因隊伍龐大,調兵遣將困難,使朱序有機可趁,因此,陣型才是主將關心的問題,斷然不會貿然單挑。
平時看《三國演義》,為了充分展現藝術效果,兩軍交戰,大將往往衝在陣前相互寒暄一番,單槍匹馬交戰,士兵反而作為拉拉隊叫好。諸如《三國演義》,如果按照實際戰況描寫大將坐鎮陣中,排名佈陣,默默等待對戰,則顯枯燥,難以引發讀者興趣,但如果這樣寫,情節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呂布帶鐵騎三千,飛奔來迎……見呂布出陣……弓箭隨身,手持畫戟……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衝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
而真實歷史上,將軍交戰,主將陣前交鋒,只有關羽斬顏良一例,關羽為報答曹操恩情,急於立功,單槍匹馬衝鋒敵營。
《三國志》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兩軍交鋒,大將獨自脫離隊伍PK的記載。
冷兵器時代,打仗往往出動數萬人,調動起來很不靈活,且將士使用的兵器為3-8米的長槍,動作很單一,重複刺殺,所以對戰爭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大軍陣型及將軍的調遣。元帥一旦失事,造成軍隊群龍無首,陣形大亂,會被對方抓住戰機,進行衝鋒,導致失敗。
古代作戰往往生系一個國家或勢力的存亡,所以兩軍交戰,主將獨自PK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或者說不可能發生的。
-
12 # 龍角大將軍
古代大戰主將單挑那只是蒙古帝國和元帝國時期的特有現象,其他時期主將並不會出來單挑。如果主將單挑就可以決定戰局的走向,國家培養那麼多士兵做什麼?有糧食多還是國庫的錢花不完,一般來說只有元代、明代、清代的小說才會寫打仗時主將出來單挑,一方落敗如何潰敗。那也是受到了蒙古人特有習俗的影響。主要主將勝利就可以打贏仗,中國古代何必些那麼多兵書呢?還不如直接正面接觸,主將單挑就好了。
-
13 # 請叫我囡囡
在看古裝影視劇和古代戰爭小說時,我們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就是兩軍對壘期間,雙方一開始都會按兵不動,然後派出兩邊最能打的武將單挑,兩人大戰300回合,若有一方武將戰敗,另一方統帥就會號令全軍出擊,這才算戰爭正式打響。
這種橋段在關於隋唐時期的小說和影視劇裡尤其常見,什麼裴元慶對陣李元霸啊,宇文成都一人單挑秦叔寶、王伯當、齊國遠、李如珪四名大將啊。層出不窮,不勝列舉。小說畢竟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還有點出入,那麼,古代打仗前真的會有大將出來單挑嗎?
其實是有的,不過在很早很早之前。像是三國時期的呂布單挑郭汜,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正史裡明明白白記錄了的。
但這些都是少數,基本上只有個別戰役能遇到這種情況,而且是之前約定在先。要不然,主將是不可能隻身打起來的。就像呂布和郭汜對壘,正是呂布點名要郭汜出來單挑,兩人才打了起來。而結果雖然是郭汜被呂布打下了馬,正式打起來時,呂布卻因兵力不足敗給了郭汜。
項羽和劉邦也是這麼個情況,不過劉邦要更加雞賊。公元前203年,楚漢大軍在成皋對峙。楚軍一再挑釁,漢軍卻紋絲不動。眼看糧草快沒了,項羽直接跑到陣前辱罵劉邦,還派出大將想要和劉邦的人單挑,結果大將剛派出去,就被劉邦的弓箭手亂箭射死。可以說,劉邦此舉相當無恥了。而直到最後,項羽也沒能和劉邦單挑成。
縱觀整個歷史,打仗時大將單挑的例項少之又少,更多隻是在野史和小說演義中出現。這其實是作者一種製造戲劇衝突的方式,真實情況並不是這些大將想單挑,而是這些作者想讓他們單挑。
仔細想想,這種情況確實不可能很常見。古人有云“擒賊先擒王”,大將之所以是大將,他不僅僅是身經百戰,殺敵無數,經驗充足,更是軍隊士氣的定心丸。而打仗時倘若主將戰死,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戰爭的失敗了。
如果一開始就把大將派出去單挑,先不說對方會不會耍什麼陰招,就算是光明正大的單挑,輸了會很損士氣。尤其是兩方軍力差不多時,哪方士氣高,哪方就能取得勝利。而大將單挑無異於先把底牌攤開讓對方看,是十分不明智的行為。
說白了,古代戰爭主要就是一個保護雙方大將和統帥的博弈。多數情況下,這些關鍵人物不但不會去單挑,還會穿上層層重甲,身邊還配有專門的護衛隊戒嚴。可以說保護的相當到位,怎麼可能會自己主動去送死呢?
所以,不要再迷信電視劇和小說中的大將單挑了,歷史上幾乎不存在。即使有偶爾個例,那雙方也是老熟人才敢這麼玩。就像項羽和劉邦,兩人成為對手之前還當過結拜異性兄弟呢。而郭汜和呂布沒打之前,也曾都是董卓的得力助手,算起來還有層同事關係。
-
14 # 良哥GSLN
那是小說裡為了描寫戰將的勇猛和個性而虛構的,真實的古代戰爭根本不可能。應該是戰將在後,而衝鋒的是下級軍官帶領各戰隊。
回覆列表
這種事情肯定是有的,古代人打仗其實挺傻逼的,我經常聽古代的一些歷史,一些戰爭,我覺得以現代人的智商讓我過去統兵打仗,可能我做不了主帥,但是我做個參謀肯定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