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饒通州
-
2 # 黃藥師手記
為什麼中藥那麼苦?
首先,中藥不是隻有苦味的,一般來說,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澀、焦、淡、麻、鮮都是它們的延伸),之所以大多數中藥煮出來覺得是苦的,原因有幾點:
1、 因為苦味味道較重
苦味味道較厚,能掩蓋一些味薄的味道,比如苦味和甘味一起,苦味更重;
2、 人更容易記住苦味
人類在原始社會中,遇到過有很多有毒的物質是苦的,所以這個記憶就留存在進化的基因裡,排斥所有的苦味,即使這個苦味的物質並沒有毒。所以一旦吃到苦味的東西,本能的記憶就調動起來,加深對這個味道的印象。
3、中藥大部分是苦的
雖然中藥有酸苦甘辛鹹五味,但你翻遍中藥書籍也會發現,苦藥還是佔大多數的,能佔到70-80%;中藥中清熱解毒藥非常多,而清熱藥有很多都是苦寒的。
讓中藥沒那麼難喝的辦法如果實在不喜歡吃苦味,或者藥的苦味程度很重,到了難以入口的程度,那麼有幾個方法可以降低、減少苦味。
1、控制湯液溫度
湯藥的溫度冷卻至20℃-36℃之間,則可稍微降低苦味。
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6℃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
不過,湯藥高於38℃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應注意的是,中醫對湯劑的冷服熱服頗有講究。如解表藥宜溫服,祛寒藥應熱服,解毒藥、清熱藥宜冷服。有的中醫師往往會口頭交代或者在處方上寫明,所以,此時應把藥效放在第一位,不可只圖減少苦味而不遵守醫囑服藥。
2、避開舌部苦味區域
對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對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對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兩側,而對鹹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兩邊,口訣是:先甜後苦邊鹹酸。所以服用中藥時,可使用吞飲法,儘量使藥物不在舌根部停留,頭向後仰迅速嚥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嚥下。
但此法要注意的是,服藥時猛仰頭易致氣管嗆水,所以吞飲時也要格外注意,不要太猛烈。
3、喝完立即漱口
喝藥後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後喝適量(不用太多)溫開水,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也可用糖水漱口,漱口完把糖水吐掉。必要時可嚼塊口香糖,及時去除囗腔中的異味。
4、服藥時閉氣
一般來說,人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大腦接受到的是一種“綜合訊號”,而“綜合訊號”和較單純的味覺、嗅覺等“單一訊號”之間一般有較大的差別。當閉氣或者捏著鼻子喝一些較苦的中藥的時候,訊號單一,感覺苦味好像少很多。
但此種方法只是一種個人感受,根據每個人的感受能力不同,苦味減少的程度也不相同。
5、加矯味劑
讓中藥沒那麼苦的首選,現在臨床也經常用的,就是加入矯味劑。中藥方劑中,常用一種中藥來做矯味劑,這味中藥叫做甜葉菊。甜葉菊是一種甜度是食用砂糖的200倍,可卻含有極低的糖份的中藥,每一副藥中,加入3-4克甜葉菊,即可將很苦的中藥變為很甜的湯,且對藥效影響較小。
但是,此種方法需要醫生給你開出來甜葉菊,或者需要自己去抓。而且有的時候藥湯會變成又苦又甜的味道,也有部分患者並不喜歡這個味道。
注意:一些不建議的矯味劑:白糖、紅糖、水果、蜂蜜等。
為什麼呢?
1、影響藥效
因為每味中藥都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 辛、鹹五味,不同口味的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為了儘可能發揮中藥的藥效,最好不要加糖。
2、糖也有副作用
糖也是一味中藥,也有一定的禁忌範圍。比如糖的能量較高,容易引起胃酸,對於腸胃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禁忌。即使要放糖,患者必須先了解所服用中藥的性質。
從中醫基礎理論的角度考慮,白糖和冰糖性涼,而紅糖則性溫,一般清熱去火的中藥不可以放紅糖,而溫益補陽的中藥則不可以放白糖,否則會減弱藥性、阻礙藥物的充分吸收。
3、不利於長期健康
還有從人體健康考慮,對於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來說,也不建議加糖,會增加人體每日攝入的熱量,加重身體負擔,不利於康復。
對於吃苦藥的一些建議我們生的很多病,都是心病,五味對五臟來說,苦味對應的是心,而且我們飲食裡面缺苦味。
我們平時的飲食裡面,最不缺乏的是甜食,有的人還會吃點兒辛辣的,有些人還吃點水果,酸的。菜裡面都有鹽,鹹味也不缺。唯一缺了苦味。
所以懂點養生的人,或者有靈性、智慧的人,會有意識地補充一點兒苦味。他覺得吃點苦以後,能夠有胃口、舒服。比方說有些人會喝點兒苦丁茶;有些人會喝點兒苦咖啡;有些人還會吃點苦瓜,或者炒點苦菜。
苦寒藥大劑量用時,清火力度大,苦以瀉火,所以,如果你的藥大多是清熱瀉火藥,可能苦味會比較重。
苦味小劑量使用時,有一個作用是堅腎、堅陰——能夠把腎精鞏固住。
所以常吃一點苦味沒有壞處,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就是這麼來的。只是不要長期、大量的吃,苦寒太過,也容易傷胃。
-
3 # 杏林堂
這個問題還是對於中醫藥瞭解不多的原因,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中藥這麼難喝在古代就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很多人對於中藥的印象就是苦湯水。但是在古代還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第二,就是在古代有幾個經典的劑型的,那就是丸散膏丹儘管現在這些運用的不是太多了。這些在古代就是很好的解決中藥口感的問題的。
第三,就是現在中醫藥也有很多現代的應用,比如中藥的免煎顆粒,當然這個也是有一定口感問題的。還有就是中藥的大蜜丸、小蜜丸、濃縮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膏方、膠劑等等改善口感問題的劑型的。
第四,中藥感覺苦哪是因為疾病屬於實證的原因,大多數治療實證的中藥多是苦的。也有補虛類中藥,這一類中藥大多數口感還是比較好的,很多補虛類中藥也是舔的。中藥講究四氣五味,其中五味就是說的酸辛甘苦鹹這五中滋味,苦味比較特殊,所以大多數人都感覺中藥是苦的。
-
4 # 蜂藝
只要對症,解除痛苦,一口悶比長期病不快樂嗎?我自療的中藥都放糖,而且有特效,喝下去心裡很舒服,別人的藥我就不知道了。
-
5 # 使用者1939832084192
中藥再怎麼苦,也比不上醫院手朮麻醉劑過後的痛苦,中藥的苦,是苦盡甘來,麻藥過後的痛,是痛定思痛,痛完再痛。
-
6 # 3956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哇塞!良藥苦口利於病!補氣丶補血類藥不苦!不是所有病都是這類藥啊!!喝中藥都是狠心喝,不苦的藥又不叫草藥了!!!可以喝後吃點糖!!
-
7 # 資料完善度低
當然有辦法啦:
一,打成粉,打成水泛丸或蜜丸,就好用了。知道“六味地黃丸”麼?藥店有售,就是這麼做的。
二,將藥液濃縮成膏狀,加固形劑穿成糖衣片或膠囊。現代很多中成藥不就是這麼做的麼,如“感冒清”等。
三,將藥液濃縮加糖,做成“顆粒劑”即我們常說的“沖劑”。如“菊花顆粒”丶“玄麥顆粒”丶“石淋通顆粒”等等。
不過,辯證處方加減,一人一方是不可能的。喜歡吃那玩意兒你只好忍著吧。
-
8 # 覃俊益
甘草是味很甜的藥可以跟很多中草藥配伍,可以幫助解決中藥味苦。
建議人們多看本草綱木一書,可以知道很多中草藥的用途。
-
9 # 語亭
不同味的藥物具有不同的作,而味相同的藥物,作用有共同之處,辛: 能散能行,多用於治療表症和氣血阻滯的病證。甘: 能補、能和、能緩,多用於治療虛證,或緩和疼痛及和解藥物毒性。酸 :能收、斂,多用於自汙、盜汗、洩瀉等。苦 : 能瀉、能燥,多用於實證、溼證或上逆笞。鹹 :能下、能軟堅,用於便秘、痞塊祭。中藥是用氣、味治病的,苦口是涼藥!
-
10 # 定志丸
中藥湯劑不是美食。中藥的酸甘苦辛鹹淡味幾味,利用五行相生相剋關係來治身體的偏性。如果太苦,吃點陳皮來緩解一下也可以。良藥苦口利於病。
-
11 # 紅旗漫卷西風85270121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儘管中藥味苦,但是當人生病了經過資深的中醫找出致病的原因,然後辯證施治,調理五臟六腑,真正做到釜底抽薪,藥到病除,就是藥的味再苦也是值得的。
-
12 # 捷元堂骨傷科
這種為什麼“中藥這麼苦”的說法不贊同,可能你還不悉中藥,中藥有四氣五味,根據該用之需配伍而成,凡用藥以體病所需之藥,味,性,功,能,而用,
你該用何藥須擇藥而治,
-
13 # 天道海納
中藥的味道主要有酸、苦、甘、辛、鹹,苦味的中藥作用主要具有清熱解毒下火的作用,如果不苦就沒有這個作用,因此,良藥苦口利於病,喝這類中藥,最好不要加糖,以免降低藥效。喝湯藥時,一般大口大口地快速喝進去,比較好受一點;如果慢慢小口品嚐似的喝,就會感覺很苦的。一般補益類中藥不苦好喝很多。
-
14 # 隱居林中85466304
並非中藥湯都是苦的。只是病情的需要配伍的中藥決定的。中藥的味性決定藥的味道,希望喝藥湯的朋友能理解,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能早日恢復,請忍一忍,把藥喝完。
-
15 # 浪漫小男人
覺得中藥苦?回頭你再吃西藥的時候把藥片嚼嚼、把膠囊掰開倒嘴裡,一天天的,還閒中藥苦,你還是病的不重,應該病的直接住院、輸液就不苦了,都病了還得瑟,我身體好,你吃黃連我也覺得是甜的
回覆列表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這是指中藥而言,打個比方說,你在家下了一碗掛麵湯,不放鹽,你喝的都很難喝。
是現在中藥配方顆粒,幾年前就出來了,但是由於國家政策沒有放開,不讓它普遍使用,但是個人要抓幾副藥還是有的,淘寶網上也有。將來真正放開了,也就方便了,有自動配藥的機器,根據大夫的方子調好比例,它自動就包裝到一起了,你說的這情況,實際上已經實現了。
通常的方子配出來中藥顆粒喝的還可以,但是如果說你嫌口感不好,多少放點蜂蜜,或者是白糖紅糖,這個中藥顆粒的味道可以,隨著你喜歡的改變,現在各個大城市裡邊都有中藥顆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