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天晨書法
-
2 # 本心堂書法
書法的最高境界離不開:師古、師心、師自然。
師古不只是學習古人的技法,還有歷史文化背景,書法發展演變,學習歷史文化對書法提升很重要,知古察今;同書法學習,還需要師法自然,需要心法合一,大凡佳作皆是師古、師心、師自然而得。
-
3 # 天山君1
說白了,中國書法玩的不是技巧,玩的是你對哲學的領悟。
何為哲學的領悟,簡言之,幾對道的領悟。
世間萬事萬物無不由道而衍生,所謂道生萬物。道的形態是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
當然,書法藝術的最高追求便是對道的理解和表達。每個人心中有對道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直接相關於個人的文化精神修為。
-
4 # 孤獨D時代
文化,在書法的角度,應該有兩層意思。
1,技法本身就是文化,是有傳承的文化。
2,書寫內容,表達的思想,是文化。
當然,這兩層的文化都有高低之分,只有高水平高境界的兩種文化的結合,才是珍品。
當然,提問者所說的文化,應該是指後者,也就是書法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我承認思想傳播的重要性,但到了藝術層面,實現手段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為了更好的傳播思想,需要藝術手段加持,有了藝術手段加持,傳播思想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是事倍功半。
無論戲曲,音樂,繪畫,還是書法,內容所表達的思想,也許就是哲學上幾句話的事,但是為了更好的傳播這幾句話,讓人們理解這幾句話,人們把這幾句話變成了藝術作品,透過藝術作品的流傳,思想得到了傳播。這本來也就是藝術的目的。
藝術,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而要想使人們的思想都達到哲學高度,難乎其難,藝術要努力!
-
5 # 中州耕牛堂主
歐陽中石先生說,書法,書寫的是文化。但書法又包括技法。書法技法又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
我認為,說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是對的,但不能刻意的把書法的技法與文化割裂開來。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把文化分為兩類:即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 、藝術、政治、經濟、倫理 、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
我們釐清了文化這個概念之後,就明白了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個道理了。
學書法,進行書法創作,既是書法人的精神活動,也是在創作精神產品。既然是創作精神產品,那麼書法的技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書法人創作的書法作品,顯然讓自己和他人在欣賞書法作品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精神活動、精神產品,即文化。如果書法作品中沒有沒有傳統的文化支撐,沒有傳統的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的表現,這樣的書法作品雖然是透過精神活動創作出來的精神產品,但沒有藝術觀賞性和藝術價值的存在,這樣的書法作品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化嗎?
-
6 # 乾得堂
書法中的文化,主要由社會環境,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的參與程度共同提供的作品內涵。從《蘭亭序》,《祭侄稿》,等書法作品中都可以見到,社會環境,社會背景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刻程度。作為藝術,它的本質所體現的就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具體構成了藝術作品中的深刻內涵一一文化。從這一角度講,書法內在的文化精神與文化思想,則可以講決定了書法作品的歷史地位。當然,書法中的文化,也涵蓋了技法與功力,以及掌握運用的能力。(書法自寫)。
-
7 # 詩夜城主
要討論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個問題,個人認為這還要從書法最早期的特徵和用途說起,其中,甲骨文的鍥刻屬性是早期書體的基本特徵,商代甲骨文筆畫多纖細方直、遒勁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於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變化多樣,章法參差錯落,整體具有一種雄渾之美,
值得注意了,甲骨文就開始講究章法了,然而章法和筆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可以把筆法理解為技法,技法是可以“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技術,但是到了西周前期,甲骨文逐漸走向整飭,字形普遍偏小,且出現了較多的弧形筆畫,也就是說書法的技法(筆法)是可以改進的,至少在書法未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之前,
最早期的書法用途,也就是甲骨文的用途,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對占卜過程的記錄,由敘辭、命辭、佔辭、驗辭四部分組成,很顯然這“四辭”都是一種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字的誕生,人類文明就開始誕生了,文明必然和文化有關,而最早期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書法,所以書法一開始就是文化的象徵,
當書法逐漸擺脫實用性的束縛,形成獨立的藝術之後,也就是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全部產生併成熟之後,書法的筆法(技法)便成型,這也是筆法千年不變的原因,文字中的“點橫豎撇捺,一筆一劃”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可變動了。畢竟文字的結構不是兒戲,可以由著自己的個性來擅自更改,
換句話說,書法的筆法(技法)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任何一個書法家只好繼續追求屬於書法的最高境界,毋庸置疑,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然而文化屬性非常廣泛以及深遠,比如書法可以讓人修身養性,這也是書法文化的一種體現,“筆墨”的精髓也是書法文化……,綜上所述,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
8 # 山東廚子
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看到這個命題,頗為開心,因為這剛好是我最近練習書法過程中,深入思考的一個深刻體會!
且不長篇大論文字歷史及書寫筆法,單從歷史上遺留的法帖來看,書寫者無不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王羲之《蘭亭序》,拋開書寫筆法,序文也是是一篇美文,有情景,有感慨,有思考!《祭侄文稿》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文筆老辣,催人淚下。《寒食帖》、《蜀素帖》,也是東坡和元章詩文佳作……由此而想,為什麼當今沒有真正的書法家,因為練習別人的帖子,書寫別人的詩文,又如何能作出感人的作品來!
因此,真愛書法,必與文化素養同進,要能書法,又能作文章,方能在書寫技法與作文的妙閤中產生真正好的作品來!
-
9 # 鑑水漁翁
中華書法,發展到宋代,已是極致了,後人已經很難超越。文字是詩詞歌賦的載體,但就是寫字,不要稱什麼書法。字是門樓書是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張九齡,王勃,王昌齡等都沒有書法傳世,但並不影響他們的詩流芳千古。歷史上就那麼幾個書法家,可稱師表。我也天天寫,天天練,但絕不屑寫那些厚德載物,天道酬勤,和別人的詩詞。民國以前讀書人首先要把毛筆字寫好。你不寫好,根本不算讀書人,字差應試直接淘汰。你字寫得好是基礎,但最終考的,還是你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秀才寫字能壓死現代大師的原因。舉個例子,黃金榮,杜月笙,大流氓,是吧?他們不是讀書人,但他們寫的字也讓現在的書法泰斗汗顏。那他倆是否稱得上書法家?
-
10 # 翰墨書道
對就是文化,因為書法有了文化的潤澤才有了藝術性的生命力。書法雖然有法,法實際上是基礎,是書法的形式而不是內涵和,文化才是書法藝術的內涵或內在精神。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僅僅是指寫文章,在書法上其理也一樣。文化修養的豐富和深刻,可以讓我們避免盲人摸象的囧境,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書法家的作品,同樣會使書法作品中表現出的書法的個性與審美內涵豐富全面。
我們常說字乃心畫,有什麼樣的心胸就要什麼樣的氣質,作用於書法就是作者的風格與情感的表達。可以這樣說,書法和一切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因此多種藝術形式也可能集於一身,所以古代有不少的書法家首先是大儒如蘇東坡等,沒有文化的真正意義上書法家是不存在的,歷史上能夠有作品留存現在的書法家莫不如是。所以,現代人學習書法不僅要做好書法技法與理論與實踐的功課,文學和詩詞歌賦也是必修課。
實際上文化之上還有統領文化的一門大學問——哲學,藝術的真正的最高理論體系是哲學,包括美學。書法要想到達更高的境界除了文化課的修養還靠哲學的修為而成。有了哲學認識的高度,才有書法藝術的大境界。
-
11 # 琴音萬古
華人抽象思維審美是形.神.氣三者統一。哪能是有形無神?氣而生形,氣由“道”生。神者是道的演化,知此你說呢?
-
12 # 周維祥書法
謝謝千千千里馬邀請回答問題,《為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首先抱歉,最近忙一點,教一部分學生寫對聯,教一部分學生硬筆,回答一下問題——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因為,文化是人們鳥瞰廣闊的視野,可以登高望遠,是《帥》才,技法再好,只是《匠》才,
回覆列表
中國的文化藝術,不論琴棋書畫,都是師法古人。在古人遺存下的作品中去體會真意,進而化用於自身,進行新的體會和創作。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引導,並非只是臨古人如何像,而是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格局,審美有一定的格調。
現在書法的學習,比古人學習書法材料更多,工具也更便利,但是卻難以有比肩古人的作品。如果說書法的學習就是臨摹的功夫,那顯然現在條件要比過去好太多。要知道過去經典碑帖大多在內府,流傳出來的碑帖即使有也都是反覆的拓本碑刻,能看到最好的清晰版本碑帖的人並不是多數。
而我們現在,書法國畫已經不僅僅是愛好,更有許多專門的機構和學府,書法愛好者之人數恐怕比古代善書者和書家加一起都多。但是貌似條件更好,卻鮮有獨到作品問世,反而亂象叢生,各有炫奇古怪,無法直視。
書法真的學習方法就是臨帖背貼,進而打散重組嗎?我們,比古人到底少在了哪裡?
明代畫家李華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道出了箇中道理:
大都古人不可及處,全在靈明灑脫,不掛一絲,而義理融通,備有萬妙,斷非塵襟俗韻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輩學問,當一意以充拓心胸為主。
明 李華 《雲山飛瀑圖》
李華說出了關鍵所在,我們和古人缺少的,其實是思維的格局和審美的格調。“靈明灑脫”決然不是臨帖背貼可以達到的。臨帖只是一種對材料的熟悉,更關鍵的是教師的指引,古人的藝術教授者,一定是審美高超而思維超邁之人,藝術畢竟是人傳人,技術只是將其外化而已。
人的思維和審美角度,才是更加關鍵的,教師應該傳授的,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思考,如何感受。衛夫人能教出王羲之,決然不是讓其記住筆法的舊有模式,而是在掌握技術的同時,感知天地,思考個中道理。看衛夫人的《筆陣圖》的比喻,就知道她是以為取法自然而啟發學生的教師。
衛夫人《近奉帖》
而傳為王羲之所作《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的比喻,更是把書法比作了攻城陷陣的戰場,可見王羲之活學活用,理解了書法靜態背後的動勢之原理。書法本身並非墨跡,而是透過墨跡體現動感,這個動感若能相印,則是由此看這個人的氣象。
有的人寫字,精美有餘,感之則無後續,如同雕飾,雖然一眼美觀卻耐不住看。有的作品雖然不甚端正,卻可以讓你的目光留住更多的時間。故而,古人側重法度之外,更重“風神”
李華所說“不掛一絲”是說真正領悟其精髓後,則無需把形式牽掛在心裡,因為"義理融通”明白了道理,知道了觀察視角,則應該忘卻舊有形式,以己意建立新的模式。這和莊子所謂“得魚忘筌,得意忘言”是一理。
王羲之《上虞帖》
藝術並非是公式化的,也不是理念和技術的拼湊,藝術的關鍵在於知性和感性的融合,且要在一定的度中構建動態的富有生機的平衡。這也就是李華所說古人“備有萬妙”的道理。藝術是一種感知能力,而感知與理相通,則可以立即達到,且明曉所有可行方法。
這種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衍生是完全不同的。藝術若被邏輯去分析,則是一堆無生氣且無法付諸於實踐的花瓶。雖然解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做起來難免差強人意。審美的格調高低,在於對藝術的本質瞭解多少,進而才能從一個高格調的感知渠道去感受古人,體會妙處。
而格局則是思維的眼光和觀察尺度,古人要讀史,所有的事情都是從歷史格局中取看待。古代文人若非飽學之士,也懂治國平天下之道理,即使力有不及,心中也是由此格局的。胸有丘壑萬千,看人間百態,自然會從規律上入手。
王獻之《廿九日帖》
所以古代文人書法,更多的是看趣味和胸襟氣象。格局不是一個明晰的指標,但是下筆落墨即見高下。相傳曹操考兩個兒子,出對句為“風吹馬尾千條線”,曹植即對為“雨打羊毛 一片氈”,而曹丕則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格局立見高下。
什麼是格局,一是觀測角度,二是宏觀程度。曹植雖然工整沒有技術問題,而其意象狹小,只為對而對,而曹丕所對則是從天上的角度,視覺感覺宏大而有氣魄。若書法或藝術者沒有大的胸襟格局,下筆自然會陷入萎靡,即使端正卻沒有味道。
斷非塵襟俗韻所能摹肖而得者。因為俗人只懂臨摹端正,卻不知背後格調格局,能學其表卻難以得其意,古人看到一幅好的書法,感受是:“胸次永珍,佈置模範。想見神遊八表,道冠一時”——趙構《翰墨志》
趙構《洛神賦》
藝術的創作來自內心自發的熱愛和靈感,其實任何問題都是系統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和藝術其實是不能分開的,因為人是合一的。除卻技術之外,更重要的內在系統,則是審美的格調和思維的格局,這就是為什麼李華說“以此知吾輩學問,當一意以充拓心胸為主”
岳飛《前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