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照根

    的確是典型的二種對立大觀念。天皇沒有權,天皇無意義。另一種天皇沒有權,天皇才有意義。“天皇”有權才有意義,所以換王如走馬燈,殺來殺去,殺得天昏地暗。“天皇”無權才有意義,萬世一表,傳至今凡156世。

  • 2 # 釋懷自然

    天皇制是指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制度,而日本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從日本現行憲法看,天皇只是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是日本的象徵和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徵。

    天皇及其家族受到優厚的待遇:首先無就學、就職和生活上的壓力,有專門的警察保護他們的安全,有一千多名國家公務員組成的宮內廳照顧日常起居;其次,可以免交所得稅,日本《關稅法》規定“天皇和皇族用品免除進口關稅”;再次,起居的皇宮和各地的離宮、別宮的修葺,都是花國家的錢。可以說,天皇及其皇族是世襲的“國家公務員”,只要日本這個國家存在,天皇和皇族就會存在。

    在日本歷史上,有藤原氏、平氏、源氏、北條氏、足利氏、織田、豐臣、德川等都有姓氏。但唯獨日本天皇無姓氏。原來天皇不屬於任何的氏族。這樣一來,無論什麼氏族奪取了政權,都沒有必要與天皇家對抗。

    當然,天皇沒有姓氏,也可能是天皇家血統門第也是模糊不清的,會從人間社會脫離。是人又非人,是神又非神,具有人性和神性。

    那麼,日本天皇世襲製為何能延續至今呢?

    首先,日本天皇制歷經三個階段。

    古代天皇制。在日本,天皇這個稱號古已有之,從七世紀至1868年明治維新的1260年間,經歷形成、興衰和衰退三個階段。

    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啟動於聖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於孝德天皇(645--654年)與天智天皇(668--671年)的大化改新時期。

    興盛期是從壬申之亂(673年)到應天門之變(866年)。期間,日本仿照中國唐王朝,從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樹立了天皇的絕對權威,使日本成為法律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天皇,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又進一步加以鞏固和完善。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衰落期自866年應天門之變起,長達一千餘年。期間,皇室頹廢,藤原氏掌控政權。為從外戚手中奪回王權,朝廷不得不借助於武士集團的力量,導致了平氏武士集團控制皇室的局面。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挾天子令諸侯”。

    近代天皇制。1868年,明治天皇實施“明治維新”,開創了近代天皇制。1889年,明治政府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擁有“統帥陸海軍”、“任免文武官員”、“召集帝國議會、令其開會、閉會、休會、及眾議院的解散”等一切大權。

    天皇制的代表和國家的最高領袖都由天皇擔任,掌控國家的一切最高權力。日本天皇制轉變為專制主義,天皇成為全國最大的地主、資本家和軍事首領。

    繼位的大正天皇全面繼承近代天皇制並予以強化,昭和天皇則進一步加以完善並推其至極端。1945年日本戰敗,近代天皇制轉為天皇僅具象徵意義的現代階段。

    戰後天皇制。1945年日本戰敗,在美國等壓力下,日本民主改革後廢除舊天皇制政治體制,建立起現代天皇制。《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作為國家元首屬於“日本國之象徵,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只能行使本憲法規定的關於國事的行為,沒有關於國政的權能”。且天皇“關於國事的一切行為須有內閣之建議與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

    其次,日本天皇多數時間“統而不治”。

    自七世紀至1868年明治維新的1260年間,天皇多數時間“統而不治”。中國最早詳細記載日本皇室世系的是《宋史·日本傳》,這也是第一次記載日本天皇一姓傳承的資料。對於造成中日兩國帝制不同的原因,黃遵憲在其著作《日本國誌》中認為:因為幕府將軍等實際握有權力者“蓋既己居其實,不必爭其名……而王室一線之延,正賴以不墜。”

    實際上,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統治權威,就是一個統而不治的政治工具而已。大氏族長們、大臣、皇族、外戚、太上皇、將軍、武士、元老、重臣和軍閥等,都曾利用其權威“統治”日本。當時的日本不存在像中國這樣以“天”或“天命”這種超越人自身的抽象的支撐權力的思想。日本社會基本是以祖先和子孫,君主和臣下這種以系譜、血統關係而形成的。從歷史上看,不管是藤原氏還是德川氏,每個時代的當權者都是天皇或是天皇的家臣。

    再次,神權“保護”世俗權力。

    日本的原始宗教意識也經歷了萬物有靈、祖先信仰和至上神信仰等階段,不過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形成以天照大神為主神的神統。日本天皇之所以能夠被神化,主要與日本神祇信仰的核心--祖神信仰有關。

    大化改新後,據《日本書紀》載的肇國神話,強調天皇家族的氏神、祖神是天照大神,歷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嗣和繼承者。

    新天皇即位時,除世俗的即位典禮外,為了神化天皇,還要舉行非公開的、面向神靈世界的“大嘗祭”儀式。神化天皇的高峰期是七世紀後半葉天武天皇時,當時正是律令制國家建設的鼎盛期。

    至八世紀後半期,孝謙天皇在位期間,和尚道鏡得寵,權傾朝野。孝謙無子,為定後事,派和尚清麻呂為特使,到宇佐八幡大神宮就皇位繼承聽取“神諭”。而道鏡暗示清麻呂,所謂“神諭”就是讓他繼位。但清麻呂卻不為所動,聽取“神諭”後,回奏說神諭是“我國家自開闢以來,君臣既定,以臣為君之事未曾有也,天之日嗣必立皇胤,無道之人宜早清除”。

    次年,在貴族集團的擁戴下,天智天皇之孫光仁天皇繼承王位。

    從清麻呂傳達“神諭”這件事可看,貴族集團裡只有日神後裔、擁有神聖血統的皇族成員,才有資格成為天皇。“這種把日神作為祖先神的信仰方式,實際上意味著神權對於俗權的合法性保證。祭政合一的神權政治在日本早期地域國家開始萌芽,到大和統一政權時最終成型,此後一直影響著日本社會歷史的發展。”(王健《“神體儒用”的辨析: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

    春秋時期,墨子創作商湯放桀和武王伐紂的神話故事達到高峰。秦漢以後,“帝王世系及其受命是讖緯的中心思想內容,其要義是論證漢政權之合法正統地位。其他內容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思想而展開。這一思想內容對於儒學和經學有所承繼,更有所發明,它們一起構成了中國歷史文明早期尋求政治合法性的思想歷程,其影響至今仍綿延不絕。”(曾德雄《讖緯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

    實際上,天皇制能一直延續下來,還與各種各樣的因素、形態相關。如今,日本民眾將天皇看做國民統合之中心的觀念,是因為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和權威。

  • 3 # 看熱鬧r不嫌事大

    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安心的當好自己的國王,子孫後代每天都有國家非常豐盈的補貼零花錢,想想就激動好嗎?袁世凱也想這樣給子孫留個金飯碗,可惜了沒留成。

  • 4 # 惠舒旅社老闆

    一種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日本是狼性民族,需要的是一種凝聚力。我們不應該羨慕的是日本的馬桶質量,而應該學習日本的凝聚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更強大,來對付強大的野狼,自然馬桶質量也會提高的。

    恨、羨慕不是辦法,強大是硬道理。

  • 5 # 吉月文

    這要從兩個階段來看。

    從古代階段來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儲存天皇制度最主要的原因。日本的古代階段的社會制度和歐洲非常相似。都是封建領主制,並且都是二元制。也就是除了封建領土之外,還有一個獨立在這個體系之外的另外一套權力體制。歐洲尤其是西歐是天主教教會,在日本就是天皇制度。兩者的功能其實也具有相似性。從領主方面來看,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天皇,都會為其自身提供權力上的宗教基礎。從基層的中下層民眾來看,天主教會和天皇都提供了一種宗教信仰,具有精神撫慰作用。

    近代以後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倒幕運動當中,中下層武士,新興的商人和地主階層,以及地方實權派封建領主,和天皇達成了一個政治同盟。成功以後,天皇得以分享政治權力。但顯然也沒有成為日本實質意義上的權力核心。軍部是日本近代真正意義上的權力核心。但是在倒幕運動之後,日本國內推行明治維新的時候,社會環境並不安定,高頻次的社會反抗運動,使得日本極為需要像天皇這樣一個能夠凝結全體國民的思想象徵。所以從近代以來,天皇的思想地位和宗教影響力不斷強化。軍部雖然是事實上的權力核心,但從來不以自身名義向外發號施令,總是在天皇名義下下達指令。到了日本戰敗投降之後,天皇制確實一度處於危急之中。這個時候,日本的很多政治家向美國提出,不能清算天皇,否則以當時日本的社會情況,極易引起社會動盪。美國在綜合考慮了現實,以及之後出於扶持日本作為對抗社會主義橋頭堡的原因,保留了天皇制度。此後,日本天皇雖然依舊是右翼勢力尊崇的核心人物,卻不再掌握實質性的政治權力。所以從近代以來,日本天皇的主要作用就是其宗教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龍牙之刃+狗牙組合dps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