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衛填

    宮中與府中相對關係。

    宮中,指的是朝廷的辦事機關;府中,指的是丞相府下屬的辦事機構。級別不同。兩漢時期,丞相可以“開府”,設立丞相府及下屬各個辦事機構。

  • 2 # 公子小悅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宮中、府中兩者都是機構

    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

  • 3 # 木山文

    這句話的意恩是:對內廷的親信和政府的一般官吏都要一樣的看待,凡是賞善罰惡,大家一樣,不應該有什麼差別。

    在這裡,宮中,府中,是相對的。宮中:宮禁內區中的侍從。他們要不是親信,也是較親近的人。而府中,則是丞相府中的官員。相對而言,是較為琉遠的。所以諸葛亮要強調對他們一視同仁,在升降,獎懲上,不能感情用事。

  • 4 # 小刺蝟的吉他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乃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句,這裡面的“宮中”指宮廷的近臣,“府中”指丞相府的官吏。

    這句話的意思是,宮廷的近臣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在賞善罰惡時,不應該有所差別。

    故而,“宮中”與“府中”在這裡既是相對的也是並列的。

    說相對,同樣是臣工吏員,這裡有“宮”和“府”的人員所屬區別,說並列,無論“宮”還是“府”中人,都是蜀國的臣工吏員,其所面對的法令制度是統一的。

    至於諸葛亮在這份千古流傳的奏章裡要把“宮中”和“府中”明確地提出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前出師表》裡面寫的很清楚,“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這在《三國志》裡面有明確記載:“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在諸葛亮生前一直稱其為“相父”,蜀國軍政大權悉數由諸葛亮掌握,丞相府基本就是朝堂無二。

    所以,諸葛亮提出“宮中”和“府中”的說法,原因藉此,這也是諸葛亮政治智慧的體現,專權不擅權治國不藏私。

  • 5 # 一兮512

    宮中府中分別是指為皇帝辦事的人和為丞相辦事的人,這是兩個明顯不同的層級,不存在相對或並列,但諸葛亮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明顯是並列的,意思是說皇帝啊,我就是去伐魏了,你對待你的人和我的人要一視同仁。

  • 6 # 匯侃

    宮中指後宮,府中指相府,也可說是後宮和前朝。.文中諸葛亮在北伐前勸諫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當時後主親近後宮中的宦官,疏遠朝中賢臣。這裡並列出宮中和府中,就是此意。

  • 7 # 深圳鄭海洲

    詞性上是並列關係。朝迋和相府有政治上的從屬關係,不影響詞性並列,蜀漢政出於朝令出於府,這裡所表達的意思是朝迋和相府都關係著蜀國命運,是一個整體。有如“長槍短劍”,不因劍短就不能與長槍並列。槍支彈藥,彈藥是和槍支並列的,不因彈藥是槍支的消耗品而否定並列。外套內褲,不因內褲是穿在裡面就不能與外套並列。

  • 8 # 石丞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重讀了幾遍《出師表》,個人認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裡面的“宮中”指宮廷的近臣,“府中”指丞相府的官吏。二者既是相對的又是並列的。

    劉嬋認為宮是內府是外,所以宮中府中是相對的。

    作為相父,諸葛丞相對劉嬋應該是瞭如指掌了。正是諸葛亮深知劉嬋不能同等對待,所以在奏表時,特意的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在諸葛丞相的內心裡,劉嬋是偏私於宮中的,這也一定是史實。原文中後邊兩句能證明這一點,“不可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內和外也恰恰確立了宮中和府中的對立關係。

    諸葛丞相“俱為一體,不宜異同”把宮中府中並列起來

    諸葛丞相強調,宮廷的近臣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在賞善罰惡時,不應該有所差別。諸葛丞相之所以這樣強調,就是看清了劉嬋對宮中的偏私。旨在透過表奏,能讓劉嬋有所悟有所改。可謂苦口婆心分寸有度。

    諸葛丞相將宮中府中並列在一起,有不藏私求嚴管之意

    “宮中”指宮廷的近臣,“府中”指丞相府的官吏。那麼,諸葛丞相無疑是府中的代表,劉嬋是宮中的代表。離開府中北伐遠征,諸葛丞相在表文中流露出懇請劉嬋能像管理宮中一樣,嚴管府中,簡而言之首腦不在不需要情感關照。仔細品讀,此處充分體現了諸葛丞相顧大局不藏私的政治智慧。

    小結

    回到問題中來,正是因為在劉嬋那裡,把宮中府中視為相對的內與外,故此諸葛丞相才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又把二者並列起來。

  • 9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蜀漢丞相諸葛亮認為這是一個討伐曹魏的大好時機,趁著曹魏新君剛剛即位之際,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在出發之前給劉禪上書《出師表》,也稱作《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並列。

    《出師表》中“宮中府中”的“宮中”指的是蜀漢大朝廷內的官員,“府中”則是指諸葛亮丞相府的官員,可以稱為諸葛亮設定的“小朝廷”。兩者有較大的區別,“宮中”官員是朝廷選拔任用的,“府中”官員則是諸葛亮“開府”後自己選拔任命的,並不透過蜀漢後主劉禪,只是通報給他而已。(諸葛亮《前出師表》書法)

    “開府”和“二重君主關係”。

    “開府”辦公是指在皇帝的特許之下,手下大臣可以開設府衙,自行選擇下屬官員。“開府”意味著可以開府的官員權力擴張,有了朝廷的一大部分人事任命權力、朝廷大事的參議權,在三國時期能夠開府的人幾乎都是權傾朝野的人物。如:

    猶加稠及郭汜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皆參選舉。(《三國志.董卓傳》)

    這裡提到是董卓的部下李榷仿照郭汜、樊稠二人都“開府”了,和東漢的“三公”並列,合成“六府”。六府有什麼權力吶?最主要的體現是人事任命權、朝政參議權,地方上的主要官員(如刺史、州牧等)都有這“六府”提請的人擔任,因此在一些主要地方人事任命時會大打出手。

    傕等各欲用其所舉,若壹違之,便忿憤恚怒。主者患之,乃以次第用其所舉,先從傕起,汜次之,稠次之。三公所舉,終不見用。(《漢獻帝起居注》)

    李榷、郭汜、樊稠三人推舉的人員如果漢獻帝不予任用,他們就發火威脅。於是漢獻帝搞了一個人員任用順序排名,李榷推舉的人排第一、郭汜第二、樊稠第三,至於東漢“三公”提請的人事任命基本毫無用處。漢獻帝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一切聽命於權臣。(曹操與漢獻帝,諸葛亮與劉禪劇照,“開府”意味著“二重君主關係”,有很多臣子既效忠於皇帝,也效忠於“開府”之人)

    諸葛亮何時開府?

    公元220年,曹丕脅迫漢獻帝“禪讓”,自立為帝。第二年的七月,劉備手下都勸說劉備也登基為帝,不過劉備沒有答應。諸葛亮同劉備講故事,說的是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耿純勸說劉秀登基為帝一事。大概的意思是眾人追隨劉備為的就是攀龍附鳳,取得功名,如果劉備不稱帝,眾人可能都散夥歸家了,於是劉備就登基為帝,大賞群臣,各有所得。

    諸葛亮在這一年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但是沒有“開府”,劉備限制了諸葛亮的權力。畢竟“開府”意味著權力極度擴張,幾乎和“皇帝”等同,有了自己一套人馬,類似於“小朝廷”,曹操就是這麼幹的。

    劉備臨終之際也十分擔心諸葛亮取代自己的兒子自立,於是在病榻之上試探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沒有什麼異心,他掌握了劉備死後蜀漢的最高權力,於223年7月“開府”了。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意味著諸葛亮完全控制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去世之後,如蔣琬等都是出自諸葛亮“丞相府”中屬官,從而登上蜀漢臣子的最高位置,也相繼“開府”了。諸葛亮開府時,蔣琬擔任諸葛亮得到東曹掾。(劉備託孤劇照,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開府”辦公)

    《出師表》中的“宮中”和“府中”是什麼關係?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諸葛亮是蜀漢朝廷中級別最高、權力最大的官員,等同於曹操之於漢獻帝。最大的區別在於曹操想篡奪天下,而諸葛亮忠心輔佐幼主劉禪。

    根據蜀漢的從屬關係,“宮中”指的就是朝廷官員,諸葛亮就是朝廷中的一員,“府中”則是諸葛亮自己選拔的一大批官員,歸自己任命、管理,兩者是從屬關係。如果就曹操丞相府和東漢朝廷來說就是並列關係,曹丕自立為帝,就是用曹操原來的班底,取代了東漢朝廷的官員。

    權力的運用才是判斷兩者之間關係的關鍵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10幾歲的小孩可以學習什麼藝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