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細雨話江湖

    最初的目的就是找到匈奴的另一個死敵大月氏國夾擊匈奴。消除漢朝的威脅。絲綢之路是張騫發現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開闢出來的。設定漢四郡。金昌武威張掖敦煌。西出陽關。開疆拓土。經營西域。方有今日之西北廣闊國土。具有跨時代意義

  • 2 # 心想事成63582887

    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當時匈奴控制著西域的大部分地區,漢王朝通西域的路線也受匈奴控制,行進非常艱難,途中還被匈奴抓住,到西域後,西域各國有的不敢得罪匈奴還有的小國如大月氏等國在匈奴的壓迫下遷往別處,不想和匈奴發生戰爭。第一次出使西域沒有達到目的,只是對西域增加了,瞭解。後來又去了弟二次,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匈奴已經被漢王朝打敗,西域各國也擺脫了匈奴的統治,而且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進漢王朝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並且第二次出使西域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中原的磁器絲綢等物品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馬,香料及水果等特產也傳到了中原,西域各國紛紛譴使來漢,開始了廣泛的交流,出使西域的目的第二次達到了!張騫開闢絲綢之路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絲路,被稱謂鑿空之旅,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

  • 3 # 八卦歷史課

    張騫一生共有2次出使西域。一次發生在公元前139年,當時他還是個25歲的小夥子,除了出人頭地的滿腔熱血和雄心,一無所有。另一次發生在公元前119年,當時他已經從博望侯的巔峰位置上跌落下來(因為貽誤戰機),又一次成為了庶民。兩次出使西域,前後相距20年,目的、任務、達成的結果都不同,過程、難度和意義也有差異。

    對於張騫個人來說,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恐怕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建功立業。不要笑,好男兒憑自己的勇氣、膽識和才智去建立一番功業,在當時本身就是最大的動力(比如投筆從戎),也是光榮的,這事兒古今大同。

    而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卻並不是建什麼絲綢之路,而是聯合月氏打擊匈奴。當時漢朝的情況,文景之治已經儲備了大量的國家財富,白登之圍的恥辱卻未血洗,漢武帝登基不久,年輕氣盛,決心要幹趴匈奴,永除邊患。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得知西域正在鬧糾紛。原來月氏人趕跑了烏孫人,佔領了他們的土地。然後匈奴人又過來對月氏人大殺特殺,甚至把他們首領的頭顱做成了酒器。首領的兒子非常憤怒,發誓要報仇,但苦於有心無力。

    漢武帝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果聯合月氏人去打匈奴,贏面很大。所以他招募了同樣渴望建功立業的張騫,去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使團出發了,其中有個“胡人”堂邑父願意做他嚮導,給張騫使團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張騫在西域的途中還是被抓了,匈奴人把他軟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9年多。

    不過張騫在匈奴的圈養生活過得還不賴,匈奴人給他了安排了妻子,生下了孩子,讓他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偶爾還可以去打打獵,縱馬馳騁。匈奴人唯一的要求,是希望他歸順,為匈奴效力。張騫當然不肯啦,在一個風淡雲清的日子,張騫像往常一樣出去打獵,然後就逃了(匈奴:十年都收不了你的心…)。

    這次張騫沒有被中途逮到,他假裝成匈奴人的樣子,掩人耳目,在匈奴人的地盤上溜達溜達,然後折返,噢不,奔向了月氏人的所在(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然而,此時的月氏人已經不想報仇了。

    更倒黴的是,張騫非但無功而返,而且在返回長安的路上,又一次被匈奴人給俘虜了…他以為羌人的地盤匈奴人不敢亂來的,誰知道羌人早已經淪為匈奴附庸。不過奇蹟的事,這次匈奴人又沒殺他,而且還把他以前的匈奴妻子還給了他,讓他繼續好好生活。這次張騫學乖了,趁著老單于病故,攜家帶口逃回了長安(公元前126年)。

    張騫也確實為漢朝在打擊匈奴的軍事行動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也正因此,張騫得以封“博望侯”。然而,在一次和李廣一起的牽制性軍事行動中卻遭遇了慘敗。張騫爵位被奪,又一次變成了平民(張騫:人生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公元前119年,漢匈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從此匈奴遠盾,不再威脅漢朝。也就在這一年,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這一次,他帶上絲綢、瓷器、茶葉、幣帛和一個300多人的使團浩浩蕩蕩地出發,平平安安地到達了烏孫國。在那裡,他派出副使聯絡周邊西域諸國,憑藉著漢朝強大的軍事實力背景,以及屯田、設郡、見邊塞長城等一系列制度舉措,張騫在河西走廊建立起了一條貿易通道,就是絲綢之路。

    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長安,第二年就死去了。張騫的一生,青春、家庭和事業,以及所有的挫折和成功,都留在了西域。

  • 4 # 國史記聞

    歐洲人的航海線路

    公元1492年,哥倫布帶領87名船員從西拔牙巴羅斯港出發,進入了一片未知的區域,最終開啟了歐洲大航海時代。公元前139年,張騫帶領100多名隨從從大漢都城長安出發,開啟了他的“鑿空”之旅,最終開拓了絲綢之路。

    張騫第一次西行線路

    大多數人都知道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者中,無業遊民甚至罪犯所佔比例很高,相似的一幕同樣在千年前的漢朝出現——輔助開闢絲綢之路的,也是以無業遊民為主,並且漢武帝對他們實施了一種“惡性迴圈”的政策,最終逼著這些人成為中國歷史程序的無名推動者。

    張騫西行

    張騫雕塑

    匈奴民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秦朝末漢初時成為雄踞中原以北的強大勢力,秦始皇曾經派蒙恬鎮守邊疆,並修建長城加強防禦。漢高祖劉邦曾經率32萬騎步兵親征匈奴,結果被圍白登,劉邦、呂后、文景從此忍辱負重,與匈奴和親。而漢武帝即位之後則一反舊制,準備對匈奴用兵。在匈奴降兵口中,漢武帝得知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並且正在四處尋找盟友,準備向匈奴復仇。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在漢武帝的授意下,率領100多位使臣,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一路西行。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線路圖

    經歷十三年的艱難險阻,當初踏上被司馬遷稱為“鑿空”之旅的一百多人,只有張騫和堂邑父二人回到了長安城,但是他們帶回來的卻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漢朝人開始知道“荒服”之外,仍有數不盡的文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帶著數千鉅萬的金銀、牛羊,第二次出使西域,與西域諸國鞏固關係,而張騫開闢的這條道路,便是後世所稱的“絲綢之路”。

    平民英雄

    張騫西行雕塑

    張騫因功勳卓著而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獲得了非常尊貴的地位。而曾經跟隨他一起西行的使者也看著眼紅了,他們爭相在漢武帝面前陳述自己在西域的見聞,想著再次得到西行的機會。漢武帝對他們的積極態度是非常認可的,並且漢朝需要與敵人的敵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但是他卻面臨一個問題——西域距長安萬里之遙,安土重遷的百姓根本就不願前往!於是漢武帝讓這些有過經驗的使者到民間募集隨從,並且“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意思是隻要有人願意去“廣其道”,就不管他們是什麼出身。

    惡性迴圈

    漢武帝雕塑

    沒想到,推動開闢絲綢之路的,卻是一種惡性迴圈——因為西域絕遠,漢朝政府無法對這些使者實施有效的監督,他們往往都會侵吞帶往西域的政府物資,並且頻繁違背漢朝法令。面對這種現象,漢武帝只好給這些人治重罪,讓他們在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再次請求出使西域。而這些使者也只能在隨後的行程中多揩點油,好回國贖罪。這種現象也被漢朝的無業遊民甚至罪犯當成一個改頭換面的契機,“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

    其始必醜

    樓蘭古國遺址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為所欲為,漢朝反而沒能和西域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當時的情況是:“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樓蘭、車師,小國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又時遮擊之”,意思是西域的國家對漢朝使者非常厭惡,以至於根本就不賣給他們糧食,並且不時地出兵襲擊他們。被逼無奈之下,這些開闢者在西域自相攻擊,奪取生活必需品,而回國之後便開始對漢武帝撒謊說西域國家都非常富有,並且“兵弱易擊”,以圖用國家的力量解決個人恩怨。而漢武帝也相信了他們的話,派公孫賀、趙破奴率兩萬多騎兵,兵分兩路,長途奔襲數千裡,結果是“皆不見匈奴一人”。儘管絲綢之路的開闢,對中國歷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最用,但其初始階段則充滿了醜惡與曲折,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也正應了莊子所說的“始生之物,其形必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蛋對身體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