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奴才也要分三六九等

    法理上

    蘇克薩哈的罪名是以“不欲歸政(即反對讓康熙親政)”為首,這(不欲歸政)是背逆對先帝的誓言和對皇帝的責任,從根本上抽掉了其顧命輔政大臣身份帶來的免死免罪特權。

    而從實際背景上說,康熙初年的四輔臣體制下,鰲拜與索尼、遏必隆同屬皇太極-福臨嫡系的兩黃旗集團,而蘇哈薩克出身則是長期對皇太極-福臨系威脅最大、矛盾極深的多爾袞兄弟執掌的兩白旗。

    蘇一方面因為出身而受到上至孝莊太皇太后、首席輔政大臣索尼等兩黃旗集團核心的猜忌懷疑,進入顧命是為了在表面安撫兩白旗,也避免兩黃旗獨佔中樞的表象。實際他在輔臣中一直被孤立,處於邊緣化的尷尬角色。

    另一方面蘇在順治朝後期的發達,完全是因為他在多爾袞死後率先揭發這位攝政王生前有篡逆之心,給了孝莊和順治對多爾袞集團進行全面清算的藉口和證據。兩白旗在那輪大清洗中損失極其慘重,蘇克薩克於是在出身的兩白旗中其實仇人遍地,雖然名義上代掌正白旗(正白旗旗主在順治後期就是皇帝自己了),但在旗內實際完全建立不起自己的根基。這導致最後要殺他時,鰲拜的顧忌不多,而孝莊、康熙或其他清廷核心人物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動力,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

    最後,鰲拜和蘇克薩克的衝突激烈到要以生死收場,是由兩黃旗和兩白旗換地風波引起的,換地是鰲拜顯示他作為兩黃旗的實際利益代表人,對多爾袞時期打壓兩黃旗施政的最後“撥亂反正”,是建立個人威信和爭取部屬支援的根本性決策。而蘇克薩克公然反對,再加上他正白旗出身的身份,鰲拜自然而然把他當做了自己需要打垮,也必須打垮的政敵。而清初的規矩,政治決鬥後敗者幾乎都只有死路一條,蘇克薩哈的結局並非特例

  • 2 # 險山參將

    根源

    滿洲八旗制度建立後,努爾哈赤親領兩黃旗,而皇太極則領正白旗。後來,努爾哈赤極為寵愛多爾袞三兄弟,他曾準備讓阿濟格領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旗主,且拿下杜度的鑲白旗給多爾袞,甚至想把自己的親軍全部交給多鐸管理,這自然招致了皇太極的不滿。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親領兩黃旗,將正白旗給了多爾袞,鑲白旗給了多鐸,又拿出代善的鑲紅旗安置了阿濟格。莽古爾泰、德格類兄弟獲罪後,皇太極又將正藍旗一分為二劃入了兩黃旗,這一些列的操作,實際上已經為八旗之間的衝突埋下了隱患。而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首先恢復了正藍旗,自領正白、正藍兩旗,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又收編了正白旗歸自己親領,也就有了後來的“上三旗”之說。順治皇帝死後,輔政四大臣中均來自上三旗,索尼是正黃旗,鰲拜、遏畢隆來自鑲黃旗,蘇克薩哈則是正白旗,所以說從根源上,衝突在所難免。

    派系

    拋開八旗所屬,索尼、鰲拜、遏畢隆和蘇克薩哈完全對立的兩個派系,前三人是不折不扣的保皇黨,而蘇克薩哈毋庸置疑是攝政王多爾袞的重要近臣之一,所以,輔政四大臣中,從根本利益上來說,很難有人與他保持同一陣線。索尼和鰲拜均因為多爾袞曾被治罪貶斥,因此相對厭惡正白旗一系之人,而蘇克薩哈又是多爾袞死後最早一批與他劃清界限的黨羽,轉身就投入了孝莊的懷抱。索尼是老臣,鰲拜、遏畢隆具有公爵,更是戰功卓著,而蘇克薩哈憑藉投靠行為入主輔政之列,自然讓幾人之間成見已深

    問題

    鰲拜與蘇克薩哈之間矛盾的爆發,始自八旗的跑馬圈地運動,歷史上大規模的圈地行為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順治元年十二月,即公元1645年;第二次為順治二十月,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為順治四年正月,即公元1647年;這之後大規模圈地停止,但仍有小範圍圈地事件出現。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鰲拜與蘇克薩哈的主要矛盾,就是鑲黃旗與正白旗的圈換土地問題,而他們所爭執的土地,都是來自當時的漢人有主地。清初跑馬圈地時期,獲土地最多的是順治時期的"攝政王"多爾袞和康熙初年的"顧命大臣"螯拜。所以說,這兩旗爭地,自然不用旗主出面,朝堂上兩位輔政大臣的爭鬥也隨之展開。

    結果 正白旗完全劃歸皇帝,蘇克薩哈所代表的力量早已不能與兩黃旗相抗衡,由於他的投靠行為,剩下一部分原有勢力更不可能支援他。最關鍵的是,索尼深惡多爾袞,更討厭蘇克薩哈,加之年老體弱,也想為赫舍裡家留存希望,在此問題上,自然是放任鰲拜的。而遏畢隆與鰲拜同為鑲黃旗,在此事上是鰲拜的同盟,兩黃對正白,結果不用說,蘇克薩哈的敗局在多爾袞那兒已經埋下了。

  • 3 # 月夜讀春秋

    清順治帝駕崩前,將帝位傳給了僅有八歲的第三子玄燁。由於玄燁年幼,無法處理朝政,順治認命了四大輔政大臣,以便輔佐年幼的康熙帝,他們分別是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鰲拜

    順治帝走後,四大輔臣並沒有能夠團結一致,忠心輔主,鰲拜很快暴露了政治野心,他專權霸道,排擠同僚,獨霸朝綱。而此時的索尼年事已高,畏事避禍,只求自保,遏必隆為人庸儒,遇事無主見,一味附和鰲拜,只有蘇克沙哈,敢於跟鰲拜進行鬥爭。但最終,蘇克沙哈敗下陣來,被鰲拜陷害導致滿門抄斬。

    那麼,蘇克沙哈在與鰲拜的權利鬥爭當中,為什麼落敗而導致滿門抄斬呢?

    一、出身正鑲黃旗的索尼、遏必隆排擠出身正白旗的蘇克沙哈。蘇克沙哈

    其實,蘇克沙哈的死,不僅僅是鰲拜一個人陷害的,索尼和遏必隆同樣有責任。為什麼這麼說呢?鰲拜專權,蘇克沙哈在與鰲拜的權利鬥爭當中,索尼和遏必隆不但沒有壓制鰲拜,撥亂反正,還有時站在鰲拜這一邊排擠、刁難蘇克沙哈,形成三打一的局面,這也就導致了康熙帝為了保全大局而犧牲蘇克沙哈一人。

    索尼和遏必隆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因為鰲拜、索尼、遏必隆都是出身隸屬於天子的正鑲黃旗,正鑲黃旗在滿清初期,它的地位遠遠的高於其他八旗。而蘇克沙哈出身於正白旗,正白旗曾經隸屬於多爾袞統領,在多爾袞攝政王時期,刻意壓制正鑲黃旗,拔高正白旗,使得正白旗與正鑲黃旗成為上三旗。不但如此,多爾袞對正鑲黃旗非常的刻薄,把原本屬於正鑲黃旗的領地劃給了正白旗,正白旗的兵餉不間斷的得到補充,而正鑲黃旗卻屢請不發。多爾袞

    令正鑲黃旗更為惱怒的是,多爾袞設計陷害了正鑲黃旗的統領豪格,還強取了豪格的福晉,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兩黃旗赤裸裸的羞辱。

    多爾袞執掌攝政王的時候,權勢滔天,兩黃旗的大臣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等到順治駕崩以後,出身於兩黃旗的鰲拜、索尼、遏必隆自然形成利益集團,將多爾袞的不公遷就於出身於正白旗的蘇克沙哈,鰲拜對蘇克沙哈的剷除,其實是代表正鑲黃旗對正白旗的清算,形單影隻的蘇克沙哈自然敗下陣來。

    二、康熙羽翼未豐,面對鰲拜對蘇克沙哈的陷害,康熙只能佔時屈服鰲拜,犧牲蘇克沙哈。康熙

    康熙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顯露了雄心壯志,想收回鰲拜的輔政大權,自己提前親政,但由於蘇麻喇姑深夜出宮急報孝莊太后,導致康熙計劃的失敗,透過孝莊的指導,年幼的康熙就懂得了隱忍,等待實力允許了,再圖大業。

    當蘇克沙哈對鰲拜進行彈劾的時候,康熙並沒有站在蘇克沙哈一邊,即使他知道蘇克沙哈每說的一句話都是事實。現在的康熙不動聲色,因為他知道,扳倒鰲拜的時機還沒有到來,蘇克沙哈的舉動,顯得十分的莽撞。結果,鰲拜反將了蘇克沙哈一軍,彈劾蘇克沙哈不欲歸政。面對鰲拜的汙衊,以及索尼、遏必隆的打壓,蘇克沙哈百口莫辯。孝莊

    康熙審時度勢,認為此時要是接了蘇克沙哈的招,處置鰲拜,不但扳不倒鰲拜,還有可能會遭到鰲拜集團的反制,甚至還會危及到皇室的安危。於是,康熙為了安撫鰲拜,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時間,接受了鰲拜蘇克沙哈的彈劾,將蘇克沙哈壓入死牢,滿門抄斬,蘇克沙哈僅剩最小的兒子得以生還。

    康熙扳倒鰲拜後,最終為蘇克沙哈翻案,讓他的兒子承襲了蘇克沙哈的爵位。

  • 4 # 怪蜀看史

    1667年索尼死後蘇克薩哈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的職務,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

    這個舉動別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此時他已經排名第一),鰲拜就無理由再繼續出任輔臣,還政與康熙。

    最終鰲拜誣陷蘇克薩哈“揹負先帝”,“別懷異心”,以24項罪名逼令康熙將其處死。康熙不同意,認為“核議未當,不許所請”,鰲拜竟要脅康熙執行,最後蘇克薩哈被處絞刑。

    從康熙五年始,四大臣之間的爭鬥日益激化。其中鰲拜與蘇克薩哈矛盾尖銳。鰲拜憑其戰功卓著,盛氣凌人,同蘇克薩哈論事多有齟齬,積以成仇。四朝老臣索尼,見鰲拜與蘇克薩哈形同水火,卻又無力排解,屢次呈請聖祖親政。遏必隆與鰲拜同旗結黨,凡事皆附和鰲拜。而蘇克薩哈威望淺薄,勢單力孤,心非鰲拜所為而無力抗爭。康熙六年六月,索尼謝世。班行章奏,鰲拜均列首位。七月,蘇克薩哈乞請守護福臨陵寢。鰲拜藉機羅織二十四大罪狀,殺蘇克薩哈,為其擅權專政掃清了道路。

    鰲拜操持國柄,結黨營私,以控制國家中樞。文武各官出其門下,內外用其私黨。凡事在家中議定,然後施行。鰲拜所為嚴重地威脅著皇權。康熙八年,玄燁親政後,智擒鰲拜下獄。和碩親王傑書等遵旨勘問,列其罪狀三十款,將他永遠拘禁,遏必隆也被革職鎖拿。同時清洗了鰲拜黨羽,四大臣輔政時期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傳銷的人為什麼都不承認自己在做傳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