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甲乙丙丁戊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抒發了詩人遠眺江南,思念家鄉之情,因為王安石從小隨父在江蘇鐘山生活,鐘山也就成為他的故鄉,對鐘山也懷著深厚的感情。

  • 2 # 竹隱閒士

    我最喜歡的是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詩句。

    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全詩如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政治人物或是社會上層人物的作品,一般都有微言大義。他們的作品不管是詩作、還是政論文章、還是什麼寓言小品,一般都有深刻社會背景,能反映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與其當時政治任務、現實迫切需求相關聯。那麼這句詩特殊之處在於,我們不需要知道其的特殊背景,你都能感到“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豁然開朗的感覺。

    用“身在最高層”做結束,很能拔高詩境,讀來頗令人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絕妙情語,成為了千古名句。

    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巧。

    “登臨詩”成為一種常見題材,自成流派。這首詩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沒有過多的描寫眼前景物,只寫了塔高,自然引出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進而得出“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大政治家、變革家表達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也表達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該詩就哲理意義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反之,如果沒有思想高度、看不清事物全貌會怎麼樣呢?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句。蘇軾從反方立論。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一反一正,渾然天成。互為表裡,情理相通。

    真是一脈相承,何其神似乃而!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幾乎相同的警世功用,難分伯仲。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 3 # 方山走遍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詩人中,能稱得上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的,荊公一人而已。

    王詩風格風格遒勁,精絕出奇,南宋曾季狸謂“荊公絕句妙天下。有多篇入選中小學教材,“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為中小學生所必背。

    其中,傳世最深、影響最遠的,當屬《泊船瓜洲》中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意境最美的,竊以為是“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而“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談古論史之語,別出心裁,遠處其右,歷來為人稱道。另有“春映一川明,雪消千壑漫。”“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等佳句名篇,枚不勝數。

    但我最愛的是,是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此詞為王安石失意時移情山水所作。上闕登臨之景,氣象廖闊;下闕嗟嘆榮辱,餘蘊彌永。描景如親臨,化典同已出,而感慨興亡,更是別創一格,勝人一籌。臨江攬勝,憑高弔古,為古詞人慣用體例,但如此立意高遠,筆力雄渾,實在不多。東坡先生向來不服荊公,見此詞由衷贊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錄其詞於後: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 4 # 嚴小山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

    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 5 # 道可道1912

    梅(北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者透過寫梅花在嚴寒中怒放,來讚揚了梅花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生命力。

  • 6 # 聽書讀書共分享

    《題齊安壁》

    日淨山如染,

    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點雪,

    麥漲一溪雲。

    王安石筆下的美景不僅有“春風又綠江南岸”,他描寫景物的詩還有很多,我最喜歡的是這首五絕《題齊安壁》:“日淨山如染,風暄草欲薰。梅殘數點雪,麥漲一溪雲。”

    詩的四句都寫景,彼此並列,中間沒有一個關聯詞相互呼應,每一句都寫一個景色,共同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一、二兩句和三、四兩句,各自成對,藉由相同的語句結構拉緊關聯。前兩句是寫遠景,山在明潔的日光照耀之下,彷彿給染了一般;草被暖風輕吹,像籠罩著薄煙似的。後兩句寫近景,梅樹上花不多了,只剩下一些雪白的點子;麥田裡一片青色,平鋪如雲,這簡直是一幅春景圖,把人吸引得目不轉睛,與作者同樣享受自然之美。

    黃庭堅稱讚道:“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吟誦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周裕鍇先生也認為:“中國古代各種詩體都有意味的形式,選擇詩體往往意味著選擇一種審美趣味。王安石由早年的古體轉向晚年的絕句,正是標誌著他的審美趣味由雄健宏富轉向含蓄凝練。”

    王安石這首小詩,表現了王安石絕句的精妙和高超。以“日淨、風暄”是背景,“梅殘、麥漲”是主體。一、二句淺淡平和,意在營造氛圍;後兩句用筆斬釘截鐵,意在逼出詩境,禪意。透過對偶與安排,將四片景物連綴在一起,畫面完整而精美。也被很多書畫家描繪和題寫。

  • 7 # 小魚高興

    歷史會如何記下我?——這是每一個欲青史留名的青年所關心的問題——哪怕只是片言之語。

    熙寧變法失敗以後,王安石寫下了這首《讀史》,這是對歷史有感而作,更是對當下處境的心跡表達,原文如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因為王安石作詩原本不追求華麗與意境,只以說理見長,所以我也儘量做到言簡意賅。

    鑑於這首詩是在作者滿懷痛苦憂憤的情況下所寫,所以我想嘗試著用一種心理獨白,也就是西方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的這種方式來展開這首詩,當然,也未免囉嗦:

    自古功名便得來不易,我欲推行新法是多麼的艱難險阻。而我這一生的行跡到頭來又會交給誰呢?

    這想來是極其荒謬的事情,我王安石會不會交到一個對我完全不熟悉的人手中?他又憑什麼來記載我?他真的知道我所想?

    變法當時已是說不清楚,汙水、拍磚遍地,我與皇上若即若離、與太后水火不容,與蘇東坡、司馬光等同僚又是隔閡頗深。

    那麼更不消說,對更遙遠的後世人來說,那惡語便更是隻增不減了。我死了之後,我的初衷、本意是否也會如實記錄下來?還是說只是那麼不光彩的一頁?可是我能說什麼呢?我也無能為力。

    那低俗糟粕即使流傳也終究不會是精華,而繪畫最難的,即是畫出人的氣質和精神。

    紙上那麼一點點記錄怎麼能夠寫儘先賢們的品格學問呢?而那些俗儒們,又只會守著史書的千秋糟粕來當寶貝。

    此時的王安石, 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後世強加於他的汙水肯定不會少。

    為什麼輕易相信所謂的“正史”的評價?

    這世上有些事如賑災、修河堤,那是毫不錯的,但是有些事,如涉及到改革、為政,奪權等,往往總是評價分化。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弟,也不損他千古明君的稱號。

    前輩白居易曾寫下這樣的詩篇: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假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真偽有誰知?

    而武則天,只留下一塊無字碑,一生功過就留於後人評判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火箭少女101成員中誰的發展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