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價女俠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下定決心養成一個好習慣,可總是半途而廢。你總是無法如理想般那麼有意志力,能每天如一日的堅持,所以做著做著你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壓根就有意志力?壓根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所以在後面的日子裡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意志力,在懷疑和否定自己中你開始自暴自棄,不再堅持。所以你一次又一次地半途而廢? 你是不是還在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意志力上? 你渴望成功,但是一次次的失敗讓你懷疑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好。你糾結彷徨,開始想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意志力。 可是意志力真能改變嗎?它真的能幫助你取得成功嗎? 我們習慣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的意志力薄弱,就會無形中給自己貼上“我的意志力真不行"、"我的能力真不行”這樣的標籤,這種標籤形成了錯誤的固定思維,阻礙了我們改變自己的切實行動。 我們總是錯誤的以為有了堅強的意志力才會去堅持不懈地行動,擁有堅強意志力的人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所以我們總是把關注點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上。 其實能夠匯出結果的只有“”行動“”,沒有任何行動,根本無法體現某個人是意志力堅強的人,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停的行動,讓行動來決定成敗,而不是把過多時間糾結在思考我到底是不是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上。因為幫助我們取得成功的並非“”意志”,而是行動。 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的第一人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中說:如果想要改變人生,抱怨自己的缺點是沒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無法成功,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斷標準只有行動本身,無論是想戒掉壞習慣,還是想培養好習慣,只有科學管理自己的行動,才能達到目標。 這一點我特別贊同,石田淳將科學分析人類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方法改進為“行為科學管理“。而且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也介紹了很多科學管理行動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1.瞭解自己的“認知偏差”,不再依賴“意志”的力量 “為什麼我會做這樣的事”“明明我想要更努力為什麼卻做不到呢”我們時常發出這樣的感嘆,也被這些想法所困擾。其實這些並不是你意志力薄弱或者你性格有問題,這些與現實不符的認識被稱為“認知偏差“”” 人們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會不斷地產生與事情毫無關係的思考,這種在無意識狀態中做出的思考稱為“自動化思考”。而這些“自動化思考”會無意識地導致我們產生“認知偏差,從而陷入錯誤的認知誤區。 我覺得我們取得有效行動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認知偏差“”,特別是“”能堅持完全靠意志力“這樣錯誤的觀點,這樣我們每次在沒能堅持的時候,我們才不會總是把關注點集中在“懷疑自己的意志力”上,而是調整好心態,開始下一個行動。 2.把握自己,關注現在 很多人遲遲不肯行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害怕失敗極有可能就是他曾經失敗過,或者有完美主義,認為不去行動就不會失敗。 事實是過去永遠也回不去,不管是輝煌還是失敗,未來誰也無法預測,我們能把握住的只有現在。 《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書的封皮上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改變自己,一天花三小時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鐘去做” 3.用MORS法則驅動自己我們總是習慣在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產生“我一定努力去做”“我一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嘗試”等想法,可是越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樣的才算是達到自己的目標要求。 這些模糊不清的詞語,沒有具體性,讓我們很難做出具體的行動。 但是“行動科學管理術”只會使用清晰和有具體行動指南的詞語,只承認符合“”MORS法則“定義的行動。 “”MORS法則“包括四個要素: M=Measured(可測評) O=Observable(可觀察) R=Reliable(可信任) S=Speciffic(可明確化) “行動科學管理術”認為,無法取得理想結果的原因有兩點: 1.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2.雖然知道怎麼做,但不知道如何堅持。 而開始行動的關鍵在於“降低行動的難度” “行動科學管理術”主張從小習慣開始,而且這個理念認為只要不斷積累小而具體的行動,不管是多麼遠大的目標都一定能實現。 4.透過累積成果獲取成就感 研究表明人們往往容易對久遠的事情保持理性思考,而對於眼前的事情失去理性,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很多人在做一項長久計劃時往往因為沒有立馬見成效而無法堅持。 “行動科學管理術”為了讓人們能夠在無法立即得到“好的結果”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持行動,專門設計了許多“報酬”,這個“報酬”在我理解就是實時地給自己一些獎勵。 比如我曾經參加過挖財社群的寫作馬拉動活動,參加了這麼多打卡寫作的活動,我還挺喜歡這個活動的,因為我覺得這個活動的設定特別合理和人性化。 我特別喜歡這樣分階段挑戰的機制,如果一開始就給自己制定100天的計劃,可能堅持不了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而且這個活動的要求也很低,每天只需要寫200字就可以,要求並不高,但是很多時候並不能堅持。 我給自己每天的完成情況也做了一個統計表,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就就會去看看我離目標還差多遠,當然有時候我也是想得到獎品才去堅持。 如果你還是三分鐘熱度,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行動,不妨試試以上方法。

  • 2 # 一隻自來也

    這個大概就是書上說的口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吧。如果隨便說說的話就能做到那麼,每個人都會那樣,所以不要只說要多去做。。你多去做的話,那麼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巨人,而不是口頭上的巨人。

  • 3 # 弘澤職場

    關於這個問題從措施上看可以分為三步

    一、明確做什麼:制定一個目標

    二、明確怎麼做:制定30天的行動計劃

    三、明確怎麼檢查:行動計劃可分解,可量化,可以每天進行檢查任務完成情況

    記住做遠大於想,因為你在做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的,所以你要想出一個完美的執行方法是不存在的。

  • 4 # 精進職場365

    首先從每天習慣早起不懶床開始吧,一個缺乏行動力的人,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一個懶給造成的,一個勤奮的人可能會走彎路,但這條路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路。從一天不賴床早起開始,讓自己勤快一點,動起來,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得上進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其次,審視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過於誇大,先定個小目標,比如今年比去年多掙2萬塊錢,然後再去想從哪裡多掙這一份錢。或者說今年買個代步車,不一定多豪華,能遮風擋雨送小孩上下學就好,然後如約束自己日常不必要的開銷。

    第三,有些人的想法不切實際往往是攀比心理作怪造成的,看到別人的成功但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就多出來不必要的攀比心理,跳出這個心理,從自己熟悉的行業入手,從自己的興趣入手,那麼我相信你不會再迷茫,是自己喜歡的事,辛苦一點也不會覺得累,那麼你的想法也就很自然的落地了。

    願大家2019“豬”事圓滿,2020心想事成,“鼠

  • 5 # 瘋狗的輕武

    這麼說吧,本傑明·富蘭克林你應該知道吧,美國國父,這廝就是行動巨人,以下是他的十三點

    一、節制:食不過飽,飯不過量二、緘默:避免空談,言必對己或對人有益三、有序:你的一切應井然有序,一時一事都要有周全計劃四、決心:當做必做,做就要做好五、節儉:對人或對己有益才可花錢,決不浪費六、勤奮:珍惜光陰,做有益之事,避無謂之舉七、真誠:不欺騙,有良知,為人厚道,說話實在。八、正義:不做不利於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義務九、中庸:避免走極端,容忍別人給的傷害,認為是你應該承受之事十、整潔:保持身體,衣服和住所的整潔十一、冷靜:不因小事,尋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亂十二、節慾:少行房事,除非考慮到身體健康或者延續子嗣,不要房事過度,傷害身體或者損害自己的或他人的安寧與名譽十三、謙虛:效法耶穌和蘇格拉底。

    有沒有感覺非常佛系?但他這13點也不是全部遵守,而是每個禮拜完成一項,三個月多完成一個輪迴,一年四次。然後他列了個表,這個禮拜要遵守啥都是掛牆上的,每週必須完成既定任務。

    當然,我做不到他這樣,畢竟有時代侷限性,而且他的規則帶有很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意義上是相同的,你可以這麼考慮,一個兩百多年前的清教徒能遵守這些,你一個受到現代化教育的年輕人總能從早睡早起開始吧?一個想成功的人連基本行動力都沒,還不如去廠裡打工算了

  • 6 # 沙漠裡的三桅帆船

    我能理解那種有力無處使的難受感覺。

    把要做的事情寫出來,前期目標小一點,早起,夜跑,減肥,健身,要紮紮實實的做到,你如果連你自己列出來的第一項都做不到,你還變個屁。完善自己就如同改革,不付出血和淚的教訓,是不足以成事的。

  • 7 # 水泊梁山小法

    感謝邀請,社會上有很多青年,聊天的時候都誇誇其談,到了行動的時候又拖延時間,主要原因還是執行力不強,這是空想家和實幹家的重要區別,想成為行動上的巨人就要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想做的事情分析完可行性之後就要付出行動,不能給自己拖延的理由,要逼迫自己動手,其次要細心,細節決定成敗,任何成功的人都非常注意細節,這是精品的必經之路。還有如果是一個團隊的話,要做好融入團隊,團結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壓力太大,要去買個電瓶車兼職跑外賣了,什麼牌子的電瓶車好點?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