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大嘴愛說事
-
2 # 迷迷糊糊的十年
這是一句古話,意思說只要家裡還能勉強度日,就不要去當老師。對於民間俗語,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最近人民教師的地位越來越高,教師的收入也相應的增加了。但是在農村,特別是偏遠的山村。很多都是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條件艱苦,收入又不高。
還有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允許老師體罰打罵學生。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家長三天兩頭挑事。所以民間有言,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這話主要也是流傳於偏遠鄉村。
現如今教師地位不斷提高,中央已經發文,教師收入逐漸向公務員看齊,而且教師還有寒暑假,是一個令人尊敬,羨慕的職業!
-
3 # 閩南人啊茂
首先先回答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但凡能吃上一口飯,決不去當老師。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當教師的艱難跟心酸。
1、教師這個行業,一個字,累!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是罵不得、打不得。老師天天要做課件,專業技術要過硬,還要學習各種新生事物,比如要學習ppt,多媒體等,各種考核也很多,一不注意,飯碗就丟了。學生不好教就算了,關鍵是現在的家長也不是省油的燈,三天兩頭挑事,找老師麻煩。
2、教師的薪資也不高,從以前的私塾開始,教師的這份職業總達不到工資的預期期望,老師就是一個打著奉獻自我的口號,幹著有苦又累的活。
3、國家科技發展,教育常常改革,但目前來看教師工資仍舊低,最近也鬧騰著要撤掉職稱。目前有很多城市,教師的工資都比平均收入低,農村教師的情況更嚴重。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孩子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作為孩子的家長同樣希望孩子成為國家棟梁,至少能夠拿個好文憑,找個好工作。
可是卻極少人看得起教師,都不願做教師。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為了祖國的明天,輸出更多更優的師資力量是刻不容緩的。
確實,不僅社會對教師的看法低下,師範生自身也十分缺乏教師職業情感,這確是中國教育現象。
所以我希望國家能給教師更多的福利;希望社會能更加認可老師;希望家長能更好的配合老師,家校溝通更好的培養好孩子;希望孩子要尊師重道,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
4 # 齊東晏子
今天為一個村子寫志書,這個村子是城中村,過去文人非常多,私塾先生也非常多。正好觸及了這個問題。“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也有的說成是“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其意思非常明顯,民以食為天,只要家裡口吃的能勉強餬口,誰也不願意去當私塾先生。這個孩子王,就是教孩子們讀書的私塾先生,挪到現在,就是老師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明白了,中國古代,不是歷來重視儒家學說嗎?不是一講究尊師重教嗎?中國第一個真正的私塾先生,孔老夫子,不是被尊封為孔聖人了嗎?那麼,為什麼沒人願意當私塾先生呢?
其實,歷史的發展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句話說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漢代董仲舒提出“罷出百家,獨尊儒術”,隋唐以來又誕生了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讀書好了就可以做官,使讀書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耕讀傳家也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家教。但是,到了大元帝國時,事情就發生了逆轉。
元代帝國是蒙古人統治中國,蒙古統治者認為,金、宋的滅亡,都是因為儒教,儒學酸腐沒有任何作用,對國家統治和害無利。所以,元朝初期直接廢除了科舉考試,一直到元仁宗時在一些儒臣的推動下才恢復了科舉考試,但是,由於民族歧視,元朝把人們分為三六九等,地位森嚴,儒家被當成僧道一樣的宗教,在正常社會中受到歧視。元朝把社會分成九個等級,這就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儒生,在元朝的社會地位低於娼妓,僅比乞丐略高一點。這也是後來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的起源。
好在,大明朝對科舉考試非常重視,成為選拔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使儒生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但是,當時的讀書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踏入仕途。只有進入仕途才會地位顯赫。而進入仕途就必須科考成功,中個舉人才有資格放官,秀才只有成為貢生才有可能被選拔。而屢試不中的秀才們,雖然有可能一肚子學問,但是所學都是四書五經,沒有謀生的手段,所以就百無一用是書生,因此只好去當私塾先生。
也就是說,私塾先生雖然也算做儒生,但是都是屢試不第的,被人所瞧不起。再說,私塾先生們搖頭晃腦地背書,孩子們往往受不了,私塾先生難免受孩子們作弄,成為受氣桶。雖然也可以體罰學生,打下戒尺什麼的,但是打了誰家的孩子誰家心疼,打了學生再教不出成績來,那自然不受主僱待見。所以,即使明清時期科舉盛行,私塾先生的地位也並不高,常常受氣。到了年底,主人家便會根據教學成績好壞,決定來年是否聘用。所以,私塾先生的生活非常不穩定,每年都面臨著解聘的可能。
當然,雖然私塾先生地位不高,但畢竟也是體面人,還沒有淪落到俗語說的那種地步。而俗語所說“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其實並不是在元朝時才出現,而是大宋時秦檜未髮際時做私塾先生時說的一句話。秦檜出生於官宦家庭,淪落到孩子王自然心有不甘,對於普通的農家,能當個私塾先生,其實還是受尊敬的。
所以,大家對這句農村俗語,要根據當時的環境來進行分析。畢竟在中國,大部分時間是尊師重教的,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
-
5 # 柚子果香
首先解釋一下“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其實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說只要家裡有吃的,沒有人願意去當私塾先生,在當今社會就是老師。
或許會有人好奇這句話是誰說的?他就是秦檜,這個人大家並不陌生,世人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的低,可以說是提到他就會罵聲不斷。
那麼“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的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在1090年的時候,秦儈出生,父親是當地縣令,可以說也是官宦人家,從小生長的環境是非常不錯的,本可以安安穩穩過一生,但秦儈志向遠大,有理想,想靠自己闖出一番天地,可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科舉,入朝為官。秦儈為了自己的志向,刻苦讀書。怎奈科舉落榜,當時的他年齡也大了,又不想靠家裡的接濟,為了生活,只好做私塾先生,靠著少的可憐的工資維持生計。在當時未中榜者會被人低眼相看。再者,當時私塾先生搖頭晃腦也不被學生喜歡,雖然當時可以體罰學生,但是也得不到主顧的待見,再加上微薄收入勉強度日,秦儈在對自己窮困潦倒的生活不滿的情況下,說出了這句經典“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
這句話後來也被很多老師引用,老師不僅工作內容繁重,備課件、講課、做科研等,而且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但凡對學生有一點“不妥”,家長就來學校“問責”,所以老師的處境也是非常的難,既要抓緊學生的學習,又要考慮到學生和家長的情緒,還有各種各樣的考核,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總喜歡引用這句話。這也充分說明了老師處境的艱難與辛酸。
-
6 # 漁者老楊
1家有三鬥糠不當孩子王,從這句話深深地體會出當時舊社會老師地位。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言,不用思考,也不用論證!
2華夏幾千年的歷史傳教一直是由老師來完成,認師重教的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當今社會更是體現出老師的社會地位,好老師,不僅有責任心,而且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每年的教師節,老師們都會收到孩子們送的各種禮物,喜悅的心情難以表達。如今社會中的經濟和文化都跟老師有密切的相關。
3隨著社會主義飛快的發展,以人為本,教育先行的理念迅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教師的行業,隨著教育一步步的發展教師待遇正在逐步的提高,報考師院當老師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夢想。
回覆列表
家有半鬥糧,不做孩子王說的意思就是不去做老師,孩子王指的就是老師,這個職業是很辛苦而且沒有大的經濟回報。一句古詩很說明問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詞就是老師的真實寫照,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處境的艱難與辛酸。然而,說這句話的人是誰呢?是誰將老師心中的苦表達得如此準確呢?他就是古代大奸臣秦檜,這句話出自他之口。是不是難以預料?但事實還就如此,確實是他說的。
其實瞭解完此人的一生後,我們會發現,世人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客觀來說他害死岳飛這件事情並不能完全怪他,他只是聽從皇帝的吩咐,而後人之所以說他是大奸臣,主要還是針對當初他向金朝投降的事情。在他向敵軍投降這件事情上,我們能夠看出,他僅僅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就出賣了自己的人格,出賣了自己的國家,這樣忘恩負義的行為,才是後人所憎恨的。
但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大家對老師這個職業的看法,老師真的是一個十分辛苦的職業,要承受來自家長,學生,學校三方的壓力。但同時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