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范文程,還真的不能算是貮臣,很簡單他范文程,壓根就沒有在大明王朝裡擔當過任何官職。他(范文程)僅僅只是個落地的舉人而已啦,並沒有當過明朝的任何官職,怎麼算是貮臣?如果沒有記錯愛新覺羅.家族的老祖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可以被算做是個貮臣,因為努爾哈赤是大明朝建州都督,龍虎將軍。正二品的武職。後來才反叛大明王朝,釋出七大恨詔書誓師反明的。但是,愛新覺羅.弘曆敢把他的老祖宗名列貮臣傳嘛?

  • 2 # 談歷史兒

    清初入關時投靠清朝諸臣,若在明朝已有職位,則屬於“貳臣”;若僅有科名,並未得官,則不計在內。故而李永芳(在明朝為遊擊)、洪承疇都因此而成為“貳臣”;而范文程在明末僅為諸生,便不屬“貳臣”。

    不過即使沒有這個判據,范文程也肯定不會算成“貳臣”,他早已被清朝統治者接納為開國史敘事的一部分了。事實上,在上述判據正式提出十多年以前,乾隆四十一年《貳臣傳》剛剛開館時,乾隆帝就在上諭中點名范文程、李光地二人,認定此二人均系“純一無疵者”,並宣告《貳臣傳》編纂的必要性,便是要讓明清鼎革過程中的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人,與“純一無疵”的范文程有所“辨別”。換言之,在提出上述判據以前,范文程就已經被確定為並非“貳臣”了。

    這個判據並不都是乾隆帝拍腦門。清前期關照明末史事的文人都一直面對忠誠觀念界定的問題——在明清鼎革之際,人們面臨許多選擇,後人應該怎樣評述這種選擇,怎樣的選擇才是“忠”?自全祖望以降,已有史家贊成把“是否在明末得官”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只不過國史館對這一指標執行得非常機械——畢竟是皇帝親自批示的標準,臣下只能遵循其事——只要有傳記的歷史人物曾入仕明朝,就要列入“貳臣”,進而導致一些在明朝仕宦不顯或事蹟不多、主要事蹟都在降清後,又或許是對清朝開國頗有立功之人,也被劃入了“貳臣”行列,如鮑承先(明末為參將,降清後屢有戰功,官至秘書院大學士)、張勇(平定“三藩之亂”中立有大功,《鹿鼎記》大家都看過)、衛周胤(明季為監察御史,清人入北京後授原官,後官至兵部侍郎)等。這些人列名史傳,原本是清朝對他們的表彰;然而乾隆帝修改標準,國史館機械執行,讓這些原本意在表彰的傳記列入“貳臣”,反而成了貶斥。在這種情況下,《貳臣傳》的編纂變為一種無意志的機械工作,入選與否已經和忠誠觀念不盡相同,失去確立忠誠觀念“反面典型”的本意了。

  • 3 # 談古論金

    乾隆帝確實看不上范文程,他這樣評價范文程:

    可是《貳臣傳》中,孔有德是貳臣,尚可喜是貳臣,洪承疇是,祖大壽是,孫可望也是,可偏偏范文程不是。

    原因與《貳臣傳》的標準有關,乾隆帝對貳臣的定義是:

    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

    所謂『貳臣』,首先是臣,范文程是諸生,就是明朝的瀋陽縣學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是士大夫的最低一級,有一定的特權,但是沒有入仕當官,也就是不是明朝在編的官員。

    因此,沒有當過明朝官的范文程不符合被列入《貳臣傳》的標準。

    另一位清初大臣寧完我也不在《貳臣傳》中,因為寧完我與范文程一樣,也沒在明朝當過官。

    寧完我推薦過來的鮑承先因為在明朝當過參將,所以就被列入了《貳臣傳》,而被努爾哈赤厚待的李永芳因為當過明朝的遊擊,所以也被列入了《貳臣傳》。

    至於吳三桂、馬寶等人連入《貳臣傳》的資格都沒有,他們被列入了《逆臣傳》。

  • 4 # 古今通史

    不是臣,怎麼貳?范文程這個滿清入主中原文士謀臣中功勞最大的存在,沒被特立獨行的他親手釘在《貳臣傳》這根恥辱柱上,估計乾隆帝也是很無奈吧。范文程只是個秀才,沒有進入大明官僚系統,算不得貳臣。

    努爾哈赤:“此名臣後也,善遇之。”

    康熙皇帝:“文程之策,可抵百萬雄兵。”

    乾隆皇帝:“(ˉ▽ ̄~) 切~~”

    也不知道到底誰更貳一些^_^

    其實我覺得,乾隆帝有這個權利,但真沒這個資格,祖宗基業萬里江山不是光靠滿人就能拿下的,八旗無非十多萬人,一個省駐紮一萬?那沒倆月就全死絕了,對比李自成打死朝臣千人追贓助餉,連街上的胖子都抓了拷打要錢,這多爾袞的寬仁籠絡政策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這幕後的頂層設計者就是“諸生”范文程。

    《貳臣傳》甲編囊括了雖屬貳臣,但對大清功勳卓越的人,比如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尚可喜、耿忠明等等。

    《貳臣傳》乙編錄入了雖屬貳臣,但對大清幾無建樹的人,比如錢謙益、馮全、孫可望等等。

    《逆臣傳》都降而復叛的人,比如吳三桂、馬寶、王屏藩等。

    乾隆帝的編纂初衷是滿漢團結,抵消民眾反清情緒,其實現實作用不大,反倒是打臉當時在任的一干大臣。

    明末清初之際,皇太極殞命,大清皇權之所以能在10幾天內就由巨大的分歧過度到思想統一,多爾袞的讓步是一方面,豪格腦子不好使是一方面,小福臨命好是一方面,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明朝這款蛋糕太大,人人都想著透過搶劫發家暴富的情況下,統一思想相對簡單一些,就象一個企業,為了如期交付訂單,高中層值班制,和工人師傅24小時連軸轉,忙得不亦樂乎,這時候發生不了太多閒七雜八的事兒,反倒是淡季閒下來了,破事嗚嚷嗚嚷的滾一堆過來。

    多爾袞不是一拍腦門喊聲:“走著”,然後開拔就佔了北京的,他作為攝政王所要考慮永遠要比別人周全,兄弟們是否和睦先不說,大清可是集體事業,他們都是利益共同體的參與者,一個代理董事長加一群董事的群體,董事們出於利益和話語權可能會有些爭執,但是不意味著吃點虧就要搞垮整個公司,畢竟自己的飯碗和身家也以這份事業承載,這種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少之又少,屬於心智不健全型的。

    各大貝勒都是鬥志昂揚,因為當時大明內鬥到什麼程度,大清一切都瞭解,所以一群人想趁亂再搶些財物、資源,這可沒冤枉他們,入關後他們的分歧就能說明這一切,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抱著搶了就走的態度,而多爾袞想的更長遠一些,所以他就急召范文程商議大事,打算問問這個謀臣是怎麼想的,然後再進行下一步動作。

    范文程此時此刻正在溫泉美美的療養,您說養病也成,見到了傳召立刻起身趕往瀋陽,一是收集最新情報資訊,二是綜合分析給予多爾袞一個明確的策略指向。

    他闡述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秦失其鹿,楚漢逐之”現在的情勢,我們明面上是和大明爭奪這天下,其實是與流賊角力,大明皇帝應該知道,大清現在不是以前的小漁獵部落了,規模和實力空前壯大,說不定大明和大清可以言歸於好,如果不識時務......進取中原......官仍其職,民復其業,祿其賢能,恤其無告......

    後來,崇禎歸天,大清高層茫然無措,不知如何下手,尤其是李自成這個從來沒照過面的對手,深淺不知,而范文程則給多爾袞打氣,因為在范文程看來,李自成不足為患,主要有三點:

    逼死國主,天怒人怨;

    打死朝臣無數,士大夫階層深痛惡之;

    劫掠百姓,淫人妻女,燒人廬舍,黎庶深痛惡之。

    李自成這對手強不強?心虛哩~

    范文程:怕啥?“可一戰破也!”事實證明,李自成就是這麼不抗揍。

    多爾袞舉一反三:

    李自成逼死崇禎,我打著給明帝報仇的名義入關。

    李自成打死朝臣千人,我卻要重用朝臣,都還以原來的職位入朝,我全收錄重用。

    李自成管不住部隊糟蹋百姓,我大清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剛入關那一小段時間,清兵象改了性子一樣,完全沒有劫掠,當然,僅僅是那一小段時間)

    所以您看如上描述,表面上入主中原多爾袞居功至偉,但並不是說所有一切功勞都是多爾袞一個人的,范文程這個漢臣同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乾隆帝恨不得把所有貳臣都釘在恥辱柱上,其實也是對大清得國根基的一種否定,既然看不上這些人,你祖宗當初利用這些人幹嘛呢,直接都殺了不就得了,既要給你賣命,讓你問鼎天下,還要揹負著你這個“主子”給的恥辱,哪有這種道理。

  • 5 # 一抹山茶花

    《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於《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

    編撰的標準: 乾隆帝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乾隆指出: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

    范文程作為開國宰輔,一生歷經清朝四世。他為清朝選拔優秀人才、制定稅收制度、調和民族之間矛盾、完善官制、穩定民心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清朝在中原立足腳跟,開創江山立下不朽之功。

    即使乾隆對於范文程再如何看不上,畢竟范文程的功績擺在眾人面前,這是不能抹殺的。另外,乾隆不會為此而毀掉自己明君的名聲,所以於公於私,乾隆都不會吧范文程寫入《貳臣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至今吃到過最好吃的食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