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0三寶媽
-
2 # 大熊貓的小蠻腰
不知道題主家的寶貝分別是幾歲,我覺得家裡多個孩子的話,不僅要教會他們怎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還要教會他們珍視這種兄弟情(兄妹,姐妹。。。)。
以我兒子七歲半,女兒一歲半為例子。
首先是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這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東西該給誰。我們最理智公平的做法是:
一:我的東西沒有經過我的允許,你不可以拿;二:我不能去搶別人的東西。
我跟我兒子說話,妹妹搶你的東西你不要給她,哭也不可以,但是如果你自願給她的話可以隨便你。而你也不可以因為她小就隨便搶她的東西,要問過她。所以我女兒現在一歲半,在外面玩有些小氣,她的東西很少給別人碰(一般物權意識在兩歲左右開始,我覺得她有點早)。不過她也不會去搶別人的東西,我告訴她那是別人的,她就能聽懂,不像有些小孩子一樣哭鬧著要過來。
我兒子有次在公園跟朋友玩玩具槍,有個兩歲左右的小孩一直跟著他們,想要手上的槍,後面開始哭著追他們,小孩奶奶叫我兒子給弟弟玩一下,我找藉口要回家,把他們帶走了,其實這樣的情況,借給他想要回來就難了,而且我們不認識對方。我覺得小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應該要教好這種:自己的東西保護好,別人的東西我不碰。每個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跟三觀一致的孩子一起做朋友,所以,我們的孩子教育成什麼樣,會影響他未來的朋友圈。我剛好跟小區裡面幾個寶媽都認同這樣的觀點,所以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在樓下玩。
第二點,既然是兄弟姐妹,那麼我們需要在規則裡面加入感情。因為我的兒子現在上小學,我除了週末帶他外出,其他時間比較少,反之女兒是不離身的。帶女兒出門買東西,我會告訴他給哥哥拿一個,有東西也會叫他拿去給哥哥,現在她有東西也會分享給哥哥了(買東西都會買雙份)。很多時候我都要在他面前提哥哥,她已經有意識認為哥哥是一起的了,去哪裡膩了要拉我回家的話,我問她:哥哥呢?她又會去拉哥哥。
很多人都說我女兒長得特別像哥哥,所以我抓住這點做哥哥的工作。告訴他妹妹跟他小時候長得一模一樣(其實不一樣),你覺得她可愛嗎?所以他對妹妹有了更多的好感。然後經常誇獎哥哥,貶低一下妹妹:她怎麼那麼調皮,你小時候乖多了。。。讓他有一點自豪感之後告訴他:你可是哥哥,要做好榜樣,因為她以後可是要學你的,你做得好她就學好,你做得不好,她就不學好。這樣不僅讓哥哥有了更多的自信,也慢慢自律很多了。我兒子現在會給妹妹讀繪本,會保護她,所以感情是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他第一次畫畫把妹妹加進去的時候我就覺得好驚喜。
我前幾天問我兒子還想要弟弟嗎?(懷孕時想要弟弟),他說不想了,妹妹已經夠可愛了。
昨天他問我:你覺得妹妹現在最喜歡誰?我說肯定是我啊,他說不是,是他自己(●—●),好吧,看來我給他們的感情溝通效果還不錯的,沒有別人家二胎生活那種雞飛狗跳。
綜上來看,其實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也不怎麼難。就是要大人公正,不偏心,多正面引導孩子。
-
3 # KDC家庭教育
二胎家庭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是很難處理。家長們通常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要給兩個孩子做一個“評斷”,成為孩子間的法官來主持公道。
在孩子們發生衝突時,小孩子身為較弱的一方,我們總會覺得是大孩子在“欺負”小孩子,不自覺地偏心小孩子一些。但實際上,我們的擔心通常是多餘的。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我們站在所謂「小」的一方,幫助他們反抗「大」的一方,反而會增強他們弱小卑下的感受,也是在教他們利用無助和軟弱得到特別關注。”
二胎家庭不能避免的問題,就是父母的時間和精力總會不自覺地向小孩子傾斜,而大孩子自然會感到難過,害怕小孩子搶走自己身上的愛。
而偏偏是這種時候,我們越不能表現出對小孩子的偏心,那隻會讓大孩子更覺得自己不被愛了。
家長需要做的是,耐心的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內心訴求。當孩子委屈難過時,需要的不是講道理,而是一個情緒出口。
在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家長可能做不到兩邊平衡,但是可以儘可能的給每一個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驅散掉他們得恐懼感。
回覆列表
家有兩寶,護大不護小
隨著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會有更多的家庭擁有兩個孩子。準備要二寶之前,關於如何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你自己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了嗎?幫助大寶做好心理調適了嗎?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自己是獨生子女,要養育好兩個孩子挑戰更大。
由於獨生子女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十年,人們往往把很多教育問題都歸咎於此,並天真地認為只要有兄弟姐妹,教育就會很容易。但數量不能保證質量,兒童心理學專家也已經發現多子女教育的優勢並不是絕對的,兩個孩子的教育同樣要求父母有獨特的教育智慧。
我常常問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父母,怎樣處理好孩子的矛盾。幾乎所有人都說:我會不偏不倚,公平對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據我的觀察,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公平對待”的案例實在不多。
最大的問題是,父母們沒有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公平”。
公平不是同樣對待,而是該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
這裡我想提醒我們的爸爸媽媽兩件事:第一,幫助大寶順利完成由獨生子女到非獨生子女的過渡。第二,當孩子大一點後,要處理好兩個孩子間的衝突。處理的基本原則是:護大不護小。
先講有關大寶的過渡。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家庭:媽媽一直想要有第二胎,但是女兒一直說不要弟弟妹妹。有一天,4歲的女兒突然鬆口了,說:“有一個弟弟妹妹也好,可以和我一起玩。”一年以後,媽媽果然給她生了個小弟弟,全家都很高興。可是沒過幾天,小姐姐就不幹了,因為這個只會哭鬧的小弟弟,不但不好玩,而且把爸爸媽媽原先給自己的注意和愛全都拿走了,所以她就反悔了,整天又哭又鬧。媽媽很委屈地問:“不是你說要弟弟我才生的嗎?”女兒也很委屈地回答:“我現在不要了呀……”
這個案例給我們兩個提示:第一,不要以年幼孩子的一句話來作這麼重要的決定。因為年幼的孩子還不能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所產生的變化有一個客觀的預判。像這位小姐姐,她就不能比較全面地預想到弟弟的到來會對她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有的爸爸媽媽會對大寶說得很清楚:弟弟妹妹到來後,爸爸媽媽要多照顧小寶寶了。大寶一開始答應得好好的,但是一旦失去父母的關注,還是會承受不了。第二,要切實幫助大寶轉換角色,要讓孩子加入到歡迎新生命的行列中來,讓大寶做些切實能做的事情,可以讓大寶一起去選購弟弟妹妹的小床、佈置房間等等。媽媽分娩前後,有的父母會把大寶送到別處暫時住幾天,這樣做特別會傷害大寶的感情,這時最好把大寶留在身邊。總之,要讓大寶成為一個提供幫助的歡迎者,而不是父母寵愛的爭奪者。
當小寶寶一天天長大成為哥哥姐姐的玩伴時,新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如何處理兩個孩子的衝突。在這裡我再說一個家庭。我有一個朋友有兩個孩子,哥哥5歲,妹妹 3歲。每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吵,妹妹總是用尖叫聲求助於父母,而大人一出來就不問青紅皂白地指責哥哥:“你是哥哥,她是妹妹……”這樣做的結果是兄妹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有一天,哥哥趁爸爸媽媽不在家時,因一件小事把小妹妹打得鼻青眼腫。
很多父母會像我的那位朋友那樣,遭遇此類問題時,通常的解決辦法是“護小”。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委屈了大的,寵壞了小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先要“護大”。
其實“護大不護小”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大的得到尊重後,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謙讓小的。所以要培養二寶對大寶的尊重。要知道大寶也還是孩子,如果你沒有幫助大寶樹立威信,他就不能理解你所說的哥哥的意義。衝突一發生就“批大護小”,其實對兩個孩子都不好:大寶因為委屈越發憎恨二寶,而二寶則學會了因為一點小事就尖叫,日後甚至會利用大人去欺負大寶。久而久之兩個人的關係只會更加對立仇視。
不僅在兩個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護大的,平時生活中就要注意在二寶面前樹立大寶的威信。培養大寶學會使用權力的同時,也要培養二寶如何和大寶交流。例如,當大寶會算錢了,去超市的時候,可以給他一點錢帶著二寶在超市裡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時候二寶就不得不服從大寶。如果大寶能為二寶買一些東西,你就要表揚他。這個過程中也讓二寶學習怎樣向大寶要求和商量。
《三字經》上說得很好:首孝悌。“悌”,就是對兄長的尊敬。在學習知識之前,孩子首先要學的是對待父母和兄長的順服態度。如果你每次都當著二寶的面罵大寶,二寶能尊重大寶嗎?
當然當大寶的威信樹立以後,你要不失時機地去引導他去愛護弟弟妹妹。雖然我強調“護大”,卻並不是說要不講道理地去“護大”,當發現大寶確實有問題時,也要批評,但是儘量不要當著二寶的面。總之要在講原則的前提下,儘量尊重大寶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兄則友弟則恭”的理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