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近新鮮事
-
2 # 王子江
我們這裡管麻雀叫“家雀qiāo兒”。
查了一下,“雀”這個字有三種讀音:què qiāo qiǎo,那我們這裡的這個讀音qiāo還是正確的。
-
3 # 半個南山人
家鄉話叫“家雀”,小時候為了逮只家雀,可沒少費功夫。
捕家雀
要在中午人少的時候,在院子裡撒上點米,用小木棍把篩子支起,在木棍上拴上繩子,待家雀進去吃米時,一拉繩子家雀便被扣住了。這種方法,對成年麻雀有效。要對付幼雀就要得用"照妖鏡”了。
照家雀
我們衚衕正對著淄博市文工團那棟三層樓的後牆,樓頂是用紅瓦蓋的頂,麻雀們就在瓦底下的縫子裡建起了窩。每到老家雀出去找食時,小家雀就在窩前嘰嘰直叫,我們小夥伴們就每人一面鏡子,迎著中午太陽光照,然後將太陽光透過鏡面射到家雀窩裡,小家雀看到陽光向前挪動時,就從窩中掉到地面來。
養家雀
捕到的老家雀好生氣,呆不了幾天就死了,所以不好養,只有小家雀才好養。因為小家雀都還沒有長全羽毛,所以養的的時候,要把它放在鋪有棉花的小紙盒裡。每天喂一些螞蚱、蜻蜓等昆蟲,等到小家雀會飛時,就開始訓練它了,訓得好的可以在院子裡飛來飛去,自已進出籠子。訓不好的,一放出籠子家雀撒腳丫子飛跑了,再也不回來了。
-
4 # 鄉1愁
穀子雀,穀子特指稻穀,每年稻穀成熟的季節,是我們這裡麻雀最活躍的時候,它們主要以穀物為食,故而得名穀子雀。
-
5 # 使用者6641241489
咱們老家那邊的人管麻雀叫“家巧”,也叫“老家賊”。但是:麻雀在咱家那可是歷史悠久,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金兀朮先生在那裡建了倆個府,會寧府~(阿城),混寧府~(白城)。在泥寧府就有“白家雀”,羽毛全是白色的!彰顯出格外的聖潔。
-
6 # 手機使用者6760801185撨
我們南昌叫做"奸雀子",一是因為從前農村農民住的是茅草屋頂的房子,到冬天時,"奸雀子"便在房簷下挖個窩住了避風寒雨雪,二是因為在稻子熟了,滿田都是"奸雀子"啄食稻穀,使農民減收,是不勞而獲的鳥,很奸詐,所以稱之為"奸雀子"。那時候,我和夥伴們扛著個梯子,打著手電,滿村轉找房簷下的"奸雀子"窩,一抓一個準,有時還能掏出鳥蛋,那時吃豬肉很難,一是難買,二是沒錢,這抓了"奸雀子"和掏了雀蛋,也美美的改善了生活。
-
7 # 使用者2179689195644
就叫家雀啊,冬天下完雪之後,把篩子用棍支起來,把篩子下面灑些苞米粒,把棍子拴上長繩子,等家雀進去吃苞米粒時把繩子一拽,就能扣住好幾個家雀,然後扔灶坑燒了美味!
-
8 # 鄉下老張
俺們家鄉麻雀很多,不管是到山上或竹林內都是一群一群的。
我們土話叫小蟲,,不知道別的地方有和我們叫的一樣嗎?
-
9 # 四海昇平940
我們新鄉話叫“小蟲”。幾十年前很多很多,飛起來遮天蔽日的,大集體時地裡派人看“小蟲”,不讓吃莊稼。曬糧食時也有人看,還專門請人逮“小蟲”,一網下去能逮上萬只,現在的人聽起來像說大話,那時候的小蟲和人搶糧食,確實是一大害。
現在因為人們用農藥化肥多了,好多飛禽走獸都少了,都成了保護動物了。如果十年都不用農藥,那飛禽走獸能一下子增加多少倍。
-
10 # 聞雞曉讀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關於麻雀的土話叫法很多。
具說全國各地的叫法統計起來不下於百種,反正一個地方一個叫法,就是同一個地方的,各個村鎮也不一定是同一個叫法,所以要是細細統計起來的話,那肯定是多了去了。比如說“家巴雀兒”,“ 小巢兒”,“家賊”,“麻吊子”,“蟲益子”,“麻油子”等等許許多多的叫法。
我們所在的農村對麻雀叫的很特別,很文藝。用我們家鄉話叫“小衝子”、 或“小小衝”,至於為什麼這麼叫,還真沒有過多地研究過這個話題,單從字面上理解,麻雀身體小,動作敏捷,用這個“衝”字還挺形象,基本上可以體現這個麻雀的特點吧。
這些年來,麻雀好象沒有以前多了,以前在田野裡到處嘰嘰喳喳的聲音現在少多了,解放後一段時間,麻雀作為“四害”之一,對為了掃除的物件,而最近幾十年來,麻雀又面臨著生存環境的壓力,當然人類的活動是主要原因,比如說農藥的使用,比如說棲息地的變化等,這些已經對麻雀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現在麻雀已經被列為了“三有”動物,被列入了《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這其中“三有”的意思是就是名錄裡面所說的“有益的野生動物、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這也預示著以後你如果去捕殺麻雀的話,可以會面臨法律法規的制裁。
當然了,更不要再想著去吃它了,作為野生動物之一,麻雀不但已經獲得了國家的“正名”,正在被保護起來,同時大家也看看現在防控疫情的形勢,大家需要從行動上和思想上充分重視起來保護野生動物已經刻不容緩,不要再以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捕殺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永遠和諧共生。
-
11 # 老徐解說新高考
我們這裡稱呼麻雀的土話叫“小小蟲”,外地人聽了都莫名其妙。麻雀不會“走路”,只會蹦跳,無論是地上還是在樹枝上,它總是蹦來跳去,看上去很可愛。這種小鳥雖然小,氣性卻很大,。一旦被捕關在籠子裡不吃不喝不叫,以絕食對抗,幾個小時就會死去。
小時候就知道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道理。教師說麻雀是益鳥,吃害蟲,讓我們保護麻雀。可也常見麻雀禍害糧食。
聽人說麻雀腦能夠治癒凍瘡,所以那年三九隆冬天捕了幾隻麻雀,把它們的腦漿敷在凍得紅腫的手面上。結果還不到一天就掉了,一點兒也沒有減輕疼痛。
有人說麻雀肉很香,但是我沒有品嚐過。俗語說“要吃飛禽,鴿子鵪鶉。”麻雀肉應該鮮美不過鴿子鵪鶉吧!
原來時候,麻雀做窩都是在屋簷下的牆縫裡,夏季繁殖季節,他們銜軟草、雞毛等做鋪墊。隨著農村水泥樓房的興起,屋簷下做窩越來越少了,於是,它們的“臥室”也上了檔次——大門低下“借住”燕子窩,等燕子歸來他們就走。麻雀“藉助”燕子窩,不講規矩,沒有禮貌,往往把燕子窩弄破一走了之。燕子再住要修補好幾天。
麻雀真是沒有禮貌,每當夏天人困馬乏、早晨想睡懶覺的時候,或者是陰雨天的時候,它們一大早就立樹枝上嘰嘰喳喳又吵又鬧,影響人家休息。北宋的周邦彥還誇它們“鳥雀呼晴,侵曉窺I簷語。”
-
12 # 一墨決
一晃眼,我用兩鬢的白髮,來喚醒著童年的小夢;養過雌黃小嘴的剛出生的小巧,卻太愛憐,換個死去的哭傷。我卻飄然成了今天的老家賊。看慣春來秋去,雲雨花開,不願意飛了,不願意唱了,省略了那躊躇滿志的幻想,便是,借來晨飲情為累/於讓晚歇夢已無
-
13 # 蛋伯2
麻雀是六十年代未家喻曉的四害之一,潮汕人稱之為麻只鳥,為不讓爭食莊稼糧食人們用了多種方法驅趕做稻草人派人早晚驅趕多種形式都有。
-
14 # 拭目以網
我們這裡管麻雀,叫家巧(雀)兒,也叫老家賊。男孩子叫家巧(雀)兒,女孩子叫老家賊,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夏天掏家雀蛋玩,有時候也掏抓快出飛的小家雀兒,本以為抓幾隻小家雀拿回家養,但是用盡啥辦法也養不活,喂小米,抓蟲子給鳥兒吃,但是小麻雀都不吃,扒開嘴往裡塞也不吞嚥,給水也不喝,用手抓住雀頭水裡按也不喝,養個一兩天最後死掉!
到冬天就開始想辦法捕捉大家雀了,去生產隊的飼養處,薅拽馬尾棕,得趁飼養員不在,偷偷的薅拽速戰速決,覺得夠用趕緊撤,否則抓住挨訓捱罵,或者捱揍,回到家再找高粱秸稈韋個三角形架子,把馬尾捻成個小套子,紮在高粱秸稈上,找個家雀經常覓食的地方,散些秕穀米糠埋伏好,但等家雀上套,下雪天更是套捕家雀的好時機,孩子大人齊上陣,套捕的家雀連皮帶毛去掉,清洗一下,放點鹽上火爐烘烤,津津有味咀嚼起來很解饞,和現在的燒烤差不多吧?這就我有關家雀的故事。
-
15 # 雲月孝文
我小的時候,麥秸垛,雪地上,樹林裡,到處都是“嘰嘰喳喳”的麻雀。
雪天,是最有趣的時刻。厚厚的雪覆蓋著大地,麻雀覓食出現了困難。小夥伴們立即在雪地上掃出一片空地,用小棒支起篩子,撒上小麥(誘餌)。把長長的一條繩子系在小棒上,拉到隱蔽的地方。貪吃的麻雀,蹦跳到篩子下,此時,速拉繩子,麻雀就被扣在篩子下,大功告成。
大家一歡呼,土話就出來了――“扣住喜蟲了”“逮住鬚子了”。
因我們這裡地處兩縣交界處,小朋友也是兩地人。自然,土話也有些區別。喜蟲,鬚子,都是麻雀的土叫法。
當地土話列舉:
牲口――頭骨或頭箍。
野狼――涯玀(yalu)
青蛙――咯螞
老鷹――滴溜溜
喜鵲――鴉(nia)鵲
貓頭鷹――黐怪子
壁虎――馬虎子
腦袋――瞪悼/扽忉
鞋子――hai
-
16 # 步雲治印
麻雀、家雀、老家雀、老家賊、
;
-
17 # 八方進財41
我是吉林省的我們這管麻雀叫家雀
-
18 # 隱姓埋名153776225
家巧,家巴子,家賊,麻雀!
-
19 # 友食慾麵食店
我是德州臨邑的,在我們那裡叫“家雀”
-
20 # 報不平
我是山東濱州人,我們那裡叫家雀子。
回覆列表
我們全縣土話管麻雀叫:
ma(2聲)ji (4聲)diao(3聲)
譯成漢字:麻際吊
際:本地意思是小,吊:即鳥。
麻際吊屬家雀,喜與人類結伴而棲;但因啄食五穀常遭人類驅趕、但其千年驅而不走終被人類接受:麻際吊(麻雀)以稻須、雞鴨羽毛做窩於牆洞屋簷,夜伏晝出。
最後順告:我家鄉是湖南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