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金牌村夫8半盞兒殘酒

    李白在向別人推介自己的特長時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強調:自少年時,他就開始學劍。

    他生怕別人會因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釋性地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上韓朝宗》)李白身材不夠高大,但身輕體健,有萬夫不擋之勇。唐代流行鬥雞活動,年輕時的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鬥雞活動中,大發神威一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在鬧市拿刀砍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師範大學的教師檀作文就寫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

    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又專門到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將軍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李白作為裴旻的徒弟,其劍客身份確定無疑。  李白除了有一個著名的劍客師父外,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有詩為證——《贈武十七諤》,他的徒弟叫武諤,排行十七。從這首詩的序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李白說:我徒弟武諤不善於說話,卻是個講義氣的人,而且沉穩、兇悍。他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拜我為師,準備為國效力。我的兒子伯禽在山東,我沒有辦法去看他。可是武諤說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我在感激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

    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唐代,作俠客、為大將是當時年輕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種時髦的人生觀,是太平盛世的時代精神。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李頎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適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實風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劍術,一點也不奇怪。

  • 2 # 歷史茶酒館

    李白自述“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這說明李白很早就開始習劍,而且古代尚武風氣盛極一時,沒一點本領怎麼敢仗劍走天涯?

    李白曾還曾專門到山東學習武藝。《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李白的師傅就是當時大唐第一劍客——裴旻,作為“劍聖”的徒弟,李白的武功自然不會差!

    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詩中窺探一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做的一首描寫俠客的詩,事實上這個俠客就是李白自己!由此可見李白的武功之高強!

  • 3 # 歷史經典影視劇

    提到李白,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斗酒詩百篇”的一代文豪形象了,作為唐代鼎鼎大名的大詩人,李白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弱不禁風的文人而已,但如果說,李白其實也會武功,而且武功還不弱,是不是有人會大跌眼鏡呢?

    真實的李白,除了出眾的文采之外,在盛唐時期,他遊歷祖國山河,自身沒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在有些社會治安力量達不到的地區,恐怕很難倖免,動不動地景色優美的地方突然跳出來幾位好漢,大喝一聲: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命錢。那麼手無縛雞之力的話,李白又將如何應對呢?要知道這些武林好漢可不是吃素的主兒,他們可是要錢也要命,令人防不勝防。

    也許以此來推測李白的武功,確實有些牽強,那麼我們看看當事人李白是怎麼說的吧。李白在自述中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尚任俠。請仔細閱讀這句話,其中有兩個關鍵資訊,一個是好劍術,就是喜歡舞刀弄劍;二是尚任俠,任俠在古代可是一種俠義之士,大多憑藉武力和財力來達到扶危濟困的目的,因此從其自述看,李白喜歡習武防身是無可爭議的。

    好習武和會武術還是兩回事,畢竟“葉公好龍”,學習態度好,不代表學習好,但我們可以繼續看李白的行事作風。唐代時候,社會上非常流行鬥雞活動,這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消遣,但其中魚龍混雜,不少地痞流氓混跡其中,喜歡惹是生非。年輕時的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鬥雞活動中,和幾位地皮流氓糾纏了起來,李白一怒之下,大發神威,拔出寶劍,一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要知道一個人和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打鬥,尤其是正面相抗,沒有一身過硬的本領是不行的,況且李白不僅全身而退,同時還殺了對方几個人,試問當今社會,有幾個男子有這樣的好身手呢?

    殺人的事情,在李白的詩歌中也有反映,他在詩中寫道:“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敢於在鬧市街頭拿刀砍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名有膽有識、不折不扣的古惑仔行徑,這也是李白年輕氣盛才犯下的衝動,所以說,衝動是魔鬼,切記!

    也就是從此開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這樣做並非是有好心情參加大唐帝都十日遊的低價旅遊活動,而是因為殺了人,要避避風頭,同時藉此機會在社會上闖蕩一番,以實現自己成為大俠或者大將軍的理想。

    再者,當時的唐朝有三絕:分別為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我們單個來看,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資訊,李白就是一位大詩人嘛,詩歌一絕當仁不讓。可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劍術公認第一的裴旻,其實也是李白的師傅。要知道能夠被當時公認為第一的劍客收為弟子,李白手下沒有真實功夫是不可能的,一名名滿天下的劍客,不會收一個文弱書生,那樣會壞了自己的名聲,在古代,師傅的臉面很重要,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弟子爭氣不爭氣。

    有師傅就有徒弟,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手下還有一個水平不錯的俠客徒弟,叫做武諤,對方拜李白為師,可不是學習什麼詩歌寫作,他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目的是學習李白的劍術,畢竟這位老師的老師實在是太牛叉了。

    最後考證儒家學說指導下的文人們,他們可不都是弱柳扶風的樣子,在儒生的六藝中,其中“射”就是考核儒生的武藝水平,雖然不想大將軍那般有萬夫不當之勇,但騎馬射箭的技能,長期以來是儒生的一大學習方向。由此可見,李白不僅會武功,而且其劍術還比較不錯,甚至可以列入高手的行列之中。

  • 4 # 闕興明1

    歷史上的李白不僅會武功,而且是一名武林高手。

    李白生於大唐盛世,其詩歌冠絕天下,詩風瀟灑淋漓、豪放縱逸,彰顯出一種恢宏博大的盛唐氣象。而當時的唐朝社會也是一樣,唐朝是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盛唐時期幾位君主都是能容納天下、吞吐宇宙的皇帝,可說是萬國來朝、四海歸心。所以,唐朝文化也極具包容性,既崇文又尚武,其中,武術更是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宋朝時期不一樣,唐朝民間不禁武,也不禁兵器,不像現在分什麼管制刀具。甚至佩戴刀劍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有“男兒何不帶吳鉤?”之語,吳鉤並不是什麼鉤子,而是刀,後來是刀劍的統稱。誰出門時腰間不佩一把刀劍反而會被人瞧不起,也顯得與人不合群。連文人雅士都有佩劍。當時社會風氣如此,何況如李白性情曠達、豪邁灑脫這樣的人,豈有不緊跟社會潮流之理?

    歷史上的李白是武林中的佼佼者。從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關於後人為李白寫的集序之類可以看得出,基本都離不開“任俠”二字。任俠就是現在常說的恤孤憫寡、鋤強扶弱之類。要做這些任俠之事,空有一腔豪情是不行的,一定還得有一身好本領才行。“託身白刃裡,殺入紅塵中。”就是寫的李白自己。據傳,李白曾經在長安都市街頭與一幫混混潑皮鬧翻動手,當場就手刃其中幾名。想像一下,敢孤身一人勇鬥一群社會不良青年,沒有幾下子是不行的。

    不僅後人為他的作傳作序裡面有任俠的評語,李白自己的詩文裡也是如此。據統計《李太白全集》裡詩歌文章出現“劍”“吳鉤”或其它一些代表劍如“湛盧”“莫邪”等的用語超過一百處。其中李白描寫戰國俠士的《俠客行》一詩,其實也就是假託寫別人,而真實是給自己的一種寫照,或者說其中的俠士就是理想化的自己。如“閒過信陵飲,脫劍膝上橫”這種尚武門客其實就是寫自己的門客生涯(李白曾長期作為門客而附於賀知章);“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應就是自己遊歷名山大川、浪跡天涯時的所作所為吧。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沒有一身武藝敢獨自走南闖北嗎?李白也曾經在序言裡有“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之語;另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等語。類似文字還非常多,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例舉了。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根據他的詩文做的推測。李白武功高強之事還有事實考證的。據史料記載,李白曾經與裴旻切磋過劍術,還得到過他的指點。要知道裴旻可是大唐第一劍客!據《獨異志》記載,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可見其劍術的超凡入聖。學劍是要有超高的悟性的,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豪壯奇瑰,其悟性也必不一般。

    李白不論詩、酒都有仙之名,再冠以“劍仙”也不為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最近很火的刷臉支付,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