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是大操大辦嗎?
15
回覆列表
  • 1 # 愛尚小娛樂

    宴會,是以酒肉款待賓客的一種聚餐活動。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先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格較小的叫“席”。所以,現代很多人稱為“宴席”。

    滿漢全席,據傳是中國一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帝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提倡滿漢一家。大滿漢有108碟,小滿漢有64碟。

    孔府宴,集中國宴席之大成。既有家常菜,也有宴請皇帝、欽差大臣的。。孔子對“禮”的推崇,在飲食上就能體現出來。包括壽宴、花宴、喜慶宴、迎賓宴、家常宴。

    全鴨席,首創是北京全聚德。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製各類鴨餚組成。別的材料做的整套宴席,如天津的全羊席、上海的全雞席、無錫錢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等。

    燒尾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

  • 2 # 迷樓

    說起古代的國宴,我想起南宋時,正與金國打仗,兩國打打談談,談判時就要請金國使臣吃飯啊。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一份南宋國宴的選單。

    筆記中記載:“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鹹豉;第二,爆肉雙下角子;第三,蓮花肉油餅骨頭;第四,白肉胡餅;第五,群仙炙太平畢羅;第六,假圓魚;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魚;第九,水飯、鹹豉、旋鮓、瓜姜。看食:棗餶子、膸餅、白鬍餅、環餅。”

    這九盞,就是用九道菜,用九個大盤子盛著。

    第一盞,是肉鹹豉。金國是女真人,以狩獵為主,當然喜歡吃肉。元代《事林廣記》中“肉鹹豉”的詳細做法:把一斤精肉切成骰子狀,加鹽一兩半攪拌,用四兩生薑切成薄片放油鍋內炸一下,用剁爛的豬油炒一斤豆豉;將肉放在鍋內炒,再下豆豉、姜、橘皮,再下馬芹、花椒,加入濃湯,待湯收幹後即可使用。除了肉多、豆豉多之外,看不出這個菜品有何特殊之處,竟然還是頭道菜。

    第二盞,爆肉雙下角子。《東京夢華錄》裡有“雙下駝峰角子”,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裡有“水晶角兒”、“撇列角兒”、 “時蘿角兒”。這角子,就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餃子。雙下,就是兩樣餡。

    第三盞,蓮花肉油餅骨頭。《東京夢華錄》中有“蓮花肉餅”,是一種帶肉的餡餅,拼擺成蓮花狀,烤至金黃色。《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載有下飯的“骨炙”,是用帶肉的羊骨頭先放在沸湯中浸煮,再撒些酒,放在火上烤制,就是烤肉。

    第四盞菜,白肉胡餅。白肉就是煮好的未加帶色作料的熟肉;胡餅,蔣一葵《長安客話·餅》中說:“爐熟而食皆為胡餅,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是也。”就是燒餅。

    第五盞菜,群仙炙太平畢羅。群仙,比喻品種多;炙是一種烤肉法。太平畢羅中的“太平”是形容詞,是吉祥意;而畢羅,《玉篇》裡講“畢羅,餅屬”,《盧氏雜說》說“翰林學士每遇賜食,有物若畢羅,形粗大,滋味香美”,就是一種餡餅。

    而第六盞和第八盞菜,假圓魚、假沙魚。《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一節裡,記載有假河豚、假圓魚、假野狐、假炙獐、假蛤蜊等。做假河豚人們能理解,因為河豚雖味美但有劇毒。《事林廣記》的“飲饌”項內記述了多種假蛤蜊、假白腰子、假熊掌、假沙鱔的做法,多是用羊肉、豬肉或魚肉剁碎,與綠豆粉和勻壓實,做成動物的造型,調製成近似的味道。

    第七盞的柰花索粉,柰花就是茉莉花,索粉就是用綠豆粉或大米做的粉條,《易牙遺意》中記載有索粉的具體做法,跟如今農村手工製作的粉條基本相同。柰花索粉是撒茉莉花的粉條湯。

    第九盞,水飯、鹹豉、旋鮓、瓜姜。水飯,即粥;鹹豉,就是帶有豆豉的佐粥鹹菜;旋鮓,旋乃新鮮義,是把切細的蔬菜醃製、涼拌的爽口小菜;瓜姜,是一些醃製的黃瓜生薑之類的下飯小菜。

    看食:棗餶子、膸餅、白鬍餅、環餅。看食就是一些點心類的食品,一般是拘於禮儀略嘗輒止,所以叫“看食”。這棗餶子就是棗饃,膸餅是烤制的甜點,白鬍餅是不帶芝麻的燒餅,環餅就是饊子。

    你看,這份九盞菜的國宴選單,還是很簡樸的。別說跟現在的婚宴相比有差距,還不及我們日常招待朋友的宴席規格呢。

  • 3 # 鄧海春

    淺談一下清代的國宴

    清代,國家於慶典之日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宴會,即於太和殿舉行。清制,每年於元旦日,都要在太和殿舉行盛大的國宴,招待各少數民族王公及外國使節,以慶賀新年的開始。

    太和殿正中懸掛有御題匾額“建極綏猷”,兩邊對聯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這種宴會是出於政治及禮儀的需要。出於禮節,皇帝一般親臨宴會卻不進食。

    大宴於午正時舉行,而皇帝正餐用於辰刻、晚膳於未時。太和殿筵宴的佈置有一定規定。按照規制,宴會之日五鼓,鑾儀便率官校至殿前,于丹墀內設皇帝的法駕鹵簿。兩翼鹵簿之外,各設八個藍布幕棚,棚下設三品以下文武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在西班之末。樂部率和聲署於太和門內簷下,東西兩側設丹陛大樂,儀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賀表入殿內陳左楹表案,內閣中書奉筆硯陳右楹案上。光祿寺於殿內寶座前設皇帝御宴桌張,殿內再設前引大臣、後扈大臣、豹尾班侍衛、起居注官、內外王公、額駙以及文武大臣和蒙古臺吉及各民族的伯克等人的宴桌共105張。其次,太和殿前簷下的東西兩側,陳設中和韶樂和理藩院尚書、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

    太和殿前丹陛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張一黃幕,內設反坫,反坫內預備大銅火盆兩個,上放大鐵鍋兩口,一口準備盛肉,另一口裝水備溫酒。丹陛上設宴桌43張,在這裡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大臣、內務府大臣及喜起舞、慶隆舞的大臣等。乾清門外由領侍衛內大臣兩人率領豹尾班執槍侍衛、佩刀侍衛各10人立於門外。禮部堂官兩人立於乾清門階下,前引大臣10人立於太和殿後階下等候。

    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規定,減去19席,並減去羊18只、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增減,筵宴中皇帝所用御桌由內務府恭備,其它宴桌由大臣們按規定恭進,如若不敷,再由光祿寺負責增備。

    按規定:親王每人進8桌(其中大席1桌:銀盤碗45件、盛羊肉大銀方1件、盛鹽銀碟1件;隨席7桌:每桌銅盤碗45件、大銅方1件、小銅碟1件)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進5桌,其中大席1桌,隨席4桌,每桌等級均與親王同,羊、酒數也同親王;貝勒每位進3桌,羊2只,酒2瓶;貝子每人進2桌,羊、酒數同貝勒;入八分公每人進1桌,羊1只,酒1瓶,貝勒以下進宴席的器物,均與親王、郡王隨席同。所進器物都用紅布遮蓋;羊都是蒙古大羊。宴會之前,先行文宗人府,報明大臣名銜、應進桌張以及羊、酒數目,宗人府彙總送禮部查核後,奏明皇帝閱覽。

    太和殿國宴的環境,目的強調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其宴間的各種制度,處處顯示等級差別,主辦者想透過宴會氣氛體現出國家繁榮昌盛的景觀。

  • 4 # 經略幽燕我童貫

    其他朝代不好說,就說說宋代吧。

    宋代的國宴,在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包括流程啊,選單啊,都有。有興趣看原始文獻的可以去找找。

    當時的國宴分三個等級,我們這裡重點介紹一下文獻中所記載的大宴,也就是最高階的那種。

    在北宋時期,最高級別的國宴在集英殿舉辦。

    按照級別,官員和外國使者,則分別坐在正殿、側殿、走廊(兩邊都可以坐)。開宴之前,大家面前會擺上一些只能看不能吃的食品,這種擺盤就叫做“看盤”,也就是“只能看”的菜盤。

    根據身份不同,看盤內容也不同。例如,宋方官員的看盤一般是環餅、油餅、棗塔等,外國使節(遼使)除這些以外,還有各種肉食的看盤,這可能是為了響應他們的風俗。

    正式開宴的時候,看盤不是馬上撤的,而是有一個過程。按照開宴的習慣,一般是先斟酒。等正式開飲以後,則每飲一次酒水,就有一行節目表演。

    當行酒到第三次以後,才開始逐步撤掉看盤,上正式的食品。第三盞酒開始上的食品是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等。第四盞酒上的食品則是炙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酒時提供的是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乾飯、縷絲羹、蓮花肉餅。第六盞時為假黿魚、蜜浮酥柰花。第七盞時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第八盞時為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第九盞時為水飯(粥)、簇飣下飯。

    按照這種大宴的規定,一般是行酒九次,就是一起舉杯九次,就算結束了,耗時應該不算很短。

    從食品的組成看,與我們的想象不同的是,國宴一般以各種麵食為主,輔以肉餅、肉絲、羊肉等肉食,並沒有特別珍稀的山珍海味。

    應該來說,不是特別奢侈浪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買2019新天籟還是十代雅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