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小學教育者

    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一半以上的諾獎拿回家了。他們的教育很特別。

    這裡說的是德國——一個正在崛起的歐洲大國,其人口只有8200萬人,創造的奇蹟卻稱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為最大的最引以為驕傲的事情,可以說畢生都在向這方面努力發展。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總數一半以上的國家只有德國,這足以說明其教育的獨特性和巨大成功。目前,許多歐洲大國紛紛學習德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德國憲法規定:禁止學前教育。並不是不允許設立學前教育機構,而是禁止幼兒學習學科知識,防止孩子變成死記硬背的“電腦硬碟”,從而僵化不靈活。

    他們認為:

    一、學科知識阻礙了幼兒大腦的發育,抑制了思維的靈活發展。

    二、幼兒就要在玩中學會生活的本領,學前機構只能讓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

    三、讓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放飛。正對應了我們的俗語:“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善於大膽的想象,是創造創新的必備品質。從幼兒就開始培育這種思維,難怪成就那麼大!

    我國很多家長提倡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提前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甚至是小學文化課知識,而德國卻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已經非常的明顯了。那麼他們的孩子在幼稚園學習什麼呢?

    1.生活知識。學會說說有禮貌,不打架,不罵人,尊老愛幼。學會如何買東西、如何處理好和他人的關係、怎樣回到家、自己的時間怎麼安排、怎樣穿衣服等等。

    2.注重孩子的性格和勇氣地培養。

    3.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自由的發展。不強制孩子,不代辦孩子的事情。

    4.父母打孩子是犯法的,孩子可以告你。

    這些幼兒需要掌握的知識都是一些非智力因素。我記得央視報道:素有大學生“加工廠”稱號的毛坦廠中學非常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在高考前反覆叮囑學生們千萬注意控制情緒,處理好各種可能影響考試的非智力因素。這是不是和德國的幼兒教育不謀而合?

    不要小看這些因素,其影響是深遠且重要甚至是一輩子的!

    我們是不是能借鑑借鑑德國的教育策略和理念,用來指導我們的教育工作?

  • 2 # 華永祥的個人成長空間

    人生的起跑線?

    不得不慨嘆中國文字的魅力,簡單的幾個字就把一些貌似哲理的東西灌進了你的意識裡,易傳播,大家都明白,沒說明白也意會的了。

    ①它好像把所有人都納入了同一條賽道上了,大家好像都奔同一目的地去了似的。

    這顯然不該是真的。

    幸福的人各各相似,不幸的人各各不同,人與人之間所謂的幸福,所謂的成功,所謂的一切一切原本是各有各的千秋,在不影響他人,不傷害他人,甚至利他的基礎上活出自己的自在來,這才應該是人生最本源的東西。

    肯定不會這麼純粹,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他被動的進入了各類的攀比之中,……這些你懂,不展開說。

    ②前幾天和一位朋友在聊天,他聊起自己去德國工廠考察的事,其中他提到德國工人,人家根本就沒有加班之說,到點該下班就下班,沒有什麼溜鬚拍馬什麼工作哲學之類,脫下工裝,他又可能是另一類身份,或許是個藝人,活得十分自在。但是人家上班時是絕對一板一眼,極端的嚴謹,包括車間機器出問題了,哪怕是很小的問題,他都會停下來,你把機器修好,在機器沒修好之前,我先歇著。人家藍領工人活得很有尊嚴。

    所以回到問題上來,人家德國人壓根就不用擔心未來,成長教育路自然分化,有能力有天分者一路深造,沒有的就習得技術,人人各安其所,自得其樂。

    反觀中國小孩,隨時都有隔壁小孩作參照物;大了,依然如故;嚴重者終其一生都在比較中。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你還能淡定嗎?

    周圍滿是噪雜聲!

    家長淡定得了?

    老師淡定得了?

    重重圍城中的小孩呢?

    他只能無可奈何!

    自主意識?創造意識?……什麼時候少了沒了都不覺知。

  • 3 # 黎方說教育

    從德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來看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他們的獲獎人數幾乎佔到總數的一半啊!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很獨到的見解!所以德國官方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知識開發教育,為的是避免把孩子的大腦變成僵化的硬碟,破壞了孩子大腦的想象力!德國人認為:孩子在七歲前應該是快樂成長,讓心靈放飛!不應該過度的開發!

    我有兩個特別要好的德國朋友,一個是做生命分子研究的,一個是做幼兒工作,他們的觀點一致,都認為學前不要過多給孩子灌輸死記硬背的東西!我常常與他們交流,他們告訴我:孩子智商再高,也不能剝奪了孩子的快樂童年和想像的空間!

    我研究少兒心智教育多年了,我認為孩子在七歲以前智力被過度的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應該給孩子的大腦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過早的灌輸過多的死背硬記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像計算機的硬碟儲存器,強硬灌輸過度後,孩子就不會主動思考了,那樣的後果我想不是母親們想要的吧?後果是可怕的!

    我一直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是理解的!不要害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

    我曾經還專門請教過德國教育界的朋友,與他們溝通交流!在中國,如果說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我認為,僅僅三個方面的教育引導就足夠了:

    一是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方面的知識,並且告訴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允許打架和大聲說話等等的文明禮貌的公德知識。

    二是引導訓練孩子自己動手,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手把手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收拾自己的小玩具,自己給自己洗洗手和臉等等,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做手工和畫畫什麼的,放飛孩子快樂的想像力!

    三是教給孩子面對問題不急不躁,啟發訓練孩子的情商和辨別的智慧。

  • 4 # 雨後哈夫曼

    充分釋放兒童的天性,贊一個。有成就的大家,愛因斯坦,牛頓,錢學森,楊振寧等,沒有一個在兒童時代,家長領著去補課的。所以天才一定是自然形成的。強扭的瓜不甜,何必讓孩子那麼壓抑

  • 5 # 登入法國

    我可以說說法國的學前教育。法國的義務教育是從三歲開始的,就是說學前教育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

    歐洲人認為,每個年齡的孩子由於身體發育的限制,應該有相應的學前教育,比如孩子在一歲左右開始學習行走,學習說話等。如果非要讓孩子學習日後學校裡才學的知識,會引起很多負面影響。

    我自己有一個例子,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收到過一個學算術的玩具,他自己很喜歡玩,上小學前就玩著學會了簡單的加減乘除。在法國上小學以後,老師說我家孩子上數學課的時候經常無故影響老師和同學。我問孩子怎麼回事,他說同學們都太笨,老師講了幾回還有不明白的。我知道他上數學課的時候應該覺得很無聊,不是因為他聰明 ,而是那些東西他已經在很小的時候就學過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影響了孩子對數學老師和數學的看法,覺得老師不喜歡他,覺得數學沒有意思。

    法國孩子從三歲開始,免費進入公立幼兒園,開始了他們的學習生涯。三歲的孩子學什麼呢?

    首先是學習生活的自理,比如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手,自己吃飯,自己收拾自己用過的餐具,自己換衣服,自己睡覺,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這些自理能力的學習基本是以遊戲的形式出現,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

    然後會學習一些簡單的畫畫和體育專案。

    法國的孩子只有到了小學才開始學習認字和數數。

  • 6 # SouthCross

    您對德國學前教育認識有兩個誤區:

    一、德國憲法中有關“廢除學前教育”的條文是魏瑪共和國時期所頒佈,指的是廢除擁有提前升學特權的三年制小學,雖然指代詞語相同(Vorschule),詞義卻與當代所指幼稚園類的學前教育完全是不同概念。前者因學費高昂而淪為“貴族專屬”,之後出於教育公平性而被明文廢除。至於“德國教育法禁止學前教育”、“德國沒有學前班”等說法也無實證,事實上在德國漢堡市仍然存在學前班的形式,作為介於學前和小學之間的教育機構,家長可選擇讓孩子進學前班還是幼稚園。

    二、德國事實上不斷立法加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以提高教育品質:

    早在1987年,第一家現代學前教育機構便誕生於德國,英語中“kindergarten”一詞也是源自德語。雖然目前為止,學前教育僅屬於福利事業,不屬於正式教育體系,但德國政府卻在不斷立法加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1999年,德國聯邦政府建立關於兒童日託機構教育品質的國家標準體系,開始對各類學前教育機構進行規範。2004年,德國出臺了《幼兒園教育條例》和《發展和提高學前教育品質的建議書》,以保障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連續性。而根據2005年實施的《托幼機構拓展法案》,聯邦政府每年投入1.5億歐元以增建全日制托幼機構,滿足幼兒入託教育需求,保障學前教育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普通的流水線工人一天能為老闆創造多少利益?你怎麼看待普通工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