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在月亮上98853846
-
2 # 哀莫道人京畿書法
感謝
筆法和結構沒有彼此!先不要抬得太高,什麼學書法!書法不是可以學來的,書法是一個書者傳統文化、文學閱歷、氣質、人格魅力以及個人修養的綜合顯現,而不是照著什麼東西畫出來的。要想達到書法二字,就要看悟性了!不單單是筆法和結構能夠所能左右的。
-
3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上用筆重要,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早就總結過了: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
為什麼現在還會出現這個問題?因為有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不懂書法,第二個原因是誤解書法。
不懂書法者以為書法就是寫毛筆字,認為只要把毛筆字寫好就是書法了,管他什麼用筆和筆法?是錯把書寫當書法。
誤解書法者以為書法就是字的結體,結構寫好看了就對了,就是書法了,是錯把實用當藝術。
歷代不知多少個酷愛書法者苦苦追求筆法,就是因為學書法必須掌握用筆,懂得筆法,否則寫一輩子毛筆字也只是書寫,只能當個寫字匠。
當然,高層次的藝術家才會畢生追求書法,因為這是人品的外化反映,師塾、帳房先生是不願去下這個功夫的。
這個問題早在二千多年前書法剛產生時著名書法家就反覆說過了,蔡邕、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等人一再強調的書法中的力、勢、意等等,明擺著不是說的結構,而是說的用筆,為什麼到了現在的科技資訊時代還有人要直著脖子不認賬呢?
-
4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用筆技法比結構重要,如果書寫技法不精通,等於基本功不厚實,這種條件下主攻結構啥用沒有……
例如,有的楷書字型,用側鋒法書寫,筆畫起止處輕而易舉的一筆完成了,不用描畫……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與字法
-
5 # 麓風軒我們來看看古人的論斷:
1、清代馮班《純吟書要》從正面論述: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
2、趙宦光《寒山帚談》則從反面來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但若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筆不取結構,盲相師也。
3、而清代書法家宋曹的《書法約言》則闡述得更加清晰:蓋作楷先須令字內間架明稱,得其字形,再會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簡、長短、廣狹,不得概使平直如運算元狀,但能就其本體,盡其形勢,不構於筆畫之間,而遏其意趣。使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為有法。
總結:古人對於楷書間架結構的重要性論述較為充分,當然並不是否定筆法;二則有輕有重,有主有次,今人學習書法,可以借鑑。 -
6 # 臨池管窺
按自己的經驗體會:筆法與結構同等重要!
而學書的階段則是先筆法後結構。
初學者臨帖往往首先注意的是筆畫,看一筆寫一筆,亦步亦趨是初學者的常態;而有一定基礎者臨帖則會偏重於結構的學習,更注意整體風貌。
筆法就如同打乒乓球,正確而科學的動作姿勢決定了你水平提升的幅度;而結構又如同你球風是否細膩或開放……!“用筆千古不易”,又如同散打中的固定招式:左右直拳、擺拳勾拳;正蹬側踹、高低邊腳一樣,動作就這幾個。關鍵是要看你如何組合形成凌厲攻勢,這就是“結字因時相傳”的蘊意了。
個人經驗是:學好了筆法,自然會注重結構;而結構練習到一定火候,必然又會轉過頭來加強筆法,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所以,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這本就是“門外漢”才會提的問題。
-
7 # 燎原學書
書法字型的結構就像人的精神支柱一樣,它分配支撐著每個字的各個“器官”就像靈魂一樣,不能散不能擠,恰好處在一個和平狀態。
而用筆書法,就像是在刻畫字的“軀幹,四肢”這個字的高矮胖瘦怎麼體現出來,用筆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能頭重腳輕,四肢發達。
其實結構就像一個人站在那裡,用筆就像你要給這個人搭配什麼衣服一樣,既要突顯這個人身材比例好,又要彰顯這個人穿著打扮漂亮。
-
8 # 亦文亦物
筆法與結構 都是基本功
恐怕您也是一名書法的“混沌”者,但是不僅僅是您,在這條路上許多人也犯過類似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牽扯到關於趙孟頫和啟功。
趙孟頫曾提出:毛筆的核心特質是一種固定形式,也就是被後人所爭議的筆法。而所謂的結構是啟功提出來的,可能你會因為這兩個人的名氣而否定後者,但是不得不說,啟功也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他所強調的正是結構。
但是在流傳中就不知怎得讓這兩種被區別對待了。
實際上,筆法又是核心,是書法的一大特性,是一種胚子,可以在學習摸索中得到的。在書法成熟的這條路上,從鍾繇開始,到大小王,再到顏柳,這套體系被不斷完善,也成為一種基本功。
再說結構,其實我個人把它看作是一種衍生,一種基於筆法的上層建築。為什麼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會有很多種門類,甚至是在同一門類下也有很多的不同點,這就是結構,它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展示。每個書法家在創作的時候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二者並非那麼區別清楚,先練好基本功才是王道。 -
9 # 翰墨書道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麼,就不能缺一髒嗎?你說呢,顯然麻雀雖小,五臟是不能缺一髒的。這就是所謂的“整體大於區域性之和”的道理。書法中的結構和點畫同樣是缺一不可,沒有什麼誰誰重要不重要。作為一個字,只有點畫,不按照一定規則組合起來,可以用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只有結構沒有點畫的字可以說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只是一幅骨架。二是構成一個整體,才能完成一個字的形與象。
雖然同樣重要但在臨摹學習時,特別是初學,建議先從點畫的臨摹學習開始 ,然後循序漸進,完成書法的初步的臨摹學習課程。即便如此,我們在學校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事無鉅細,一件事情的所有成分,都是其中整體的一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
10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其實是一個爭論,歷來對於此理論諸位書法家有很多論述,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啟功先生和趙孟頫先生對於這個問題的表述。
一、啟功先生的觀點
早年間啟功先生曾經在一個書法講座中對於這個問題做了非常詳細的闡釋。他認為對於書法家來說,最為重要的當然是結構。
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布料的好壞和剪裁重要性的一個問題。我們判斷一件衣服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全部由布料來決定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剪裁這個因素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一件衣服,不管它的布料是多麼的好,如果剪裁不得當的話,一個袖子長一個袖子短,衣領的開口比袖口還要小,那麼我想不管這個衣服的布料如何,他都是一件失敗的衣服。
這是啟功先生的觀點,當然,他在這裡是運用了一個比喻的手法,將書法中的筆法看作是衣服的布料,布料的好壞就是筆法的好壞。那麼剪裁就是結構了。
的確,這樣說的確顯得結構的重要性是高過筆法的,但是這個假設也有缺陷,因為即便是最蹩腳的裁縫也不會這樣剪裁衣服,顯然這裡結構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筆法本來就是包含結構在內的,筆法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內涵要大、要廣。
二、趙孟頫的觀點
在這方面比啟功還要激進的是趙孟頫。他在《蘭亭十三跋》中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其實趙孟頫在這方面的意見要比啟功先生明確的多了。趙孟頫直接把這兩個方面放到了一起來比較。
趙孟頫所說的“結字”很顯然是結構,而“用筆”當然指的就是筆法。
趙孟頫認為筆法是什麼時候都不會改變的東西。但是結構一定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其實這一點也是有部分的道理的,比如我們看某一些書體在最早期的發展過程中的形態,以及它到成熟期和衰落期時候的結構造型是不一樣的。
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唐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顏真卿的書法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顏、中顏、大顏。隨著顏真卿一生人生經歷的不斷變化,那麼他的書法形態也有所改變。
但是,趙孟頫的理論中也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缺陷,第一點是他誇大了,筆法的永恆性,把筆法的不變性強調到了極端,而忽略了一般形態上的變化。沒有看到筆法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髮展的這樣的一個事實。
第二點是他忽略了結構相對不變性。中國漢字其實造型變化總體差異不大, 是相對固定的。即便是結構,真的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那麼他們內在的一些規律總是相同的,他們總是有一定的內在繼承性,不會有顛覆性的變化。
三、時代性、繼承性和順序性
毫無疑問的是,筆法和結構這兩個方面其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趙孟頫和啟功先生兩者的理論應該結合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書法認識。
因此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不論是筆法還是結構,他們都是非常至關重要的,都是書法學習者必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部分。
這是時代性。
而中國書法是一門講究傳統技藝的繼承的一門學問。內部各個要素直接必然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和繼承發展的。不可能是完全獨立的或者是完全顛覆性的一種狀態。這是繼承性。
但是對於一個書法學習者來說,尤其是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學習書法首要任務就是解決筆法的問題,不可能一上來就解決結構的問題。要有一個先後性,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筆法總是優先於結構的。這是順序性。
-
11 # 乾得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秘不可傳的應該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中國書法的”秘法"就是一一一功力。筆法只是書法的基礎知識,而結構僅是入門的方法。學習書法,初始講字型的結構,既字怎麼字。字寫熟練了,慢慢的就會注意筆法。既字的每一點劃怎麼寫才漂亮,才合規矩。而筆法後面的“功力”,幾乎不會有人告訴你。因為它是書法的核心”秘密",也就是所謂的"秘法"。只有真正掌握了“秘法”,才有可能真正懂得書法之中的"筆法",同樣只有真正理解了"筆法",書法的字型結構也自然就在其中了。現在的人練書法,從追求字型結構開始至字型結構結束,是因為筆法比結構難深入,功力比筆法難深入。所以越是難度大的自然就越是無人理睬。越是容易的,自然也就越是趨之若鶩。(書法自寫)。
-
12 # 尚晉齋書法工作室
一,筆法和結構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不注重筆法,結構再好看,就會美中不足;筆法再好,結構不行,如空中樓閣,毫無根基!
1、有一種書法自娛自樂自欺欺人型:筆法不好而結構不行的書法愛好者,大有人在。胡亂寫、瞎寫、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怎麼寫舒服就怎麼寫。完全就是自娛自樂!
2、有一種書法叫盲目自大型:很多書法家都是愛好者級別,不讀書提高自己的視野,讀死帖,練了一輩子,毫無進步!筆法看似熟練,結構似是而非,實則是自我書寫習慣導致的,他們不接受批評和建議。盲目自大。
3、有一種書法叫偷懶型:鑽研古帖,不下功夫苦熬,投機取巧,寫幾遍就說吃透了。挑選幾個字就寫作品,參賽投稿,碰巧拿個破獎,就自詡書法家。誰不知道參賽的都有獎,主辦單位都是野雞。
二、從古至今,流傳於世的名家墨跡作品,筆法和結構都有其出眾的地方,不然也不會流傳千古。
三,真正好的書法家,不用看頭銜,也不用看外表,只需要看作品。談及書法家,很少談他們的頭銜,因為作品才是他們流芳千古的法寶!
-
13 # 艾鵬飛
這其實是一個爭論,歷來都有書家對此不停的辯駁。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強呼叫筆千古不易,我認為指的是以中鋒為主的用筆方法,只有中鋒運筆才能穩重,可見用筆重要性。
結體因時而變可以這麼理解,在一種新的字型,初生、發展、鼎盛、衰落,階段都有結體上的變化,但是都是傳承上的變化,萬變不離其中。
但是從甲骨文到隸書到楷書,它們之間的演變的話,最主要的還是結構上的變化。從古至今的書法,他們的運筆多數以中鋒運筆,可以把這個理解為共性,把結構理解為個性,所以我認為結構(個性)能改變整個字的風貌,也就是(結構)推動書法的發展,所以它當然最重要。
就拋棄一切理論來說,按我直觀的理解用筆差一點結構精準,這個字也是比較美觀的,這麼說吧!我用筷子蘸墨汁寫一個字,儘管都是圓乎乎的沒有筆鋒沒有轉折上的粗細變化,但它至少是不錯的字,穩的住立得住,且不影響認讀。若是筆畫寫的很好,結構寫的差實際上是很難看的。現當代有名的已故書家,啟功先生認為最重要的是結構,這跟我的理解不謀而合。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
14 # 布衣白頭
筆法比較私密,給你個帖不一定看出用筆,但結構是顯而易見的,元代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而結字亦須用功。指出了兩者的重要性,啟功先生提出了結構的黃金定律,從他的影片資料來看是注重結構的。我建議兩者同等重要,但先研究哪個都行,結果還是要做到結構和用筆的高度融合
回覆列表
y學書法,筆法與字的結構相比較,她們是同等重要的!中鋒也好,偏鋒也罷,都是運筆方法。但是,筆畫粗細長短也屬筆法的運用。首先,字的筆畫寫的好不好是透過筆法的運用而行成的,所以,(包括筆畫的粗細長短)字的結體好不好,直接取決於筆法的運用。例如:顏、柳字的結體完全不同,就是因為筆畫粗細的不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