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貫長天
-
2 # 狂喜淡墨a
立體感的書法,實際為欣賞者的一種感覺,可意會,不可言傳。豐厚的筆墨,淡濃相間,字有大小,筆畫輕重宜彰,盡目似乎有了陰陽錯落,彷彿間,感知立體的效果。
因此屬理論上鑑賞評語。而不是三維立體形貌,筆墨與宣紙的侵淫,其落墨印染而稍有質感上的立體像。一般寫字,都是根據自己的隨心書寫。沒有刻意去造立體幾何象。
對於善筆之工,常常把筆畫寫的豐腴,近乎渾然之感。
因而欣賞書法藝術,過分強調立體之筆,也是偽命題。習練幾十年,還沒有自然呈現三維狀之姿態。而今在展覽上的拼裝裝裱的字,似乎就是追求這種立體效果,雖然有衝擊視覺之目的,而今國展不提倡了。並且反對這種非自然的造作展覽作品。
故弄玄虛,不是真正意義的書墨藝術,追求自然的書境,為至境。
書墨質感渾然天成,乃佳妙。
-
3 # 北山包丁
書法中形成立體感是一個技法問題。
實際就是使用毛筆的鋪毫狀態寫出來的,如果加上飛白效果就會立體感更強。
鋪毫,就是把毛筆的筆毛在蘸墨時舔成刷子狀態(街頭燒烤用的扁刷子)。
筆鋒一旦成扁平的狀態,在行筆書寫時就會隨著角度的變化,出現粗細轉折的變化,如果運用巧妙,讓墨色有濃淡變化,立體感馬上就有了。
這個很像絲帶。
在轉折的地方最明顯,粗細變化讓立體感增強。
八大山人的書法作品中多用此筆法。
這種立體感實際就是一種視錯覺,有些人把他講的很懸,說什麼中鋒,什麼厚度,其實最簡答的原理就是近大遠小,近實遠虛。
在不少直播平臺還出現一種立體感很強的空心字,本質也是虛實結合的效果。
當然,書法中的立體感還是要複雜一些,高手用墨,會把墨色用到很細。古人講墨分五色,高手一筆下來至少也有兩三種墨色的變化。對比一下黑白照片,畫面中景物人物的立體感來自光影的黑白變化,和墨色的變化類似。
對於草書,可以理解為是行書誇張變形的升級,所以可以藉助草書“放大”的效果感受一下立體感。下面是祝允明著名草書《箜篌引》區域性。
墨色濃淡,粗細,轉折,它們組合一起就出現了視覺上的立體感。
行書書法中,寫出立體感效果,最基本的就是鋪毫用筆,加上一定速度的飛白,轉折處注意提按,把握線條粗細的變化關係,寫出並不難。
-
4 # 書法網
有的回答牽強附會了!
這個問題很簡單,你的功夫到了,寫書的書法自然就有立體的感覺和味道。從書法專業上來講,就是線條有力量。有功夫的書法家寫得字線條感覺是圓的,在宣紙上有突出的感覺。功夫不到都是白扯!現在有個問題,在分析古人書法的技法時過了,其實古人的書法講究自然書寫。任何一位書法大家在寫書法時,根本不會刻意安排,倒是當代人在寫書法時刻意安排。有人拿王羲之的字舉例,點畫的角度,難道王羲之寫字時還要用尺子量嗎?!功夫到了自然就寫好了!其實寫書法的人都明白,有時是為了拽幾句而已,顯得高深嗎!同意此觀點嗎?!謝謝!
-
5 # 古道草深
老子說:道,法自然,書法也是這樣,書法線條的美有很多種,立體感只不過是其中最最客觀明顯的一種,還體現在用墨上(墨色)有枯溼潤燥的立體感,近似於美術裡近實遠虛的感覺,可惜我沒有時間多找圖片,其他回答裡有,大家自行方便。
而我想用下面的圖片,說說書法線條的立體感(行草書)還體現在使轉上,掌握使轉提按,你的線條就會產生立體感。
畫圈的的地方有使轉產生,也有立體感。
筆鋒沒有調整,使轉後用鋒面有變化,鋒尖橫行時候在上面,斜下時候在左面。
線條立體感的製造原理是什麼?告訴你吧:不要迷信中鋒用筆,痴迷於中鋒用筆,這個誤導眾生的說法,因為當你在書寫時候,強調筆筆中鋒,過多調鋒,肯定缺乏立體感。中側並用才是王道,重點是筆鋒自然,用鋒面自然轉換,師法自然!
行草書多使轉,線條的立體感在行草書裡去找吧,楷書?也有,少!一是楷書太過靜態,多折筆,少使轉,二是因為高手才可寫出來,好多人丟給寫死了,出不來。
-
6 # 子衿書法
這只是一個比喻,就如同“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的點畫力度一樣。
真要是能入木三分的話,其墨必然堆積,而這樣的字是不可能有力度的。既使他是王羲之,要把墨穿透到木板的三分下面,而上面的筆跡還要勁健爽朗,是違揹物理自然的。
力透紙背,不會寫字的人,用生宣紙寫,百分之百的都能“力透紙背”。而其實不叫力透紙背,是墨滲透紙背。因為初學者的運筆遲緩,墨汁的掌握能力不足,才會滲透紙背。而善於控筆的書法家,反倒滲不過去。
形容並不一定是實際。如果我們用熟宣寫,誰能透得過紙背?而立體感也是一樣的,在書寫時乾淨利落的筆跡,我們看上去覺得力道十足,而要對這樣的筆畫作出現代的具像形容,便使用“富於立體感”來形容。
如果你真的覺得寫字可以寫出立體感,美術字就可以。並且立體感很強。但書法不行。理解形容與實際的差別。不必糾結在書法的形容詞上。
王羲之的書法被梁武帝稱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什麼意思?是什麼形態?別去聯想了,王羲之的字,就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
7 # 臨池管窺
粗略瀏覽了書友們的一些回答。可嘆的是,某些位大神竟把書法筆畫中體現的質感、或稱“立體感”的線條質量等同於地攤文化中的“花體字”、“空心字”或“美術字”技法;又或等同於轉折、墨色等虛實變化,實令人遺憾!
歷來古人書論,是以簡潔生動的論述,使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今人書論,則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書法線條“立體感”,主要是體現於筆畫的行筆技法,這種要求是高於“花體字”、“美術字”等技巧的,可說是高層面,有蘊涵的技法……。
簡單化說:“立體感”就是“力度”。力度在書法中的表現,就是“立體感”。而這種力度在書法中是如何品鑑及體現呢?
一、要中鋒行筆,力使筆畫於點畫中行。這是關鍵、也是訣要。
筆畫線條是否上乘,不在於畫之兩端(起筆、收筆或轉折),而在於畫之中截。品鑑古人經典作品中那種雄厚姿肆,精神躍然紙上,令人不可企及之處,盡在於此。
二、中鋒運筆能最大限度體現“立體感”。但這只是形式,而筆筆能產生厚重質感,這才是目的。其理由如下:
1、由於主毫始終運行於點畫中,易使筆毫作用力大,筆跡易厚實。
2、筆毫齊順,作用力集中,流墨順暢,墨在紙上的滲透力既大又勻稱。
3、運筆中不能提,提則筆力怯弱,為“敗筆”。
4、隨著行筆速度、摩擦力增強、力度到處筆毫兩邊自然有向中心收籠,於輪廓線上,會出現枯毛跡象(虛墨);而中心線處,便會產生一道墨痕(實墨)。從而給人以圓柱似的視覺效果,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的“立體”效果,也是中鋒運筆道理。
中國書法與繪畫一脈相承,都十分重視線條的表現,也是“文人書”與“文人畫”的特質。書法中有篆籀、鐵線……之意;繪畫中也講究蓴菜、葉蘭等線條之說。因此,細察箇中線條“韻味”,豈是單純膚淺的具像化表達的?學書者於此中道理,實不可不知啊!
-
8 # 千年蘭亭
所謂立體感,是指行筆產生的一種視覺效果。
中鋒運筆時,由 於筆心(即主鋒)在畫之中線上行走,吃墨較多較深較濃,而兩側 副毫處吃墨較少較淺較淡,由於深淺濃淡的作用,其筆畫便有 種立體感,渾厚飽滿,顯得骨豐而肉潤。
當然在行筆時亦可偶用側 鋒,使其筆毫斜鋪於紙上行筆,其點畫產生一種左枯右秀或上枯 下秀的立體效果,這樣可以豐富用筆的變化,但仍當以中鋒為 主。
-
9 # 大道忘言
得“心力取向,空白有實感”,也有行內人士稱之為“封納塔”式的“呼吸感”……整體感覺是關鍵,區域性弄效果等於“零”……
-
10 # 迷妖精
在豎線上的兩點之間的線,便是書法用到的氣,它注滿墨水,下端流出的便是書法。立體書法,在不平紙上寫出後放平看就是了,不難。
回覆列表
書法立體感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概念!
提出書法立體感這個詞彙是一個極其江湖人士提出來的,這個人叫宋崇嶽,我們看他的所謂書法!
這就是所謂的立體書法,實足的江湖!可是,許多的書家開始了牽強附會,其中也包括我!我當時也以為書法的立體感是古人提出的觀念,那時也曾就立體感提出過自己的理解!
書法的線條需要質感,有質感的線條才是書家功力精純的象徵,可是,如這位江湖書法所說的,或者那些牽強立體所理解的,真的不是什麼好的書法理論,個人的觀點是,不要再炒作這類的歪理邪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