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呆夢話

    清朝大臣在行禮的時候為什麼要在身上拍兩下?

    這個咱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見,感覺奇怪,而又多餘,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阿呆認為,任何一個禮儀的形成,是與圖騰崇拜、生活習俗等有關的。

    這個禮儀的形成,與滿族人的生活是有關係的。

    大家都知道。清兵入關以前,滿族人一直生活山海關外東北地區,過著逐水草而遷徙、食肉寢皮的遊牧生活。他們的服裝,是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生產、生活需要的,是無領、大襟、束腰、四面開衩的袍子,便於打獵、騎馬,而且暖和。

    這種袍子,有個袖口“箭袖”也叫“馬蹄袖”,是摺疊的,可以放下的。冬天騎過車的人都知道,冬天騎馬騎車最難受的就是“凍手”。滿族人的這個馬蹄袖,就是在戶外可以放下來,保護手的,防凍的。進屋,就可以摺疊起來,方便生活勞動。

    清朝入關後,皇太極擔心滿族子弟入關後忘記騎射本領,強制要求:文武官員的官服一律都要帶有箭袖。

    所以,清朝大臣向上級行禮的時候,是需要將箭袖放下來的。敏捷地把箭袖給撣下來。這就是所謂的“要在身上拍兩下”,這不是拍,是在快速地放箭袖。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1、表示忠心。箭袖一放下來,手就不能胡亂動了,沒有危害和小動作。

    2、表示奴性。放下袖子聽指示,擼起袖子加油幹。

    3、表示尊敬。袖不沾灰,手不沾汙。

    總之,這是一個原本的生活習慣,最後被放大並形成禮儀,被固定了下來。後來由於服裝變化,即使沒有箭袖,也要將袖口拍兩下,來表叔忠心和尊重。

  • 2 # 逸林迎月

    清朝是馬背上得的天下,他們之前在北方過著遊牧生活。為了方便騎射,他們的衣服袖口就設計的很窄,叫做箭袖,後來又改良成馬蹄袖。但是北方天氣嚴寒的日子居多,他們的袖緣就設計的很寬厚,向上翻方便幹活,向下放就起到了護手保暖的作用。

    清朝入關後,為了不要忘本,皇太極就要求官員的官服必帶箭袖。官員在做事的時候,自然是卷著袖緣的,但是在覲見皇帝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銘記著先祖,沒有忘記過去的日子,就會拍兩下袖子,將袖緣放下來。

    此外,順便也向皇帝表明自己忠心耿耿。袖子拍打甩過之後,裡面有沒有暗器之類的東西也是不言而喻的。

  • 3 # 晨曉cc

    三個原因 安全,清廉,跪拜時的乾淨。

    首先,我們看到清朝之前的禮節都是直接行跪拜禮,跪坐禮等。

    到了清朝的時候,可能是皇帝覺得沒有特色還是什麼的,又加入了行禮前拍袖子的習慣。

    首先這麼做,常人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面聖行禮前,要將自己打掃乾淨,將上面的灰塵撣掉,以示尊重。

    其二清廉, 當時的那種服飾,袖子裡一般可以放一些錢物。拍幾下袖口向主子示意,我兩袖空空,是個清廉之人,裡面啥都沒有。

    其三安全,當時的官服裡面總是可以放很多的東西,為了給大官或皇帝一種安全感,撣幾下袖子,就是告訴你裡面沒藏兇器,我是忠於皇上,忠於主子的。

    總之面聖對於大臣而言,是神聖的,禮節方面有很多的講究,這方面的貴族禮儀曾被外國人爭相模仿,我國的禮儀在當時的世界上甚是先進也是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重要因素之一

  • 4 # 漢史鉤沉

    行禮時在身上拍兩下,確實是清朝獨有的禮儀,這要追溯到入關前滿族的服飾文化。關外氣候嚴寒,所以衣服要很厚,以便保暖。但滿族又是漁獵民族,雖然不像遊牧民族一樣需要經常騎馬。但外出打漁、捕獵,騎馬也是必不可少的。

    厚厚的衣服雖然利於保暖,但騎馬、打獵很不靈便,特別是袖子太厚,很難靈巧的動用手臂的力量。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滿人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運用智慧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把小臂中間衣服分為兩截,小臂的那一段做的薄一些,但在大臂上有一段衣袖可以放下來,遮擋小臂。這樣需要打獵時把那一層拉上去,行路時放下來保暖,一舉兩得。

    在清朝建立後,定都北京,天氣遠沒有關外寒冷。這種衣服也就沒了存在的必要性,不過滿族貴族處於統治地位,所以這種衣服結果還是儲存了相當長一段時間。而且滿族行禮時下放袖子,以示衣冠整潔的動作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禮儀。

  • 5 # 龍遊淺邸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女真族是少數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女真族的傳統服裝無領,束腰,大襟,四面開叉!這樣既保暖又利於狩獵!後來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了統一衣冠!明文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民只有袍”。只有入朝參見皇帝的時候才穿這種大領子衣服,叫披雲!上面有刺繡花紋!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再說清朝的“袖”,它是一種前段比較窄!然後又接了一個圓口!我們叫它為“馬蹄袖”。清朝稱為“哇哈”。這種袖子覆蓋在手面上既可以騎馬射箭,又可以抖韁馳騁,還可以覆蓋在手面上取暖!我們看到清朝人行禮都是把袖子放下來,撣身上兩下再行禮!原因是有很多形式的

    清朝入關之後皇太極為讓後代子孫不忘本!特別強調各級文武官員的服裝一律帶有“箭袖”。儲存滿足服裝原來的特色!官員行禮的時候要把袖子放下來,雙手伏地行跪拜禮。清朝人稱為“放哇哈”!這一動作稱為清朝行禮的標準動作!這就是我們見到的清朝人行禮!見到皇上或長官行禮撣袖是見到皇上或長官一定要乾淨,不能有塵土!也表示為皇帝尊敬,鞠躬盡瘁的意思!

    見到老師行撣袖禮是沒有私藏利器!表示良心無染!

    還有就是表示自己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細微之處可以看到歷史的巨大的一角,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髮現!

  • 6 # 何富紅

    清朝官吏見了皇帝拍兩下是有講究的!官吏的袖口縫製了馬蹄扣,為什麼不縫製其它動物的蹄扣了?

    因為滿清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只有馬匹才能帶給他們想要的東西,馬也就逐漸的成了他們家族的一員!可見,滿清對於馬的重視。

    自從滿清從關外遷入北京,皇權逐漸穩固時,就可以制定相關的禮儀來約束官吏。由於滿清對馬情有獨鍾,把馬蹄的模樣縫製在官吏的袖口上,表示他們對馬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繼承與發展的東西。

    官吏見了皇帝拍兩下袖口表示對主子的尊重與忠心,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形象!官吏在任何時候都要對皇帝鞍前馬後。

    官吏就像馬一樣生存,主人高興了,可以給馬梳梳鬃毛,洗洗澡,多加一點草料,也可以騎著馬一起溜溜風。你好我好大家好!

    主人不高興了,可以拿起鞭子狠狠的抽打幾下,訓罵一番,少給點草料。皇帝一生氣,官吏就遭殃!其實就是一個折磨人的主,罷了!

  • 7 # 小奶果的依靠

    我們看電視就知道,清朝官員下跪行禮前確實要先拍袖子,這種袖子叫馬蹄袖,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一、面見聖上不能不整潔,拍袖就是除去浮塵。

    二、清朝官服的袖子叫馬蹄袖,而遇見了上級以後拍打袖口,代表以上級馬首是瞻。

    三、馬蹄袖裡面有口袋,可以放些金銀財物,拍褲子表示兩袖清風,以示自己清廉。

    三、袖子子寬大,裡面可以藏暗器匕首之類兇器,拍打袖口以示安全:看看,裡邊啥也沒有吧,這下你放心了吧?

  • 8 # 翱翔79400

    清朝服飾有皮毛服換布料,是一個進步,是統治的需要,是等級的區分,按官職級配佩,最要緊的是不忘根與本。馬蹄型袖口是臣子從馬背上下來,去見上級乃至皇帝,就是先摔袖,庶作手蓋,手也可稱_爪。馬是蹄而非爪,示跪前先顯馬蹄為象徵,因為平時袖口卷著,跪地手在前,面向地,上級、皇上一眼先看的是手而不是臉,進關是馬蹄踏進的,馬蹄的貢獻是首功!所以突顯馬蹄,人雙手背上的袖頭用馬蹄型。給馬記首(手)功!皇上認為都是有功者!才發語~平身~起來吧。拍兩下?為除浮塵,在殿上千八百人都齊拍那可想而知是個衛生狀況多差呀!是摔袖蓋爪(手)不忘祖!所有評論都其道理,我只是補統而己……、

  • 9 # 一半秋色

    清宮劇一般都有這樣的情節:皇帝正襟危坐,高高在上,旁邊的小太監捏著嗓子喊:“有事啟奏奏,無事退朝。”這時候,一個大腹便便的大臣弓著腰,從佇列中小步踱出,先在身上拍兩下,貌似是撣灰塵,然後才跪倒磕頭。

    這在身上拍兩下,到底是幹嘛呢?有什麼講究呢?

    清朝入關之前,生活在東北,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特別寒冷。為了禦寒,北方遊牧民族就發明了箭袖。所謂箭袖,就是指又寬又長的袖子,外出的時候,將箭袖放下可以用來保暖;回到屋裡將袖子捲起,方便吃飯或者幹活。

    清朝入關之後,在女真胡服基礎上,借鑑漢族服飾特點,設計出各級官員服飾和長袍馬褂,這種官服是有嚴格等級的,什麼樣的官職穿什麼樣的官服,絕不可亂穿。例如一品官,文官官服上繡的是仙鶴,武官是麒麟;二品官,文官官服繡的是錦雞,武官是獅子。但無一例外,所有官服都保留了箭袖。

    清朝大臣行禮時,之所以拍兩下,就是要把箭袖放下來。

    一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擼起袖子一般是要幹架的,面見皇帝貌似不夠體面,只有放下袖子才能體現虔誠和衷心。

    二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廉潔作風。兩袖一抖,啥都沒有,以此展示自己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是個為國為民廉潔奉公的好乾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虎將中最強的一位,為何最終輸給了五子良將中排名最末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