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什麼問為什麼為什麼

    新冠和腦殘晚期級別的問題,本大夫送你一句話

    “回去想吃點兒啥就吃點兒啥……”[翻白眼][翻白眼][翻白眼]

  • 2 # khl心情愉快

    二逼主流的話也值得反駁!郭德綱出名作品《論五十年相聲》及西征夢,還有出名後創作的《我》字系列及《你》字系列裡,極少提及於氏家族和屎尿屁!但仍然被觀眾們所喜愛!甚至被認為是郭德綱最為輝煌的階段!

  • 3 # 科懷10

    相聲及小品表演藝術家,都有水平素養極高的創作團隊,比如趙本山多次獲語言類節目一等獎,既透過央視多次審查過關,節目看完笑完。而砸掛于謙家人,其徒弟在臺上說給女名家搓澡,嫂子滿身大汗,女粉絲嘴甜我有糖尿病等等,而有人為其開脫說找樂子只能這樣,這就是藝術底縕認識的不同,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上得了檯面,又下得了廳堂,雅俗共嘗,是通俗而不是庸俗,是能傳承而不是暫時打打嘴炮。

  • 4 # 面朝大海1225

    你是沒看老郭以前的相聲啊,他不拿于謙砸掛之前呢,他的火不是靠于謙起來的,只不過有了于謙相聲的感覺更好了看他教徒弟,這一個個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就知道老郭不簡單,你想一個人從他那挖走一塊,他還能再交出來徒弟,就知道他的水有多深了

  • 5 # 塵垚4

    郭德綱出名段子《西征記》有砸掛于謙嗎?沒有啊!

    所以,郭德綱相聲不是僅靠砸掛于謙全家而活著的。當然,長年在臺上表演,新節目必須跟上,而語言藝術最難的就是找到不雷同於以往的笑料,而演出任務繁重的郭德綱在挖掘新素材時,往往從身邊人下手,于謙全家成為他砸掛的主要物件也就下足為奇了,這是業務的需要和方便。

    當然,誠如大多數聽(觀)眾所願,希望郭德綱能繼續創作並演出一批中間不帶有于謙一家,堪稱經典流傳後世的精品,對宏揚祖國的說唱藝術能有更大的貢獻。

  • 6 # 蘭竹ZLZ

    有人這麼說也沒辦法,對於這個問題實在很片面。砸掛只能過得著的人或熟悉的人,相聲表演中有很多的講究。關於這個話題郭德綱只能靠砸掛于謙老師出彩,不然的話就會沒有包袱了?我們怎麼看?

    1、郭德綱的德雲社初期或成立德雲社N多年(于謙老師還沒來德雲社)郭德綱的相聲就已經入了觀眾們的眼,1995年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成立,在2000年後郭德綱找到的于謙老師,2002年開始合作,2003年更名為“德雲社”。

    2、此前郭先生與張文順先生和科班出身的李菁等人,已經有許多相聲段子被觀眾熟知,無論單口對口裡都沒有拿于謙老師砸掛,在和謙哥合作後,也有不少沒拿于謙老師砸掛的段子,怎麼能說不拿于謙砸掛就沒了段子?

    3、如相聲名段的對口相聲“買麵茶”“西征夢”等,還有很多我們雖然聽過但是忘了“名字”的相聲裡,不是單拿于謙老師砸掛。郭德綱在和于謙老師的對口相聲中,砸掛過許多德雲社的其他演員:李菁也是其中一個。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感覺很奇妙,如果懂得相聲行檔的人,不會說出這種話,我認為郭先生和于謙老師的對口中:用於謙老師砸掛對我們的印象深刻而已,並不是不拿于謙老師砸掛?相聲就沒包袱或者不響。

  • 7 # 鄭捕頭

    郭德綱這些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直居高不下,這與他除了說相聲也不斷參加各種綜藝節目有關,與領導下的德雲社知名演員不斷出現有關。不過如果說他的相聲本身的質量,其實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這一點他自己也變相承認過。

    十幾年前德雲社剛剛走紅的時候,郭德綱說的相聲幾乎都是精品,不管是《西征夢》、《我這一輩子》還是《五十年相聲之現狀》。但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高,演出場地越來越大,他就不再像過去那樣規規矩矩說相聲,此前用之不算多的倫理哏,也就是拿捧哏于謙家的事情說事的包袱兒,開始大幅增加。

    這種包袱兒有可能可以引發商演觀眾的鬨堂大笑,演出效果也非常好,但這對於相聲藝術本身來說,並不是好事。

    十幾年前郭德綱相聲倫理哏很少

    現在人們可以回想一下,2005年左右郭德綱是怎麼說相聲的。那時候他表演的主要場合還是小劇場,平時也就二三百名觀眾,最多也就有四五百人,大家坐在茶館劇場裡吃著瓜子喝著茶,看舞臺上的演員像嘮家常一樣地表演相聲。

    那時候的舞臺離觀眾非常近,郭德綱和觀眾的親切感要比現在多很多,因此他的表演也更加輕鬆自然,不用極力地加大嗓門來表演。

    那時候能進劇場聽郭德綱的,是最早的綱絲,他們大部分都是有著多年聽相聲經驗的老觀眾。由於聽相聲很長時間,他們是懂相聲的,因此他們欣賞那時候那樣規規矩矩說相聲的郭德綱。

    那時的郭德綱也不是一點倫理哏不說,但這絕不作為主要內容來呈現,一般都是在返場段子中表演,對於觀眾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可忍受的。

    如今倫理哏成郭德綱相聲主料

    而慢慢地,隨著郭德綱知名度的空前擴大,小劇場幾百人的座位已經難以滿足觀眾需求,而後德雲社演出移步大劇場,比如北京展覽館劇場,能夠一下容納幾千人。規模擴大就不容易再回到過去,而且個人人氣一直居高,因此郭德綱就開始長期駐紮在大劇場演出。

    演出場地換了,對於郭德綱來說,表演的內容和方式也開始其變化。

    從內容上說,過去那種老觀眾在小劇場也能耐心聽的包袱兒不多的段子,在大劇場就不再多說。來大劇場聽相聲的人,絕不只是資深相聲迷,他們有些人是第一次進大劇場聽相聲甚至現場聽相聲,對於他們來說,如果臺上演員連續一兩分鐘不出包袱兒把他逗笑,他們就會不滿意。他們沒有老觀眾那樣的耐心,也聽不出過去那種相聲的門道,只要能讓他們哈哈大笑,他們就感覺值回票錢。

    於是,郭德綱所說的內容開始變化,過去那種包袱兒少的皮比較厚的相聲不再觸碰。他表演更多的,就是開始主要拿于謙家的家事來抖包袱兒,慢慢地,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于謙的媳婦兒,開始成為郭德綱相聲的大IP,成為觀眾最熟悉的人。有時候只要一提這幾個字,觀眾就知道郭德綱要犯壞了。有了期待,他們就更愛笑。

    郭德綱認為自有道理

    對此,郭德綱是有自知,而且有自己一套理論的。他認為,過去在小劇場的相聲是說給內行聽的,他們聽是門道而不只是包袱兒,而到了大劇場由於觀眾群擴大,欣賞相聲的層次不一,這時候就需要說一些包袱兒更直接的皮薄餡兒大的段子,讓觀眾能夠更痛快地笑,更直接地笑出來。

    郭德綱還說,古往今來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最終都是外行決定的。他還舉例說曾經的京劇戰勝崑曲就是如此,要說高雅,崑曲比京劇高雅太多,但最後京劇被廣大老百姓接受,崑曲只能束之高閣。今天的相聲也是如此。

    郭德綱應該負起引領責任

    不能說郭德綱所說沒有道理,但我不敢完全苟同。

    作為郭德綱這樣具有影響力的相聲演員,他是一個角兒,就應該擔起角兒的義務和責任。市場大勢可能如他所說,俗的最終就是要戰勝雅的,但作為一個引領者他是有責任不完全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的。他可以在內容上做規範和提升,儘量使相聲雅俗共賞,而不是最後只剩下拿于謙家的事兒抖包袱兒。這樣的相聲,會被人看低。

    郭德綱是德雲社班主,他的言行有那麼多人看著,他是應該把相聲說得更好,將那麼多人引向更好的地方去的。只有這樣,相聲這門藝術才有可能走得更健康更持久,而不只是把觀眾逗笑了就萬事大吉。

  • 8 # 老男孩名哥

    看完這段話,或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啦![呲牙]

    郭老闆在他的相聲裡不止一次說了這個問題:“有的觀眾說,老是說於老師的家人怎麼樣?怎麼樣?列位:我們除了說我們自己,還敢說誰去?說別人就是得罪人的事,我們就靠糟踐自己討口飯吃都不讓。那就有點不講道理了!”

    作為於老師來講,也曾在採訪中提到過。作為捧哏演員,早就有這個心裡準備。如果連這個都接受不了,那就幹不了捧哏這個活。

    從專業角度來講,郭老闆說身邊的事是為了觀眾能更直觀的感受和進入情境。這是相聲的一種技巧、或者說技術手段而已,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只為圖一樂,不必太過於較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本看著恐怖片結果一開啟彈幕就變成了喜劇片。你們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