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歷史

    魏蜀吳三國的體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三個國家卻都默契的選擇了屯田制。要知道,當時每個國家的體系規劃都是不同的,他們竟然能同時採用屯田制,這充分說明了屯田制的作用,那屯田制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能讓三個國家同時認可呢?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三國的屯田制。

    我們首先來看看屯田制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講就是兵農合一,屯田制就是由官方招募士兵和農民,讓他們來種田。這樣不但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人力資源,而且還能解決糧食不足等問題。屯田制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那就是士兵不是隻能依靠後方補給,他們其實也能做到自給自足。

    曹魏

    至於屯田制的應用,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曹操。可實際上,在三國之前,也就是西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屯田制。當時的西漢統治者讓戍守邊防的隊伍在戰時打仗,閒時種田,並且還招募了一批農民專門去邊疆耕種。

    不過這只是屯田制最本真的樣子,那時候人們屯田還僅僅是為了解決糧食運輸不便,邊疆軍隊供給不足等問題,它的實質並不是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不過也正是由於它在早期表現出來的價效比,這才有了後來戰亂的三國時代將其制度化。

    三國時期最早提出發展屯田制的,是曹操兩個部將,即棗祗、韓浩。

    《三國志》有載:“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他們兩個很早以前就一直朝著兵農合一的方向努力。在打敗黃巾軍並且收繳了無數的農具後,他們便開始著手準備屯田。

    但因為屯田制這個想法別說規模化應用,甚至連在中原地區開啟都沒有,畢竟在漢時期也只是在邊疆推廣。因此,很多守舊的農民們對這項政策非常排斥。為了推動這項政策的發展,曹操採用了袁渙的建議,將強制招募改為了自由應徵。

    因為不再擔心軍事編制方面會對自己產生束縛,所以農民們的積極性變得非常高。同時他們也確實因為屯田制獲得了不少的利益,所以這項政策得以全面推廣,屯田制度很快就在轄區內落實了。

    在曹操統一北方後,北方百廢待興,甚至有著“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說法。在曹操的強烈支援下,屯田制的規模化實行後,北方經濟則開始復甦。

    《三國志》記載屯田制實施後的景象為:“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從中可以看出,曹操作為屯田最早的推行者,對屯田扶持力度又大,因此曹魏的屯田制可以說是三國當中最為成功的。

    東吳

    說完了曹魏,咱們再來看看東吳。東吳屯田效果並不如曹魏那麼卓越,因此史書記載並不算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零星史料中找到相關記載,比如我們如果有心,仔細看看陸遜的官職,就會發現他曾經就是屯田都尉。

    《三國志》有載:“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

    這充分證明東吳在當時也緊隨曹魏之後,也實行了屯田制。雖然東吳地勢不如曹魏地域地勢平坦開闊,相對而言屯田的規模沒有曹魏這麼大,但總的來說屯田的範圍依舊是不小了,只要是平地幾乎都有了屯田。

    但孫權可能只是得知屯田是良策,但是並不能夠很好的跟進屯田的進度,規模本來就不可能比上地域遼闊平坦的曹魏,而進度也無法有效跟進,自然而然取得的成功沒有曹魏的好。

    至於進度無法完全跟進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當時東吳實施的是部曲制,部曲制下多為姓氏軍,部曲甚至可以世襲,這不僅僅導致軍隊在調動上存在很大問題,而且屯田的目的大多個人利益大於國家利益,孫權想好好屯田,在屯田收到和曹魏一樣的效果,自然而然就難了。

    蜀漢

    最後,咱們再來看看蜀漢的屯田制。蜀漢的屯田多為軍事目的,以諸葛亮為主導。諸葛亮在五丈原和敵軍對峙的時候,在邊疆駐地實行了屯田制。他將士兵們打散,之後和當地的農民混編,之後一起開展屯田。在這個過程當中,士兵們沒有侵擾農民,反倒是和他們相處的非常好。而從他駐紮的五丈原之後立馬進行屯田,說明他不但對屯田比較瞭解,而且認可度也是非常高。

    諸葛亮之後,蜀漢接著還有姜維的屯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姜維“避禍沓中”。但如果不瞭解屯田這個大背景,相信很多人還會對姜維的行為感到疑惑。可是在瞭解上述背景之後,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姜維並不是在划水,他在做的事情就是屯田。這變相證明了屯田在當時的蜀漢已經是開始應用了。

    因為這些記載,所以很多人都覺得蜀漢的屯田制和老祖宗時期西漢的屯田制非常相似,都是功能性比較強,並且都是放在邊疆,也都是出於軍事目的考量。

    這樣說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這也恰好說明了蜀漢屯田的侷限性。眾所周知,漢時期的的屯田制只不過是屯田的初級階段,並沒有將其應用到經濟和社會制度上來,所以說它也遠遠達不到曹魏的那種應用規模和程度,效果也是有限的。

    當然了,蜀漢屯田制實施效果有限,這也還需與蜀漢地理位置聯絡起來。李白曾說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透過這句詩,我們就能知道蜀漢的自然環境有多麼惡劣了。

    雖然當時士兵還有農民的積極性非常高,但因為地理環境實在是太差,所以到頭來蜀漢收穫的糧食還是非常少,自然而然屯田效果不佳。

    總結

    說完了三國屯田制,咱們再來總結下為何魏蜀吳全部都要推行屯田制。或許看過上文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了原因,自然是有需求了,然後就規模實施了。三國時期,糧食是非常匱乏的。別說是那些百姓,就算是打仗計程車兵都有可能食不果腹。

    《三國志》有載:“大收麥,復與布戰,分兵平諸縣。”

    從上可以看出,呂布和曹操對峙的過程當中,曹操選擇先收麥子,之後再和呂布開戰。有人會說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嗎?其實不是因為曹操喜歡胡鬧,而是因為軍隊的糧食實在是不夠了,這是迫於無奈。我們看看,連曹操都這樣捉襟見肘了,當時的其他諸侯軍閥的困境可想而知。而在三國鼎立後,雖然戰爭不如以前多,但區域性戰爭仍然持續火熱,糧食需求依然是相當大,所以屯田在整個三國時期也是勢在必得。

    有效需求是決定因素,而官方的支援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推動因素。拿曹魏來說,最早的曹操是最先推行屯田制的人。曹操做事非常的縝密,他敢在全國推廣,說明他對屯田制非常有把握。給他底氣的不是別人,而是屯田制本身。屯田制是互惠互利的。屯田的官員會給農民們提供土地,種子還有耕種工具,而農民們只要辛勤勞作即可。

    在後來的唐宋時期,施行的是勞役地租,農民們除了保留自己的口糧,剩下的需要全部交給國家。而在三國時期,因為時局混亂和統治者對糧食的渴望,所以基本都是實行分成制實物地租,意思是官府和農民按照比例分成,而不是將糧食全部上繳。

    這樣做看似官府是吃虧了,但實際上這樣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讓糧食大幅增產。比如上文說道曹魏在實行屯田制的第一年,就收穫了數百萬斛的糧食。

    總的來說,屯田制或許並不是是非常完美,但是在三國時期,屯田制的確是解決了魏蜀吳的一些危機,甚至是幫助了其復甦,這是三國實施屯田制的主要原因。

    參考史料:《三國志》

  • 2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三國的屯田基本上都是軍屯,民屯基本沒有。

    屯田的背景就是黃巾起義之後各地動亂不堪,軍閥混戰導致百姓紛紛逃離,土地拋荒,糧食大減,曹操在和呂布作戰時因為沒有軍糧,乾脆製作人肉脯做軍糧,可見當時的慘狀,漢獻帝逃離長安時一路捱餓,連皇帝都吃不上飯,更何況普通百姓!

    曹操是軍閥中帥先屯田的,他利用在青州俘獲的黃巾軍在許昌周圍進行大規模的農業耕作,官府出牛馬和其它生產資料,黃巾軍負責勞作,分成官民四,雖然百姓所獲不多,但是足夠溫飽,最重要的是百姓可以維持安定的生產環境!

    後期曹操還阻止純粹的軍屯,戍守邊疆的同時也進行勞作,收成全部歸軍隊所有。

    屯田的開始為曹操積攢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從這一年開始,曹操再也沒有收到糧餉的牽制,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無往不利!

    蜀漢屯田主要是在後期,魏延駐守漢中就是屯田獲得軍糧,蜀道難,如果北伐從成都轉運糧草耗費太大,所以無論是魏延,諸葛亮還是後來的姜維,全都在靠近涼州的地方屯田,方便就近補給,隨時出征!這也說明在蜀漢內部很多人不支援北伐,否則也不不著屯田,成都可是天府之國,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戰亂,不可能缺乏糧食。所以蜀漢屯田是無奈之舉。

    東吳屯田屬於公私兼營!

    東吳實行的是世兵制,兵權由各個將領自行掌握,這是東吳本地豪族士族眾多,加上孫策定鼎江東時殺伐過重引起了豪族反彈決定的。

    東吳政權就像一個聯邦,孫權是老大,掌握最大的權利,下面的各級將領都有自己的地盤,相當於封地,封地產出充作軍餉。

    為了擴張兵員和財源,東吳的屯田方向物件基本上都是山越人,抓捕山越人充做勞力,利用山林荒野改造農田,所以東吳屯田雖然小有成就,但是效果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汽車保養#點火系常易發生哪些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