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居民tian

    用到現在也要看人了,自己不行就不要去什麼老幼了,前段時間有人去摸了一個警察的孩子結果還打了一架!對待老人也一樣不說髒話,禮儀謙讓即可!對待小孩面目慈祥即可!

  • 2 # 羅俊華副教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 梁惠王 上》。

    整句話的翻譯有兩種譯法。

    第一種是“直譯法"一一“把我家的老人當成老人看待,由此推己及人把天下的老人都當成老人看待;把我家的小孩當成小孩看待,由此推己及人把天下的小孩都當成小孩看待。”(注意“意動用法",品味原汁原味。)

    第二種是“意譯法"一一“尊敬我家的老人,由此推廣到尊敬天下的老人;愛護我家的小孩,由此推廣到愛護天下的小孩。”(注意“詞性活用",意譯較順口。)

    能翻譯,僅僅過了語言文字關。要讀懂裡面的思想內涵,則要參考儒家學說的倫理觀、政治觀。

    儒學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及孟子。孔子的學說可概括為五個字一一五常:仁義禮智信。孟子晚生孔子一百多年,他的貢獻是繼承儒家學說,把孔子仁學思想發展為“民本思想"“仁政"一一“王道政治"。

    孟子見梁惠王次數最多,他多次勸說梁惠王要以民為本,要施仁政、行王道政治。上面題乾的這句話是不完整的。整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一一完整看,就不僅僅是倫理觀,還是政治觀呢!

    就孟子的倫理觀來說,尊敬自家老人,愛護自家小孩,僅僅是第一步,還不夠,因為這是本份和義務一一贍養父母,撫育子女一一天經地義;但僅此還不夠,愛的高境界是由尊敬/愛護自家老人/小孩,推己及人擴大到尊敬/愛護天下與自己無血緣關係的老人/小孩。這多美好多高尚啊。一一天下大同。

    就孟子的政治觀來說,您梁惠王不是問政嗎?那我告訴您一一

    首先,要使老百姓有飯有肉吃、有衣穿一一老百姓有五畝的宅基地,讓他們種上桑,這樣,50歲的老人就可穿蠶絲衣服了。老百姓家的雞啊豬啊狗啊等禽畜,讓它們趁發情期交配然後生蛋生崽,那70歲的老人就有肉吃了。老百姓有百畝田地者,不要耽誤農時,整個大家庭就不會捱餓了。一一以民為本、小康社會。

    其次,要建學校辦教育,用孔聖人的“孝悌之義″教育人民,那麼以後,就見不到還有挑重擔背重物的老人在趕路了。一一文德教化。

    第三,尊敬/愛護我家的老人/小孩,由此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天下的老人/小孩。如果大家都做到這樣,天下就如同在您手掌裡掌握著。一一大同社會。

    一一以上這三層意蘊,就是孟子描述的“民本思想、“小康"社會、“大同"社會,以及他向梁惠王推銷的“仁政″一一王道政治。

    孟子說讀書要“知人論世”(魯迅在《題末定草六》,也說到相似觀點),現在中學語文再加上“整體感知",這二者相結合,構成比較完整的讀書方法。我的教師職業,使我對上述這個“小問題"作了直譯、意譯、三層意蘊、知人論世、整體感知的一系統回答。不知會不會太囉嗦,不知問者、讀者滿意否?

  • 3 # 嫩江平原張秉俊

    這是一種博愛精神,對待老年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老人一樣;對待孩子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的世界正需要這種大愛。

  • 4 # 老蘆說詩詞

    一句經典的話語,我們若想真正的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看出自哪裡?作者是誰?時代背景怎樣?這句話是在怎樣的語言環境下說的以及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做一下分析:

    一、出處: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孟子》這部儒家經典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們共同編寫的,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和主張,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南宋理學家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足見這本書的歷史影響非常之大。

    關於孟子和他的這部著作,還有很多典故成語,比如:孟母三遷;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典型的是下面這段非常勵志的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這句話的時代背景:

    《孟子》這部書產生於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這樣的社會狀態下,其實最倒黴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民”,孟子主要繼承的就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在人性方面提倡“性善論”,所以他的政治觀點和主張,都是圍繞著“民貴君輕”、“民本”、“仁政”等主題,而為老百姓說話的。相對於辛棄疾“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怒吼,孟子更加致力於“格君心之非”,其目的還是為了老百姓受益。

    三、這句話當時的語言環境和目的:

    《孟子·梁惠王 上》,說的是孟子在勸解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梁惠王。梁惠王是當時魏國的國君,魏國也叫梁國,所以後世稱其為梁惠王。在這裡二人透過問答形式,孟子大量的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勸解梁惠王做一個仁君。所以說這句“老吾老及人之老,有吾幼及人之幼”,不是單純的告訴人們:贍養自己的至親父母,也要很好的對待別人的父母;撫育教養自己的孩子,也要對別人家的孩子好。這樣一個增進個人修養的問題。而是孟子想透過這句話,勸說梁惠王以這樣的心態,推行仁政,惠及天下百姓。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參照這句話的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在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前的幾句話,孟子以比喻事例,闡明“能”與“不能”,“為”與“不為”的邏輯關係和心裡原因,使得梁惠王無可辯駁,然後以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明途徑,告訴梁惠王,這條路可使他達到“天下可運於掌”,這樣美麗的結局。這個結局符合梁惠王的內心期待,這是孟子的智慧所在。然而,孟子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擴大了“戰果”。繼續以《詩經》的《大雅·思齊》的句子勸解梁惠王:要像周文王以禮法德化他的妻子那樣,為兄弟做表率,然後推廣,用來維護家族邦國的鞏固和統一。最後就能達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樣的昇平境界。

    總而言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句話,無論作為增進個人自身修養,還是用於社會道德規範,或是以此施政理事,都不失為絕佳圭臬。照此奉行,都會使人受益匪淺,惠己益人,豈不是很快樂的一件事麼?

  • 5 # 戰神150624565

    此言出於《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樣才是完整引用。)

    讀《孟子》可知儒派德仁義之林林政果,如此文中的魏惠王,雖“寡人願安承教”,在位52年,也沒能重雄魏國,只謀了個“眾星共”和“徐州相王”的虛位。魏國開始走向衰落。

    本文有個大基調:如何能王。孟子認為:有仁義就能王,“何必曰利?”因為,先利而後義,沒有;“不奪不饜”是有,且危及江山社稷。

    能王的手段是什麼呢?孟子認為:1.不能獨樂,要與民諧樂。2.“恩功”及民,有實惠。3.為長者折枝。

    我對此言的看法:深感悲哀!謀王術成了庶民傳統,真是恐怖於千年的唱誦功績。

    孟子,儒學派系。本人認為孟子主張虛仁政,是現實儒學派,主張恩政,恩威齊民。“折枝”是他最重要的觀點,較其它儒學更加趨向務實。

    上文已經提到為長者折枝,即要主動示好天下之長者,由長及幼,抓住兩端,這樣獲得民心。“枝”者,柳枝也,插到那裡就那裡活,天下皆知。何樂而不為!

    老吾老:一老為禮,二老為己長:禮待自己的長輩(上文說的:不能獨樂);

    以及人之老:(上文說的:與民諧樂)把這種獨樂的禮自長方式推行(恩)於天下的老人。

    幼吾幼:同樣意思。一幼為愛,二幼為己昆。把自己的天倫之樂推行於天下之樂。

    這就是“折枝”論:一顆柳樹不成林,到處都是你的分身,能不王?!不就是折幾枝嗎,根本傷不了大體,損不了王嚴。天下人為了孝心,為了後代們,他們能不來你這裡嗎?人口紅利,兵之源。

    他們眼裡的庶民百姓是個什麼東西呢?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都是些唯利是圖的傢伙,是一幫“何必曰利”的反對者。

    儒派腦裡的“仁”又是什麼意思呢?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知:‘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有一二,捨命求仁一根筋,可言罷了,不定敢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美妝,有哪些白菜價但卻有意想不到效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