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esuzhimi

    金匱之盟,兄終弟及。不過他弟弟趙光義等不及把他弄死了。趙光義當了皇帝就改規矩,廢黜了自己的弟弟,實行傳子的制度。

  • 2 # 老劉侃評書

    趙匡贏沒立太子有幾點原因,

    第一,他正值壯年;

    第二,他當時並未統一中原,思慮戰事較多;第三,較長子德昭,他更喜歡三子德芳,即後來的八賢王趙德芳;

    第四,他國內最想忙的一件事是遷都洛陽,因為開封水患很嚴重,並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造成浪費很多兵力,這是宋朝最大的弊端;第五,因為遷都,造成的眾多大臣的反對,他也在著手肅清反對派。

    六,金匱預盟,有趙光義篡改歷史的嫌疑。

    所以終上所述,趙匡贏沒有及時立太子,絕對是他的失誤,也給了趙光義可乘之機。

    但是反觀五代歷史,很多都是兄終弟及,而幼主繼位,往往會被領兵將領以出征為名,篡奪江山。所以個人想法,和眾多史學家的想法,都懷疑,趙光義是殺趙匡胤,奪其兄之江山。因為其實當時長子德昭已經成年,只是歷練較少,不見得算是幼主繼位。

  • 3 # MayZhang515

    宋太祖趙匡胤初登帝位時,兒子們還很年幼,尚未成年。再者,當時剛經歷過五代十國,稍有權勢的人都敢自立為王,天下不穩,政局動盪不安,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的兄弟趙光義比他的兒子們在實力上更加勝任。古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所以,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在當時是必然的。

  • 4 # Crazy歷史

    在宋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這是所為何故呢?

    這件事需要放到當時的大環境下去理解。

    宋太祖發動陳橋驛兵變,成功上位時,年齡並不大,也就是剛剛而立之年而已。剛成立的北宋,周邊環境並不怎麼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北宋是在五代十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混亂的時代,沒有之一。即使現在大家都熱衷的三國時期,也沒有此時熱鬧。

    後晉的安重榮筒子曾經指出:“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就是對這個時期最恰當的寫照。

    為何要提到五代十國呢?

    原因很簡單,在非常時代,連繼承人的選定都有著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方式和意義。

    出現了太子之後,也就是未來的繼承人,那麼,對於被繼承人來講,會是怎樣的心態?現在有了兩個權利中心,一個是現在的,一個是未來的。

    皇帝是個不耐久的職業,能將皇帝位置坐到長久的好像並不是很多,更何況,在五代十國時期,時不時皇帝都會搞個御駕親征。誰也不敢保證,每一次御駕親征都能順利回來。即使不御駕親征,按照上面的說法,兵強馬壯者得之,內部也不怎麼安穩。五代十國時期的皇帝風險係數太高。

    皇帝風險太高,那麼大家就會擁立在太子周圍,為未來做打算。對於皇帝而言,有了太子,那麼如果有些心懷叵測的人,可能會為了儘快上位而慫恿太子透過非正常手段繼位,那可就要了老命了。所以,皇帝並不喜歡那麼早立下繼承人。

    但是繼承人卻不能沒有,畢竟萬一哪天皇帝真的掛了,要是沒有繼承人肯定會出現爭權奪勢的情景,辛苦建立的帝國會在瞬間崩塌。於是,聰明的五代十國皇帝們,換了另外一種折中的方式——府尹。

    比如,想要立某位兒子為太子,那麼我先不給你太子的稱號,先讓你做首都的府尹。這樣的好處就是,大家都知道你會是未來的繼承人,但是因為並沒有正式宣佈,所以,隨時可以進行替換,替換時的風險也不會那麼大。

    這種方式在五代十國期間深受各位皇帝的喜愛。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趙匡胤對待自己的長子趙德昭的。

    從此圖可以看出,趙德昭的繼位程式其實是在趙光義和趙廷美之後的。也就是皇位的第三順位繼承人。為何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呢?

    這主要是得益於趙德昭的奶奶——杜太后。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是一個很孝順的人,所以,他嚴格遵從了母親的建議。但是很可惜,趙光義卻沒有,他上位之後,將自己的弟弟和侄子用了各種理由殺害後,就立了新的繼承人法令,讓自己的兒子成功成為繼承者了。

  • 5 # 小觀點大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宋太祖趙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有:

    1、自五代開始,就沒有立太子的習慣,直接沿襲了五代的規矩。

    2、在位期間正值壯年,對立太子的事考慮得不長遠,而當時他並未統一中原,思慮的大多是戰事較多。

    3、比較長子德昭,他更喜歡三子德芳,即後來的八賢王趙德芳。

    4、忙於遷都之事,因為開封水患嚴重,並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造成很多兵力的浪費,這是宋朝最大的弊端。

    5、遷都的事情,遭到群臣的反對使他憂慮。

    還有一種說法是受到杜太后臨終前留下的 金匱之盟的影響。說趙匡胤奪柴世宗的基業是因為人家年幼才成功,死的時候要他把皇位傳給兄弟,這樣就不會被其他人奪取江山。

    而我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個人想法和眾多史學家的想法都一樣,懷疑趙光義殺了趙匡胤,奪取哥哥的江山。因為當時長子德昭已經成年,只是歷練比較少,不算是幼主繼位。

  • 6 # 隨珠和壁

    方當壯盛。

    再說了他弟弟弄死他之前,重要大臣就已經和他弟結盟了。立也白扯。

    他弟不算壞事做絕,留著太祖血脈呢!

  • 7 # 大白白野

    立太子是封建社會一種制度,有利也有弊,不是固定不變的。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絕大多數時期是立太子的。趙匡胤沒立太子有其一定原因的。

    1、趙匡胤生活在927年至976年間,960年至976年當皇帝,在位16年。琢郡人,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趙匡胤有4子,趙匡胤960年黃袍加身時,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都早亡,不在了,還有10歲的次子趙德昭和2歲的四子趙德芳。次子趙德昭951年至979年在世,976年改任京兆尹,封武功郡王,979年29歲自殺身亡。四子趙德芳981年23歲死亡。

    2、五代不立太子是一種慣例。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確認皇儲的通常做法是:親王封號加京城府尹的職銜。個別由於皇帝死的比較突然,只能直接按遺詔繼位,沒來得及走“封王加尹京”的程式,自然也不會取得皇太子身份。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繼續按照五代慣例作法沒釆取設立太子的作法也是正常現象。

    五代十國是混戰時期,兵荒馬亂,禮崩樂壞,多是短命王朝,而設立太子那樣繁瑣。宋朝建立北方有北漢,南方有南唐、後蜀等政權林立,剛建國也弄不準未來發展情況,處於對外爭戰時期,不設太子不足為怪,況且趙匡胤登基時才34歲,正值年輕力壯年齡,也就沒著急考慮立太子事情。

    2、趙匡胤當皇帝后,可能考慮在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能力不行而沒有立太子。

    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是北宋第二位皇帝,939年至997年在世,趙光義很有能力,趙匡胤能當皇帝趙光義貢獻非常大,曾任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後來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是北宋二把手。趙匡胤有讓趙匡義接替自己的想法。

    東漢末年孫策臨死前指派弟弟孫權接替自己位置。一個人如裡沒能力,不能服眾,設太子,當上了皇帝也是當不穩的。像後趙皇帝石勒,立兒子石弘當太子,當上了皇帝,也被石虎篡位殺死。尤其動亂,殺機四伏年代,當皇帝也是高危險行業。趙匡胤不讓自己兒子當儲君,接替自己也是情有可源的。

    3、金匱之盟之說

    趙匡胤、趙光義親生母親杜太后,鑑於趙匡胤取代後周是周恭帝年幻原因,臨終前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也叫“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也說明不讓趙匡胤兒子繼位,當太子是趙匡胤母親的意見。為了宋朝能夠延續下去,是不想傳位給趙匡胤兒子的。

    4、趙匡胤去死時50歲,兒子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26歲繼皇位年齡不算小了,趙匡胤在位16年,憑藉趙匡胤威信和能力,他如果想設計太子皇儲制度是能實現的,關鍵是趙匡胤認為設立太子有沒有必要,或者沒付諸行動就突然死亡了。趙匡胤死的突然,沒留下什麼遺囑,這也引起了後人廣泛猜疑探討。

    5、趙光義當皇帝后,實行了太子儲君制度,他的第三子趙恆被立為太子,是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反的4000/1秒能拍多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