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1
回覆列表
  • 1 # 秋暮煙雨

    宋襄公自詡是一個的仁義之君。但是,他的仁義過於木訥。這種木訥的仁義讓他成為俘虜,吃盡苦頭;這種木訥的仁義讓軍隊打了敗仗,一蹶不振;這種木訥的仁義讓國家發展停滯,由盛轉衰。宋襄公曾經也是一位躊躇滿懷,壯志凌雲的君主。他的偶像是齊桓公,夢想著像齊桓公一樣當上霸主。可他卻自不量力,不但沒當上霸主,反誤了卿卿性命。在宋襄公的人生中,有兩樁最典型的事件改變了他的命運。

    1、輕車從簡赴會被俘。

    宋國在周朝時代是一個很小的封侯國,總面積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們現在一箇中等的行政市)。小國君主宋襄公卻想取代齊國的霸主地位自己來當霸主。於是,他號召諸侯國到齊國開會,並定好參加的君主不能帶兵馬。他哥哥目夷對他說:"一個小國君主去別國開爭霸會,要帶兵隨行,以防萬一。"他教訓目夷說:"開會是我號召的,不許帶兵的規矩是我定的,我怎麼能不守信義?"於是帶著幾個小國君主弟弟輕車從簡赴會。會上他和強大的楚國君主楚成王發生爭吵,被楚成王早已埋伏計程車兵在會場上把他給抓了,然後帶去了楚國。魯國魯僖公勸說宋襄公放棄稱霸。宋襄公聽取了魯僖公的意見,承認楚國楚成王是盟主,這才被釋放回國。

    2、“仁義”的泓水之戰。

    宋襄公被釋放回來後,覺得受了奇恥之辱。於是操練軍隊,試圖給楚國一個教訓。公元前638年夏,宋、楚兩軍在泓水相遇。公孫固看到楚軍一半渡過河來,一半還在水軍,就勸宋襄公下令進攻,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說道:"敵眾我寡,趁他們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 襄公說:"不行。"當楚軍己全部渡河,但尚未擺好陣式時,目夷請求攻擊。宋襄公說:"不行。"宋軍按兵不動,等待楚軍佈陣。楚軍布好陣式之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宋軍殺來。宋軍被楚軍的氣勢嚇壞了,未等交鋒,全軍潰散。楚軍全力追殺,宋軍丟盔棄甲,最後還是沒有逃脫陣亡的命運。宋襄公被幾個將土拚命掩護,才算揀回了一條命,但被箭射中了大腿。第二年腿傷復發,不治而亡。

    上面兩個事件可以看出宋襄公的優柔寡斷、迂腐淺陋及脫離實際的愚鈍思維和不良作為。同時,體現了他仁義的本身是一種虛偽與殘忍。宋襄公從爭奪霸權、發動戰爭開始,他的仁義就已經喪失殆盡。最後,由於他的愚昧,讓將士們失去生命。宋襄公最經典的一句名言:"依我看,講仁義的人就應該像我這樣打仗,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過: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實際上,亂世之中,人性本身充滿了複雜和矛盾,有血有肉,有優點,也存在缺點。如何評價宋襄公?我認為宋襄公有過也有功。一方面宋襄公在平定齊亂、東宮圖治、內修國政、仁義治國、提升宋國國力等方面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由於他的“痴仁”,使國家從富強走向衰敗,特別是“泓水之戰“讓他成為一個滑天下之大稽的蠢豬式人物。

  • 2 # 明境國學

    “兵者,詭道也”,戰場上千百萬士兵活生生的生命和形式上的正義哪個更重要?宋襄公為了滿足自己的形式正義,放棄了千萬士兵們的生命,愚蠢的令人髮指!

    宋襄公不考慮宋國自身的有限實力而妄圖透過會盟讓宋國晉升為春秋霸主,這無異於痴人說夢,也最終讓宋襄公自取其辱。霸主國首先要具備的就是絕對頂級的國力和軍力,而不是輕飄飄的一紙盟約,宋襄公竟然不知道這麼基本的國際關係常識,該說他幼稚呢?還是愚蠢呢?

    綜上所述,宋襄公是一個昧於現實,愚蠢自大而又假仁假義的無知之徒!

  • 3 # 老楊木梳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後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髮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 4 # 小楊品史

    宋襄公這個人,可以用兩個詞概括:假仁義、真愚蠢。

    先說假仁義。

    宋襄公做過兩件不錯的事情,算得上仁義:

    一是準備把太子之位讓給他的哥哥,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子魚,子魚死活不接受,之後宋襄公讓子魚做宰相,看來是真心的;

    二是答應齊桓公,幫太子昭上位,之後也做到了。

    如果就此認為他是仁義的話,可就錯了,我們來看他做過的瘋狂事:

    宋襄公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像齊桓公那樣做盟主,就召集了一些小國參加會盟(宋國實力弱,大國肯定不給面子)。會議上,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幾件事:

    首先,滕國國君滕宣公遲到了,宋襄公二話不說就把他關了起來。這很過分啊,大家都是國君,宋國也就是稍稍強一點兒,來是給你面子,你還不依不饒的?就好比幾個朋友聚會,倘若一個朋友遲到了,大家把他捆起來,像話嗎?

    其次,命人把鄫國國君拉出去砍了祭神。宋襄公專門欺負小國,滕國國君和鄫國國君其實都不想來,磨磨蹭蹭的,滕國國君先到,被宋襄公圈起來了,鄫國國君很害怕,就加速趕過來了。宋襄公認為他很不給自己面子,就把他咔嚓了,恐怖啊。

    最後,圍攻曹國三個月。曹國國君看跟著宋襄公混沒前途,就偷偷的溜走了,宋襄公很氣憤,就率兵攻打曹國,結果很尷尬,圍攻曹國國都三個月,硬是沒打下來。由此看來,宋國的軍事實力很一般。

    實力弱小的宋國,大國招惹不起,好不容易拉攏了幾個小弟,還把人家捆的捆、殺的殺、打的打,宋襄公純粹就是個欺軟怕硬的主,這種人也能算仁義嗎?

    再說真愚蠢。

    欺負完幾個小弟後,宋襄公自信爆滿,覺得自己很牛,就打算召集齊國、楚國來會盟,正式做老大。

    出發之前,子魚建議他帶些軍隊自衛,以防不測。宋襄公大喇喇的說,事前我就通知他們不要帶兵,如果我自己帶了,那不是帶頭違約嗎?於是就只帶了幾個親信。

    大會上,宋襄公和楚成王為誰做老大,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在宋襄公看來,會議是我召集的,自然我是盟主;楚成王翻了個白眼,你們宋國算什麼東西,也敢稱盟主?

    爭來爭去,楚成王惱了,一聲令下,埋伏的楚軍從地上冒出來,就把宋襄公捆了,愚蠢的宋襄公嚐了一把滕宣公的待遇。

    在魯國的斡旋下,楚國把宋襄公放了。回來後的宋襄公聽說鄭國支援楚國,就氣不打一處來,好一個鄭國,老子打不過楚國,還打不過你?於是就調集大軍攻打鄭國。

    宋襄公小人嘴臉躍然紙上,典型的欺軟怕硬。

    鄭國是在替楚國挨刀,自然不想硬拼,就趕快通知了楚國。楚國大將成得臣來了個春秋版的圍魏救趙(這時候,魏、趙還沒出現),直撲宋國都城,宋襄公聽聞,趕忙撤軍回救,雙方在泓水河畔相遇,下面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仁義”情節:

    楚軍還在過河時,子魚建議他發兵攻打,宋襄公拒絕;楚軍渡過河,還比較混亂時,子魚再次建議他發兵,宋襄公仍拒絕;楚軍整隊完畢後,宋襄公才開始發兵,結果戰鬥一邊倒,宋軍被打得屁滾尿流,宋襄公自己也被射了一箭,身受重傷。

    宋襄公打著“仁義”的旗號對付楚軍,不知道他想過沒有,欺負滕國、鄫國、曹國時,“仁義”到哪裡去了?

    對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手法,楚國曾經不講“仁義”過,如今宋弱楚強,宋襄公還要死板迂腐固執,焉能不敗?蠢啊。

    綜上所述,宋襄公就是一個欺軟怕硬、迂腐死板的偽君子、糊塗蛋。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

  • 5 # 閒適人家

    宋襄公外交上把自己弄進監獄,軍事上把自己弄死了!

    一是外交上,宋襄公沒大的頭,卻要戴大的帽,妄想當盟主,他擅自宣佈會盟的時間和地點,不把齊國和楚國放眼裡了。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

    二是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宋襄公受傷身亡。

    而這場敗仗本來可以避免,但由於宋襄公的錯誤思想導致兵敗而亡。

    宋襄公帶兵去攻打鄭國時,楚國派兵乘虛攻打宋,宋襄公撤回時,與楚軍於泓水相遇。大司馬公孫固建議宋襄公與楚議和,避免宋國與大國楚國交鋒,而宋襄公固執說,自己的軍隊是“仁義之師”,是不會敗的,而且是“一本正經”等待楚軍渡河上岸,才交戰,而當楚軍渡河後未擺陣時,也不進攻,結果是楚軍擺好陣勢痛殺過來,宋軍一敗塗地。

    宋襄公犯的是辨證思維上的錯誤。沒有辨證分析形勢以及兩軍的強弱對比,以及時機上的重要性,刻舟求劍地看待仁義的正能量。

    俗話說:天變,道也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現代人穿古裝的照片?